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这几个字现在是不是贬义了?当然不是所谓的贬义,应该是毒鸡汤这几个字。心灵鸡汤还是比较有包夜赶的,给人一种慰问,一种温暖,...
心灵鸡汤这几个字现在是不是贬义了?
怎样看待当初「鸡汤文」漫天飞到现在「鸡汤」成为贬义词的转变?
因为鸡汤文的泛滥,导致人们对于鸡汤文有了抵触的心里。
当“鸡汤文”这三个字越来越多出现在网络上的时候,就说明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意识到媒体里有这么一类文章,表面上看又有例证,又有观点,实际上例证并不全面,观点并不可靠,只是一种现实生活的迷魂汤、味精汤,乍喝好像挺有滋味,实际上没有什么营养。比如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比如很多媒体的情感专栏,比如招聘网站和招聘微信公号里那些打鸡血的文章,都是鸡汤文的重灾区。一般人们认为,阅读《论语》《道德经》,比阅读鸡汤文高级,但实际上未必如此。这要看你是如何阅读,如何理解的。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你读了什么样的文本,而在于你如何去阅读文本,如何理解它。
认定了读经典比读鸡汤文更好,也真心去读了,但不得其法,读来还是鸡汤。接下来,由于对读经典的偏执,有的人可能一部经典读了上百遍。像《论语》《孟子》《老子》这种书,读上百遍是很轻易的事。这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我已经对这部经典很了解,很熟悉了,甚至「得道」了。
实际上,对一部经典的理解程度,虽然和阅读遍数有一点儿关系,但关系真没那么大。很多人的这种对经典的阅读多遍的行为,是在非常狭隘的角度来进行的。他们没有从思想史的整体脉络去把握,没有读经典的古今注本,压根不了解深层义理,只就市面上乱七八糟出版社的乱七八糟的版本拿着读了百遍,这种重读实际上是无效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自然的产生一点儿观点看法,脑洞就逐渐形成。由于没看过古今注本,不了解正确的理解与阐释方法,于是读的越多,脑洞越多,最后灵光一闪,突然就有了重大发现,以为这部经典两千年来人都读错了,其真意被你发现了。
现在成为贬义是因为有些鸡汤告诉你即使努力了也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我们心安理得,觉得反正我努力了也只是明白天赋的重要性而已,既然如此,不如早点看清事实,自己不做,连带着也开始嘲讽那些努力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毒鸡汤,也连带鸡汤这个词成为了贬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