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必背课外古诗有:凉州词(王之涣)、春日(朱熹)、敕勒歌(北朝民歌)、游子吟(孟郊)、别董大(高适)、江南春(杜牧)、游园不值(叶绍翁)、惠崇春江晚景(苏轼)。1、《凉州词二首
三年级必背课外古诗有:凉州词(王之涣)、春日(朱熹)、敕勒歌(北朝民歌)、游子吟(孟郊)、别董大(高适)、江南春(杜牧)、游园不值(叶绍翁)、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1、《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释义: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释义: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3、《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释义: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5、《别董大二首·其一》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释义: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6、《江南春》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释义: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7、《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释义: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8、《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孟州市河阳办事处缑村小学——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课内+课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外古诗20首
1、《诗经·采薇》 2、《春夜喜雨》
3、《黄鹤楼》 4、《行路难》
5、《使至塞上》 6、《天净沙·秋思》
7、《天净沙·秋》 8、《雁门太守行》
9、《春望》 10、《月夜》
11、《菊花》 12、《己亥杂诗》
13、《春夜落城闻笛》 14、《新雷》
15、《山居秋暝》 16、《卜算子·咏梅》
17、《送友人》 1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9、《赠花卿》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如何复习
专家谈如何有效复习语文
复习语文总有一种无从入手的感觉。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初三语文总复习呢?
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从初一到初三,学过的课文有百十来篇,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分四大部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分析,文言文阅读分析以及写作。基础知识又分为八方面内容: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语、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通过分析,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自编歌诀轻松记忆 学习复句时,同学们记关联词语有困难,我们通过歌诀把易混的分开,帮助记忆。“并、递、选、转、因、假、条,七种复句要记牢。既又也还是并列,即使如果是假设。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既然与就是因果,尽管可是是转折……”
掌握方法方便答题 现代文阅读,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都会出现体会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类题可分为四步来答:①抄本字,②解释字面意思,③解释在语境中的意思,④是记叙文,就要答对中心思想的作用;是说明文,就要答如何准确地说明;是议论文,就要讲论证如何严密。如果问“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就在以上四步的基础上,先加以判断,再从反面分析,如果去掉就怎么样了。
写文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读写知识做基础,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做指导,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需要掌握丰富的事实材料。
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重要的在于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能急躁,不能马虎,经过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假如你在语文课上认真地学习了,假如你仔细看过我们介绍的写作知识,那么,面对中考,你应当是胸有成竹了。
复习要点:
中考成语题型例说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它结构紧密,文字简练,是汉语言中的精品,在汉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也成了语文中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以多种题型出现,多角度地进行考查。下面试加以说明,以供参考。
1. 成语填字
成语有较固定的组成,可以从中抽取某个字,让学生填空。
2. 辨音
考查学生拼音成语的能力,多以选择的形式出现。
3. 辨字
考查学生正确书写成语的能力,多以改错或选择的题型出现。
解析:“彩”应是“采”,神色、精神的意思;“永”应写作“勇”,勇敢的意思;“拔”应为“拨”;“是”应写成“事”,事情的意思。
4 释义
考查学生对成语意义的掌握情况,一般考查成语中某个字的意思,亦有考查整个成语的意思。如:
5. 出处
大多数的成语都有一定的出处,如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或古诗文等。主要考查学生所熟悉的古代文章中概括出来的成语。
6. 运用
即检查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7. 联想式默写成语
提供要求,根据要求默写出有关成语。
8. 考查成语的结构类型
成语有各种各样的结构类型,有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形)补结构、主谓结构。因而这也是一个考查的内容。
9. 考查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有褒有贬,亦有中性的,因此同学们应能辨别出来。
总之,成语作为汉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在语文学习中要加以掌握,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详细内容>>>>
中考语文典型考点简析
考点一——语音
