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式作文法独门兵器先仿照新闻记者进行社会采访,然后将采访到的材料加工整理成文,最后选出若干篇在全班宣读,进行评议。实战心得先采访后作文这一思路,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唐
采访式作文法
独门兵器
先仿照新闻记者进行社会采访,然后将采访到的材料加工整理成文,最后选出若干篇在全班宣读,进行评议。
实战心得
先采访后作文这一思路,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唐福珍老师提出的。她说,这样做,是针对“中学生作文表现出的素材单一、内容贫乏”而下的一帖重药,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好。具体的运作程序是: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社会采访,采访对象不限;
其次,要求学生将采访来的材料经过加工整理,各自单独成文(采访时可以是几个人采访一人,但写作文时必须单独成文。);
最后,老师选出几篇有代表意义的作文,上一次讲评课。
唐老师认为,讲评时不能光选好文章,而应从各个水平、各个层次中各选一篇,并具体说明每一篇文章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如此对学生们的帮助才更大。她在一次讲评课上,就选了5篇文章:第一位学生张羽采访医生的作文没有议论;第二位学生曹佳采访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的作文,有点议论,但议不到点上;第三位学生李火采访敦豪国际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有点议论,能议到点上;第四位学生王冉采访摊煎饼的老人和小姑娘,议论过于求全,不精;第五位学生赵雷采访“面的”司机,从中了解到他是如何离开不景气的工厂,改行开车的经过,并了解了司机一天的辛苦生活。学生问他挣钱的目的,那位司机说是为了供女儿上大学,将来出国留学,学生听后对这位司机很敬佩。文章结尾的议论层层深入,并表明了学生对司机的理解及善良的祝愿:“看到他们敢于扔掉铁饭碗,我对他们由衷地钦佩,对于人们对他们的种种偏见,我感到不平他们对下一代的希望令我感到欣喜。正是这些出租司机用辛勤的汗水给北京人带来了方便,他们也是改革的弄潮儿。我希望当人们在都市的长河中看到了TAXI时,请祝他们一路顺风。”有记叙,也有议论,并结合得恰到好处。
老师的话
中学生作文内容空泛、思想贫乏,几成通病。唐老师的“采访式作文”,可谓是治疗此病的一帖良药。采访式作文,不仅解决了中学生作文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无感可发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地把文章与社会联系起来了。作文不再是老师留下的作业,而的确是自己接触社会的记录。
据唐老师本人讲:这种采访式作文,一般每学期搞4-5次。同学们非常喜欢,没有一个有厌烦情绪。同学们在采访或社会实践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会办事了。比如,一组同学在采访摊煎饼的老人时,碰了不少壁,他们一点儿也不气馁,而是灵机一动,一人买了一张煎饼,终于感动了老人。可见,有时只有人先活泛了,作文才会活跃起来。
采访稿范文,采访老师的。
1。你可以问老师:您任教几年了?
2。你可以问老师:您教出了多少德才兼备的学生?
3。你可以问老师:您是怎样如何将学生以教育好?
