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就这样,从容行走在尘间,一袭风,一身静,听花开的声音,听脚下的足音,心暖,风雨不寒,心若不离,爱亦不远。花开有声,风过无痕。流年岁月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
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就这样,从容行走在尘间,一袭风,一身静,听花开的声音,听脚下的足音,心暖,风雨不寒,心若不离,爱亦不远。花开有声,风过无痕。流年岁月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以这般静美的心,行一程,悟一程,万般惬意。
心如水,淡而珍贵。月华如水,淡而宁静。所有的“淡”字,是拂去了尘埃里的喧哗与尘世的浮躁,一个充满情趣的内心,会将时光品到芬芳,会将花儿望到羞涩,将爱暖到心底,将一杯茶饮到无味后是心的怡爽和轻快。因为计较的少,因为放下的多,透过得失,会明白什么是淡泊,什么是闲情雅致。
我们爱自己,别人也爱自己;我们不希望别人侵害自己利益,别人也不希望。我们需要生活在一个和好的世界,所以,保护善的规则其实就是保护自己。《法句经》中,佛陀有言:“在这个世界上,恨绝对不能止恨,唯有爱才可以。”侵害、仇恨,永远不可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利益,善待他人,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弯得下腰,才抬得起头。在人生路上,不是所有的门都很宽阔,有的门需要你弯腰侧身才进得去。所以,必要时要能够弯得下自己的腰,才可能在人生路上畅通无阻。抬头需要底气,弯腰需要勇气。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一味高昂着头,必然要碰得头破血流。能够适时地弯下腰,才是人生大智慧。
佛教的智慧,是慈悲的智慧。这有别于世俗的聪明。正所谓“心怀慈悲,方得平安”,只有我们真正懂得慈悲才是一切福乐的根源时,我们才能触见这智慧。因此,无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还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其实都是佛性在不同层面的呈现,而在真如佛性之中,它们又都是一体不二的。
世界上所有武器都由人类使用,唯有愤怒这种武器,是它在使用人类。正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使我们内心失去平静,可当我们冷静观照内心,就会发现,嗔恨其实是愚痴的表现。当我们生气时,等于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使自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这都不是慈悲。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观世音菩萨有一个名号叫观自在,因为他能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所以,我们要像观世音菩萨,时时观照自己,看看自己观人自在不自在,观事自在不自在,观境自在不自在。时时观照自己的心,看心自在不自在,能够一一观照以后,都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不管我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去找快乐的。我决不会到什么地方去找痛苦,因为我生来就是个寻欢作乐的人。只有痛苦找到我头上,我才会痛苦。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佛法里常常会讲到因缘,世上的每件事都是有因缘的。然而现在人们因工作忙碌,生活紧张,对事物的看法,总是不自觉的处于主观的位置去思考,从不认为有“因缘果报”。正如我们时常得面对分离,时常会因缘散而纠结,感伤。但如果我们能看破人与人之间聚散的因缘,那么,在缘散时,你一定可以淡然的转身!
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说,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常常,我们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
人生,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一路颠簸流离。有些事让我们刻骨,有些人令我们难忘,有些景让我们不舍。告别一段又一段路途,走入一处又一处风景,回首时才发现,我们苦苦追求的,并非辉煌,而是一种经历。寻找的并非成就,而是一种无悔,想要的并非精彩,而是一种做人的本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