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始于何年,“七夕”被视为中国情人节。这个传统节日曾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今却被披上了现代的时髦外衣;时代变迁,观念亦迥然。故调侃几句,权当词作,谨致博友们一哂。词:点绛唇
不知始于何年,“七夕”被视为中国情人节。这个传统节日曾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今却被披上了现代的时髦外衣;时代变迁,观念亦迥然。故调侃几句,权当词作,谨致博友们一哂。
词:点绛唇(今日牛郎织女)
天河流长,芳心一片盼牛郎。踯躅鹊桥,新欢牵旧裳。
前后顾盼,一时无主见。人仙别,今非昔比,何必苦相恋?
下边这首诗,只是抒发一下区区感慨。其实,上边的词称不上词,这首诗也不称其为诗,时值“七夕”,仅供与博友们交流吧。
诗:五律(“七夕”有感)
浪漫潜入夜,鹊桥又一年;
仰视银河瀚,俯嗟人情寒。
抗争心不泯,顾影乃自怜;
盛世羞无为,涕泗徒留连。
关于法律的古诗词
1、惟用法律自绳己 唐 韩愈 《寄卢仝》
2、法律存 作者佚名 《唐受命谶》
3、扫除诗书诵法律 宋 苏轼 《石鼓》
4、始读法律亲笞榜 宋 陆游 《秋怀》
5、自従四方多法律 宋 苏辙《次韵子瞻见寄》
6、兼通法律吏能精 宋 苏辙《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
7、自从四方多法律 宋 并叙 《次韵子瞻见寄》
8、先公法律自治身 宋 陈宓《送师道弟守德庆》
9、不将法律作春秋 宋 陈普《咏史上·宣帝》
10、法律行随手 宋 陈襄《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11、法律剡章真未尽 宋 陈造《次韵黄簿》
12、法律森严信殊绝 宋 高斯得《孤愤吟上十韵》
13、法律渗商君 宋 何梦桂《和夹谷书隐先生寄题蛟峰石峡书院三十韵》
14、司马八法律以规 宋 毛直方《赠督师曹将军》
15、富贵拘法律 宋 梅尧臣《长歌行》
16、前人唯法律 宋 梅尧臣《送何济川学士知汉州》
17、此虽法律所无奈 宋 苏洵《自尤》
18、耻言法律羞丘戎 宋 苏辙《新作南门》
19、法律忌脱遗 宋 张镃《次韵傅景夏见赠兼简徐季益》
20、且说高王宽法律 宋 郑刚中《楼枢蜜过华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谨用韵作》
21、法律底须存八议 明 龚诩《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
关于萧峰的诗词
乔峰
天骄亦属多情种,一曲悲歌众泪倾。家国何堪轻去就,江湖自是许纵横。
愿随仙魄同生死,肯与小儿齐姓名。惟有芳红知此意,年年开谢到孤茔。
萧锋长歌行(完结篇)
一曲天龙人神泣,侠骨柔情两依依。杏林才湿江南雨,残雪已化塞北衣。
辽帅挥鞭结西夏,风卷云动扬纛旗。神鹰巨眼映苍茫,辽人铁骑走针迷。
雪覆千山千里白,寒风猎猎马长嘶。泠泠峰顶立乔峰,长啸穹天展双臂。
百万军中曾俘虎,铁血江湖称第一。降龙一出天地裂,击杀辽帅救恩师。
男儿肝胆男儿血,侠士心胸侠士情。但少温柔酬知己,偏多才智驭群英。
汤泉呤叮氲紫烟,铁甲卸罢征衣冷。半掩霓裳湿玉足,蛇妇初怀也娇盈。
软偎无骨欲销魂,丈夫坦荡岂无凭?不负先师殷殷望,慨然振臂聚义厅。
风雷隐动泰山会,群枭觊觎望五鼎。绝地韩谋斥强敌,遂教天下盛其名。
对证慕容渡长江,松鹤楼头人衣青。江海衔来一杯中,风发意气笑苍穹。
