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综述 《中华好诗词》的播出现状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6-29 17:58: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7

随着节目的播出,掀起了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让受众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综述 《中华好诗词》的播出现状怎么样

随着节目的播出,掀起了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让受众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高达9.9的评分更是让该节目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第一季

三甲

状元:李四维 榜眼:王悦笛 探花:王莹

六强:邵松松、王悦笛、王莹、刘人杰、李四维、李冰洁

第二季

三甲

状元:杜亚飞 榜眼:张仲宇 探花:梁道萍

六强:杜亚飞 张仲宇 梁道萍 孙琳 曹一鸣 王泽南

擂主:曹一鸣 张仲宇 梁道萍(卫冕两次,击败喻小倩、魏国庆) 杜亚飞 刘雪悦 孔繁锦(卫冕一次,击败张明慧) 畅欣(卫冕五次,击败李鹏、孙琳、刘闽川、梁瑞贤、王泽南)

第三季

三甲

状元:石继航 榜眼:李萌怡 探花:裘江

六强:王天博 李萌怡 张照阳 石继航 时秀元 裘江

擂主:崔向阳(卫冕一次,击败楚凌岚) 邱德(卫冕两次,击败肖如梦、张晓辉) 王子龙(卫冕一次,击败王天博) 卢佳麟(卫冕四次,击败薛雨晴、时秀元、李萌怡、石继航) 蔡爽(卫冕两次,击败张照阳、何鑫)  

第四季

三甲

状元:孙东辉  榜眼:宋桂艳 探花:倪海权

六强:李明 孙东辉 涂思宇 倪海权 宋桂艳 姚瑶

擂主:施勍 李明 孙东辉 涂思宇 郭立峰 姚瑶 倪海权(卫冕两次,击败韩园园、张纤维) 王洪亮

(1)简介: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由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

节目主持由原央视主持人王凯担任。另外,赵忠祥、杨雨(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凯)担任节目“大学士”。节目将从全国遴选出100位诗词记忆达人作为选手,集合六位有文化素养的明星艺人作为守关者。通过抢答、对战、终极挑战等一系列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环节,决出本场的优胜者。

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将于10月19日22:00开播,这一节目的开播,昭示着河北卫视将加入到周六晚间档已经白热化的卫视节目竞争战团。节目负责人称,《中华好诗词》是一档好玩、好看的文化类节目,十分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在轻松娱乐的气氛里重温或背诵我国传统诗词文化。

(2)点评:

河北电视台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通过吸引社会各界诗词爱好者参与诗词知识竞赛传播历史文化,在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扩大 。

2021年,正值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创作60周年,8月15日播出的《中华好诗词》特别节目“走进北戴河”,以毛泽东的这首著名词为主线,汇集我国历代诗词名家和历史人物与北戴河,山海关相关的诗词名句,展示了秦皇岛、北戴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期节目采用全新的比赛规则,分别由喻恩泰带领的龙队和左岩带领的虎队上演龙虎对决,按照总积分成绩决出优胜团队。在题目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以秦皇岛、北戴河为主题,围绕中华诗词名篇相关的历史、文化、人物展开。来自海峡两岸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选手的选拔,他们在龙虎对决中表现出对中华诗词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著名作家梁晓声应邀加盟《中华好诗词》大学士阵营,对秦皇岛有关的诗词进行了声动讲解,并为大家解读了孟姜女哭长城、孤竹国伯夷叔齐等历史典故,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对秦皇岛的历史人文有了更详细深入的了解。

《中华好诗词》每期节目都走进一个特定的城市,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由诗词扩展到读者、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把中华文化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帮助观众了解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拜年文化研究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600字

摘 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意义非浅。过去学术界对春节的关注是将其置于节日民俗(特别是岁时节日)这个大的节日研究背景中,作为岁时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来考察的。21世纪初始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众多社会学科才注意将春节作为独立对象来研究。民俗学侧重于收集和记录春节的具体形态,描述和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原始意义,社会学与人类学则侧重在春节的功能上做文章,文学界与历史学界侧重于对春节节日语言及其历史演变的探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法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在田野考察和对史料、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研究上。笔者试图从学术界各学科对岁时节日研究的历程中去回顾中国春节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842000.htm