不好意思~我能想到的就只有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
访谈作文格式是什么
访谈作文就是访谈录,顾名思义就是对访问谈话的记录。它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在当今的各种新闻媒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香港凤凰卫视的王牌栏目之一——“杨澜工作室”,本质上就是访谈录的一种,其文字结集出版,名之曰《我问故我在》。而国内所有高品位的报纸,也都有这种文体。
访谈录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访谈录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时间背景等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前者相当于小序,后者则是全文的主体。
如《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一文,开端先介绍了访问对象林文韬,然后点出采访的时间(中考前夕)和访谈内容(对高中生活的感受等),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个问题,林分别作答,构成了本文的主体。最后一次问答则是访谈结束时的礼节性语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访谈录就成型了。以上介绍了访谈录的基本结构格式。
写好访谈录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果说写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写访谈录,成败的关键也在“写”外——那就是“访问”。而成功的访问,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它是和读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的。仍以《林》文为例,其中心话题是“对高中生活的感受”。之所以以此为中心话题,是因为很多同学及家长对高中生活非常关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四次问答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就抓住了关键,重点突出,访谈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整。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按一定的次序展开,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这样才利于访问的顺利进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切忌东拉西扯,乱问一气。《林》文就主要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展开提问的。再次,提的问题要内容具体,让访问对象有话可说,切忌空泛。更不要提假大空的问题,否则被访者要么不愿配合,要么胡乱应付,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诸文字,读者也会望而生厌。
另外,还可以在每次提问新的话题前,适当的接过对方的话,延说几句,然后再转换到新的问题上,这样可以缓和采访现场的气氛,使文章过度自然,前后连贯。如《林》文的第四问,作者就先接着林谈的游戏机大赛的话题延说一句:“对,我也现场观看了比赛,对了,你还是参赛选手之一呢!”一句话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然后话题一转,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总之,访谈录的写作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做好写前的访问。
采访大学毕业生,应该体哪些问题?
采访目的
1、了解优秀大学毕业生成才的过程(生活、学习和工作);
2、了解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就业态度;
3、让优秀大学毕业生对学弟学妹们的起榜样示范作用。
采访要求
1、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包括喜好、性格、成就等方面;
2、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提问的准备和采访重心的把握要到位;
3、采访时语言要得当,提问简明扼要,如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要避免主观编造;
4、采访时记者要善于引导,善于倾听;
5、采访后可询问并请采访对象提供可利用的资料或者是照片等; 6成稿后要请采访对象过目并可作适当的修改,检查是否属实。
采访步骤
1、采访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代表;
2、采访该优秀大学毕业生身边的人员的评价,如老师、同学、家人等人员;
3、采访主管学生就业处的老师询问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采访方法
1、重点采访优秀大学毕业生代表;
2、随机采访优秀大学毕业生周围的人们;
3、现场提问式采访和电话采访相结合。
采访角度或选题围绕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重点,并且展望未来,以时间顺序这个纵向来展开,时而也可有关于这个选题的横向联系来展开话题。
采访时间 待定(电话联系采访对象并约好时间)
采访地点 校园里面(具体地点有采访对象定)
采访对象
1、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代表;
2、优秀大学毕业生代表的同学、老师及家人;
3、毕业大学生主管就业处的老师们。 采访问题
〈一〉采访优秀毕业大学生的提问内容(注:以后用*号代替采访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代表的人名)
1 、还记得刚入校的情景吗?当时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2、都知道入学的第一训即军训,对军训你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人和事吗?
3、当学习进入正轨之后,你是怎么来安排你的学习的呢?
4、对于初入学的新生们常常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你有参加过什么社团吗?(如有)你是怎么来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呢?(如没)为什么不参加?
5、要做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协调是很累人的,你是怎么来解压,消除疲劳和烦劳的呢?
6、在空闲时,你是怎么来利用时间的呢?(个人爱好)
7、觉得自己与别的同学相比较,你最大的优势在哪儿?
8、你们是学校的榜样,是优秀的大学生,可是优秀与否的标准却不是很明确,你是怎么去区分“优秀”和“不优秀”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的? 9你对自己怎么看?为自己大学四年的表现打分,如果满分是100分,你会打多少分?
10、大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有三种去向,即升学、就业和从政。对于这些,你倾向的是什么呢?为什么?
11、你对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报以怎样的心态呢?
12、你是怎么看待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与就业的关系的? 13马上要离开了,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呢?
〈二〉采访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的朋友、老师和家人们的提问(现场采访与电话采访相结合)
1、对于*,你们觉得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在学习方面,你们觉得他(她)的表现如何?
3、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觉得他(她)和学习工作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4、对于他(她),有什么事情让你们印象深刻的吗?