考点简析: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对语音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就内容而言,除了考查拼写规则使用正误以外,主要考查多音多义字、各种容易误读的字音、形声字。为此必须把握一些读音的规律。其中,(1)有读音与意义的关系,如“劲”,取名物义时读jìn,即在“干劲”“冲劲”中的读音,取性质时读作jìng,即在“劲敌”中的读音;(2)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塞”,口语中单用时读“sāi”,书面语则读“sè”或“sài”;(3)有译音和非译音的区别,如“卡”,在中国固有的词语,如“关卡”里,读“qiǎ”,而在音译词中,如“卡车”中读“kǎ”。还要注意文字改革委员会规定的一些统读音,如“穴”,过去有“xu锓xuè”两音,现在只有“xuè”一个音。
考点二——汉字
考点简析:
汉字的知识类型包括汉字特点——表意文字,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汉字的笔画、部首偏旁、汉字结构、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和错别字等内容。只有牢记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去辨义识字,纠正错别字。
中考题从内容上分析,以辨别错别字为主。要辨析字形的正误,关键在辨析字的意义。辨析字的意义时,(1)要注意其来源,其本义,如“墨守成规”的“墨”,如果知道其本义是指墨子,就不会写成“默”。(2)要注意偏旁部首。在确定读音时,有的偏旁会使我们造成错误,但在书写时,偏旁部首往往是正确的向导。如“掂量”是手伤的一种动作,而不是指心理活动,因此,“掂”不能写成“惦”。(3)要注意语言环境。“山清水秀”,即“山水清秀”,其中“清”和“秀”同义,有“美丽”的意思,因而不能把“清”写成“青”。(4)要注意词性。“两”是数词,而“俩”有时是兼词(数词加量词),即“两个”,后面不能再用量词,因此“老俩口”中的“俩”是错误的,应为“老两口”。
考点三——标点符号
考点简析: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从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看,标点符号的考查主要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在备考中,要正确把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弄清标点符号的使用位置,在加强练习的过程中提高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考点四——词语
考点简析:
中考对词语的考查重在理解和运用,不考名词术语,不单纯考知识。就考查范围而言,包括词语的分类、内部结构、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但以词义为重点。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二是善于根据它所在的语境揣摩。要做好本考点题目,平时复习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词语数量上的积累,积累的词汇量越大,答题就越快捷;(2)要注意分析词语出现的具体语言环境,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地理解词语;(3)要注意对词语的直观感受,而不要去死记有关词语的一些概念
典型考点五——病句修改
考点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要正确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辨析句子的正误,即是否合乎语法习惯、句意表达是否明确、有无逻辑错误、运用修辞是否正确等,还要能够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改。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大都涉及病句修改。句段中涉及的语言毛病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等。
要提高辨析语病的能力,必须反复思考,加强训练,摸索规律,培养语感。
修改原则是尽量保留原句的意思,多就少改,不能另造一句而代之。可以采用增、删、换、调等方法去修改。
典型考点六——句子的选用与仿写
考点简析:
句子选用的几种类型:(1)续补型——即根据命题者所拟的题目要求,按照所设置的情境及句意,续写或补写出一个切近试题要求的句子。(2)选择型。(3)概括型。句子仿写实际上是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近几年各地中考此类题的考查情况看,主要有:对对子,仿写词语,短语仿写,句子仿写,句式变换,句子扩缩,其实质就是依据相关句式,按照相同的修辞手法、特定的语境、不同的要求,仿写出意义上具有密切关联、符合试题要求的句式。选用、仿写句子常常与扩展和变换句式,与语法、修辞、标点、口语交际综合考查,是一种“带着枷锁跳舞”式的语言实践,要求考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选用、仿写出富有创新意识,且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语句。考查形式以主观题为主。
典型考点七——口语交际
考点简析: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具体实践,是展示学生的交际能力、文明态度、语言素养的平台。近年来口语交际已成为考查的热点。预测今后的考查,仍主要用书面形式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设置特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别人讲话的言外之意,或写出人物当时可能说的话,或写出讨论的焦点和不同意见,或围绕话题谈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问题进行评价。设题逐渐由简单对话式向综合性转变,注重多角度、多层面考查。题型以主观题、简答题为主,其中含一定的开放性试题。
典型考点八——学科渗透与创新实践
考点简析:
各个学科之间,知识是相互渗透的,能力方面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本书以“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的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将所学的各科知识组合成结构较为复杂的知识链条,以拓宽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天地,培养“用语文”的能力。学科渗透题一般是文理交叉,古今兼容,富于变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特征。主要用来考查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及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预计以后的考试中,学科渗透题仍会有,并且有发展的趋势。
典型考点九——古诗词曲的鉴赏
考点简析:
古诗词曲的鉴赏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重点是:
