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丸:蜜丸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粉末与经炼制过的蜂蜜混合而制成的球形内服固体制剂。可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多用于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患。蜜丸的制法基本步骤如下:炼蜜→合药→制条→成丸→
蜜丸:蜜丸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粉末与经炼制过的蜂蜜混合而制成的球形内服固体制剂。可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多用于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患。
蜜丸的制法基本步骤如下:炼蜜→合药→制条→成丸→包装→贮存。
1.对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是保证蜜丸质量的关键。炼蜜的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蒸发水分,增强粘性。其方法是:小量生产可用铜锅或锅直火加热,文火炼;大量生产可用蒸汽夹层锅,减压蒸发浓缩锅进行炼制,最后滤除杂质。炼蜜的程度分为嫩蜜、炼蜜、老蜜三种。
嫩蜜 将嫩蜜加热至沸,色变深,有粘滞性,失去水分约3%。适用由含有较多脂肪、淀粉、黏液质、糖类及含动物组织的方剂。
炼蜜 将嫩蜜继续加热,出现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拈之粘性较强,但无白丝,用于含纤维质,淀粉、糖类以及部分油质的方剂。
老蜜 炼蜜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适用于含多量纤维素,矿物质的方剂。
2.合药:将已炼制好的炼蜜与药粉按比例进行混合(药粉与炼蜜的比例一般为1:1或1:5也有不足1:1的,要根据药物性质及季节不同而异。一般含糖类、油脂类的中草药用蜜少。含纤维素较多和质地疏松的药物用蜜量多。夏季用蜜量少,冬季用蜜量多。均匀地揉合,做成像面团样丸块(在搅拌机中机械混合或在其它容器中人工混合)。合药时,蜂蜜一般趁热加入(如含有胶质,树脂或挥发性成分需待炼蜜稍冷后再加入混合),充分和匀,使其内外全部滋润,色泽一致,软硬适中,能随意捏塑即可。
3.制条,成丸。
将合好的面团样软材放置一定时间,使药料与蜂蜜成分混合滋润,并产生一定粘性后即可搓条,搓条要粗细一致,外表光滑。即可用手工或制丸板做成一定量的、光滑的、园球形丸粒,大量生产可用机械制丸。
制丸时,先将药团块称重,以便分计量准确,即按每次所需制成丸粒的数目与每丸的总量进行计算,按计算量称取团块再搓条,制成预计数目的丸粒,搓丸条的虚词可依丸粒大小来定,丸条搓好后再分割成小段,再搓圆成球形即可。
为避免药团粘手和粘器具,操作时可用适量的润滑剂。润滑剂可用甘油或麻油(花生油),蜂蜡按一定比例 ,加热熔化而成。夏季蜂蜡可适当多加一点。
4.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可采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蜡壳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中医传统的蜡皮丸和蜡丸具体是怎么制作的?
中药传统制剂中的蜡丸,有蜡皮丸与蜡丸,这是两种在概念、制备工艺、用途上截然不同的制剂形式。 蜡丸是以蜂蜡为粘合剂与药物细粉混合制成的一种丸剂。由于蜂蜡主含软脂酸蜂脂,极性小,不溶于水,用之制成的丸剂在体内释放药物缓慢,可延缓药物的吸收起到长效作用。同时调节蜂蜡用量又可使丸药在胃中不起作用,而在肠中起效,从而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的强烈刺激。“蜡丸,取其难化而慢慢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因而多用于含有较多剧毒及刺激性强的药物的内服制剂的首选剂。传统的蜡丸有:三黄宝蜡丸、黍米寸金丹、痔漏无双丸等。 蜡丸在配制时,蜂蜡须在入药前精制,除去杂质(蜡的精制有漂、煮两种方法)。将精制后的蜡加热熔化后待稍凉(约60℃左右),蜡液边沿开始凝固,表面出现结膜时加入药粉,迅速搅拌,混合均匀,趁热搓制成丸。