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出处】:陈毅《游桂林》【译文】:宁愿做桂林人也不愿意做神仙。2、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出处】:明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译文】:别的地方
1、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出处】:陈毅 《游桂林》
【译文】:宁愿做桂林人也不愿意做神仙。
2、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出处】:明 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
【译文】:别的地方都是很炎热的,只有桂林气候温和。
3、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出处】:吴迈《桂林山水》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4、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出处】:唐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
【译文】:都不如这个独秀峰,它高耸于城郭之间。
5、峰倒碧波盈,漓江暮霭青。
【出处】:朱诗向 《漓江山水》
【译文】:山峰倒映在碧绿的水波当中,漓江傍晚的雾霭青青一片。
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桂林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极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拥有岭南最早开凿的著名水利工程灵渠、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藩王王府和墓葬、历代摩崖石刻与壁书,还拥有宝积岩、庙岩和甑皮岩等石器时代的洞穴文化遗存,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同样极为丰富。在建设以桂林为龙头的广西旅游大省的努力中,且在桂林山水游名传全球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拓发展桂林的文化游,实为振兴广西旅游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重要途径。
桂林是国家首批通过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意蕴深厚。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宝积岩洞穴遗址,这里居住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秦代在桂林东北部的最高山峰上建立了尧庙,因此而来酌“尧山”之名沿用至今。民间至今仍传说着虞舜南巡路经桂林,并驻跸于桂林北郊虞山的故事,至今虞山上留存了舜帝庙、舜亭、南熏楼、南薰亭等遗址和历代石刻。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古为南越地,战国属楚,秦属桂林郡,桂林较早纳人中央政府的管辖,历代统治者在此设府管辖。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军50万,南下统一百越,在兴安开凿了可与长城并称的灵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途经桂林,疏浚灵渠,南征交趾,在今桂林伏波山留下“伏波试剑”的动人传说和一个美丽的试剑石遗迹传说。南朝宋景平二年(424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延之来桂林担任始安太守。颜延之是南朝宋代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颜太守任内,开拓桂林文风,在独秀峰南麓留下“读书岩”胜迹。“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一首咏诗,肇始了桂林山水诗风。明代桂林设桂林府,封藩而至的朱元璋孙朱守谦到桂后,“静江”之名改称“靖江”。明王朝在桂林城区修建了靖江王府,后筑靖江王城。靖江王袭14代,历270余年。靖江王城虽历经战火,城内建筑只剩残基石栏,但用大青石筑成的城墙保存完好,为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藩王城址。清代在原靖江王城内建起的广西贡院,铸造了广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辉煌,至今王城的城门上仍镶嵌着“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