〈三〉采访大学毕业生就业处老师们的提问
1、请问老师,今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呢?具体的数据是多少呢?
2、请问老师,今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相比有什么肯定的地方吗?(最好用数据说话)
3、您觉得现在大学里比较普遍的就业观是什么?怎样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
4、怎样提高毕业生们的就业自信心?
5、老师可不可以提醒一下去招聘会的同学们有哪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呢?
采访前要携带的器材和各方面的准备
摄像机、录音器材、采访笔、采访记录本、记者证、身份证等准备并检查
相关背景
1、了解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 2大学生毕业后的方向性问题
3 、大学毕业生有关就业的方面的法律法规 4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和数据统计等
急求采访稿,在线等。
采访稿,问答需要20条问题,要有主题的!采访的人物只能一个!建议你上百度或新浪搜一下,看看有没有相关信息或资料可以帮你解决。
记者采访技巧是什么?
怎样写故事
每个人都存在作好记者的可能性。作记者不成功、文章写得不好,多半是思路的问题。
准备
新闻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不能像写小说一样虚构。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被采访对象的所有文章,并判别哪有文章有价值。简单的判别依据:好的媒体,著名记者。
找到此人的简历。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故事是简历的扩大。要背人物简历。关心出生日期、社会背景(如是否经历文革)等。研究一个人,从研究此人的简历开始。
拟订采访提纲
根据已经被写到的内容,挑选 10 个有意思的故事,针对它们制作采访提纲,成为这 10 个故事的加强版。
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针对已有故事制作采访提纲,目的是补充和丰富这些故事的细节。按照新闻的 5W1H 要素,针对矛盾和冲突、针对故事的细节(谁先走进会场,谁先伸出手,穿什么衣服)来拟订采访提纲。
要避免被采访对象所左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合作关系,他想宣传他的产品、他这个人、他的公司,记者想写个精彩的故事,获得大家的好评,你的目的与他是不一样的。他谈未来、谈现在、打算、理念等,对于故事是没有价值的,是宣传,读者需要他的过去、困难、矛盾及矛盾的解决,这些是他不愿意谈的。因此,采访提纲如果不够好,会被他带着走,抽不出来。
约请
想约的采访对象一定不要放弃。我 2002 年想采访史玉柱,至今不放弃,终于等到机会(参考刘韧《听史玉柱讲3个小时故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持不懈,不停骚扰。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采访到任何人。办法总是有的。
采用骚扰战术,死嗑。要有巨大的通讯录库。发短信、写邮件、打电话、托朋友、托更多的朋友说明采访意图,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总有一天他会给你半小时,只要你有半小时你就成功了。
只要你坐到他的办公室,约到 10 分钟,提前半小时到,也许就是 40 分钟,问题问得好也许就变成 1 小时。
做为记者,要理直气壮,只要是这个行业的人都可以采访。采访他是对他好,是关注他,是因为他有名,他没有道理不接受。不在于你在哪个媒体,而在于你给他带来帮助。
实在约不到,可以跟别的记者旁听。如果你不去采访重要人物,只参加新闻发布会,你永远做不出来的。记者的成功就在于你采访重要人物的次数,没有采访重要人物的经验,你永远不知道如何采访。
非常时期如何约请
在被采访对象的非常时期,如果根本找不到他,那就没有任何办法。因此,要通过种种关系找到他。
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员工、熟悉他的人。
在非常时期,采访对象可能觉得采访会坏他的事,不希望被采访。因此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通过文章伤害到人家。方向明和史玉柱后来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帮他,哪些写、哪些不写尊重对方的意见。结成患难之交,那就是高境界。
作为行业媒体,不涉及到敌我矛盾这样的问题,所以你不能恶意。如果你让人觉得是来找碴的,你写不出故事,他还会通过狭小的企业家圈子,使你采访不到任何人。不要在他面前提到竞争对手,更不能帮助打击竞争对手。绝对不能沦为子弹、武器、枪手。子弹只能用一次,武器可能被抛弃,枪手可能被打死。千万不要承诺“摆平”之类事情,记者只能做自己份内的事,不要去伤害别人。要做无害的、绿色的记者。
采访
采访之初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事先养足精神,且衣着得体。
顶
6
2006-08-20 08:55 回复
221.194.13.* 2楼
用半小时左右问时间表,即问他的简历。人在被问及过去时往往比较放松,可以任意去讲。可能会涉及细节,要了解哪些跟故事有关、哪些无关,只有关的细节。得到20%对你的故事有帮助。
采访时让他回顾童年,他会很高兴,后面他就可能讲出他原本不愿意讲的。
问细节
在问矛盾之前可以问一些细节。充满文章的细节是最打动人的,故事会非常丰满。细节看来与冲突无关,但读者会感觉被带入现场,使故事具备非常强的现场感。