操作关键:掌握温度,趁热和药,快速搓制(以保持药块温度在60℃左右)。温度过高则发软,不便成形,过低则发硬,难以搓制。有些蜡丸制成后亦可用蜡皮封固,然后盖上品名印戳。 蜡皮丸则是用蜂蜡与白蜡(川白占)的混合物制成的蜡壳(又叫蜡皮),将药丸包裹于内,封固而成。用蜡皮封固的药丸多为蜜丸,少量为蜡丸,且处方中常含有芳香易挥发类、贵重细料类药物。其目的是防止药物与空气接触,受污染霉变,虫蛀或产生理化反应,防止芳香易挥发类药物的成份挥散损失,并可保持药丸中含一定量的水份使药丸的软硬度不变。 制蜡壳又叫“吊蜡皮”,其制备工艺较为复杂。蜡壳的大小根据药丸的大小制作,分5种规格,以一定规格拟制木球作模子沾蜡液后凝固而成。制蜡壳的原料要纯净,不纯则成品易破裂变形。蜂蜡的精制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还要经过晒蜡的处理以脱色。混合蜡的温度为55℃~59℃,配比率为蜂蜡40%,白蜡60%,且白蜡的用量多则发脆,少则发软,根据季节不同可适当调整。沾蜡前要将木球用水煮透,使木球的比重增大易于沾蜡;煮透的木球表面微显潮湿,沾好的蜡壳也易于剥取下。 沾蜡的蜡液的温度控制在70℃~74℃,过高制成的蜡壳薄易变形,过低则厚造成浪费。室温应保持在18℃~25℃,以蜡液表面不结膜为宜。制好的蜡壳装药丸后封固,封固时沾蜡的蜡液温度以75℃~77℃为宜。低则形成两层蜡皮或易剥落裂缝,高则表面不均匀。封固后的蜡皮丸表面用牛角印戳在酒精灯上烤热沾金,银或辛红(银朱)粉加盖品名即成。 传统的蜡皮丸有: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透骨镇风丹、安神赞育丸、参茸卫生丸及三黄宝蜡丸等。 举例:历史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七十五外科心法要诀。 处方:天竺黄90克,当归45克,刘寄奴90克,红芽大戟(醋灸)90克,藤黄(豆腐制)120克,儿茶90克,芒硝30克。乳香(醋灸)9克,麝香9,血竭90克,水银(灸)9克,黑铅9克,琥珀6,雄黄90克,以上十四味,共重777克。 制法: 1.粉碎“将朱砂研为极细粉,雄黄、琥珀、麝香分别研为细粉过筛。将黑铅置于铁锅内加热熔化,随后倒入水银,用铁铲不停的搅拌,至结成砂状,取出待凉。其余天竺黄等九味,与制水银、黑铅共研为细粉,合匀过筛。 2.混合套色:取朱砂细粉30克,置乳钵内,依次与雄黄细粉90克,琥珀细粉6克,麝香细粉9克,天竺黄等十味的细粉共672克,用套色法,陆续配研,合匀过筛。 3.制丸:另取纯净蜂蜡720克,加热熔化与上药粉搅匀,成凝脂状,置于铜盘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粘软为准),称取小块,趁热度适合时搓条,制丸。 规格:光圆齐整,色泽一致,每丸重3克。包装:蜡皮或蜡纸筒封固,入盒密封。贮藏:置室内阴凉干燥处。功能:解毒消瘀。主治:跌仆损伤,瘀血凝阻。外敷治蛇虫咬伤。用法用量:内服每服一丸,日服一至二次,黄酒炖化热服,儿童酌减。外用加麻油少许,重渴炖化敷患处。或遵医嘱服用。 禁忌:孕妇忌服。忌食生冷之物。
中药丸的制作流程
中药丸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蜜炙法。方法如下: 1、将药店买来的药到有中药粉碎机的药店,用机打碎待用; 2、蜂蜜的炼制:蜜中往往含有少量的蜂蜡、微生物及酶,并含有死蜂和灰尘。因此蜂蜜须经提炼制方可使用。方法是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1/3-1/2的净水,加热徐徐沸腾,捞尽蜜面浮沫,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杂质。滤蜜再置锅中文火加热浓缩,至沸腾起鱼眼泡,用手捻之略有粘性、略有拉丝,用糖量计测定,含水量约为18%%-20%%,即迅速出锅,放冷备用。 3、将药材置锅内,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材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待温做成丸即可。 4、通常药材和炼密的比例是4:1;丸剂一般做成梧桐子大,以便服用;做成丸后一定要放凉,并密闭贮存,以免丸剂吸潮发粘或变质;蜜炒药材时,一般用文火,以防药材焦化。
如何把中药做成丸
丸剂 丸剂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片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和微丸等类型.
