猫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猫》是一篇精读的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
猫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老舍的《猫》是一篇典型的描写性记事散文。作者充分运用一贯擅长的白描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猫的可爱。即使写猫的缺点,也充满怜爱之情,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猫的可爱之处。
猫的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不叫的时候,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倔强得很!
猫的天真顽皮。过了满月的小猫们真是可爱,腿脚还不甚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上没结没完。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即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不肯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呀。
猫的恬静娇憨。它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猫的勇敢尽职。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它的嘴往往被蜂儿或蝎子螫的肿起来。它是那么尽责的看护儿女,连上房兜兜风也不肯去了。
猫的顽劣淘气。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走出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郎猫可不那么负责,它丝毫不关心儿女。它或睡大觉,或上屋去乱叫,有机会就和邻居们打一架,身上的毛儿滚成了毡,满脸横七竖八都是伤痕,看起来实在不大体面。好在它没有照镜子的习惯,依然昂首阔步,大喊大叫,它匆忙地吃两口东西,就又去挑战开打。有时候,它两天两夜不回家,可是当你以为它可能已经远走高飞了,它却瘸着腿大败而归,直入厨房要东西吃。
老舍写了猫这么多的行为习惯,没有一处不让人觉得猫的可爱。哪怕是写猫的顽劣淘气,也不例外。虽然它贪玩、好斗,照顾儿女也不细心周到,给人的印象并不十分恶劣。你看,猫“身上的毛滚成了毡,满脸横七竖八都是伤痕,”“依然昂首阔步,大喊大叫,它匆忙地吃两口东西,就又去挑战开打”,“瘸着腿大败而归,直入厨房要东西吃。”让你看到的是一个侠客的英武形象,而非死缠烂打的泼皮。这些生动活泼的形象描写,反映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作家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和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事物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学习的重要品质。
《我是猫》是一部具有独特形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的“我”——“猫”是虚构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动物的习性,而且具有人的思想意识。在这部小说里,“猫”是叙述者、评判者,又是一个完整的形象,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小说以“我”(猫)为叙述方式,以“我”的见闻和评论构成内容。“我”的出生为开头;“我”因喝了啤酒掉进水缸淹死,小说随即结束。作品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一般小说那样严谨的结构。正如作品初版序言里所说:“《我是猫》象海参一样,不易分辨哪是它的头,哪是它的尾,因此随时随地都可把它截断,进行结束。”
《我是猫》又是以讽刺小说著称的。作者继承了日本俳谐文学和西欧讽刺文学的传统,善于运用风趣幽默、辛辣讽刺的手法进行揭露和批判。他的描写既夸张、又细腻,语言诙谐有趣。对金田夫妇的面容的描写用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金田夫人的鼻子“大得出奇,好像是硬把别人的鼻子抢来安置在自己的面孔正中似的”;而金田则不同,不仅“鼻梁很低”,而且“整个面庞也很扁平”。这种夸大、对照突出了他们面容的丑陋,也收到令人发笑的效果。作者还善于用突兀的滑稽手法收到批判的效果。它是一种“一顿胡说八道,竟会叫人信以为真”,“激起滑稽的美感”。迷亭信口吹嘘意大利某画家如何画自然从写生做起。苦沙弥信以为真,照章做起。后来迷亭又说这是他胡诌捏造出来的。结果是一场笑话。这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使人感到迷亭的玩世不恭、戏弄别人的不良作风和苦沙弥的愚拙、迟钝的性格特点,更使人认识到他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全部作品语言幽默戏谑,处处闪烁出作者的机智诙谐的风趣。
《我是猫》艺术精熟,叙述流畅,舒展自若,表现出作者的高超的艺术造诣。但是,它也有结构松散、内容庞杂、议论较多,调子偏向阴沉、描写有油滑低俗之弊。尽管有这些不足,究竟是瑕不掩瑜。《我是猫》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文学中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
正如鲁迅所云,《我是猫》“轻快洒脱,富于机智”,以飘逸的文体透过一系列冷嘲热讽否定了封建而落后的旧事物,对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弊端深表不满。这部自出机杼的作品,不拘泥于西方小说的模式,凭借联翩的浮想运用自如地安排了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新奇、警辟而幽默的场面,寄余味于笑声中,其如珠妙语往往道破人情世态的机微,剥下邪恶、虚伪与愚昧的外衣,放射出理性的光芒。
《我是猫》几乎由无数片断的插话式的细节构成全篇,并不以单一而集中的情节取胜,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见长。这种不同凡响的艺术特征来源于对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巧妙的吸收与成功的创新,来源于对西方理性思维与丰富学识的摄取与消化,更来源于对中国文化中愤世嫉俗而决不同流合污的文人气质的继承与发扬。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使夏目漱石这部以笑为武器而痛击时弊的传世之作显示出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勇气。
16课,猫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七上16课猫的选材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16课《猫》的选材是: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
《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
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文章解读:
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了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从三方面具体写出猫的古怪: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一声不出;三是有时无比勇猛,有时又无比胆小。
七年级下册《猫》的文章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6课《猫》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是什么?《猫》的中心思想: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十七篇课文。文章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扩展资料:
1、《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2、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猫》这篇文章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 (郑振铎散文作品)
2、明白做人的道理:
★面对缺乏正义的事,不应不闻不问,要勇于站出制止,学会做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3、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冤枉了别人,如果对方难以辩解,那更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