高僧远来抱绿绮,侠士情怀倚青锋。因全大义倾热血,为射天狼挽雕弓。
若共良朋约豪饮,吸海垂虹兴正浓。金樽美酒图一醉,一醉归来驭长风。
岂令浮名累韶华,不须得意问平生。相识相知亦相契,求结金兰共死生。
斯世同怀愿已足,怎料变生杏子林。冤蒙不白困宵小,一举平叛势雷霆。
英雄侠骨英雄义,自流鲜血赎罪惩。热血未冷恩先断,契丹胡儿千夫佞。
胡耶汉耶何所归?智光法师说分明。卅年往事如烟尘,辽宋相杀复相争。
可怜萧母金玉质,无辜冤死目不瞑。可叹萧父盖世功,萧后帐前促太平。
雁门一战失爷娘,绝塞唯余草菁菁。襁褓之中已弃养,仇家发愿育孤婴。
旦暮相授少林僧,弱冠之年神功成。叱咤江湖威名远,世人皆知北乔峰。
肝胆相照待帮众,岂知有友非良朋。更悲恩师传位时,落笔已遗诛杀令。
风催杏林飘落英,杏花随水本无情。惊闻巨变崩五内,泪落青笺气难平。
断刃见弃江湖远,风刀霜剑独飘零。楚江浩浩愁沉浮,青袂翩翩意踯躅。
策马旋归探身世,未料惊变起穷途。少室山下葬高堂,参禅房中绝玄苦。
狂龙斗泄拒高僧,劈空掌下伤无辜。一灯如豆月如钩,为救弱女内力输。
睥睨傲视来拜庄,慷慨侠烈救阿朱。酒尽千觞恩义断,决一死战不忍睹。
天竺佛指化蝶碎,太祖长拳鬼神哭。雄狮不敌群狼舞,伤重濒死血模糊。
一把长剑一同死,一抹微笑一回顾。粗犷慕迈英雄汉,祸兮福兮愿同途。
一生仁义为武林,身是辽人便当诛。少林有法岂渡化?丐帮忘恩任放逐。
非我族类其心异,杀师弑父劫不复。万剑归宗可虹化,愿开天下太平路。
长索凌空蜿蜒下,恍惚缠绵枉相负。忍看岩露滴石穿,经年重逢不识父。
龙姿潇洒勉力时,虎目憔悴倾心处。山洞光阴逝转瞬,心有所牵难长驻。
重返寻珠逅金兰,掌震鸠摩颓然吐。坊肆把酒诉深情,情深款款见双眸。
当初侠义何所惧,而今愁多怕登楼。君子之交淡如水,相知相惜便相投。
不妨世人皆妄我,尚有此情共水流。为践前约踏雁门,雁门绝壁冷荒丘。
身世飘摇何所似,茫茫天地一沙鸥。幸有佳人情缱绻,换君侠骨也绸缪。
愿将一世共生死,敢教风雨亦同舟。不悔平生击楫志,凭栏依旧看吴钩。
击石隆隆掌心裂,裂衣郁郁现狼头。不是堂堂一汉人,万念俱灰万事休。
一袭朱红花树下,软语轻笑解千愁。汉人契丹有何异?众生平等亦悠悠。
是非分明顶天立,重入江湖报亲仇。抽丝剥茧重重雾,便下河南转登州。
师怨父仇尚迷离,不齿恶名又蒙垢。为觅真相下江南,伴君朝夕与同舟。
千里追寻千里行,言笑晏晏女儿羞。雨浅暮浓摇舸中,蛾眉新画炊烟后。
软语轻哝旖旎行,天台萧瑟风满袖。竹荫森森天台山,身世分明萧门旧。
先人遗泽跪泣得,智光大师因了酬。至此始问先祖事,欲拜桑梓拓中求。
干云豪气同谁诉,萧萧剑气冲斗牛。常恨世世多纷扰,此心拳拳与民忧。
与子相携归塞上,不羡当年万户侯。相约仇了出雁门,驰马放鹰共逍遥。
轻抛爱侣心花放,盖世豪侠捉楚腰。山川日月共为证,弄玉云间若吹箫。
姻缘既定再寻凶,信阳马门路迢迢。阿朱妙手巧易容,执法长老颇惟肖。
侠侣以李代僵桃,毒妇杀人思借刀。爱到极处尽是嗔,萧峰不死恨不消。
具言带头大哥事,大理镇南驭百僚。听闻仇家名与踪,急寻段氏欲御风。
不辞共君万里行,倏忽来去类转蓬。为报君恩尝跃马,也扶杖黎过桥东。
患难方见肝胆洞,荣辱何妨生死同。人生步步皆迷局,掌风招招可降龙。
却问世间情何物,长使英雄困其中。轻怜蜜爱到镜湖,碧水似玉波不涌。
竹林深深竹枝异,竹屋幽僻若神宫。星眸竹腰正相伴,段王闲雅意从容。
巧遇小女名阿紫,性狠貌陋心慧聪。始以幼时遭遗弃,星宿门下习邪功。
项中灿灿见金锁,阿朱身世知始终。忽有对头追杀至,大理众人情境凶。
仇人怎容死他手,萧峰出掌气如虹。定约欲复似海仇,青石桥头三更钟。
弱女归来自神伤,亲父原系始作俑。六脉神剑势难敌,段氏倾国怎争雄?