历史上,桂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之处,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杂交之地。千百年来,这几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清贡院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和教育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西山、叠彩山、伏波山摩崖造像和开元寺、栖霞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红军血战湘江界首为代表的长征文化、以“西南剧展”和“八百壮士”为代表的抗战文化等在此竞相争辉,形成了内涵丰富而独特、个性极为鲜明突出的桂林文化现象。历代名人来桂林游览山水风光,留下许多精美的诗词和大量碑刻,这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解放后几十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游桂林时的题词、留言和观感谈话,更使桂林文化名传全球。此外,早在公元5世纪开始名士游客对桂林的颂诗文形成了包括山水诗词、散文、游记、神话故事、摩崖题刻等内容的山水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桂林有摩崖题刻、摩崖造像两千多件,山水诗词近五千首,山水散文近二百万字,神话传说数百则。桂林的人文旅游景观,在城区就有226处,其中一级景观25处,二级景观89处。而且,兴安灵渠和靖江王陵、王府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景观如果能加以保护和有效的开发,完全可以与甲天下的山水相媲美。
赞美桂林的诗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不愿做神仙 愿做桂林人---陈毅
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没有一个像桂林这么美丽的-- 尼克松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
城在景中 景在城中 城景交融
漓江春水绿悠悠
细雨昊天结伴游
两岸奇峰看不尽
碧莲峰下泊行舟
------董必武1959年游阳朔作
水如罗带山如屏
奇秀莲峰古有名
东岭朝霞新面貌
锦绣河山寿阳城
-----美术家帅础坚1960年
古代碧莲峰又称寿阳山,因此阳朔又称寿阳
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唐代校书郎 尚书郎沈彬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
-----爱国志士吴迈1935年
带字石刻为清朝阳朔知县王元仁于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 王元仁相传为王羲之后裔
带字高5。73米 宽近3米
“一带河山
举世无双
少年努力
万古流芳”
九马画山
自古山如画
而今画如山
马图呈九首
奇物在人间
-----清人徐云
莲峰钓石开诗境
渔火朝霞入画图
古寺重光千载梵音流逸韵
碧莲叠翠一江清景展新图
画窗八景: 鉴寺遗踪 朔城佳境 双峰锁江 古榕藏猫 东岭朝霞 白沙渔火 南厄古道 碧莲叠翠
西郎何事面西方
欲会东郎隔大江
自古良朋时一遇
东郎未会恨斜阳
鸟语君行早
花香客去迟
争道桂林好
岂知阳朔奇
无山不如画
到处总相宜
阳朔风景甲天下
天下风景数兴坪
人家都在画图中
风景尽在西街中
天下风光数桂林
岂知阳朔更怡情
荔乡山水几清幽
山外青山楼外楼
虎吞金钗落碧水
大光亭下月移舟
参考资料:baidu.zhidao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桂林美丽的山水,记录和凝结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桂林,始于秦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国南方和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的历史文化画卷光辉灿烂: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等,无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如今,桂林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6处。
历史上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达2000余件,成为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馆位于月牙山南麓,由龙隐洞和龙隐岩两处的220余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阁中数十件石刻组成,还收藏了市内外拓本上千件。这些石刻经由唐代直至清代,历时1000多年逐步形成。历史上在这里兴盛的旅游文化,积淀成龙隐洞和龙隐岩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无怪乎南宋才子陈谠遍游桂林诸山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石刻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赞叹,将之与《诗经》、《史记》媲美。
与以庄严肃穆的庙堂文化为特色、以碑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文化为特色,以摩崖为主体。题刻内容从政治生活、军事征战到开渠筑城、宗教传说,一块块碑刻截取了各个时代的横断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记录了北宋时期一次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的《元党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声的《龙图梅公瘴说》等,不胜枚举。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游山如读史”。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全诗