  关键词:春节文化;传统节日;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01-0120-03

  一、20世纪初至80年代以前的研究

  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上个世纪初“五四”时期,对节日民俗的探索也始于此。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以前,学术界主要做的是对节日民俗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就相关研究成果来说,不得不提两本书: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1923)与娄子匡《新年风俗志》(1935)。《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胡朴安在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其中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过节习俗。就节日民俗总体研究来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人们开始尝试运用新方法、扩大新视角来挖掘节日民俗中的文化内涵,为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在“双百”方针号召下,各种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受到重视。节日文化研究,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兴起一样,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罗启荣、阳仁煊,较早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学者,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年节》[1]一书中,将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按季节进行分类为“孟春节日”、“仲春节日”、“季春节日”、“孟夏节日”、“仲夏节日”、“季夏节日”、“孟秋节日”、“仲秋节日”、“季秋节日”、“孟冬节日”、“宗教节日”。

  韩养民、郭兴文1987年共同编写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2],系统地介绍了除夕、元旦、元宵等传统节日萌芽、定型、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节日相关各种活动、轶闻趣事、故事传说。书中还提出了不少经得起推敲的创见,如神秘的原始崇拜、鬼神迷信与古代禁忌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源;先秦是节日风俗的起源萌芽阶段,汉代是中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这一点获得后来的学者的普遍认同。[3]

  陈久金、卢莲蓉1989年联合出版了《中国节庆及其起源》[4],是较早介绍中国节日文化的书之一。书分十一章,重点写了20余个节日,介绍了这些古代传统节日活动的内容、发展历史,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这些节日的起源。

  八十年代是中国节日文化研究的起步阶段,从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看,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意味突出,学术意义不明显。初期的研究,多是政府号召下以普及文化为目的的编写的一些综合性知识读物。第二,以节日民俗的整体研究、汉族节日研究为主,单一节日研究、少数民族节日很少。就春节文化研究而言,专题性研究成果几乎还没有。第三,多数均是利用部分文献记载、或田野调查搜集到的民间传说故事、汇编而成的青少年读本,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学术性和研究性不强。

  三、20世纪90年代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兴起的“文化热”方兴未艾。九十年代的节日文化研究,逐渐回到“学术意义”的位置,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重心集中在节日文化的整体研究上,节日文化一般理论研究架构在这个时期建立、成熟起来。

  (一)宏观的一般理论研究

  范勇、张建世继承八十年代末一些学者对于节日文化理论关注的学风,1990年在龙文化大系列丛书《中国年节文化》[5]一书中对节日的类型、起源、变迁、传播、传说、内容、社会功能及心理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

  宋兆麟、李露露199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这部著作主要介绍了包括春节、立春、元宵节的20个古代节日。他们认为节日起源于多种历史原因;节日的发展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发生期(远古时期)、发展期(秦汉)、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丰满期(宋元明清),并具有几点规律:节日的发展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不像政治、经济、军事那样大起大落,而是比较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的形成是长期的,在发展中有变异,在传承中有发展;农业文明的连续性和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6]这些颇有见地的观点,为后来学者们关于“如何确定节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7]

  关于节日的特征与功能,也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杨景震1998年发表论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8],将节日风俗的特征归纳为八大特征:礼仪性、理想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群众性、地方性。关于这一点,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朱宜初在《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一文中认为,节日大约有下面几个特征:节日的文娱性(休假性)与劳动性、节日习俗具有最大的复合性、民族节日的簇新性与守旧性、传统节日的宗教性与新节日的非宗教性、节日的全民性与阶级性、节日的独特性。[9]金毅1992年在其论文《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10]中归纳出民族节日九大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人际调节功能、心理制衡功能、生产导向功能、文娱体育功能、教育宣传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商品纽带功能,他还分别进行了细致的阐释。

  (二)春节文化研究的状况

  这个时段春节文化研究基本上延续八十年代的研究路术,将春节置于节日总体研究或文化史研究的背景下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展开的。   提到方法论,不得不提1998年简涛用德文写成《立春风俗考》[11],他运用法国结构主义与英国功能主义理论方法对立春礼俗进行探究,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秀范例,而且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个时代对春节文化的研究,除了对春节习俗事象的资料展示外,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上三种较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已经形成。