一、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1)熟悉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2)注意诗体及作家风格;(3)概括诗词曲的大意;(4)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会赏析其语言:(1)从遣词用语、修辞、用具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品中的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考查的主要材料是:以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词(陆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
从考查的题型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
具体解答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选准角度,审慎作答,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典型考点十——名篇妙句的积累与运用
考点简析:
名篇妙句的积累与运用,在中考试题中主要表现为默写。背诵默写的题型有三种:(1)直接默写,试题给上句或下句,难度不大。(2)理解性默写,试题提供有关的情景或提示课文相关的内容,这类题内容涉及广,灵活性大,同时与社会生活、学生思想认识实际紧密相连。(3)开放性默写,答案无唯一性,根据题目要求,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作答。
默写要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熟记名言佳句,无错别字。
典型考点十一——说明文阅读
考点简析:
说明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说明文也就成了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必选试题。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说明文教学和测试也必须探究新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2004年说明文阅读复习备考中,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1)把课文当作“例子”,采用课外的、具有陌生感的说明文来进行测试,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保证试题有较高的效度。
(2)说明文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命题,都不应该有所偏废。同时适当加强一下社会科学类的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阅读说明文的羁绊态度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
典型考点十二——记叙文阅读
考点简析: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测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在2004年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总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运用能力,概括表达能力,质疑思辨能力。
典型考点十三——议论文阅读
考点简析:
议论文阅读,就内容而言,考查的重点是把握中心论点,明确文中使用的论据及其作用;就形式而言,考查的重点是议论的结构层次分析。在议论文阅读中,把握中心论点是第一要务,这是读懂全文的关键,因此能否迅速而准确的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的成败。
对论证的考查,除了作结构层次分析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点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种测试,由于抽象,还由于思维强度大,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平时就加强思维训练,考前集中强化训练也很有必要。其中,对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要归纳全文中心,要概括段意;要分析段与段的联系,也需要概括段意。就是为了明确句与句之间有何联系,句子长了不好把握,也需要概括句意。
纵观近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的趋势是:
选材以课外为主,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了解其基本思路,领会语言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述;在此基础上,能创造性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
型考点十四——文言文整体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要求包含这五个层级的能力训练,即:识记、理解、分析、应用、欣赏。
这五个层级的能力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2、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3、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4、文言文中段意、文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读出句子的节奏。
6、根据文章的内容,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感受,联系社会现实写出相关文句或诗句。
7、初步评价、赏析古诗词。
题型将趋于多样性,偏重主观性试题,考查将体现出综合性、创新性、选文将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体上有哪些变化?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扩展资料:
教材制度沿革:
这“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情况,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教育部制定统编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齐放,语文课刚刚恢复独立设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开始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改革统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统一要求和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到了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教材诞生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师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经过送审,也在各地进入了课堂。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引入教材的竞争机制,各地又开发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