冤孽宿债终须偿,萧郎双飞总成空。湘竹斑斑染红泪,爱恋渺渺若雪鸿。
惶急之中得一计,改妆赴约替父躬。魂依雁门啼难唤,书被催成情自浓。
感君相知难相守,遗思绵绵恨无穷。愿以一死究命理,杀人往往非初衷。
盼君从此得安乐,妾心将化痴情冢。白驹过隙三更至,卿月半沉寒烟笼。
星辰稀淡黑云乱,电光闪烁雷声隆。萧郎如约现石桥,心涛汹汹意怔忪。
叩问镇南当年事,自承祸首罪深重。降龙五掌天地摇,娇躯陨落化飞琼。
素蝶飘飘衣袂舞,香魂冉冉明光融。紫霞真气救不得,惊惧神伤复悲恐。
此身已陷无间狱,清泪陨落五内崩。衔泥巢燕有时还,落霜孤鸿无缘伴。
泣山蹈海哭不得,徒使遗韵摧心肝。此心已随知己去,一身寂寥觅谗奸。
康敏业报终赴死,无人再会雪沉冤。识云拨雾雾愈浓,逐波推浪浪更翻。
郁郁苍苍茫茫望,荆棘满地行路难。一抹丹心谢红颜,数度染手援刁蛮。
怎堪暗算倏忽至,重伤阿紫成新憾。散尽浮华踏莽苍,风雪不辞履白山。
黑林静寂参无踪,镇日但闻熊罴喧。天涯长旅归女真,患难襄助结完颜。
将身从此寄幽燕,驰马逐猎绝中原。朝醉浊酒湿皮裘,暮啖腥膻向旄毡。
小姨无赖多痴缠,英雄疼惜少责怜。群星寥落蟾月夜,雪峰磨肩忆曾欢。
忽闻鼙鼓金戈声,虎狼窥伺难居安。箭雨飞蝗自谈笑,取将擒帅一力戡。
浮云浪名与牛羊,萧锋大义释权宦。煮酒青梅惜惺惺,昆仲倾怀意阑珊。
几日跃马重邂逅,始知兄皇掌辽川。金樽酒满恣襟怀,剑锋起处遂倚天。
北国飞雪罩庾岭,皑皑万里掩峰峦。暮云几度千山合,新月闲挂一钩弯。
蛮管三叠情寂寂,羌笛一缕恨绵绵。秋露横江来天地,冻云拥雪过蓝关。
不将巧计夸奇谋,但凭磊落照肝胆。好教清风邀明月,为君一战匹马还。
驱骐骥兮驭骊黄,风逐电兮铁索寒。黄沙滚滚蚩尤雾,胡天咻咻轩辕箭。
射杀楚王擒太叔,金戈荡寇平内乱。夕阳立马震三军,虎啸龙吟冲霄汉。
稳定军心止杀令,挽救生灵千千万。灼灼纹锦紫蟒长,不世大功封南院。
宝马雕车香尘黯,花绫玛瑙佩玉钿。羽袖挥丹曳彩虹,美酒千杯庆功宴。
一字帅旗到南京,旌旗逶迤军蜿蜒。蛟龙腾举归故海,易水西风不思返。
惟愿余生报家国,不负君王社稷坛。旦理蚕桑天下昌,夕望孤鹜方寸寒。
无奈端福多狡劣,恃娇凌弱反盈天。炮烙毒蛊复害命,萧王急怒惩乖顽。
忿愤妖紫出幽州,平明打马踏平川。忆昔镜湖一别后,随君万里出雄关。
不是一番情彻骨,哪得风雪赴穷边。耐何伊人难青眼,锦瑟空奏怨空弹。
避情何惧江湖远,春愁却上两眉弯。燕雁无心效双飞,比翼翩翩杨柳烟。
一霎微雨一霎晴,雨时空蒙晴时暖。若道此晴非彼情,却在朝朝暮暮间。
湘妃有意布云雨,东君无心会婵娟。万千恨苦涌心头,任性轻离自嗔怨。
一朝流离失庇荫,千里奔徒惹祸端。北雁翻飞戾胡天,阴霾初酝在南院。
秣马待兵劝辽宗,狭路偏逢燕龙渊。欲雪深仇多顾忌,隐忍怀恨数缄言。
当年浴血报睚眦,曾想今日面同殿。时移世易自感慨,造化星转空长叹。
为践伊人殷殷嘱,轻车简从踏中原。半载不问中原事,武林荼苦尽烽烟。
晨钟怒鸣扰古刹,宿鸟惊曳迷深涧。少林长拳武当剑,风云际会少室山。
星宿吐蕃方戚戚,大理峨眉俱团团。丐帮已非昔日雄,膝无黄金拜老仙。
罔顾大义失清骨,悍侵高僧陛阶前。龙行啸谷虎从风,十八飞骑性正酣。
餐风宿露凌秋霜,燕云诸士气轩昂。纵使歧路满艰险,我自独往任徜徉。
人如龙虎披玄氅,马蹄铁缘耀金芒。倏忽去来如惊雷,凛凛煞神从天降。
额勒带饰银鎏金,腿盖鹘尾松石镶。银盔闪闪明光甲,兽头尖尖战靴飏。
亢龙凌空救阿紫,妙龄少女眼已盲。痛惜有负知己托,怒发冲冠质丐帮。
