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和燕公子互怼的事不知道怎么就上了热搜,还一连上了好几天。先是马思纯发了个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这是朋友圈经常都能见到的一类心灵鸡汤,无病呻吟一大篇,大部分句子都来源于未经证实的名人名言,最常见的就是鲁迅,莫言,张爱玲……怎么说呢,一笑而过,看破不说破就好。但是有人非要戳破,比
马思纯和燕公子互怼的事不知道怎么就上了热搜,还一连上了好几天。
先是马思纯发了个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
这是朋友圈经常都能见到的一类心灵鸡汤,无病呻吟一大篇,大部分句子都来源于未经证实的名人名言,最常见的就是鲁迅,莫言,张爱玲……
怎么说呢,一笑而过,看破不说破就好。
但是有人非要戳破,比如燕公子。
基本就相当于摁着人家头说,承认吧,你就没啥文化。
这个评论呢,也没什么错。不是马思纯读书少,是中国明星普遍都不怎么读书,他们连自己的剧本都不一定通读过呢,别说书了。
但是燕公子言语里流露出来的“凭你也配读张爱玲”的优越感,也真没比马思纯就高明到哪里去。
就拿她说的《色戒》为例吧,又不是考阅读理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从中读出了孤独、人性、灵与肉甚至中国的汉奸文化,很好。我读出了当小三的危害,今后引以为戒,也挺好啊。
这才是真正的雅俗共赏对不对?毕竟张爱玲也没册封过你俩谁是她的正牌推广大使,可能在毒鸡汤天后的心中,你们理解的都是屁。
比如我发现一些自媒体人写的电影推广文,都low的不忍直视,我也常怀疑大家是不是看的一部电影。
但是后来发现这也不一定是他们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挺不错的电影,深度也是有的,但是片方不让你往深里谈,就让你找“女性角度”。
怎么接地气,怎么有打开率怎么来。碰上【色戒】这类题材,他们没准真的会让你谈不要做小三。
这思路是符合市场基本规律的。如果你搞一些宏大叙事的选题,能不能驾驭是一个问题,驾驭了有多少人愿意去看是另一个问题,先用狗血话题把人吸引进来,至于看完生出多少个人感受,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情。
我昨天推的网络谜踪→北美周杰伦用鼠标和键盘救出了女儿,这部豆瓣8.5分的网络版“飓风营救”到底讲了啥?(BTW:超好看,一定要去看)
也有好多人气冲冲跑来说:男主角哪里像周杰伦了?
OK,你们都对。审美虽然有共性的标准,但基本还是主观的,私人的。
我大学有几个同学读到了北大的电影博士,我写出来那些影评他们肯定是不屑一顾的,所以我从来都不好意思往同学群里推自己的公众号。
但是专业影评是发表在专业杂志上的,你对着没有受过电影专业学习的读者谈什么节奏、意象、蒙太奇,大家也看不懂啊,借电影谈人生,聊点大家能懂的事,这才是更普世的意义。
所以也别嘲笑马思纯,她这个解读就很“情感自媒体”啊。
至于俩人互怼的事,我觉得其实挺正面的。首先,这年头还能为读后感这种事吵一壶,就已经很感人了,毕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读书了。
我好奇心重,我的微信读书排行榜前三位常年雄踞着那么几个人,每周一读就是好几十个小时,我佩服啊,然后就跑去翻他们的阅读记录,结果发现全是什么邪王追妻,爱妃救命。
鲁迅、老舍、沈从文这些文学大师的东西快被视为“老土”了,四大名著很多人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就连90年代在文艺青年中风靡一时的张爱玲和三毛,如今看的人也很少了。
互怼这件事出来以后,立马有人跑去看张爱玲了,你看,这就是马思纯读张爱玲的意义。她会不会读不重要,至少她带动了其他不读书的人去读书。
读一读,怎么都比不读好对吧?
我敢说,跟风嘲讽马思纯的人里,8成以上自己也没读过【第一炉香】。
去年大家集火新世相版红楼梦糟蹋名著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文章:那些一提起怡红院、天香楼就哈哈笑,以为是窑子的人,拿什么去骂新世相呢。
新世相出的那版红楼梦,的确营销大过实际,把经典做轻做薄做得少女心,迎合的肯定是所谓庸俗大众,文学院的老教授是瞥都不会瞥一眼的。
但是恕我直言,对于压根不读经典的人,你也只有做的庸俗了,做成一股潮流时尚,做的可以拿来摆拍磨皮发朋友圈,他们才会去追。
所以真没必要跟马思纯的肤浅较劲,带动一波粉丝读读书本身就是功德一件,至于真正的张迷,也不会参考马思纯的读后感。
好读书已经很好,不必强求甚解。
就像张爱玲说的,读书就是不问读没读懂,先读了再说。
等等,这句话张爱玲没说,是我说的。
一条温暖的ps
今年冬天特别冷,所以我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温暖的被窝。
今年冬天,我给自己找到了一条轻柔舒适、保暖效果又好的新西兰纯羊毛被,也推荐给你们。
点击今天的三条,查看详细介绍。
推荐阅读
北美周杰伦,手把手教你玩转人肉搜索,
“我,12岁,杀了我妈,学校不敢不要我”
白领、公务员、大学老师,最后都在朋友圈做起了传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左滑动☝图片 送你一枚小确幸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