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丹青路翰墨画中情——写在大哥张立民七十寿诞

发布时间: 2019-07-21 15:43: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我早就想写点关于大哥的事情,作为他七十寿诞的小小的礼物送给他。终因多种原因未能写成,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不太懂画画。今天大嫂特地从宣城送来他装帧精美的自选画册——《张立民画集》,我知道不能再等了。他把自己从教四十余年的创作,收集整理,选编成册,虽说有点晚,但能在自己七十寿

杏坛丹青路翰墨画中情——写在大哥张立民七十寿诞

   我早就想写点关于大哥的事情,作为他七十寿诞的小小的礼物送给他。终因多种原因未能写成,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不太懂画画。今天大嫂特地从宣城送来他装帧精美的自选画册——《张立民画集》,我知道不能再等了。他把自己从教四十余年的创作,收集整理,选编成册,虽说有点晚,但能在自己七十寿诞来临之际,印刷出版,应该说是一件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事情。

   大哥的一生是用画写就的。他用饱蘸感情的画笔不断地放飞理想,用他的智慧和才华把那些可敬、可佩、可爱、可叹的事物描绘出来,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把一幅幅美的画卷展现给我们。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做过小学教师,县工会干事,师范教师,高校教师。学画画,教画画,退休后受聘市老年大学,还是教画画,一辈子都在画画”。几十年对艺术的勤耕不辍,苦心经营,在他的绘画实践中,总是结合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追求画作的诗意美、诗情美,用画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总是不断地把西画的写实与传统国画的笔墨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他的作品笔力雄健,气韵生动,无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无不充满了阳刚之美,而且运笔晓畅自然,浑然天成。翻开画集,《敬亭春晓》铺张扬厉,纵横捭阖;《雄视千古》,寥寥数笔,苍鹰,古松跃然纸上,产生一种志存高远的神韵。

  在我看来,大哥的艺术实践是成功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哥1944年出生于广德,七岁入学,随父读书。自幼酷爱绘画,而且天资聪颖,性静思敏,极具绘画禀赋,画什么像什么。父亲是个小学教师,又是个工作狂,带着他在外教书,因工作调动频繁,东奔西颠,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广德县的邱村小学、花鼓小学、杨杆宏村小学以及誓节小学,他都读过书。尤其在杨杆宏村小学的时候,学校坐落在一幢破烂而简陋的祠堂里,而且供了很多的亡牌。既当爹又当娘的父亲,按理说孩子小,一刻也不能分身,但因为工作有时候又不能不外出,他就一人呆在偌大的祠堂里,作业和画画,转移注意力。实在不放心的时候,父亲也偶尔带着他出去家访,或做扫盲工作。有一次,他随父亲去家访,学生屋前池塘里有几只鸭子在嬉水,岸上柳荫下一群白鹅在歇息。有的站着,单腿独立;有的蹲坐在地上,长长的脖颈蜷缩在洁白的羽毛上,眼睛似闭非闭;还有几只公鹅在旁边来回不断地走动,似在保护群鹅。他觉得很有趣,便顺手拣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起来。不知画过多少次,擦过多少次,父亲忙完了工作出来,看见他还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画着,似乎一点没有察觉父亲和学生家长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直到夸他画得好、画得像,他才高兴地抬起头,憨憨地笑着。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回来后为他买了很多的绘画铅笔和图画本。

   那时的条件虽然很差,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学习画画的劲头始终很高。有笔有纸时在纸上画,无笔无纸时捡根树枝或石头在地上画,有时拣个粉笔头在黑板上画,在墙上画,在鼓皮(一种木做的夹墙)上画。画小动物、画神话故事,走到哪里画到哪里。

   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广德县仅有的一所中学——广德中学,因为年龄小成绩好被编入尖子班甲班,实指望大干一番,来个学习绘画双丰收,没想到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经受了一场重大的磨难和考验。先是一场接一场的运动,后是接连不断“大干”、“大战”、“大办”、“大炼”,压在学生头上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类考试,许多好老师成了“右派”、“敌人”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威胁,饥饿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在饥饿中我们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那时候,他正在广德师范读书,目睹了师生先是生产自救,后来削减人员,教师改行、失业,学生辍学等严酷的现实,直至1962年7月初广德师范被迫解散。这几年的学画,他说要特别感谢广德中学吴希平老师的指导,是吴老师教他学素描、学色彩,这是真正意义的绘画启蒙。在这之前不知何为线描,何为素描,何为明暗、何为透视,更不知何为水彩、何为国画,只是凭着爱好依样画葫芦,追求模拟画得像。也正是在吴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步养成了写生、画速写的好习惯。同时也结识了像彭显扬、薛燕有等一批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画画中互相鼓励,生活上互相照顾的同学画友,他们共同渡过了那段患难与共的日子。艰难的岁月,让他至今难忘,时常还念及着他们。