  1.腊(蜡)祭说

  “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事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着人们为祈求驱疫禳灾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范玉梅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说“春节,大抵是从原始公社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腊祭期间,人们聚饮会替,歌舞戏耍,尽情欢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春节习俗。”[12]王景琳、徐陶《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歳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深的恩赐而来。”[13]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也认可上述源于上古蜡祭的观点。[14]

  2.巫术仪式说

  王娟1995年在中国文化讲座丛书发表了《中国的春节》,笔者从春节仪式活动内容角度来探,认为“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表现。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祝活动。”[15]

  3.鬼节说

  徐华龙1997年在《春节源于鬼节考》[16]一文中说“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会恐惧,会以为是鬼神的作祟。”

  相对于八十年代的研究而言,九十年代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领域得到扩展,研究方法也相对多样化。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在理论上对节日的起源、分类、特征、内涵、功能、变迁及其原因探析等方面,论文成果尤为显著,理论研究相当成熟。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偏颇,节日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对各民族单一节日研究仍然不多,而且多数仅仅流于一般的简要的介绍,挖掘力度不够;其次,可以说,这一阶段对于春节研究仍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展,真正专门研究春节的不多,除个别专题研究外,多数还是仅限于八十年代资料汇编状态,或者只是随感式的记述。

  三、21世纪以来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21世纪前十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些学者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将节日文化理论深入到底,另一类学者则另辟新径,着力于个案和专题研究。百节之首的春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快速进入了学界研究的视野,成为一门显学。

  (一)宏观的一般理论研究

  杨琳2000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7]一书,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成果的卓越代表,它“为二十一世纪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

  赵东玉论著《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18]也是比较突出的成果之一。他以独特的文化史和民俗文化视角相结合,围绕“阐发传统节庆文化的类型和特征”“厘定传统节庆文化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分析传统节庆中的男女角色”“探讨传统节庆文化的时代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论题,全书分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概论、文化要素论、文化影响因素论等七章,提出了许多新颖扎实的理论观点。

  刘魁立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19]一文,指出节日的核心是节日本身所具有的、自传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才是节日的灵魂所在,该篇论文对于把握春节习俗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非物质文化保护语境下的春节文化研究

  1.理论上的研究内容多涉及春节起源、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社会功能)、变迁等方面。

  对春节起源问题的探讨,基本上被九十年代形成的上述三种说法占据。需要补充的是,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书中对上述三种说法分别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由于文献不足,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他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现有文献,做出了推断,“我国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时间概念是不成问题的,有年自然就有过年的习俗,所以春节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20]陈连山基本赞同杨琳的观点。[21]

  而关于春节民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春节内涵和原始意义的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出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陈连山2004年发表《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一文,文中对春节习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而且,春节是一笔现成的文化则一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大众生活,有利于建设新的全民族各阶层共同享有的节日文化。[22]

  吴正彪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独特视角解读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2005年他在《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中,提出自己看法“春节习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行为,不如说更是一种文化需要。”因此,“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就有独特性和充分的价值。”[23]

  萧放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 “以春节为例,分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价值。”认为“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内化民族的心结,我们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以节日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应积极开掘春节的文化资源价值,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24]   除了上述学者以外,李俊群在其文《论春节的传统意义》中提出“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正在于它是维系传统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一种节日仪式,它为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和情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亲情交流的契机和纽带。”[25]刘守华《春节的文化精神》[26]中则用《周易》的一句哲言来概括春节的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朱华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27]还有,黄涛等学者也对春节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进行过研究。

  有些学者还对春节的变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巫肇胜在《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28]一文中首先解析了春节习俗的起源、主要特征,探讨了春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还对春节衰变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考察,总结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城市文化的传播影响传统文化的变革,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传统文化的变革,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影响。而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29]从政府行为的引导、新型习俗产生、拜年方式多样化、旅游等城市新潮过节方式涌现等因素探索春节习俗在城市的变迁原因。李松洁[30]则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为个案研究了春节习俗变迁。

