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什么意思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出处:《归去来兮辞·并序》【作者】陶...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什么意思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出处:《归去来兮辞·并序》【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白话释义: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意思: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拓展资料出处:《归去来兮辞·并序》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赏析: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
源自是“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知来者之可追;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
实迷途其未远:事实上,我走错的路(借喻错误的选择啊、做法啊等)好在还不算太多;
觉今是而昨非:想到当初去做官这是一大失策,现在觉得自己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终于觉悟到
过去做错了的事
已经不能改正
同时也意识了
未来的事
指辞还可以挽救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把握当下并没有那么难,它仅仅只需要你起而行之,觉得此刻应该做什么,就去行动,不要害怕结果,忧虑执行的难度。其实最难的就是你行动前的顾虑。很多事让我们感到害怕和烦恼不愿去做,但往往真正开始做了,却发现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困难和枯燥,有时候做着做着反而会不自觉的投入其中。
做一点就好一点,有时看似泥泞不堪的窘境,我们之所以无法挣拖,也许只是差一个开始。当你赖床时,如果肯果断的放下正在刷的手机,逼着自己去刮胡子,当你完成这件小时候,后面洗漱等一切小事都会顺理成章,你会发现原来起床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反而比你赖在床上要轻松愉悦的多,而且你还为自己赚来了充实的一天。
刘备曾告诉阿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也许当初刘皇叔讲的不只是善恶,还有自律,善的小事牵引善的小事,积厚成器成大事。恶的小事牵引恶的小事,慢慢把你拖入泥潭,毁掉自己,就比如打游戏,也许你只想玩一局,却不知不觉玩了一上午,当你发觉时,你想反正这一天也没利用好,不如再追追剧,一下午又过去了,就这样一天没了。我并不是想说打游戏是恶事,而是想告诉你止损也是自律的一种方式,正如陶渊明所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不必苛求完美的执行和如程式般的充实,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太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安逸和享乐所诱惑。能在颓废中及时抽身,而不是破罐破摔的沉沦下去也是一种成长。“ 念起即觉 , 觉 即不 随 。”
六祖惠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大智慧能顿悟成佛。也许神秀的回答更适合我们一些普通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
自律先从自醒开始,醒来后最先要做的就是睁开双眼,面对当下,而不是被当下的窘境所吓倒,继续坠入梦中麻醉自己。说的玄一点,我们都看过太极图,两条阴阳鱼相互纠缠在一起,孤阴不长,孤阳不生,大多数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有拼搏上进的时候,也有颓废沉沦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错了一时,就放弃了自己,放弃了希望。也不必非要等到一个好的时机,好的环境才开始奋进,好的开始就诞生在坏的结尾,在你醒过来开始行动的那一刻,就已经“一阳生”。所以好的开始就是行动起来的那一刻。
归去来兮的翻译是什么?
陶渊明《归去来辞》并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
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吧!青郁的田园都已经荒芜,怎么还能不回来?自己用心思束缚了形体,怎么能不惆怅、不独自悲切?(突然)省悟过去不合规谰,(尔后)明白将来(的理想)还可以追求;看到了在迷途上并未走远,发觉当下才是对的而从前一切都是妄乱。
小船摇橹轻轻荡在水上,清风一阵阵吹到身上飘起衣衫。向兵役询问前面的路途,叹惜平旦的晨曦微弱不明。远远眺望打量(熟悉的)楼宇,带着欣喜奔走过去。大小仆佣都迎上前来,年幼的孩子倚在门口等候。(园子里的)几条小径已经荒废,(边上的)松树和菊花依然如旧。牵着小儿的手走上厅堂,酒樽中已经斟满水酒。提起酒壶、杯盏自酌自饮,看庭前枝柯扶疏微笑开颜。倚靠在南窗边(观赏孤松)来寄托自己的傲意,审视家里只有容膝之地却很容易让人满足。以日日踱到后园闲步为趣,家门虽然安设却总是闭关。扶着拐杖停走流连,不时抬头远远探看。(游荡的)云不想再出山岫,鸟儿飞倦了也想要回来。(天色已晚)影子黯淡得快要隐没不见,(仍然)手抚孤松在园里盘桓。
归去(来)了,停止(与旧交)来往以摒绝(世俗的)交游吧。世道与我(的理想)相悖背,即令驾车出仕,又有什么可追求?感受着亲人的温情话语,用抚琴诗书来怡性悦情排遣忧愁。(一旦)农人们告诉我春季已至,就准备到西边的地里进行农作。时而驾车出驰,时而(在水上)划一叶扁舟。曾沿着曲折蜿蜓的山涧找到沟壑,也曾崎岖而上翻越山丘。草木旺盛地成长一派生机勃勃,小缕的泉水淙淙涌流。羡慕天地万物都正相合宜地自在着,慨叹自己的生命已行将衰朽。
罢罢罢!一具血肉之躯,在世间能存续多少时日?为何不听从真心任其去留?如何还惶惶惑惑,要向何方奔走?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期愿,高官功名也不能企求。不如拿起农具去田里耕种采收。登上东面的山岰放声呼喊,对着清湛的水流赋诗。就这样按着造化走到生命尽头,欣然接受天命,又能疑虑什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