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译文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发布时间: 2022-09-09 20:57: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81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写下三首《十六字令》:?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

毛主席诗词译文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写下三首《十六字令》: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小令开门见“山”。这“山”字前后,虽然没有附加任何形容山之高大的语法成分,但是它的内蕴却完全可以与“高山入云天”、“山高上九霄”这类句子的表意等值,这是无疑的。所以,若是在“山”字后接上一句“登攀跨越实艰难”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下文写出的却是“快马加鞭未下鞍”——若写“登攀跨越实艰难”这在表意上便是顺承;而写“快马加鞭未下鞍”则在表意上转折了。这种转折有何意义,应该是毋庸赘述的。

“惊回首”的“惊”,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的内涵与“心惊胆战”、“恐惧颤栗”等是绝无血缘关系的;其外延仅限于“惊叹”;何以“惊叹”?因为山之高度几接于天了。“离天三尺三”是夸张。夸张,不是浮夸,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为依据,“夸而有节”,是一种修辞手段。关于夸张,鲁迅先生说得好:“‘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燕山原来就这么冷。”同理,因为红军长征在赣、闽、黔、滇、蜀等省越过的十八座大山,无一不是高入云霄的,所以毛主席在这里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格,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山原来就这么高!小令惊叹山体之高大,实为表现红军之高大。试想:能从“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山头上挨着天跨越而过的红军,难道不是比高大的山体更为高大吗?这个“试想”,是小令“规定”了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就是小令的“最后一段”,只不过它是个潜台词而已。小令为刻划红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光辉形象,运用了“借宾定主”的表观手法——这个“宾”便是山,“主”便是红军。

小令将高低起伏、绵亘不断的群山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比拟、比喻等的修辞方式和适当的动词谓语从形象上进行摩状。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同样,在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艺术的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种摩状其实是在再现着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的场面。当侵华日军气焰之嚣张无以复加、炎黄子孙“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的时候,而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反动政策的蒋介石却不仅不抗日,反而殚精竭虑,妄图将正进行长征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千山万壑之中。1934—1935年的“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当仁不让,英勇地给予了反击。那殊死的拼杀,恰似“倒海翻江卷巨澜”般地震人心魄;“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八个字,正是对那种白热化战斗不加渲染与烘托的白描。

“刺破青天锷未残”七字的蕴意可以说至少包容着这样几点:一是山峰如刀似剑;二是山峰坚韧锋利;三是山峰高峻无比。这山峰有如许之优势,则在“天欲堕”之时,当然是一定能够“赖以拄其间”的了。

小令的篇幅固然很小,但“有容乃大”。一首仅仅十六字的小令,却能以比拟、暗喻、夸张等几种修辞手段从多方面对山峰进行了颇为精彩的描绘,并且对其存在的重大意义作了高度肯定的评价,篇幅之短小与内容之丰富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小令以通感这种修辞手段深化了主题。“通感”,本系一心理学概念,作为修辞手段之一,钱钟书先生大抵这样解释:将对某些事物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感觉,以表现一种事物。这里,小令将对山的“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视觉印象实施“感觉移就”,以表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形象崇高,顶天立地;力量强大,战无不胜;积极乐观,永葆斗志。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才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的擎天巨柱。

三首小令的共同点是字面上都在写山,而实际上都“着笔于此,寓旨于彼”。通过写山,以其象征意义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

三首小令,韵味郁浓,咀而嚼之,齿罅生香;百读不厌,名副其实。若将三首小令喻之以工艺玉玩,实不愧为神工鬼斧雕琢而成之稀有精品,令人爱不释手。

毛泽东诗词《五律 看山》的翻译

一、全文

《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莺。

二、注释

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为西湖群山之一。在北高峰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等名胜。根据作者自注,诗中的「扇子」指扇子岭,「佳人」指美人峰。