2000年秋季的开学季,新的语文教材出现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同时正式实施,已经对古诗词教学做了更高要求,并且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而北京在2007年使用的本地新教材中,就曾进行过关于鲁迅文章的篇目调整,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选择了《铸剑》。另外,还加入过金庸小说的内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的指导下,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21版)。
这个于2021年秋季开学执行的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
这一次,耿玉苗特意先看了下识字的部分,“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认的字是300个,但只要求会写其中的100个,突出了多认少写。”这一点,符合她对孩子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认知,“6岁左右的孩子,手上肌肉群还不是很发达,他们写字是很麻烦的,认字倒很快。”
在给新生下发课本的那一天,耿玉苗记得,孩子们比较容易被插图和大字吸引,便于集中注意力,“插图改变很大,画得挺可爱,更符合儿童的特点,画风上还结合了民国课本的一些内容。”
而其中的古诗文篇目比重依然是加大了,小学教材中共有129篇,初中是132篇。教育部教材局回应《中国新闻周刊》称,这是基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多接触古诗文,多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后精选古诗文,语文课程标准里推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诗词,又有反映热爱祖国、积极奋进的名家名篇,都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基于“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双线结合的选文要求,编写组此次放入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
整体而言,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又增加了课外衍生阅读。比如,小学阶段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初中设置了一定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
参考资料:中国网-140余编者耗时5年 国家统编义务教育教材改了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节奏划分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诗词节奏划分依据:
古诗词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 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词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划分。如“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这是按照动宾之间划分。更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的“对”“渐”字必须停顿并重读。
谁知道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资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诗经》作为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也有以诗“教子”或“示儿”的优秀传统,也可以说“诗教”是中国家教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大潮的滚滚到来,西方文化逐渐侵袭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心灵,民族的文化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与保守、迂腐、狭隘成了“同义词”。拯救中华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留住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根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让学生爱上读诗、颂诗、写诗的各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透过诗文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受民族精神的洗礼,成为熟知并践行“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公民。推而广之,师者教学生诵诗、用诗,就自然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2008年3月我校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确立以“营造学生发展的最佳空间”为基点,以“诗化校园”为主题,构建“主体鲜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典雅优美”的诗化校园总体思路。我们对诗化校园有着美好的憧憬: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学生经历“富有诗意的学习生涯”;让我们的教师拥有“富有诗意的工作经历”。
二、课题相关的教育综述:
1995年3月,自赵朴初等9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后,在中央的重视下,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包括世界上的其它的国家,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但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示,虽然古典诗文的教学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总体来说,目前对古诗文的研究还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实施的过程更多的凭个人的兴趣出发,对古诗文的教学和研究缺乏系统的思考,很少把它作为地区性、全校性统一的课程来进行实践,古诗文经典诵读还没有焕发出她真正的活力,把“诗化”校园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的更是不多。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学生的认知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的儿童是记忆力黄金时期。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诗歌教育的规律