身陷重围不变色,群雄叫嚣诛大王。萧峰何惧一敌三,大战魑魅与魍魉。
段誉誓践生死约,虚竹挺身意慨慷。相知何必曾相识,契阔连枝共存亡。
虎狼环觊当紫坛,刀戟林举铸寒香。磊磊心襟向天笑,铮铮男儿何昂藏。
共死顷刻正良辰,蹈锋漓血酿杜康。纵酒且洒湘江水,为我倾盖为我狂。
豪气勃发退强敌,小丑皮内空黑黄。大杀四方结金兰,痛饮烈酒尽皮囊。
兄弟痛饮正酣时,虚竹已先迎敌上。斗老怪轻灵飘逸,僧衣蹁跹身清隽。
飞沙走石狂风啸,刚猛无俦降龙掌。翻翻滚滚百余招,一代武神世无双。
踢聚贤曹公横槊,笑踏足底败军将。抓慕容霸王举鼎,羞与小人侠名扬。
同生共死恨不能,捉襟见肘段誉忙。父子互救孝与慈,岂料量小暗偷防。
幸得大王出手助,丈夫义气真豪量。罢兵夺械须臾间,萧峰鏖战复与庄。
慕容技穷横剑绝,参合重现逞豪强。清风咧咧袂飘飘,旧容依稀家尊样。
应怜亲儿失亲久,一朝得见欢且伤。恩怨情仇缠交错,得至亲际缅高堂。
麟儿重跪叩生恩,狼首相映笑沧桑。追索往恨自惊魂,细数今仇也悲亢。
嵩山迷雾渐空澄,列缺霹雳识真相。半生执念皆原罪,裂胆决眦空神伤。
羔羊跪乳拯父过,赤子反哺埋惆怅。一朝痛陈吴越因,逆谋连环语僭妄。
复燕阴云累隔世,多少冤旅祭黄粱。誓无两立雪沉滓,不共戴天诛戎羌。
忍拒慕容复仇议,为保宋辽民安康。语声未断有声赞,老僧阁外扫殿堂。
自云卅年在佛阁,萧氏慕容俱曾往。汲汲皇皇向秘笈,拈花指共般若掌。
法华经书不堪看,悟道正难武学障。七十二绝少林技,偷学业因苦果尝。
武学愈进入魔境,要穴受累色身伤。闻到失惊孝男心,不遑再拜眷父殃。
何方神祗可化解?如来大悲慈心肠。龟息有法屏呼吸,握掌传功调阴阳。
王霸雄图血海仇,于意云何若有想。而今历经生死劫,方悟世事尽虚妄。
从此虔心归菩提,谨护善念不住相。弥天浩劫已无形,大王抚剑独怅惘。
轻骑连云返故乡,青山依旧故人亡。山色缥缈干里雪,身世浮沉九回肠。
当时与子相依处,而今花草尚余香。虽说此来托卿故,事关荣辱与兴亡。
气焰嚣嚣风雷怒,喊杀阵阵鱼龙翔。幸得知己重相遇,与君共饮酒千觞。
平生磊落何所惧,酒酣肝胆亦开张。云水禅心两倾慕,恩怨纷争一力当。
嗟余远来应有意,听君妙曲解清商。雪牖由来多日月,云房从此少风霜。
水色山光残照里,青萍好向匣中藏。一念殷殷思父情,再拜少林意彷徨。
往时不知大人遗,今日既知愿孝养。进寺但闻木鱼响,薄雾轻寒锁禅房。
孤灯悄映蒲草团,梵香轻绕菩萨像。一入佛门尘缘断,悟声禅师诵经忙。
地藏金刚并楞严,朗朗读诵荐魂亡。房门紧闭难晤面,僧俗殊途两茫茫。
宛转求父赐一见,仅奉清茶亦遗香。萧父闻言终不忍,启门见客慰儿肠。
手持念珠口宣佛,啜饮甘露满室芳。开示若救万民苦,娑婆应见琉璃光。
萧峰珍重承父诺,力保太平乾坤朗。三拜孺慕绝汉家,一笑释怀别天涯。
又见江湖风云涌,清露帝姬求驸马。为助义弟谐鸳盟,急赴银川走飞沙。
西陲景物真如画,各方才俊聚西夏。廊腰缦回龙形兽,飞檐鸱吻琉璃瓦。
茗烟袅袅渚紫茶,霞影灼灼蝉翼纱。济济一堂青凤阁,世子王孙并大侠。
青衣绿鬟小宫娥,问君三语酌酒罢。方欲启唇叩慕容,已知萧王诣儿家。
惊喜交崩语声颤,足底飘飘踩云霞。深宫好做游仙梦,闺阁本是玉无暇。
敢请佳客候片时,交语半句慰心花。岂知萧王听问语,初闻弦歌知意雅。
平生乐事不堪忆,红颜碧落重泉下。湖冷月白终身憾,眼里心里都是她。
弱水三千一瓢饮,人间再无解语花。伤心欲绝出门去,阿朱逝去再无家。
鸾铃哕哕马蹄急,上京驰檄并日发。旋归再还执国器,无限心事付黄沙。