如果你不问,被采访对象不会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细节问得越来越详细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让对方厌烦为佳,有点烦都没关系。
主要的细节问题到最后20%时间再问。要不厌其烦地细问,如果你前面80%的时间表现好,出于彼此的尊重他会配合。但你是在消费他的忍耐度,如果他厌烦了站起来离开,你采访已经大功告成。
你的每篇文章都是未来文章的广告,如果第一篇文章写得好,采写第二篇文章时他的忍受度就会加大。
问矛盾
针对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来问矛盾。冲突代表矛盾,他往往不愿意去讲。
问矛盾的技巧非常高。一定不要让被采访人了解你知道多少,所以记者一定要少说话。最好让他感觉到你知道一切,只是来求证一下。
学习警匪片中警察审讯犯人的斗智斗勇过程。感觉他在说谎或不知道他是否真话时,给他一些刺激,他就会争论,争论过程中就会暴露一些矛盾。
用老的事实得出新的事实。对方脸一红、语速一加快、情绪一激动,新的事实就出来了。如果对方很放松、谈笑风生,那采访就会失败。他的智商比我们高,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他可以不说假话,却让我们为他摇旗纳喊。
采访他的对立面得到更多的矛盾,用对方的观点来刺激他,双方观点交锋是读者愿意看的。
提问技巧
问题一定要非常直接简单明了,非常具有封闭性,就像法官问罪犯的是非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问不清事实。
要让他知道你的逻辑是清晰的,而不是天上地下地胡乱问。他不知道你的逻辑时、他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他就会厌烦。
确定主题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必要写。但 80%记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题。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采访提纲里可以预定几个主题)。
半小时采访结束后,就应确定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就应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强、哪些故事不必再问。
长篇故事有 7 个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写几个,由主题决定,而主题须在采访时就确定。
其他
采访要全程使用录音。不用录音机的记者是傻记者。采访过程中不能记笔记。语言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所以一直看着对方的神情,而不能记笔记。记笔记会把耽误获取最重要的信息。
采访时间只能1.5小时左右,超过则疲惫。
采访的经验是锻炼出来的。我第一次做记者采访镇长,手都在抖、话也不会说,但现在我不用采访提纲都会提问。
整理
整理录音
整理录音会帮助你熟悉采访过程,能帮助你熟悉材料和细节,使你的脑子里充满材料。语言只能给受众40%信息,所以录音多听几遍,就会听出很多弦外之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亲自整理录音。如果录音没录上,那就像世界末日。
采访之后,要花一天的时间把所有录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话都整理出来。
思考主题
如果整理录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确,说明采访失败;如果70%指向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模糊的主题。可以用20个字、10个字写实标题,再慢慢压缩,得到一个短标题。
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括能力的时候。需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在上面再提练一个主题。
知识分子要具备两个重要能力:一个是拆细能力,把复杂的事情拆成小的事情,从小事情做起;一个是概括能力,在几个不同的事情中看到其共性。杨京的五个语句(参见《用 5 条语句概括这个世界》):赋值语句是对世界的假设,假设不同则结论不同;IF语句是人类的知识库,需要穷尽所有可能性;循环语句是大规模的生产;调用语句是分割与组合;中断是发生错误是要中断。找共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2006-08-20 08:55 回复
221.194.13.* 3楼
然后,每 500 字作一个小标题,明确这 500 字讲什么内容。这时,需要作大规模删除,删除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有时候会误删,可将其复制到另一个文档中。30%要删除,它只会耽误你考虑材料的时间。
写作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90%记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体。罗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几件事。
要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先写小故事。