   广德师范解散,他回家务农,每天和妈妈、二哥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荒种地,车水栽秧,把梦想深深地埋在心底。

   时间过去了近四个月,1962年的10月,一天下午他正在地里翻山芋藤除草,广德师范的同学兼画友彭显扬风尘仆仆地找到家里,告诉他说广德师范和当涂师范合并到宣城师范,要求广德师范同学马上到学校集中,统一组织到宣城师范报到上学。听到这个消息,家里都为他高兴,那天晚上他和彭显扬谈了一宿。我想这一定是大哥最幸福的时刻,深藏在心底的执着的追求可以再次扬帆了。

   宣城师范求学的时间是短暂的,却是他最愉快的日子。经历了粮食过关的苦难,生活虽仍然十分困难,但不饿肚子了,尤其是在政治上,心情比较宽松。宣城师范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个衣着破旧,裤脚齐腿肚的少年,或坐石头上,或靠墙根下,或立道路旁,或站池塘边、树荫下专心地画画,那就是我的大哥!星期天同学们上街玩,他却悄悄地背着简易的画夹,躲到校园的一隅,或是走出了校园,消化老师的教导,一画就是一整天,两块大馍一瓷缸子水成了他不变的午餐。美术教师沈稚蕙,见他学画认真、执着,只要支起画夹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而且画得好,颇具灵气,是棵少有的好苗子。工作又负责,(当时大哥担任“红专报”编辑、缮写、美工),就有意想培养他,让他担任美术课代表,管理美术教室,甚至还把美术教研组的钥匙也交给他,给他更多锻炼的机会。老师的信任既是对他绘画成绩的肯定,无疑也是最大的鼓励,优于别人的学习机会给了他信心和力量,那段时间一有空基本沉浸在画室里。同时,沈老师只要看见他在作画,哪怕牺牲休息时间也要给予亲手指导,有时候还送些画纸,提供些画具,这让他倍受鼓舞。他说画集里有幅水彩,水瓶的静物,就是由沈老师私人提供画成的。

   一年的学习是短暂的,也是充实的。毕业的时候在老师的支持帮助下,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毫无疑问,他热爱宣城师范,十五年以后又回到母校工作肯定与这段经历,是有关系的。

   1963年,他因品学兼优,留校安排在附属小学工作。当时的师范附小出于培养新一代师资的需求,教师队伍都是抽调来的业务尖子,和宣城师范留校的历届高材生所组成,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他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工作,凭着宣城师范学习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刚出校门的热情、干劲,虚心向学的态度,经常和老师切磋课堂技艺,帮助别人编黑板报、出墙报、画教学挂图等,很多事情抢着去做。老师们也都喜欢这个年龄小的小同事,拿他当作小弟看,生活上处处关心他。校长陈义南和一些住校的老师,怕他不会做饭,吃不上饭,总是谁家饭好了,谁就喊他吃饭,关系相处十分融洽。他后来每次说起那段日子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怀念。

   学校的温暖,同事的关爱,给了他孜孜追求的更多的勇气,他一方面任劳任怨地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地挤出时间坚持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和中国画的绘画练习,同时还自学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等一系列专业书籍,不断地既提高画技,又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

   形势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当他的绘画在地方崭露头角的时候,又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画,只能画宣传画或伟人像,要么就临摹一些中外名作,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1973年,他调到宣城县总工会。工会是行政单位,是要服从中心工作和政治需要的,常年的蹲点、下乡、当工作队等,使他本想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钻研绘画技巧的想法,却在担心被误认为“没事干”的情况下搁浅。但工会的外出会议多,也给他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这段时间他利用会议的机会,先后结交了许多芜湖和宣城美术界的画友,尤其拜见了仰慕已久的著名画家张贞一先生和被誉为“安徽山水画第一”的黄叶村先生。张先生原来做过宣城师范的老师,对宣城师范有着很深的记忆,得知他宣城师范毕业又曾留校在附小工作过,非常高兴,常和他愉快地说起宣城师范的事情。张先生对他每次拿去的画,手把手地指导,有时还画给他看,把他当学生,使他对中国画有了崭新的认识,为以后主攻国画奠定了基础。