不堪帝王桀纣行,可怜黎庶哭杂沓。请命为民终不得,凌厉乍现君王色。
谦忍无失人臣礼,却教兄弟参商隔。紫云蔽日翩翩来,连弓催发尽虚射。
道宗震诧南院疑,谁家白马疾赫赫?但见端福多巧笑,明眸眄睐复清澈。
楚王欣慰轻莞尔,辽主惬怀重喜乐。分茅赐土封平南,上意逡巡难揣测。
殷殷问讯前尘事,言为萧王常落寞。只道豆萁根连茎,圣心本在平边策。
大王垂首长太息,紧随陛下心忐忑。皇封兵马大元帅,敕令宋王驾战车。
闻此惊魂长跪拜,不忍鲜血流成河。骸骨遍野涂草莽,难期必胜兵祸结。
叩请万岁收圣旨,悲悯苍生天下和。义兄顿发雷霆怒,寒风乍起草瑟瑟。
圣意磊磊终难改,富贵不淫高官舍。君王愤然拂袖去,徒惹杀机奈若何?
我自高洁若清风,一片仁心膏林泽。策马回府见阿紫,问及复明语讷讷。
得知真相心恻然,劝其以身报恩德。落花有意水无情,愤怒紫姬入殿阁。
得报挂冠封南院,诱骗少女施毒策。痴儿怀揣鸳侣梦,偷掺圣水望南柯。
摆脱追兵终自由,从此天高地也阔。奇毒发作内力失,烈火烤炙钢刀割。
掌托阿紫离险境,力尽束手独漠漠。礼敬大王无欢忭,不愿以此邀功忇。
将士淳朴似兄弟,一入雁门几人活。如见陛下当死谏,无惧刀砍斧又斫。
铁链铁铐困蛟龙,被囚狮笼仍赫赫。皇上不见亦无奈,大嚼狂饮空坛多。
生死度外斥佞臣,威武不屈驳说客。六军已发祸难免,宋辽百姓有何得?
大战一开雨冥冥,难挽狂澜心涩涩。镇日清寂已数月,南院标格真如铁。
忽闻狱外人马嘶,金兰相救情义切。丐帮少林弃前嫌,千里奔波壮怀烈。
六脉神剑紫电凛,天山梅手青影跃。多罗叶指声嗤嗤,通臂长拳风猎猎。
牢底凿道通平阳,大理三公身手绝。幽径脱困若隔世,江海余生任驰越。
卧榻安容虎在侧,素旄满城金斧钺。左右两难抗血族,进退维谷陷重劫。
渴见双翼生胁下,欲凭孤掌毁朱雀。箭楼红门訇然开,群雄亡命踵肩接。
平明仆仆叩宋关,鼠将误国徒急切。咫尺汉地不得入,遥阔胡天阻河岳。
雁门崔嵬扼险仄,哀雁徘徊将衔叶。且行且退至乱石,亦步亦趋众豪杰。
疏影横斜见花树,树高盈尺花开谢。恍惚佳人立枝旁,娉娉婷婷含笑靥。
扶树依依不胜思,虎目清泪若泣血。江南塞北难相忘,一瞬千年情不灭。
知卿魂魄绕雁门,候郎同看焉支月。往日无家今无国,丈夫临难何苟且?
一角寒厉落飞鸟,万马齐喑遮牧野。驭青龙兮骖白虎,载主而征旌辔迭。
神威拱宸战车磷,轮毂交错缰络结。骄兵铁甲挽强弩,猛将玉带踏弓靴。
骏蹄踌躇烟尘浓,雉翎灿烂映日斜。亲执金鼓扬御鞭,誓取南蛮登汉阙。
上天入地无避处,剑戟狰狞矢崩泻。神武风华纵绝代,狂澜无力挽肆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涂炭若草芥。雄主得意试锋镝,萧王悲愤摧山裂。
碎石滚滚硝烟里,中有七尺躯清矍。遥拜无失君臣分,孤胆戡难英雄略。
弟擒辽帝需自赎,游鱼之滑飞鸟捷。巉岩陡峭劲风急,兄弟争锋言辞烈。
烈皇欲就齐桓霸,诤臣偏重文景业。为求退兵金口诺,玉石俱焚相要挟。
咚咚有声击心房,叩请陛下长流血。尖石嶙峋心胆寒,权衡发誓不越界。
欢呼万岁声震天,将校士卒皆欣悦。却令天子冲冠怒,圣诏诛心行夬决。
茕立霜崖望故国,前路苍茫只身孑。惠泽苍生愧高义,汉海辽天从此别。
郁郁狼头露狰狞,箭插心脏气已竭。段皇虚子悲嚎啕,紫姬抚尸泪盈睫。
错爱痴缠虽经年,心曲岂同如家姐?憾非女英续鸾胶,愿效绿珠偿宿业。
手扶姊夫坠峭壁,飞隼无声风恻恻。悲凄愁肠有时歇,悬崖芳草无断绝。
草木萧疏天地哀,断涧深深幻蛱蝶。耶律雄图萧王义,临风谁更飘香屑?
