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2-07-12 15:57: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89

素有“清初学人第一”之称的纳兰性德一生笔耕不戳,他的《饮水词》(原名《侧帽集》),“井水吃处,无不争唱”。在妻卢氏病故后,他写了大量的悼亡之作追忆以往欢愉、悼念早逝亡妻,其数量之大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特点

素有“清初学人第一”之称的纳兰性德一生笔耕不戳,他的《饮水词》(原名《侧帽集》),“井水吃处,无不争唱”。

在妻卢氏病故后,他写了大量的悼亡之作追忆以往欢愉、悼念早逝亡妻,其数量之大,在悼亡诗词史上实属罕见。

纳兰性德在继承古人悼亡诗词精髓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他的悼亡词情深意切、至真至浓、灵动细腻、撼动人心,是花与惜花人的对话,是对生死天堑的跨越。

尤其令人称赏的是,他的悼亡词悲郁中飘过缕缕自然清新,开悼亡词一代清丽词风。

观纳兰性德之词,至真至诚,至情至浓,字字句句,发乎内心,少泥淖拖沓之语。

王国维称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纳兰之词,素以清丽素雅著称。

其边塞作,虽有豪放之句,而豪放中常有清秀之笔,如春潮过塞外,三分豪放情,七分清丽语。

其友情诗,多为忠义句,又不少婉约之情。

占其词作最多的爱情作品,清新之气弥漫字句之间,染出一抹自然之色。

而笔者独爱容若悼亡作。

笔者在这里论及的悼亡词,专指纳兰性德悼卢氏之作,即自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1677年6月29日)始,至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其病故十余年间所做的怀念、悼亡亡妻卢蕊之作。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点之一,在于他的悼亡词是一种对话,是生者与逝者的心灵沟通。

观此前悼亡之作,悲情深切,字里行间悲悼之情溢满,已是悼亡诗词的上乘之作,但还是少了一点灵犀之美。

譬如说,《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男子手抚绿衣哭泣,这是类似于自言自语式的悲悼,不乏真情,但少了些许天人间的通灵。

又如潘岳者,《悼亡诗》情深意切,“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若无悲情,难成此句。

“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令读者每每读起,也不由得泪沾青衿,这算是凄。

若是悲切中再多几分灵动的美,就是凄美绝佳的上品了。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载情为本,张显灵性,悲凄中荡漾着渴望心灵沟通的灵动之美,脱去了干涩的悲伤,换之以灵犀暗度,不仅感染读者的感情,也撼动着读者的灵魂。

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在这首词中,纳兰不是“哭”老婆,也不是“哭”自己,更不是自言自语,他在试图通过这种提照的方式来沟通生死,与亡灵产生共鸣。

天人永隔,因“只向从前悔薄情”,便通过“凭仗丹青重省识”这种方式,再来认识亡妻,回忆往事。

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亡妻一样,也能够对自己“重识省”,但终落个“一片伤心画不成”。

“画不成”是因为天人相隔沟通失败。

但纳兰性德并不放弃这种沟通,而是始终相信爱可以穿越生死,产生感应。

后半阙提到“卿自早醒侬自梦”和“夜雨铃”。

逝去的人解脱了,活着的人却陷在梦里。

“夜雨铃”应取典于唐明皇与杨玉环之事。

相似的,在《浣溪沙(风髻抛残秋草生)》中,也提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七夕盟誓和“雨淋铃”。

传说唐明皇与杨玉环生死相隔,但依然能通过使者,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太真。

纳兰也希望能与亡妻产生这样的天人沟通,“信天上人间非幻(《鹊桥仙·七夕》)”,并用了各种方式,“凭仗丹青重省识(《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一种,“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又是一种,“重泉若有双鱼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也是一种,但这些方法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但是“丁巳重阳前三日(《沁园春》)”这天,纳兰性德成功了。

在这首《沁园春》全词开始之前,有一段序,如下: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沁园春》是一首记梦词,其中的一往情深、缠绵悱恻可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媲美。

亡妻所衔之恨也正是纳兰性德所含之怨,既然人已无法团圆,就化为一轮冰月,纵有阴缺,犹有圆时。

古人悼亡或是独自垂泪,或是相顾不语,纳兰性德不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是得到了亡妻的“呼应”。

虽然这种对话无法发生在现实世界中,但却是纳兰性德悼亡词追求心灵沟通的有力证明。

纳兰性德悼亡词是惜花人与花的“对话”。

以悼亡词的词性来看,花应是逝者,惜花人应是生者,也就是说,卢蕊是花,纳兰容若是惜花人。

卢氏名蕊,名字就透着花香气,说她是花,合乎情理。

“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林下荒台道韫家)》)”,“趁星前月下,魂在梨花(《沁园春·代悼亡》)”,都把卢蕊比作花朵。