我国一向有着诗教的优良的传统,给孩子以诗的熏陶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象征。诗歌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她伴随着母亲的乳汁渗透到孩童的心田。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等先后提倡以歌谣来表现文化,辅翼道德,辅翼教育。
(三)教育改革的必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持,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优秀文学作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倡“创生课程”的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诗教”就是语文领域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块点金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强化古诗文诵读,使学生积累大量优秀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研究经典诵读和学生行为养成、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2.通过强化儿童诗创作,为孩子们营造运用语言描绘事物,表达情感的实践活动,丰富精神世界。
3.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使教师积累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经验,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4.开发《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校本课程,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选择、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学校特色。
5.探索古诗文诵读过程中的管理、教学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总结和完善。
(二)研究的内容
1.创建诗化校园 丰富学校文化
“营造诗化校园”已被列入我校的五年工作规划,学校把诗歌作为校本课程。让诗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倡议学生大量背诵诗歌,并且每月搞一次诗画长廊创作,每学期出一份诗歌专刊手抄报,每年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开展师生原创诗歌大赛、诗教观摩等活动;每学期汇编出班级文学社(诗社)作品一册,进行评比、展示,并进行奖励;每年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成立“浅草诗社”。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节日、时事、季节、地方特色及自己的感触,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漫步在经典诗歌长廊,发现、欣赏它的美,进而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挥洒奔放激情。全校形成“学、编、说、传、唱、演、画、书、用”中华诗词的热潮,让学诗、用诗、写诗成为学校的文化时尚,让诗词这一文化瑰宝滋润着学生,“诗化”校园。
2.积极诵诗创诗 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在推进课外阅读这个共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古诗文,创作儿童诗,既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可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铸造孩子们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心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3.创新诗教方式 形成诗教系列
“营造诗化校园”只靠几个老师,几个领导,是不行的,只有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参与,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喜人局面。全校师生的参与成为进行童诗教学的原动力。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自身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教学方式,形成诗教系列。教师必须每月开展一次童诗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相互探讨又共同提高,并请名家上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研讨学习,建立一支懂理论、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五年内,整理出版一套学校诗歌教学案例集(或教学设计),争取有1~2项诗歌教学课题在区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五、研究的方法、对象、原则: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课题研究形成集约化研究与专项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二)研究对象
以“浅草诗社”为主阵地,全校各班辅导。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施行诗教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要大胆放手,不要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读诗、写诗、接受诗教的主体。
2.趣味性原则
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情感性原则
孩子通过对诗文的阅读,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并通过儿童诗的写作,抒发表达他们浓烈、纯真的情趣。
4.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调动多种感官去获取教育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并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5.差异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应面面俱到,一字铺开。必须考虑到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的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结合实际的指导。