长将此心付乾坤,乾坤作色风凛冽。九塞云翻献奠帛,三关雷动闻韶乐。
夜漫漫兮共举悲,愁渺渺兮同呜咽。从此天涯嗟路远,梦魂难忆山河雪。
生亦何欢死何苦,甘作牺牲化冤孽。悠悠慈念清亦贵,耿耿忠骨义且节。
卿本侠义效精卫,半缕忠魂绕山河。昔时英风今不见,西风塞马空蹉跎。
一念之仁为苍生,聊以碧血化干戈。我心念此长戚戚,愿君匹马啸狂歌。
我心念此长已已,愿君仗剑倚天磨。知君往生入天界,心身清净闻仙乐。
花雨庄严显祥瑞,神女曼妙舞婆娑。琉璃境中听禅理,九莲台畔礼尊佛。
菩提圣树证因果,如意宝珠系金索。帝释天,乾达婆,香华长伴结丝罗!
谁能发10篇500字的文言文,词或诗啊,急要
以下共10篇总计5000字,每篇500字。
1、张祜传节选
张祜,字承吉,南阳人.来寓姑苏,乐高尚,称处士。骚情雅思,凡知已者悉当时英杰。然不业程文。元和、长庆间,深为令狐文公器许,镇天平日,自草表荐,以诗三百首献于朝,辞略曰:“凡制五言,包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谨今缮录,诣光顺门进献,望宣付中书门下。”祜至京师.属元稹号有城府,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词藻上下。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大过,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遂客淮南。杜牧时为度支使。极相善待,有赠云:“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祜苦吟,妻孥每唤之皆不应,曰:“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乎。”性爱山水.多游名寺,如杭之灵隐、天竺,苏之灵岩、楞伽,常之惠山、善权,润之甘露、招隐,往往题咏绝唱。尝谒淮南李相.祜称“钓鳌客”,李怪之曰:“钓鳌以何为竿?”曰:“以虹。”“以何为钩?”曰:“新月。”“以何为饵?”曰:“以’短李’相也。”绅壮之,厚赠而去。初过广陵曰:“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大中中.果卒于丹阳隐居,人以为谶云。诗一卷,今传。
卫蘧伯玉①耻独为君子.令狐公其庶几,元稹则不然矣。十誉不足,一毁有余,其事业浅深,于此可以观人也。稹谓祜雕虫琐琐,而稹所为,有不若是耶?忌贤嫉能,迎户而噬,略己而过人者.穿窬之行也。祜能以处士自终其身,声华不借钟鼎,而高视当代,至今称之。不遇者天也,不泯者亦天也,岂若彼取容阿附,遗臭之不已者哉。
2、武陵人周行逢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家人生产,尝犯法,配发静江军卒。以骁勇,累迁裨校。王逵攻边镐,行逢别破益阳,杀唐兵二千余人,执其将李建期。当是时,隶朗州刘言麾下者指挥使十人,咸以知兵名,行逢能谋,张文表善战,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及逵为武安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逵行军司马。
显德元年,拜行逢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潘叔嗣既杀逵,遣其客将李简率朗人迎行逢为帅。行逢入城,或请以潭州与叔嗣,行逢曰:“叔嗣杀主帅,罪当死,若与武安,是吾使之杀主公也。”召以为行军司马。叔嗣怒,称疾不至。乃阳以武安与之,召使至府受命。至则遣人执之立庭下,责之曰:“汝为小校,无大功,王逵用汝为团练使,一旦反杀主帅。吾未忍斩汝,乃敢拒吾命乎!”遂杀之。
行逢,故农家子,起微贱,知民间疾苦,励精为治,公而无私。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与之农具而遣之。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约束简要,吏民便之。又性勇敢,果于杀戮,将士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大将十余人,谋为乱;行逢召宴诸将,酒半,呼壮士曳下斩之,一军皆畏服。民过无大小俱死,妻勋国夫人严氏谏曰:“人情有善恶,安得一概滥杀?”行逢怒曰:“此外事,妇人何知!”严氏不悦,绐曰:“家田佃户,以公颇贵,不力农,请往视之。”至则营居以老,岁时衣青裙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行止之,不从曰:“税,官物也,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一日行逢往就之,劳曰:“吾贵矣,夫人何自苦?”严氏曰:“公思做户长时乎?民租后时,常苦鞭抶,今贵矣,奈何忘陇亩间邪?”行逢命群妾强拥升肩舆,严氏卒无留意,因曰:“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行逢为之稍损。(选自《春秋十国》有删节)
3、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4、 明史•于慎行传
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真日进,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宫。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
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5、宋史•张平列传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日:“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7、 伯颜传
伯颜,蒙古入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益贤之,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曰“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二年七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众服曰:“真宰辅也。”
甲戌,会师于襄阳,分军为三道并进。丙戌,伯颜与平章阿术由中道循汉江趋郢州。万户武秀为前锋,遇水泊,霖雨水溢,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乃召一壮士,负甲仗,骑而前导,麾诸军毕济。癸巳,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汉水北,以石为城,宋人又于汉水横铁绳,锁战舰,密树桩木水中。伯颜荡舟由藤湖入汉江。诸将请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为后患。”伯颜曰:“用兵缓急,我则知之。攻城,下策也,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伯颜殿后,不满百骑。十月戊午,行大泽中,郢将赵文义、范兴以骑二千来袭,伯颜未及介胄,亟还军迎击之。