只有一个技巧: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打斗一番,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扩大版。
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细节是关键
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找。
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对于名人来说,采访者很多,得到的细节和事实很多。你丰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丰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观点,观点没有价值。
几个不要
作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不住就让人物来说。
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
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修改文字
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
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
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
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
要把句子作到精减。每个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
标题和第一段
标题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须花 30% 的时间去好好考虑。标题和第一段(前 300 字)都是文章的广告,不会写标题和第一段的人是不会写广告的人。
如果读者读到 300 字还觉得没有意思,他不会继续读下去。要花很多时间,约 20%的时间去想标题。例如丁磊的标题“谁是谁的江湖梦”,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独》的第一句,把时间推到未来,又把时间推回过去,让人觉得历史的沧桑和兴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时,把时间拉来拉去、用进行时是一种技巧和办法。
态度
只有专注,排除一切干扰,才可以24小时写作。文章不是一口气写出来的,所以不开夜车,而是掌握一套方法,把写文章变成步骤,每次只作一点点,使每个步骤都是可操作的,使每个环节上都是简单的。只有对话体变成故事体这个阶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力的。
99%的人都不是天才,所以要用慢功夫去熬出来,用工匠的方法来写作。要用一种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
每篇文章都改 4 遍,每篇文章都写到75分以上。
勤奋很重要。直到今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喜欢打游戏但是很克制,为了把记者作好确实下过苦功。向很多人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
专门话题
怎样写评论
基本观点:一篇好的评论必须做到,不管是赞成你观点还是不赞成你观点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没有针对性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感情的宣泄。如果替换主语还成立的话,就是糟糕的评论,是PR文章,而不是评论。
2006-08-20 08:55 回复
221.194.13.* 4楼
事实和细节仍然是重要的,观点只是为了传达事实。在评论中有细节非常重要。评论不要感情用事,别人读你的评论是为了收获你的信息。你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不是为了表达感情。写评论一定要冷静,要传达很多细节,细节是金子。新闻发布会也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而不是他发布的产品,可惜大家往往没有带着眼睛去。
如果简单认为评论只是作是非判断,是非常粗暴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决不只有是与非,因此观点也是丰富的观点,而支撑丰富的观点就需要丰富的事实。
证明一个公理或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浪费大家时间。所以如果标题是一个公理,那就是垃圾。
看鲁迅的杂文,他的观点很多并不正确,却传递很多知识,每篇文章都不可替代,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很有趣味性,很好看。
怎样写负面报道
表达负面的东西即所谓以恶扬善。基本的做法是,只提供站得住脚的事实,尊重读者的偏好,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一定不做评价。
很多事情很有意思,今天他觉得对他有利,过段时间他觉得有负面的作用,再过段时间则会想当时我怎么会把这件事告诉你了。
学习《罗生门》、《英雄》一个故事讲三遍讲故事的方法。作者可以有非常多的技巧。