六、步骤与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
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认真拟草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成立“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对学生进行询问、访谈、调查,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生认识诗歌、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程度及其相关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2.选编《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经常性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情况,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诗歌教学案例集、学生作品展示、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归纳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创设氛围,要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广泛征求老师、学生的建议,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如今,走进衢江区第一小学校园,你立即会被一股自然清新之风所陶醉。花香馥郁、绿草茵茵,道路宽敞整洁。人文景点的建设更是别具匠心,从校门口步入校园时,主通道两侧的展示牌就会映入眼帘,上面的《论语》、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让杜甫、李白、陆游、苏轼等古人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感染和鞭策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名诗、名句,师生书画作品,让老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各楼梯口、草坪、花坛、饮水池旁边都有蕴含人文情怀的“温馨提醒”;清晨、中午、傍晚,校园广播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催人奋进的音乐歌声也都悄然地传递着一种诗意的文化。
(二)构建平台,抓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年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诗词文化积累活动。
1.诵诗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目前,学校30%的学生会背60首以上古诗,70%的学生会背20—50首古诗。班级中开辟“古诗专栏”,四至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天会在黑板的“专栏”中写下一首诗,让孩子们在当天的每节课前两分钟进行诵读,一周一个主题;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则量相对减少,“一周学一诗”;成立校“诗歌朗诵团”;开展“每周一赛”诵诗会;年级组举行“我是背诗小能手”诗歌擂台赛。
2.品诗味。在熟读背诵之余,教师利用语文课、语言积累课上一系列“一起读经典”阅读欣赏课,引领孩子们对名篇名句进行赏析,认真领会古典诗词的深刻内涵,细细品尝古诗词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
3.唱诗歌。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艺术、器乐演奏结合起来,教唱古诗词歌曲,用民族乐器表现作者的情感,抒发孩子们对古诗独特的理解。本学期校合唱队就在区级比赛上亮相了古诗新唱《春晓》。
4.书诗句。组织师生每周练习一至二页的古诗词书法,并开展以古诗词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在畅意抒写中体会诗的意蕴。
5.画诗意。用儿童画、水彩画、国画、电脑绘画等形式表达古诗词的意境,并进行古诗配画创作比赛,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要仔细揣摩诗意,领悟诗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学生们的诗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6.演诗情。根据古典诗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创作出师生喜爱的小品或短剧进行表演,让师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去感受中华诗词之美。
7.创诗作。学校成立了“浅草诗社”,吸收爱好诗歌的四十多位学生为社员,开展多元、多样的活动,开发诗教资源。
(三)过关考级,使研究“红杏枝头春意闹”
为了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激励学生和班级进一步增强古诗文诵读和儿童诗创作的兴趣和激情,学校在期末要进行先进个人和先进班集体的评选。
1.编写了一套《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将对其进行再编撰,成为校本课程),要求各年段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读、背诵。
2.“古诗文、儿童诗考级”:按要求,每背诵古诗10首为一级,儿童诗每创作3首为一级,上不封顶。超过六级每15首古诗为一级,每创作5首儿童诗为一级。课题组组织考核,通过的同学发给喜报。
3.“诗香班级创评”:根据5个标准得分情况按总分从高到低每个年段前1名为诗香班级。
4.建立成长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进步,并从此爱上诗词歌赋。
(四)诗教活动,促研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词诵读,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不断的学习,是不断进步的动力。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艺术和效率,我校教师全面开展诗词教学研讨活动。
1.古诗文与学科教育整合。在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信息技术课上,常常会看到学生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孩子们常常以诗为内容,争相描绘诗中的意境;信息技术课上,孩子们更是在网络中领略着经典的魅力。
2.开展专题论坛活动。我校教师以论坛为平台,深化诗词教学研究。10月14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了题为《走进诗歌的意境美》的专题论坛活动。此次活动,全体语文老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对如何挖掘诗歌的意境美,怎样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作了较全面的交流。论坛活动推动了古诗词教学的深入开展。