纳兰性德深爱卢蕊,说他是惜花人,同样合乎情理,纵然“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可这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词作,字字惜花,句句怜花,不是怜花句又是什么?这一笔“口是心非”,却更显惜花人的多情。

然而,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些悼亡词时,便会发现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很多时候,这种惜花人与花的角色是相融和互换的,纳兰性德站在了花的位置上,卢蕊站在了惜花人的位置上。

一句“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巧妙地把惜花人与花的角色反串,不再追求单方面的怜惜,而是升华了双向的爱怜。

在这样的惜花人与花的对话中,谁是花,谁是惜花人已经不重要了,甚至连惜花人与花存在与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这样的一份真情在彼此的心里激荡过,并且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永远燃烧着。

纳兰性德开悼亡诗词的清丽之风。

元稹著名的悼亡词《离思》“曾经仓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表现了爱情无法逾越生死的悲情苦楚和作者的满腹愁肠。

沧海与巫山之句堪称经典。

史达祖的悼亡词《忆瑶姬·骑省之悼也》同样是悲从中来,无可断绝。

这些诗词都是心灵的咏叹,是作者血泪的交织和情感的喷涌。

如果说,在纳兰性德之前,悼亡诗词是以悲情为主,那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继承了悼亡诗词情真意切、肝肠寸断的特点之余,又给悼亡诗词这种以沉郁、悲恸为主要基调的文学作品添以清新之色。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悲怆中透着徐徐清丽之风,与“其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2]不无关系,而悼亡意向的捕捉对此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纵观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作,梨花与月的运用,给其次作品增加了纯净的色泽,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风的独树一帜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我所论及的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梨花、月等意向。

其中,月出现了19次,梨花、葬花、花、芳、香等出现了29次。

梨花与月在悼亡词的诗词史上都被使用过,比如说苏轼的两首悼亡词分别涉及到了梨花与月。

在其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出现了月。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在其《西江月》中出现了梨花。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以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两首词分别是为了悼亡其妻子和其爱妾朝云。

梨花与月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高频率出现并非偶然。

这些意象都是纳兰性德与卢蕊的生活景观。

在卢氏生前,他与卢氏时常在回廊之上,梨花之旁,冷月之下,煮水泼茶,谈心论事,因此才有了《蝶恋花(谁念西风独自凉)》中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相交错的情境,不仅记录着过去今朝,也预见了悲寥的未来;不仅是思绪的聚焦,也是情感的辐射。

在这个情境中,主人公是容若和卢蕊,主题永远是爱和难以成全誓约。

在卢氏死后,这些情境便时常出现在他的词作中,使词情景交融,达到了“情即是景,景即是情”的境界。

不仅如此,梨花与月,都有着冰肌般的色泽,蕴含着淡淡的哀愁意味,用于词中,虽不及直呼生死、直呼惆怅来的淋漓尽致、直抒胸臆,却更有一番自然而纯净的滋味在心头。

在卢氏死后半个月时,纳兰性德写的第一首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中就出现了梨花。

上阙“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可见在卢氏生前,容若常与其漫步回廊中,相伴梨花影,因此在卢氏故后,容若才会发出“独伴梨花影”的悲悼和“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的真情叹惋。

至于月,因“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纳兰性德往往见月如人,情在月中。

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蝶恋花》)”,便将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是一种纯白干净的悼念,除去了累赘的悲伤和拖沓的抒情,只留得一汪冰月般的情意。

月是冷的,心却是热的,这样的一冷一热交融,便使翻腾的悲情退去了骇浪,也褪去了世俗的纷扰,平添了清潭般的深沉与宁静,趋向自然。

这种悼亡词的清丽既与其所运用的意向有关,也是他对亡妻情深至极的体现。

因为情深至极,反而不会刻意追求悲伤,只是让心中之情自然流淌,便足以感天动地。

《诗经·邶风·绿衣》中的男子抚衣追忆妻子的贤良,悲中内外还是悲。

又比如梅尧臣的《悼亡妻》:“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悲伤惆怅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这两首悼亡作都是真情的流露。

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悲,更像是慰藉和寒暄。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人死心灭,活在世上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在这样悲痛欲绝的时候,纳兰想的不是自己的孤寂悲寥,也不像古人,兀自悲切少了一个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人。

他想到的是已经撒手人寰、不知世间事的亡妻,怕亡妻在九泉下,“还为我神伤”。

不仅如此,还用了妻子的语气说:“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体耽,怨粉愁香”,相互慰藉之景仿佛就在眼前,更见两人素日的情深意长。

纳兰悼亡词的清丽之风正是源于这相互的怜惜。

徐志摩有一句名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3]容若得卢蕊,算是幸,但终逃不过生死。

本文标题: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特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868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古诗中“丁香”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 代赠中丁香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的按照体裁及格律各可分为哪些种类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