蜜丸: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中药或西药制剂的一种,把药物研成粉末跟水、蜂蜜或淀粉糊混合团成丸状。
蜜丸 为药物细粉用蜂蜜作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药丸的大小和制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蜜丸(即每丸在0.5克以上的丸),小蜜丸(即每丸在0.5克以下的丸)如“安宫牛黄丸”、“琥珀抱龙丸”、“八珍益母丸”、“人参养荣丸”等。
水蜜丸 是指药物细粉以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水丸 水丸也叫水泛丸,是指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药汁或其他液体(黄酒、醋或糖液)为黏合剂制成的小球形干燥丸剂。因其粘合剂为水溶性的,服用后易崩解吸收,显效较快。如“木香顺气丸”、“加味保和丸”等。
浓缩丸 浓缩丸又称“膏药丸”,是指将部分药物的提取液浓缩成膏与某些药物的细粉,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安神补心丸”、“舒肝止痛丸”等。
糊丸 是指药物细粉以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蜡丸 是指药物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一、蜜丸的制备
蜜丸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粉末与经炼制过的蜂蜜混合而制成的球形内服固体制剂。性柔软,作用缓和,多用于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患。蜜丸分大蜜丸和小蜜丸两种。大蜜丸一般重3~9g,小蜜丸同水丸。
蜜丸的制法分炼蜜、合药、制条、成丸、包装、贮存等步骤。
对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是保证蜜丸质量的关键。一般以乳白色和淡黄色,味甜而香、无杂质,稠如凝脂油性大,含水分少为好。但由于来源,产地,气候等关系,其质量不一致,北方产的蜂蜜一般水分较少,其中以荆条蜜,枣花蜜为优,而南方产的蜂蜜一般含水分较多。
炼蜜的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蒸发水分,增强粘性。其方法是:小量生产可用铜锅或锅直火加热,文火炼;大量生产可用蒸汽夹层锅,减压蒸发浓缩锅进行炼制,最后滤除杂质。炼蜜的程度分为嫩蜜、炼蜜、老蜜三种。
嫩蜜 将嫩蜜加热至沸,温度达110~114度,色变深,有粘滞性,失去水分约3%。适用由含有较多脂肪、淀粉、黏液质、糖类及含动物组织的方剂。
炼蜜 将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110~116度,出现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拈之粘性较强,但无白丝,失去水分约13%,用于含纤维质,淀粉、糖类以及部分油质的方剂。
老蜜 炼蜜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蜜温达118~122度。适用于含多量纤维素,矿物质的方剂。
二、八珍丸
党参100g 白术100g 茯苓100g 甘草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川参100g 熟地黄100g
(一)制法
1.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80目筛备用。
2.炼蜜:称取一定量的蜂蜜于蒸发皿中加热至沸(如有杂质可过滤),继续炼制成炼蜜程度,捞去漂浮的泡沫带有光泽即可。
3.合药:将已炼制好的炼蜜与药粉按比例进行混合(药粉与炼蜜的比例一般为1:1或1:5也有不足1:1的,要根据药物性质及季节不同而异。一般含糖类、油脂类的中草药用蜜少。含纤维素较多和质地疏松的药物用蜜量多。夏季用蜜量少,冬季用蜜量多。均匀地揉合,做成像面团样丸块(在搅拌机中机械混合或在其它容器中人工混合)。合药时,蜂蜜一般趁热加入(如含有胶质,树脂或挥发性成分需待炼蜜稍冷后再加入混合),充分和匀,使其内外全部滋润,色泽一致,软硬适中,能随意捏塑即可。
4.制条,成丸。
将合好的面团样软材放置一定时间,使药料与蜂蜜成分混合滋润,并产生一定粘性后即可搓条,搓条要粗细一致,外表光滑。即可用手工或制丸板做成一定量的、光滑的、园球形丸粒,大量生产可用机械制丸。
制丸时,先将药团块称重,以便分计量准确,即按每次所需制成丸粒的数目与每丸的总量进行计算,按计算量称取团块再搓条,制成预计数目的丸粒,搓丸条的虚词可依丸粒大小来定,丸条搓好后再分割成小段,再搓圆成球形即可。
为避免药团粘手和粘器具,操作时可用适量的润滑剂。润滑剂可用甘油或麻油(花生油)500g ,蜂蜡95g ,加热熔化而成。夏季蜂蜡可适当多加一点。
5.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可采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蜡壳包好,并注明品名、批号、规格,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中药怎样制药丸