3.开展主题课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长此以往,这种教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往往只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我们教研组“诗歌学习”主题研讨的深入,我们探寻了古诗词学习的几种有效模式:
①学诗与赏景相结合。许多古诗词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丽景色。如:庐山。提前一周,告诉孩子们主题,让他们自己收集并学习,然后在一周的语言积累课中交流;同时也可以以季节主题来赏景,如《春天的诗》、《夏天的诗》等,即使是同一个季节的同一种花也会因为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呈现不同的姿态。我们让孩子们自己走进诗中去观其色,品其味,感受其景色的特点,其趣无穷。
②学诗与了解民间文化相结合。是以赏析一组同类的诗为基准,先赏析一首,然后带出几首。如八月中秋将临时,我们开展《咏“月”组诗》欣赏。
③学诗与品人相结合。就是引进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如《梅花》和《泊船瓜舟》都是王安石所作。前者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外形美,更表现出它的外在美——甘居墙角、不怕严寒的精神和不争奇斗艳却清香远播的品质,借梅喻人,含意深刻。而后者则写出了作者久在异地思念故居的感情。言为心声,细细地品味诗人在不同时期的诗,读他的诗多了,诗人的品行自然也显现于孩子们心中了。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自2008年起我校就依托“诗化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诗育人,从而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现如今已是“根深叶茂泽桃李,芳林新绿春光俏”。
(一)孕育“诗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年来,我们培养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 从“要我学”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学”,从而爱上“诗文”。
1.诗意氛围 倾情打造
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校园内诗词长廊、诗画作品、诗词专柜等已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班级内图书角的布置各有特色,有"好诗推荐",有"每日一诗",有学校向每班推荐的诗文集,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唐诗三百首,课上、课前、放学排队,随时你都能听见琅琅的“诗声”。
2.特色课堂 常抓不懈
周二、周四的校园,是诗香浓浓的校园。周二的早自修是诗文诵读的时间,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是情趣盎然;周二或周四的“闪光挂牌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儿童诗”“走进唐朝”……从读诗、解诗、悟诗到品味诗人;每周的语言积累课,老师们更是带着学生们与诗文来个更亲密的接触。
3.诗趣活动 蓬勃开展
全校各班都在三月下旬召开了“好诗推荐会“——经过了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每个学生各显身手把自己最喜欢的诗文介绍给同学,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但又乐有所得。在好诗交流后的四、五月份我们又开展了“炫诗展示活动”:“一堂课”、“一个讲座”、“一台节目”把“诗化校园”活动推向了高潮。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歌……各种体裁精彩纷呈;吟诵、低唱、情景剧、舞蹈……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层出不穷;舞服、布花、现场书法、古筝演奏……各种辅助道具个性创意凸显。真是“最是诗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
4.诗团引领 诗香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我校的“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是这一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引发满园春色的主要动力。自诗社、朗诵团成立以来,我们吸纳了有一定文字功底、对诗歌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成为我们社团的成员。在这一诗的国度里,同学们汲取着诗文知识,感受着诗文的魅力,一学期组织的活动累计达20次之多。社团成员或在游览中写诗,或在看画中题诗,或在参观后吟诗,在开放的自由氛围中交流探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诗、作诗、诵诗的热情,更带动了全校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依托“诗香”,提高了教师、学生的整体水平
1.校本教研 精彩纷呈
在实施“诗化校园”以来,我们开展了课程理论、教与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诗化”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年来,有许多老师展露了头角,如课题组的张红霞老师获得了省“教改之星”的金奖,同时也被评为了“市三百优”中的优秀语文老师;上“走近李白闪光挂牌课”的朱红芳、程朝晖,分别代表我校参加了市综合实践课的研讨,市思品课、区语文课的赛课等活动。区音乐课赛课徐佳老师的古诗新唱《梅花》获区一等奖;校合唱团的《春晓》获区艺术节二等奖;书法、美术等诗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负责课题执笔的余剑梅老师更是在研究中总结经验,写出了许多诗教的文章:如《给孩子一片涂鸦的天空》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让诗意润泽童心》获省级论文一等奖;《童年》获市儿童诗写作教学设计一等奖;《走进儿童诗的世界》获市校本课程论文三等奖;《拨动心弦,让孩子诗情飞扬》获区论文二等奖等。
2.诗海掬月 浪间弄潮
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以会背古诗词多为荣,以朗诵古诗词水平高为荣,以了解古诗人故事、常识多为荣,以能写诗歌为荣。让学习古诗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一种享受。如六(2)班,自2007年以来,利用语言积累课上 “一起读经典”阅读欣赏课,开展古诗词积累“自主学习,大量阅读,举三反一”实验,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学习了大量古诗词,在此基础上再扩写古诗,参与各种相关活动,使“自主学习,大量阅读”的古诗实践活动和我校诗化校园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了诗意的种子……如六(5)班的周敏、周丹丹、舒子杨等同学小小年纪就在《衢州教育》、《衢州晚报》、《少年日报》上发表诗文了呢!