   如今张、黄两位老师已远去多年,但他每次拿出他们的赠画观赏时,还总是感叹不已。

   宣城师范是一所省属重点师范,不但革命传统悠久,人文底蕴丰厚,而且代代出人才。1978年他经老校长陈铭和汤永牛老师引荐,调到宣城师范当老师,这可以说是他最好的选择。走进学校,免去了外界人事纷繁的干扰,安安静静地工作、画画。但他深知仅凭一些专业上的技能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他调入宣城师范以后,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充电期”。除了教学,晚上安排孩子们睡了以后,就开始自学古代画论,美术史论等,阅读大学语文,汉语等,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后来为了评职称又增加了外语。我在宣城师范求学的那些日子,经常看到他熬夜至通宵。后来他头发也开始脱落了,还戏说这是头发在为外语单词让位。

   他教学非常认真,起初教案总是写了又写,范画总是画了又画。听过他的课的师生都说他的课堂教学条理清楚、语言清晰、诙谐生动,课堂示范准确到位。他还十分重视课外辅导,利用自己的学画体会启发学生,学生总是一听就会。利用自己的人脉,聘请专家、学者、校友来校讲学。据宣城师范校史统计,经他邀请曾经来校讲学过的专家就有张贞一、黄叶村、鲍加、郑伊农、王大仁、赵鸿恩、韦君琳等十多位,有的甚至是多次。他与同事们的积极工作,宣城师范的美术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省展入选率和学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学校先后任命他当美术教研组组长、教科室副主任,职称晋升为副高级,省中师美术教研会推举他做秘书长,省教育厅任命他为中师美术选修教材主编,省美术中心组副组长兼江南片负责人等。在此期间,他成功地主办了安徽省中师十校美术作品展和赴省汇报展,主办了国家教委师范司和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师美术教学大纲研讨会。无疑这些活动引起了《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的高度关注,并做了专题报道,教育厅授予他“安徽省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宣城师范的二十多年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美术素养的教师和基层美术干部,还为国家培养了象陈道义(书法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教授)、黄治成(美术学博士,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这样优秀的专家、学者。他本人也已成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术教研会会员,全国公共关系学会艺术委员会会员;曾任宣城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安徽省中师美术教研会秘书长。

  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又开始从事高等教育。

   然而他的生活一直是很清苦的。初到宣城师范时,一家人寄居在学校废弃的澡堂里,靠三十几元的工资,养家糊口,最困难的时候经常用酱油、味精冲开水泡饭吃。大嫂有了工作以后,两个儿子又要上大学,生活是捉襟见肘,拮据得不能再拮据了。以后又经历了四次搬家,他总是坦然面对,贫困不堕其志,以饱满的热情走向工作、走向学习、走向创作。

   主攻中国画的创作方向坚定以后,更是如饥似渴,勤奋严谨。他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临摹古人作品,实地写生创作,钻研画技画法。调入宣城师范的第二年,开始创作以陈毅为题材的作品。他自费跑泾县,上南京,去镇江(茅山)收集素材,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建党六十周年时脱稿了。经赵鸿恩老师的引荐,赖少其同志亲自在省委招待所接见了他,并鼓励他一定要画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画。这幅180×90【厘米】的中国画作品——《由宣城泛湖东下》。画面上细雨??鳎??鲜?健??赐ど剑?坝按麓拢??嫔现劾创????σ桓隼洗?ぜ菔蛔乓灰肚嶂刍夯菏还???铣乱阍?ё笫帜米拍?担?沂治兆攀榫恚?裉?匀舻哪?幼徘胺剑??涝被??目醋潘闹堋T谖铱蠢矗?夥??唤雒杌媪巳缁?慕?剑??匾?氖潜硐至巳致碣刨讨校?乱阍??娑匀湛芎凸?竦惩绻膛傻耐?玻?┤淮χ??俜缁彻诺拇笪尬肪?窈腿褰??拧>莸笔钡氖≌鼓柯技窃兀?馐切?堑厍?渭影不帐≌钩龅奈ㄒ灰患?髌贰