《劝驾诗·其二》
【朝代】:南宋
【作者】: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白话译文:
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山峰有如碧玉之簪,江水宛若青萝之带,其中意境,深远丰厚,值得仔细欣赏。
文人取功名的志气要胜过军人作战的士气,文场上的较量就像战场一样激烈。
就像对着强大敌人的关外虎豹,飞万里的鲲鹏一样。
今天你们让我喜不自禁,双目增爽。祝愿各位如南斗六星一样,高悬天空,闪闪发光。
扩展资料:
“劝驾”,劝人任职或做某事,是中国古代官员礼贤下士之举。劝,勉励的意思;驾,指推荐人才,愿亲自驾车相送至京师之意。
在《汉书·高帝纪下》中有这样一段话:“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王正功的“劝为之驾”正是出自该典故。
王诗序言的意思是他作为郡守,对辖地能考中11位举人感到高兴,特依例设鹿鸣宴,并勉励他们来年去京师参加会试、殿试,夺取功名。这两首诗都着重抒发劝勉之意。第一首诗以山水开头,第三句意为峨冠博带的儒生们共同响应明春礼部试(即礼闱,会试),第四句赞誉他们精通道艺,尾联祝贺他们赶考成功。
第二首前两句也是描写山水,颈联和颔联主要是祝颂之词,作者认为举人们像出征者一样士气高昂,他们前程不可限量。在表扬了士子才能,描绘文场酣战,祝福他们前程远大之后,王正功倾吐自己的心情。
“老眼摩挲顿增爽”,意思是这群英才让他喜不自禁,双目增爽。王正功祝愿他们如南斗六星一样,高悬天空,闪闪发光。颂人才之盛的主题,至此得以完成。
两首诗中,均是起首两句(甚至一句)写景,以下篇幅多为说理,如“向来人物固难俦”、“策足谁非道艺流”等等,皆为议论口气。两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几乎字字有来历。这是宋时“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体现,也表现出宋诗以意胜、重在说理、生新瘦硬的风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正功 (南宋宁宗朝广南西路提点刑狱)
桂林文明诗词歌赋
《桂林赋》-原文
何开粹海上有蓬莱瀛洲,无非神话;岭南有人间仙境,此乃现实。斯地也,北以五岭崇峦为屏,南以桂柳运河为襟,东南连苍梧之沃野,西北以三江为芳邻。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杜甫遥闻,赋诗盛赞:“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宜人者,何也?首推山水,秀甲天下。青山秀水,蕴含天地灵气;奇洞美石,疑是鬼斧神工。山如叠彩、独秀,
桂林山水水如漓江、阳江,石有望夫、试剑,洞有芦笛、七星,四绝并美,众景不同。倘若泛舟漓江,仿佛置身画中。百里江流,澄澈碧绿;万簇奇峰,嵯峨玲珑。时而烟雨迷蒙,星山七仙女含羞掩面;时而云霞明丽,画山九神马奋蹄嘶风。阳朔城边,峰绽碧莲;月亮山旁,伞张古榕。月光岛蛙声时闻,半边渡渔歌遥送。品罢漓江画廊,再探仙洞神宫。象鼻垂吸水月,城徽永在;渔郎还珠洞口,廉行世从。芦笛传歌,洞中钟乳纷呈太虚幻境;伏波试剑,崖边断柱长存大将雄风。与洞石共温存兮,物我两忘;随云烟而飘渺兮,情景交融。仙境岂只天上有,人间桂林胜蓬瀛。
赏观山水如读史,穿越时空见辉煌。历三万载,宝积岩先民遗址尚在;逾九千秋,甑皮岩智人踪迹犹彰。吴起平南,此属楚国之地;秦皇一统,方为桂郡一方。西汉伏波置县①,遂称始安;三国吴帝设郡②,仍用斯名。此后名称因朝代而更易,文明随历史而嬗变。黄巢反唐,自灵渠出兵中原;瞿张抗清③,在叠彩喋血山旁。将军桥头,太平军炮毙清将;丽泽门外,蒋翊武就义法场④。蔡松坡主办陆小,育才心切;孙中山督师王城,北伐旗扬。瑶民起义,数千儿女白骨抛荒野;红军长征,三万壮士碧血染湘江。是役也,战事之惨酷,史册铭记;烈士之忠魂,丰碑昭彰。日寇侵华,山城雄峙。周公运筹,任公襄助⑤,抗日文化城风起云涌;三将成仁⑥,千兵赴义,桂林保卫战壮哉国殇。星移斗转,天地苍黄。大军南下,山城解放。桂山举臂兮,欢呼共和丽日;漓水扬波兮,讴歌青史华章。
历史有文化浸润,山水引文人弦歌。历两千年南北融合,文明渐盛;赖上百代开发教化,俊彦益多。史禄修凿灵渠⑦,堪称世界水利史奇迹;鉴真滞留桂州,曾在开元寺讲经趺坐。独秀峰下,颜延之常诣读书岩⑧,晨昏吟诵;还珠洞内,范成大曾设鹿鸣宴,诗词唱和。陈继昌三元及第,陈宏谋五代连科⑨。唐景崧捐资兴新学,康有为办报倡维新。桂海碑林,二百石刻载千年历史;西山摩崖,百龛佛像传大唐风韵。历代名士,笔墨纷陈。韩退之咏“江作青罗带”,举世称绝;王正功歌“山水甲天下”⑩,四海传闻。杉湖十子,八桂诗林称独秀(11);王况二公(12),清末词坛立昆仑。八年全面抗战,上千名家纷至。沫若亚子,茅盾巴金,田汉予倩,夏衍荃麟,胡风艾青,皆文坛之俊杰也(13)。救亡图存,突起异军。西南剧展,八省参演,极一时之盛;抗战门神,万户争贴,振九州之魂。及至现代,贺敬之作《桂林山水歌》脍炙人口,朱徐二老咏明月峰成摩崖奇珍(14)。至若桂林邹鲁,亦是鸿儒衮衮,才子莘莘。马君武教育泰斗,白鹏飞法坛巨擘,梁潄溟一代儒宗,白先勇文坛奇才。人文荟萃,于斯为盛。
时代赐桂林机遇,改革使明珠生辉。引外资,兴科技,新开发区崛起;强三农,促流通,城乡市声鼎沸。三花酒、湘山酿、荔浦芋,香飘神州;沙田柚、罗汉果、弥猴桃,名扬海内。奥运赛场,唐灵生李婷勇夺金牌;山水舞台,印象刘三姐长演不衰。城建、园林并举,环保、旅游齐辉。两江国际机场,频迎五洲嘉宾;国际会展中心,常开百业盛会。漓江饭店瀑布,吉尼斯记录刷新;两江四湖水系,旅游船穿城来回。乐满地、愚自乐园,看中西文化各展风采;莲花洞、龙脊梯田,令多少世人向往陶醉?国际旅游明珠,果然实至名归:环保称一流,魅力入十佳。模范园林城名题金榜,优秀旅游城荣列前位。美哉,桂林!