(三)拓展“诗香”,完善了学校的课外阅读体系
1.资源共享 丰富书源
①学校图书馆设立了“诗化校园”专柜。学生、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到书柜中借阅书籍。图书馆和信息技术老师配合还配备了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泛的资源系统。
②班级图书角建设“诗香”浓。现有的学校图书馆的借书,难于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于是班级图书角成了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每个同学准备一到两本诗文集供大家共享。
③校本课程即将出炉。先前推荐的诗已不能满足师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就组织学校的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生必背古诗篇目》和课程要求,开始编写最新版的古诗校本教材,这套教材将分低、中、高三个学段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相信这套校本教材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好评。
2.激励机制 促进积累
①教师研读及指导活动评定制度。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参与“诗化”活动,读好四类书:读经典诗篇,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每学期,学校对教师所完成的学习体会文章、学习摘记、参与博客的表现,以及教师组织学生古诗文考级、班级“诗化”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并且将此与业绩评估挂钩,将教师研读及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形成规范。
②诗香少年、诗香班级表彰制度。为激发学生的学诗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开展“诗香少年”、“诗香班级”评选活动。尝试采用活动评价、成果展示、学诗记录卡、古诗文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诗文集,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积累自己的创作收获。
③古诗词考级表彰制度。学校组织教师精心编印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学校成立考级领导小组,每学期组织一至二次考级活动,指导学生逐级考核。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出各个年级古诗词考级级别。考级程序为:学生个人申报——班级或年段教师(或古诗词小考官)测评——确认等级(喜报形式)——学校适时组织抽查评议。为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每次测评推荐优秀学生作为"小考官",发考官证。一至四级由班级学生组织,实行自主达标;五至八级由年段组织,实行班级交叉达标;九至十级由学校考核小组组织考核。
九、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如今学校已经建立起了“诗香”文化氛围,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诗文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家长开展诗香家庭建设等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有效的开发利用好校本课程,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论文二:
理性开发 灵性满足
——对几种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理性探究
衢江区第一小学灰坪校区 方文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本文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几种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进行理性探究,以便更好地服务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理念 理性探究
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为此,本文围绕着几种教学理念,进行理性探究,实践验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与做法。
一、课程资源——理性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合理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是与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是来自于学生的疑问,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有的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灵感。但无论哪一种资源都具有创设性,我们都要理性开发,合理使用,才会使教学组织的材料更加丰富,更有探索性,使课堂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如以下三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合理巧妙,充满智慧。
1、师生的教学生成是活的教学资源
师生的教学生成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放手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如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时,对于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的问题,有的学生突破老师的预设,喜欢小灰兔,虽然小白兔勤劳,但小灰兔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也是值得肯定的优点,对于这样富有个性的见解,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不能用一种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上的活水。
2、不能忽视民俗风情的学习资源
我国有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异,这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广泛利用。如《草原》一课中,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们招待贵客的礼节,只有了解这些民俗风情,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3、捕捉课文的空白点教学资源
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出课文的空白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找出课文中的空白点,是动态的教学资源,可塑性大,创造性强。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在教学结束前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要不要重建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和主张么?又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作者把书比作朋友、故地和家,那么,你能把书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把书比作阶梯,踏着它一步步前进;有的把书比作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还有的把书比作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如何将这些静态的空白点变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
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
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
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
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在范读方面,小学生在模仿能力方面较强,教师可发挥此特点,通过自身的背诵来发挥示范作用,供学生模范的同时也可营造氛围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录音和视频播放来让学生感受听觉和视觉冲击,同时感受范读。在诵读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的诵读,注重整体感知,诵读要保证读得准确、读懂诗意、读出韵律、读出诗情,以此来全面、准确的体会到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是从古诗词的自身特性出发,通过对应的场景、色彩、情绪以及形象等具体形态表现出来,以此方法来让学生更直观、深入的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其课堂学习中的主观性,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具体的情境教学中主要是从音乐渲染、画面呈现、词句品析、化诗为文、角色扮演等方面入手。音乐渲染可借助与场景对应的音乐作品来表达如离别、欢聚之类的忧伤和喜悦,让学生能在音乐的引导下更快不如诗人所描述的意境。画面呈现是通过图画来将诗词的意境形象化和具体化,可通过多媒体、挂图和幻灯片等工具进行直观展示。词句品析是通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和字的品析,以此作为突破点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化诗为文是对诗歌进行改造,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来展开想象,写出学习过程中的所想、所悟。角色扮演可通过戏剧等表演形式来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场景中,教师在此环节主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来表现美的情感和意境,其多元性也形成了整体的美,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逐字逐句的分析和推敲,避免诗词的和谐美妙意境被硬性拆分后而破坏。这就需要在引导学生的反复诵读之后,对诗词的点睛之笔进行挖掘,捕捉到诗人所要表达的重点。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诗眼,从此处出发来进行反复诵读,构建画面,品位词句间的情感,抓住主旨来提升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
[2]金旭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3]王瑞.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21.endprint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