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发布时间: 2022-09-18 16:58: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110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这要看试题的指向。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如何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背诵

日常的语文教学是学到诗歌讲诗歌,考到诗歌讲诗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热爱诗歌,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长期坚持背诵诗歌就像长期吃饭,营养会一点一滴补充身体。所以在诗歌教学的时候重视诗歌背诵,在其他单元可以弱化诗歌背诵但不能停止诗歌背诵。诗歌教学的时候可能是每天背诵一首诗,不再是个教学单元,我们可以一星期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星期背诵一个诗歌名句也行,总之不能停止诗歌的背诵学习。

再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长期的诵读有助学生培养语感,熟悉古典文化,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对学过的知识不自觉加以运用,养成触类旁通思考的习惯。

二、积累古典诗歌意象的含义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态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代表爱情。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意象的含义是理解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正确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诗歌的光明大道,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把钥匙。

三、归类识别诗歌的情感

赠友送别: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例如: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咏史怀古: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边塞征战: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山水田园: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写景抒情: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抒写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陶醉较多。当然,伤春悲秋的诗也不少,也有借凄凉的环境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苦闷之情。其实“写景抒情”几乎是每一首诗必用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例如: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学生将每类诗歌都记几首代表作,如果读别的诗歌可以根据意象判断这首诗歌属于哪一类,又属于这类中和哪一首风格近似的作品,然后再各根据其个性深入解读,这样读诗歌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以写促学

要想牢记一个原理,最有效的是运用。所以我们不妨从运用入手,即写古典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对学生来说写古典诗歌也许是一件难事,不要紧,我们可以放低要求,比如让学生有意识运用学过的意象组织诗歌,表达情感,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格律上,而集中在对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老师在学生写作诗歌时不要指手画脚,要让学生自我评判,让同学互相评判,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愉快。

如何培养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

诗词是中国瑰丽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赏析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它昭示了五千年古国的文化底蕴,更对自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是文学与艺术的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但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让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从诵读入诗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于音乐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便于诵读。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一般来讲,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诵读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和情感,为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情韵奠定基础。读主要分为三种:音读、意读、情读。

  1.音读

  就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古诗词,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感。通过对古诗词朗诵节奏的掌握,学生可以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喜悦、悲伤、抑郁、哀愁等不同的情感。

  2.意读

  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深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出诗词的气势。如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应读出诗中的恢弘气势;读《天净沙・秋思》时,应读出诗人惆怅、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情读

  就是让学生借助节奏、语感和对字词的理解,将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将诗词中的画面勾勒出来,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象生动情景的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走近诗人的生活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解读诗歌,诗人是个重要信息,平时要尽量多地了解与诗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三、掌握一些诗词的基础知识,提高赏析能力

  1.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2)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菊――隐逸、高洁、脱俗,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年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3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在“说、读、听、写”训练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可以说,每日一诗,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总之,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信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诗歌更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我们一直为我们的民族拥有如此辉煌的文化而骄傲。 在新时期,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在古代诗歌鉴赏上,要求达到怎样的目标呢?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因此,关于古代诗歌的学习,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做到: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元认知的理论 元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首先提出来的。元认知(也称反审认知,反思认知或自我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和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的认知,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实质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思和自我控制。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元认知知识:学习者关于自己或者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相关信息的知识。第二层面,元认知体验:学习者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认知体验或者情感体验。第三层面,元认知监控:学习者为使认知活动达到预定目标而对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监测和调控。 简单地来说,诗歌鉴赏能力的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诗歌鉴赏过程进行认知和监控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者来说,元认知知识就是学习者具有诗歌认知的一般性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诗歌认知活动中经历的情感、情绪的察觉、体验;元认知监控是学习者在进行诗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并能对自己学习古诗的思维活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调控。在三个层面当中,元认知监控是核心,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为元认知监控能使学生了解自己诗歌学习的过程和能力,又使学生懂得如何采取措施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诗歌学习的过程。 二、古诗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运用1、 在课堂上渗透有关诗歌的知识 学生要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诗歌知识的渗透。 比如:①一些必要的诗歌知识。例如古代诗歌的格律: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必然涉及到押韵、声调的问题。押韵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如我们学习《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u)。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u)。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ou)。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u)。 押韵,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了解四声,诗歌的平仄就容易 明白,就能较好地体会到诗歌音韵的美,增强审美的能力。 ②要有知人论世的意识。 我们都知道,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主要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诗言志”,诗歌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途径,是反映时代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应该了解时代的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情爱好等等,帮助我们把握诗歌,进行诗歌鉴赏活动。 ③积累传统的诗歌意象。 意象是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杨柳表离情或柔情;梧桐表寂寞、惆怅、凄苦;梅花表高洁、不屈不挠等等。把握意向,联系义项的特定含义,诗歌的主题便比较容易把握。 ④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及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表达方式,常见的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烘托、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表达的技巧也很丰富:赋、比、兴等。还有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衬托、双关等。了解这些便容易把握诗歌中诗人如何“言志”。 2、 丰富古诗学习的元认知体验 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的元认知体验,可以是对成功时喜悦的体验,也可以是对失败时沮丧的体验;可以是对知道的豁然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困惑体验。但我们知道:认知的体验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愉悦的体验可以让认知活动深化,完成认知任务。因此,要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愉悦的认知体验,教师可以在举例教学中充分展示元认知监控下的鉴赏过程,带领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案例:教师可以用语言将内隐的元认知过程外显出来,带领学生完成诗歌鉴赏活动。“ ”是让学生在提示下完成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展示的补充内容。 湖州歌(其六) 南宋

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首先你要明白,高考诗歌鉴赏题目要写的内容和古诗鉴赏辞典上的完全不同。读懂一首诗或词,不代表你会做题;你会做题,也不代表这首诗或词你就完全懂了。

在我看来,会做高考诗词鉴赏题,要懂得以下内容:

1.诗歌意象所对应的中心思想。

2.诗歌写作方法与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摹景方法、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结构作用,一共六个部分。

以上这两项为基础知识与理论。

3.题型分析与解题思路(答题模版)

一般,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之后,随便一首诗词都能轻松解答

古文已经不属于现代汉语了,所以学习方法与学外语相似:

1.背单词,就是古文注释,找到课本的古文注释,背熟,理解一下为什么这么翻译。其中,注释中会有些连词和助词等没有意思实际的词,不外乎就那几个,记住。

2.语法,古文语法有时候跟英语相似,定语后置、省略主语什么的,多读。

3.人生最后8年。关于五三,可以把回答此类问题多次出现的高频词找出来,大体摸出此类答法的套路,能够摸出一个保分的大题模版。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赏析年年考,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成为高考备考的一大亮点。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剩余3479字)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最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古代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化涵养。从2002年开始,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的客观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就学生答题状况来说,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偏低的,在鉴赏的方法上是盲目的,因此,笔者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一、诵读涵咏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歌的韵味,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第一,可寻找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第二,教师发

本文标题: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2196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和粮食有关的诗词 与“粮食”有关的诗句有哪些张飞的诗词大全 赞美张飞的诗词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