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8、论纳谏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 “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 “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 ‘法不致死,无容滥加酷刑’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 ‘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竞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 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9、范文正公集叙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10、朱敬则传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苏轼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是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 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们恼羞成怒,必然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是借新法谋私利、打击异己的一个步骤。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他举的例子,“赢得”两句及“岂是”两句出自《山村五绝》;“东海”两句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读书”两句出自《戏子由》。但经断章取义后,句句上纲上线。
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轼极刑,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接着说苏轼急于获得高位,在心中不满之下,乃讥讪权要。再次,皇帝对他宽容已久,冀其改过自新,但是苏轼拒不从命。最后,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察,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这位李定正是当年因隐瞒母丧而被司马光称为“禽兽不如”的家伙,苏轼也讥他“不孝”。虽然群小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此时,苏轼的一个好友王诜,是他印了苏轼的诗集,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派人去给南部的苏辙送信,苏辙立刻派人去告诉苏轼,朝廷派出的皇差皇甫遵也同时出发,但苏辙的人先到,苏轼知道消息,立即请假,由祖通判代行太守之职。
皇甫遵到时,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依礼迎接他,应当以正式官阶出现。于是苏轼穿上官衣官靴,面见官差皇甫遵。
苏轼首先说话:“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
皇甫遵淡然道:“并不如此严重。”命士兵打开公文一看,原来只是份普通公文,免去苏轼的太守官位传唤进京而已,要苏轼立即启程。苏轼归看家人时,全家大哭。苏轼笑着说了一个故事安慰他们:
“在宋真宗时代,皇帝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大儒。有人推荐杨朴出来。杨朴实在不愿意,但是仍然在护卫之下启程前往京师,晋见皇帝。皇帝问道:‘我听说你会作诗?’杨朴答道:‘臣不会。’他想掩饰自己的才学,抵死不愿作官。皇帝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杨朴回答道:‘没有,只有拙荆作了一首。’皇帝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太太做的诗念出来:更休落魄贪酒杯,且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家人听了故事,心里稍安。
太守官衙的人全都吓得手足无措,个个躲躲藏藏,只有王氏兄弟和陈师锡设酒筵饯别。但老百姓都出来看太守启程,县志记载,老百姓都泪如雨下。苏轼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都想跳水自杀。他不知道要判什么罪,并且怕他的案子会牵连好多朋友。等再一想,真跳了水,又会给弟弟招致麻烦。不然,后人就见不到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了。家里烧了他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家人到了安徽宿县,御史台又派人搜查他们的行李,找苏轼的诗,书信和别的文件。后来苏轼发现自己的手稿残存者不过三分之一。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
苏轼先报上年龄,世系,籍贯,科举考中的年月,再叙历任的官职和有他推荐为官的人。他说,自为官始,他曾有两次记过记录。一次是任凤祥通判时,因与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仪典,被罚红铜八斤。另一次是在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报呈,也被罚红铜八斤。“此外,别无不良记录”。
最初,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
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审问他《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他拖到二十四日,才被逼按舒亶定的调子,说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至于《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
到九月份,御史台已从四面八方抄获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马光。王安石罢相的次年(1077年),苏轼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先生独何事,四方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实为司马光重登相位大造舆论。御史台说这诗讽刺新法,苏轼供认不讳:“此诗云四海苍生望司马光执政,陶冶天下,以讥讽见任执政不得其人。又言儿童走卒,皆知其姓字,终当进用......又言光却喑哑不言,意望依前上言攻击新法也。”
虽然“罪名成立”,但当时新法已废,凭此罪名不能判重刑,于是御史台又找。找了痛斥“新进”的《和韵答黄庭坚二首》,抨击“生事”的《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诗。前者是与黄庭坚唱和的,后者寄赠好友王诜。
《和韵》诗云:“嘉谷卧风雨,莨莠等我场。阵前漫方丈,玉食惨无光。”苏轼自己解释说,前四句以讥今之小人轻君子,如莨莠之夺嘉谷也,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言黄庭坚如“蟠桃”,进用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又取《诗》(诗经)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皆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为小人也。苏诗巧用“悄悄”、“愠”等词,暗藏“群小”之意。要不是作者解释,还没多少人知其中奥妙。
《汤村》诗云:“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胡不归去来,留滞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归田虽*辱,岂失泥中行?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苏轼也供认自己确有对盐官在汤村一带开运盐河的不满,“农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不宜开河,“非农事而役农民”,“役人在泥中,辛苦无异鸭和猪”等等。*人指控之下,仗义执言也是罪行。