飘飖:同「飘摇」,飘荡、飞扬貌。这里指鹰翔。

一望空:一览无余。

飞凤亭:在保俶塔下。

桃花岭:又称为“栖霞岭”,在北高峰附近。

扇子:即“扇子岭”,在北高峰附近。

美人:指美人峰,在北高峰附近。

晚莺:黄莺。

三、译文

多次登临北山之巅,广阔无边,一眼望尽杭州。

飞凤亭边,绿树葱葱;桃花岭上,凉风习习。

天热了,扇子岭飘来凉爽;天冷了,美人峰送来暖意。

片片树叶飘飘落下;那是晚归的鹰群在欢迎游人。

四、赏析

本诗视觉形象与触觉形象相结合。

“亭边树,、“寻扇子”、“飘飖”均为所望之景,是视觉形象。

“岭上风”、“热”、“冷”都为所触之景,是触觉形象。

诗人以北高峰为中心,向各景点辐射展开视线,构成广阔的空间,形成一幅杭州西湖春夏之交壮丽山河。

毛泽东诗词 翻译

毛泽东诗词全集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

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临江仙 赠丁玲

一九三六年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四言诗 祭黄帝陵

一九三七年四月五日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胃衍祀锦 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 光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 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 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 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 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 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 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 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 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 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 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 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 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 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

各党各界 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 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 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 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 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 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 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 皇天后土

尚飨

四言诗 妇女解放

---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

妇女解放 突起异军 两万之众 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 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 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 艰苦斗争 世无难事 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 如早望云 此编之作 伫看风行

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

一九四二年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城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七律 有田有地吾为主

一九四五年

有田有地吾为主 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以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胜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柳亚子原诗

开天辟地君真健 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 无车弹铗怨冯宣

头颅早悔平生贱 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便是子陵滩

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 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这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哪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

颜斶齐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

注: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倩予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

白鸽连翩奋舞前 工农大众力无边 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 天安门上万红妍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6月3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 仿陆放翁诗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餮蚊日 公祭无忘告马翁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 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五律 三上北高峰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

七绝 莫干山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律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郭沫若原诗:

人妖颠倒是非淆 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 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万剐唐僧肉 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 猪犹智慧胜愚曹

卜算子 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七律 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

蚂蚁槐夸大树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杂言诗 八连颂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好八连 天下传 为什么 意志坚 为人民 几十年

拒腐蚀 永不沾 因此叫 好八连 解放军 要学习

全军民 要自立 不怕压 不怕迫 不怕刀 不怕戟

不怕鬼 不怕魅 不怕帝 不怕贼 奇儿女 如松柏

上参天 傲霜雪 纪律好 如坚壁 军事好 如霹雳

政治好 称第一 思想好 能分析 分析好 大有益

益在哪 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 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贺新郎 读史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足乔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钹黄越 歌未竟 东方白

念奴娇 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缘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 鸟儿问答

一九六五年秋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 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翻译你可以自己根据需要去找!

OK?

毛泽东词清平乐·的译文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求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菩萨蛮《大柏地》”的全文及译文!回答详细者悬赏追加50分!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译诗】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毛泽东的《贺新郎》的全文翻译

出自《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1923年12月创作的一首词。词中采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全文译文如下:

挥手从此离去。离别前凄然相向,倾诉离苦让人如何承受。

我看你眼角眉梢,强忍热泪满是哀怨。知道你对上次的那封书信还有误会。

但是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在这人世间,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

有病需要救治,上苍可知道?早晨东门路上被霜覆盖着,横塘之上还有半天残月,显得如此凄清。

汽笛声响令人肠断,从此天涯孤旅。割断愁思恨缕,参加到革命中去吧。

让我们像昆仑山的峭壁倒塌,台风扫荡寰宇一样。在将来的斗争中相会,让我们比翼双飞。

原文如下:

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诗词注释如下:

①去:离开。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②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

③书语:信中的话语。季世昌先生说他所见手迹:“书语”又作“诗句”,证明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误会由赠诗引起。

④云雾:比喻前句的误会。

⑤人有病,天知否:前版本为“重感慨,泪如雨”。(病:也指误会。)

⑥东门路:古诗词中指离别之路,也指斗争之路。这里又双关通往长沙东门之小吴门火车站的道路。

扩展资料:

本词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 。1923年4月,毛泽东从长沙调到上海党中央工作。6月到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在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错误的观点,使大会解决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9月,他从广州回长沙展开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1923年11月,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

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泽东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们自然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

于是,他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作者“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诗词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 北戴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毛泽东《七律 。长征》全诗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朝代】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本文标题: 毛主席诗词译文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2144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鼓励自己的四句诗词 勉励或激励自己的古诗句杜随诗词 经典古代诗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