   继创作陈毅元帅为题材的作品获得好评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先后根据校情和政治宣传的需求,创作了如《明灯》(恽代英和肖楚女在宣城师范)、《青年楷模》——(恽代英和肖楚女肖像)、《风华正茂》(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等一批较有影响的人物作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中国画博大精深,门类很多,他深知不可能一一涉足,必须要在国画领域再次痛苦地选择。1990年,是他在中国画里畅游十多年后的又一个转折。这一年,经学校同意并推荐,跟随中央美院姚治华教授到黄山写生画院选修学习。因为学校事务晚去了些时日的他,当然不会引起姚先生的注意。一段时间后,这位迟到学生的几幅初作,无论立意构图,泼墨浓淡,色彩深浅等方面,都掩饰不住的大气磅礴,吸引了姚先生的视线,多次悄悄地站在他身后,看他作画,常常流露出赞许的目光。在以后的日子里,姚先生经常主动到他的画室指导示范,帮助纠正,他以黄山瞬息万变、千秋各异的景观为例,讲立意选材、讲构图取舍、讲线条章法,同时还教他如何学习运笔用墨,学习写生创作,学习山水画论,成了无话不说的良师益友。临别前特意写了“登天都”三个寓意深刻的大字赠予他,以示鼓励。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技艺和谦和待人的风格,让他深受教益和感动。从此,自西画入门的他,便专攻山水,与山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更是创作之本。经黄山培训,他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一方面继续大量地临摹上自唐宋,下至明清的山水作品,尤其是黄山画派的作品,反复地进行水墨试验,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审美情趣、价值观不断地融入作品,拓展作品的张力,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在写意和写实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另一方面,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写生,不断地积累素材,感受自然,向自然学习,拜自然为师。画宣城的老街、古塔、桥梁、码头,画皖南的小桥流水、村落、古刹;画长江三峡,画巴山蜀水,画九寨清泉,画大漠孤烟。当然画得最多的还是黄山,一生六上黄山,黄山的奇松怪石,黄山的阴晴雨雪,黄山的云海飞泉,黄山的雄浑气势,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不断地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创作激情,以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雄浑、博大、酣畅、秀润。

   数十年的笔墨熏染,他把对家乡沉甸甸的深挚的爱用艺术的语言不断地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量地出现在各种杂志和报刊上,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等报纸,人民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师范教育、安徽教育等杂志都曾多次刊发他的作品,并撰文给予高度的评价。他的简历和作品已被收入《安徽当代美术家》、《安徽省文艺家艺术档案》,国家人事部《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上海三联书店《当代中国美术家》(CD-ROM)等辞书和电子读物中。

   大哥的艺术创作是值得肯定的!他对事业的孜孜追求是我,和我们的后辈应该学习的。

   现在大哥、大嫂已退休多年,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子承父业,大儿张广宣在宣城有自己的“中国风”画室,画画、传艺,红红火火;二儿张志研究生毕业,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师,两个儿媳均做教师,并且都有了自己的新居,一家八口可谓其乐融融。

   但他是闲不住的,虽然已届古稀之年,在家不是作画,就是逗弄小孙,有时还到市老年大学上上课,发挥余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他无悔的艺术人生。

  在大哥七十寿诞来临之际,收到他穷其一生而又比较满意的自选画册,我们整个家族为之鼓舞,今天我在高兴之余又重新拾起两年前的初衷。把我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有关他的事情,如实地记录下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侄儿女们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大伯,了解大伯对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或许对他们的将来有所启迪。下笔的时候,我知道有很多纠结的地方,一是我与他年龄相差二十岁,对他的事情知之甚少;二是前面说过,我对画画是一片空白,仅凭残留在记忆深处的当年在师范读书时获取的可怜的美术知识,来撺掇以上的文字,是远远不够的。但,好在是大哥,我想即使有出入,也不会计较的。揣着这个想法,就写了以上的文字。

   我们祝福大哥生日快乐!家庭和美!幸福安康!

本文标题: 杏坛丹青路翰墨画中情——写在大哥张立民七十寿诞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609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捧起落叶,抱着鲜花娘不是稀罕你的东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