这些赠黄庭坚、王诜等人的诗文,一时成为轰动朝野的新闻,舒亶等人趁机落井下石,怂恿副相王检举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土圭)诬告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冷静地回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不久,狱吏问苏轼咏桧一事,苏轼巧妙答道:“王安石诗‘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此龙是也。”狱吏会心而笑,那些自称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连王安石说过“蟠龙”也忘记了。
对苏轼的指控,有的十分牵强,刚才的咏桧诗就是一例。还有苏轼任密州太守期间作的《后杞菊赋》的序言里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种籽,御史认为作者是在直接讽刺全境百姓的贫穷,尤其指朝廷对官吏薪俸的微薄。“生而盲者不识日”是讽刺科举考生的浅陋无知,讽刺考生不通儒学,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经新义》里对经书的注释。
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
在给王诜的诗里,有一行是坐听“鞭笞环呻吟”,又说,“救荒无术归亡逋”,他也提到“虎难摩”是为政贪婪的象征,给李常的诗里,他确是说在密州“洒涕循城拾弃孩”,见到男尸、女尸、婴尸饿死在路边,当时确是“为郡鲜欢”。在给孙觉的诗里,有一行说二人相约不谈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约定,谁谈政治就罚酒一杯。给曾巩的诗里说他厌恶那些“聒耳如蜩蝉”的小政客。给张方平的诗里把朝廷比作“荒林蜩蚻(zhá)乱”和“废沼蛙帼淫”,又说自己“遂欲掩两耳”。给范镇的诗里,他直言“小人”,给周邠
(bīn)的诗里把当权者暗比作“夜枭”。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苏轼写了两首诗给他: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鸟未可辨雌雄。”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前一首最后一句取自诗经“俱曰予圣,谁识鸟之雌雄”,等于说朝廷上只有一群乌鸦,好坏难辨。后一首表达自己对小人的争权争位不屑一顾。这些无疑会激怒御史台群小,加上他们本就是来迫害苏轼的,所以后者的狱中日子不会好过。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结果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王(土圭)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同时,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苏轼未判重罪,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没,否则,中国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
但是,御史台的人也在疯狂行动,他们准备把新法反对派一网打尽。李定奏上一本,要求太后国丧时不赦免涉案人员,舒亶更狠,他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和苏轼另外五个朋友一律处死。
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这样的结果,李定等人自是大失所望。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精神寂寞,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苏轼撰诗并书《寒食帖》,发人生之叹,写苍凉之情,表惆怅孤独之怀,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异彩,势奔放,无荒率笔,被称“天下第三行书”,墨迹素笺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受害人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北。第三个是子由,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又是诽谤!
关于中华美德气节的诗词
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122.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求 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 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 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245.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补充:
25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5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含有苑字的诗句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
《奉和圣制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苏颋
苑花齐玉树,池水作银河。
《金陵三首》李白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晦日浐水应制》沈佺期
苑蝶飞殊懒,宫莺啭不疏。
《白莲花亭侍宴应制》沈佺期
苑吏收寒果,饔人膳野禽。
《送友人归夷门》罗隐
苑荒懒认词人会,门在空怜烈士名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王维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
求(乌台诗案)的简介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乌台诗案”是宋代第一起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文字狱”,也是北宋后期党争的一次恶性发作。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导火索是苏轼在调任湖州太守,照例上表谢恩的奏章《湖州谢表》,其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中,“不适时”、“新进”等字眼刺痛了变法派的神经。
表面上的原因是苏轼作为文坛盟主,声望比较高,在他身边聚集了“苏门四学士”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著名文人,变法派扳倒了苏轼,就扳倒了一大半的反对派。
根本的原因是对苏轼不世才华的嫉妒与恐惧。苏轼每写下一首讥讽变法的诗词,都深深刺痛着变法派当权人物的心,他们当然想着将苏轼除之而后快。
扩展资料: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