  2.回顾二十一世纪以来,节日民俗研究的整体面貌,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不只是理论探索上的收获所得,更突出的乃是这近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单一节日研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

  21世纪以来,节日民俗文化研究从一个量的积累达到了一个质的突破,相对于20世纪的研究而言,这个时期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个案专题研究等新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展,局面一片大好。在非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学者们逐渐转换了研究视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对节日民俗,特别是单一传统节日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研究,成果卓著,这在学术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形成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节日民俗研究的研究趋向。春节文化研究在这个驱动力作用下蓬勃发展。

  注 释:

  [1]罗启荣,欧仁煊.中国年节[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1986年再版时,更名为《中国传统节日》。

  [2]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87.

  [3]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解决之道[A]. 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

  [4]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5]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M].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6][7]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文物出版社,1991:10,11-13.

  [8]杨景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1998(3).

  [9]朱宜初.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3).

  [10]金毅.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

  [11]简涛.立春风俗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范玉梅.中国的民间节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王景琳,徐陶.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14]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J].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5]王娟.中国的春节[A].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讲座丛书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8.

  [16]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J].浙江学刊,1997(3).

  [17][20]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8]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刘魁立.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J].民间文化论坛,2005(3).

  [21]陈连山.春节风俗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A]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3.

  [22]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J].民俗文化论坛,2004(5).

  [23]吴正彪.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5-3-4(6).

  [24]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5]李俊群.论春节的传统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7(1).

  [26]刘守华.春节的文化精神[J].文明,2007(2).

  [27]朱华颖.港客谈春节: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N].新华每日电讯,2008-2-13(4).

  [28]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8).

  [29]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6).

  [30]李松洁.春节习俗变迁的社会学解释——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为例[J].中国民族,2008(2).

关于古诗词的书

有啊 唐诗 宋词 这些都可以在书店买到的

从百度百科上输入诗词 就可有有很多了http://baike.baidu.com/view/506479.htm

谁知道些关于茶文化的参考文献 比较详细的那种 如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茶鉴赏手册.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229024.html?from=isnom

中国茶文化丛书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D6%D0%B9%FA%B2%E8%CE%C4%BB%AF%B4%D4%CA%E9&from=file&format=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湖畔》

  1922 汪静之《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闻一多《口供》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雪花的快乐》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求与明清时期文学(最好是四大名著)有关文献综述

来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4lyUGx4e-kL3Q0lBggyIooUEJPsPxV5GwWAxmrbhCZNrWe2W4UxJ4rE32F7AtA0U_u906lSv7LyFovcQUs4DfYdi4TUF-D6XDE_niBCXVi

简谈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

明清前期,随着社会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欢迎的戏曲、小说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同时,传统的诗词、散文也更加成熟。

明代戏曲的主要形式是传奇,它脱壳于宋元民间流行的南戏,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升的《长生殿》等。《牡丹亭》写南安太守杜宝女儿梦中与书生柳梦海相恋,醒后思恋成疾,抑郁而死,后经无数曲折,还魂与柳成亲,其父杜宝强迫她与柳分离,父女间展开激烈斗争的故事,透露出作者的反封建思想。《长生殿》以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曲折的反映出作者反抗清代民族压迫的情绪。汤显祖作品除《牡丹亭》外,还有《 》、《南柯记》和《荆钗记》,合称四梦传奇或“临川四梦”。

明、清前期戏曲流派很多,如江西的 ,绍兴的余姚腔,温州的海盐腔,昆山的昆山曲,陕西的秦腔等各种地方戏。

明初散文大家有宋濂、刘基等。代表作有宋濂的《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刘基的《卖柑着言》及其专集《郁离子》。与其同时的散文家马中锡所写的《中山狼转》很富有思想教育意义和真实情感,是当时的散文精品。清初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侯方域的《李姬传》等,它们都以当时的反清斗争为主题。

诗词方面,明代散文家几乎都兼长于诗词创作,如刘基、高启、前后七子等。但受创作思想的局限,明代几乎没有出现杰出的诗词家。相比之下,前期的于谦,明末的陈子龙、夏完淳等人的诗歌创作较大。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写了大量关心民族危机、追怀故国的诗歌。