《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发表时,人们觉得对柳传志有利、对倪光南不公道,但多年以后人们的结论却并不一样。因为,写作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事实的平衡性,注意到别人可以有另外的解读,同情倪光南的人也可以找到材料。今天柳传志不希望任何不利的东西摆在读者面前,他宁愿这篇文章没写。
文章的能指和所指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作者一定要让文章特别有张力,使能指更多。比如北岛和汪国真的诗歌,汪国真把把所指限定死了,没有想像的空间,而北岛则能使每个人的翻译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因为汪用了太多的主观判断。因此不要用形容词,不要用判断,要把主观性降到最低,要多提供事实。
Wiki 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中性原则。例如如抗日战争它会叫“中日战争”。中性是存在的。用词、遣词造句都要尽量中性,以免破坏事实的陈述,事实是非常有力量的。孔子说“述而不作”,我们只述不作,尊重读者的偏好,而不是取代读者的偏好。《史记》之“太史公曰”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表现,所以一定把感情抽出来。
怎样实现新闻理想
张锐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曾经写过“我们是新闻的牲口”,讲到新闻的辛苦和无奈。张锐有理想,非常忧国忧民,关心农民问题、弱势群体救助问题。他很高尚,在新闻上很有造诣,非常值得敬重。
我比较会设计,设计一种容易走通的的模式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我尽量不让自己无奈,尽量让别人或单位无奈。
怎样看史玉柱
史玉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负责任的成功者。巨人大厦失败后,脑白金成功时还债,体现了一个商人的底线和操守。史玉柱这样做,也有利于他的长远。《无间道》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要你做得够长就总是要还的,所以尽量不要做坏事,尽量做有价值的事,而不是破坏。
但是我不会沉迷于他是有商业道德的人这样的假设上。我没有义务、也没有职责去证明他是有商业道德的。我不会为了证明我的假设去组织材料。作为记者,不能为假设和情感所左右,应该消除偏好和假设。我不会傻到写文章只为了给史玉柱涂脂抹粉,我会用事实。很多问题不是技巧和能力,而是对世界的假设和判断。
怎样看宋朝弟
我认为,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一个人能做成大事,是他运气好。一命二运三风水,第五、六才轮到读书什么的。(Google 了一下,完整的说法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
宋朝弟是一个营销大师,但是他太迷信出奇制胜。长久做大事的人,一次出奇之后就应该做守正的事,因为总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但他依然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人。我现在的判断与当年相同。
小卖部的商业模式坚固,所以永远不会破产。宋朝弟与史玉柱的商业模式都十分复杂,只有强人才能想出来,而且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时候就能脱颖而出,但是每个逻辑都不能出错,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失败。
怎样读书
书是好东西,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的一切。可惜大家都不读,不仔细读。
新闻教科书
美国有几本,其中美联社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非常好。新闻上的所有定义和知识都有。
经济学
行业记者要懂经济,经济对于成为好记者非常重要。经济学介乎文科与理科、科学与艺术之间。曼昆《经济学》很好,如果读不懂可看第一章,就理解假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文学
文字好不好还是很重要的,文字需要具有音乐的美感。文言文具有音韵之美,白话文不具有这种美感。闻一多、徐志摩等把白话诗发展到一个高度。白话文要写得美其实是不容易的。
建议读《北岛诗选》,北岛用很少的字造成很多的意境。李杜的诗。读《史记》等古文,学习美的文笔。读毛泽东的诗词,《毛选》。毛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评论、调查报告都写得很好。毛的文章的声势,不容置疑的气势,有助于改掉文章不小器,粘点伟人的仙气。
哲学
最推崇的哲学家尼采和萨特,尼采《瞧这个人》,萨特《词语》。
茨威格
写细节的能力没有人能够比过茨威格。去年与余华讨论,共同的结论说一个作家的水平取决于写细节的能力。陀斯陀耶夫斯基、司汤达、茨威格都是细节大师。
不会写细节,读一读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会有帮助。茨威格写尼采、托尔斯泰都没有见过传主,传记都不长,写的都是名人。
历史
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读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与斯诺相比,就会觉得记者是多么浅薄,历史学家是多么渊博。特里尔没有来过中国,仅利用第二手资料就写出最好版本的毛泽东传记。历史学家的学识、背景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