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药粉,配备1200~1500g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炼蜜的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炼蜜时先用武火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炼好了。(如果蜂蜜炼不到火候,就作不了药丸,当然,太过火也不好,所以一定掌握火候。炼蜜分为三种,即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是将生蜜加热煮沸直到温度达到105℃~115℃,过滤去沫即成,其颜色变化不显著,失水量较少,稍带粘性,适用于含较多淀粉、粘液质、糖类、脂肪等粘性较大的药材制丸;“中蜜”是将生蜜加热熬沸较长时间或将嫩蜜继续加热至116℃~118℃,泡沫呈浅红色光泽,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长的白丝,适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纤维的药材制丸;“老蜜”是将生蜜加热更长的时间或将嫩蜜、中蜜继续加热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发,气泡呈红棕色,有光泽,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丝,适用于含多量纤维性或矿物等粘性较差的药材制丸。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g蜂蜜大约能出炼蜜800g左右,1000g中药粉,大约须用炼好的蜂蜜1200g左右。)
4、调药与和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搅拌,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当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药丸不易成形)。如果开始时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调好后,像和面一样将药和蜜在消毒盆内和成团状。
5、搓条与和丸:为避免药团粘手或粘器具,搓条与和丸时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等点于掌心进行,这样不仅不易沾粘,还能使丸药圆滑光亮。如按每粒丸药重10g计算,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即可,余皆准此。
6、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外形圆整光滑,表面致密滋润,无可见纤维或其它异色点,待药丸发汗(3天),外表变硬,然后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或蜡壳等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中药制作中的炼蜜为丸是什么意思
不是的,简要来说,先将要制作丸的药物准备齐,研成细粉(非常细,要用筛子过好几次),然后 将蜂蜜放锅里,小火烧至110-116度,待出现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拈之粘性较强,但无白丝时即可。
我用的是铁锅,是可分离电锅,按药末量的1:1放入蜂蜜,开火后就一面搅着,很快就见局部有泡,继续搅至全部沸腾,将锅提起一点,保持微沸,不断搅动,去掉上面的少许泡沫。很快就见全是大泡了,忙提起锅,待稍冷慢慢倒入药末,同时搅拌。加至75%的药末时,无已法再加。全部盛入钢盆,触之,稍烫,不粘手,微硬,就直接分抓,搓揉成龙眼大小的丸子,一会就搓成了。盆子小一点,丸子有的相互接触。半小时后捡之,稍粘盆底,接触的两个也微粘,轻掰即开,但都有一点粗糙面。取一颗嚼之,甜味中,但比较通常的蜜丸要硬,如嚼硬奶糖。
回顾本次制丸不足处,一是蜜煮得老一点了,造成一是硬,二是未能和完药末;二是准备的盆子不够大,造成药丸相互接触;三是盆底未放油,使药丸粘底。
外面卖的丸药象六味地黄丸的加工原理也是如此,不过人家操作得更好。
怎么把中药水泛为丸?
加工水丸在家里是很难做到的。操作的工序是这样的,先将药材磨成粉面,然后过箩筛细,加一定比例的淀粉,搅匀后先做母子,母子加工很讲究,要做得均匀,否则,做出的药丸大小不一,现在的制药厂都是机器加工的。手工制作大概的步骤是,将配制好的药粉,加适量的水搅拌后,做成很小很小的的颗粒状(叫母子),然后风干。再将风干的母子,放在一个容器里。一边用喷水器(最好是雾状)喷水。一边撒药粉,还得摇动容器,就像摇元宵一样的道理。一直摇动到你想要的大小,最后是风干,就制作成水丸了。如果需要的是蜜丸,就更麻烦了。现在的制药厂用的都是糖衣锅(荸荠状的),把做好的母子,放入糖衣锅。会自动转动。一边撒药粉,一边喷水,就容易多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感兴趣不妨一试。如果是自己吃,做出来的大小也无所谓的。
一楼说的是制药厂的制作工艺和程序。我所说的家庭的做法,在60年代,我们每个医院都有“土药厂”(文革时期的叫法),而且,每个大夫、护士都要轮流到药厂参加劳动。那时的土药厂加工水丸,就是我介绍的这样。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