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主要形式。代表作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三言”、“两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它是在五代、两宋以来民间讲史话本基础上,由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完成。该书通过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是奸诈、凶狠、狡猾人物的代表;刘备是人民期望的圣君形象;诸葛亮是忠贞、智慧的化身;张飞则是粗豪坦率、是非分明人物的缩影。还有人民喜爱的黄忠、赵云、马超及卑鄙狠毒的董卓、吕布等人物形象。它结构宏伟,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文字精练,是历朝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由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话本、杂剧等升华而成。它通过宋江等108人一个一个被官府“逼上梁山”的故事,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并通过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动的语言,歌颂了人民群众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英雄业绩,在民间和后世小说创作中影响很大。

《西游记》取材于唐朝僧人玄奘取经的事实和民间杂剧、话本中的孙行者、唐三藏的故事,用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幽默生动的语言、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唐三藏司徒四人历经81难,终于“斗战胜佛”的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从荣、宁二府的盛衰,反映出整个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过程。该书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总之, 明清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小说,小说中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四大名著了。

来自百度百科《明清小说》

时期简介编辑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小说简介编辑

中国古代手工业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明代小说编辑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三国演义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五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

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 《全汉志传》、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英雄传奇小说

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

神魔小说

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

世情小说

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

公案小说

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

代表作品

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於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後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於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份多於《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西游记插图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象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

刊行於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线索﹐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长篇小说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的兴起﹐是明后期社会政治腐败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等﹐歌颂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锺等。但多追求情节离奇曲折﹐艺术上较粗糙﹐多夹杂迷信描写﹐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短篇小说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後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

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影响意义

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 《醉醒石》、 《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小说编辑

简介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如《夷坚志》﹑《剪灯新话》等﹐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代表作品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後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清代后期还有许多续《红楼梦》的作品﹐但多为续貂之作。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作品影响编辑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创作方法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少见的范例。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潮汕的风土人情

潮汕,古称潮州,随着近代汕头市的兴起,汕与潮并荣,故习惯上称为潮汕。现在的潮汕从区域上分为3 个地级市: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都是著名侨乡。汕头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旅游城市;揭阳市也是粤东主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

潮汕揭三市山水相连,文化相同。共同的潮州文化起源于潮州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戏剧、潮州音乐、潮州菜系、潮州工夫茶、潮汕工艺品、潮汕民俗和潮汕人文心态八大特色。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人见人爱。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潮汕,由于三市及所辖各区、县(市)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的一体化,使得自然文化遗产、经济环境、城市形象、社会秩序、市民行为日趋优化,观光、娱乐、商务、公务、购物、文化、信息等旅游功能较为配套,成为很好的旅游城市。

粤东的大片土地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后为潮州府(郡)所管辖,传统上称这里为潮州地域;通常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说潮州话的人为潮州人(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至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

摘自百度

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诗词有什么?

祖国

母亲

是生我养我的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的那一年

如今已迈入不惑之年

感恩您一直以来的眷顾与慈祥

用温暖的双手呵护我成长

用光爱的目光守望我前行

您播洒下的万丈光芒

我积极努力向上

您逐步富裕强大起来

我和小伙伴们倍加自豪

您擎起的巨型安全保护伞

我和家人们倍加珍视这份不易

中国

这个深深铬刻在每一个国人心里的名字

当你迈出国门遇到不公时

是她为你挺身而出

为你的正当利益奔走忙碌

当你身处困境无计可施时

是她给你雪中送碳

给你融化冰坚的温度

七十载风雨兼程

七十年砥砺前行

祖国正以她更加豪迈的步伐走身世界舞台中央

历数过往

我们更加弥足珍惜这份深沉的收获

擂鼓声

吹号角

新的征程再出发

我们有理由相信

站在新的历史站位上

风帆扬起,波澜不惊

通过上下齐心,努力奋斗

就能够

也必然能够收获更大的成就

祝福您

我深爱着的中国

作者艾伟

望采纳

本文标题: 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综述 《中华好诗词》的播出现状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816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明月思乡的诗词 与明月有关思乡的诗句野心十足的诗词 关于野心的诗句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