今日桂林,宜居城市,和谐家园。琼楼栉比,繁花似锦;轺辂川流,游客如云。居于此,各民族无不安居乐业;美在斯,众洋人纷来落户扎根。阳朔西街,常有洋店开业;地球新村,惯见中外通婚。居民精神生活,追求高尚文明。为官以苍生为重,新桂剧《大儒还乡》倾倒观众;心灵与山水同美,李向群献身抗洪感动国人。渔火节,河灯节,百姓同歌同戏;桃花节,山水节,宾主载舞载欣。社区文化,多演山歌彩调;艺术之宫,常练书画棋琴。每当晨昏节假,男女老少,或练功于山边,或漫步于江滨;或聚会于洲岛,或歌舞于园林。各适所好,怡性陶情。此中佳趣,令人痴醉。陈毅诗云:“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妙哉斯言!
歌曰:时雨来兮,人与日而俱进;龙凤翥兮,城与时而俱新。明日桂林更秀美,“地上乐园信可寻”(15)。
桂林阳朔西街的历史文化
桂林阳朔西街始建于1674年,它东临漓江,直对东岭,西对膏泽峰,旁靠碧莲峰,宽约8米,长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于城墙围住,并不像今天这样直通公路边的膏泽峰下。要从西街出城须经过江西会馆对面一段小街叫西横街的折向正西门才行,所以说西横街实际上也是西街的组成部分。
后来,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后,为从西街方便出城便将城墙拆开一段直接公路,并在旁边修建有最早的汽车站。
当时,为适应潮流,遂把从东边直到西城边的一段改称西马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间因避忌“西”字而改称东风路,取其“东风压倒西风”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复旧名。
西街是中西文化完美的结合。历史上西街除了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数是农民,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豁达和乡里人忠厚的双重性格。尽管西街已经成了阳朔主要的旅游服务街,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朴的品格。
扩展资料:
阳朔西街特产:啤酒鱼
阳朔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大名如雷贯耳,如果不试一下就真的枉费到此一游。啤酒鱼有点像川菜中火锅鱼的做法,先把鱼在油里煎一煎,再放啤酒及各种调料烧制而成。
烧的器具很特别,鱼放在一个平底的盘子里,盘子下面是一个盆子,放了些水,再下面才是火,而不像是川菜火锅直接将锅放在炉火上面。
这样上面的鱼不易烧糊且受热均匀,入口果然鲜辣可口,无一丝鱼本身的腥味。对了,一定要吃带鳞的,正宗的啤酒鱼,鱼鳞都炸得非常脆,好吃极了。
阳朔“啤酒鱼“,是阳朔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鱼肉鲜辣可口,无一丝鱼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鱼肉的香味可以让人胃口大开。
阳朔的啤酒鱼是选用阳朔漓江里鲜活的大鲤鱼,先用桂北山区出产的生茶油烹炸,然后放入桂林产的上等啤酒红焖而成,具有独特的香酥鲜嫩风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桂林阳朔西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