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时刻会让人忍不住痛呼“苍天无眼”

发布时间: 2023-11-25 13:01: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来赞美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奠慰师魂,—为祭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历史上有哪些时刻会让人忍不住痛呼“苍天无眼”

来赞美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

奠慰师魂

—为祭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教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们常借此来形容教师的奉献与无私!

在西蜀大地上一座丰碑拔地而起,

纪刻着人民教师惊天地、泣鬼神的绚丽诗章.

五.一二是中国人黑色祭奠日,

地动西南、八级地震、历史罕见,

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生命陨灭.

汶川、北川、都江堰……

瓦砾遍地、霎时……

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

在校舍挖掘搜救中,

一幕幕凝结时空的雕塑,

一处处撼人心魄的场景。

是老师用那看似单薄的脊背,

抵住了死神的肆虐;

是老师用那看似纤弱的臂膀,

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是老师用他的生命与热血,

铸就了当代师魂;

是老师用”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谱写了人类最壮丽的诗篇。

生死抉择中,他们义无反顾;

保护学生时,他们毅然决然;

生存留给了莘莘学子,

死亡揽在了自己怀中。

去了,他们去了,

没有痛苦,只有微笑;

去了,他们去了,

没有恐惧,只有欣慰;

去了,他们去了,

没有遗憾,只有慷慨;

去了,他们去了,

虽带走了躯体,却留下了精神。

汽笛长鸣,举国哀悼……

沉痛的泪、思念的泪、追忆的泪、感激的泪……

这泪汇入江河,化作了洪流。

你们安息吧!

你们没有死,

你们因汇入江河以永生;

你们还活着,

你们因铸在了亿万人民心中而不朽。

你们在天国将看到:

学子们会因你们给的第二次生命而勃发!

老师们会因你们留下的精神而奋斗!

龙的传人会用自己的坚韧与不屈去宣告:

中华民族定然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巨人
5月12日,在那天崩地裂的瞬间,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人生壮歌。他们像护花使者,面对轰然倒塌的教室,面对死神,他们第一反应是疏散和保护眼前的这些花季少年。

三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学校活着的师生们一提到他们的名字,无不潸然泪下。

他们既是辛勤耕耘在什邡市乡村的小学教师,又是勤奋好学的德阳广播电视大学什邡市工作站的学员。三人中岁数最大的刘继军仅走过人生的30多个春秋,最年轻的向倩才刚满21岁,正准备结婚的袁文婷也才26岁。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演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崇高。

她没有死,她手里还牵着同学

民主小学的语文教师袁文婷,一名正就读于德阳广播电视大学2006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的学员,她正要当新娘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断送了她的美好生活,夺去了她宝贵的生命。

“5.12”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上语文课,教室突然剧烈摇晃,她一下意识到,地震了!此时,袁老师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在遥遥欲坠的教室里一边招呼学生,一边把孩子们往外护送,在奋力救出10多名学生后,楼房轰然到下了,她被埋在了废墟中。

她最后救出的一个学生叫吴佳辉,当师生们一提到袁老师的名字时,他就悲痛欲绝地哭喊着:“袁老师还在里面,她没有死,我看见她倒下的,手里还牵着一个同学!”

这些天来,吴佳辉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一直回放着当时袁老师救护同学的情景,他在梦里也经常重复地叫喊着“袁老师还在里面,快救救我们的袁老师!”

在人们问到当时袁老师救学生的情景时,吴佳辉总是伤心地说:“那时我们在教室里复习语文课,袁老师正在给我们检查作业,突然觉得教室摇晃起来,我们学生年幼,不知是什么事发生了,但老师马上意识到是地震了,只听她大声喊叫,同学们,地震了,快跑!”

吴佳辉向人们描述当时袁文婷救护学生的情况时说,“关键时候自己与另外几个同学吓傻了,站在那儿不知怎么办。这时,袁老师跑过来抱起同学就往教室外冲,一个、两个、三个……十多名同学被她快速地送出了教室,正当袁老师把我放在教室门口转身回去救其他同学时,只听见轰地一声,楼板掉了下来,这时我也被饮水机砸倒在地。我回过头去看她时,在离我四五米远的地方,袁老师的双脚已被水泥板压住了,她怀里还抱着同学。

地震的当天晚上10点过,搜救人员在厚重的水泥板下找到了袁文婷,但她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让人们无比感动的是她临死时,身躯下面还护着学生。

她用单薄的身躯为学生筑起一道生命之墙

5月13日夜,搜救工作仍在继续。

震耳的机器轰鸣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悲伤气氛笼罩着什邡龙居小学一片废墟的校园。搜救在紧张地进行着,操场上临时搭建的雨棚之下的老师们脸上写满了疲劳、忧伤,时不时有老师相互问道:“向倩老师‘出来’了么?”

21岁的向倩是该校英语教师,德阳广播电视大学什邡市工作站2006级英语本科班的优秀学员,地震时,她正在学校三楼给六年级三班的同学上英语课,那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

教室的讲台离出口最近,在三楼上英语课的向老师,离逃生口最近,生存的机会最多,只需跨出教室门,再冲两步就可躲过死亡大劫,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顺利从楼道逃生,因为一墙之隔下楼梯的楼房至今都未倒塌。然而,在这紧要关头,向老师却忙于去疏散学生,去拉那些被吓懵的落在后面的孩子,让学生躲开那些致命的垮塌楼板……人生的最后一刻,这位平凡的老师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更多的学生,用她那单薄的身躯为她的学生们筑起了一道生命之墙!

5月13日,离地震爆发已经过去了一天多,深夜11时左右,龙居小学的清理现场一阵骚动。群众,老师,医护人员纷纷涌上前去。

“你们不要看了,惨不忍睹啊!”顿时,武警官兵们的手围成了一道墙。“这是一位可敬的老师,我们应该以军人的名义向这位伟大的老师致敬!”解放军指战员掷地有声的话语让现场人们有些不解,他们哪里知道,已经再也无法看清的那张曾经清秀的面孔,留存下来的仅仅是头皮牵连的一缕湿发,上半身几乎压成一团,其形状根本无法辨认!“我们能看清的是她怀里紧紧搂抱着的三个孩子,脚上的高跟鞋,应该是老师!”武警解释的语气坚定,不容质疑!

救援人员将向老师的遗体抬进了数学办公室。这里曾经是向倩生前的办公室,这里曾经充满着她的欢声笑语!而此时,这个年轻的生命却只能静静地躺在这里。雨水顺着残破的房顶,滴落到冰冷的地砖上,发出阵阵滴答声,奏出了这位朴实的女老师那短暂一生的赞歌。

他用宽大的前胸和手臂护住了学生

一个并不庞大的身躯,支撑起两块沉重的水泥板,他的身下蹲着三个因惊吓而颤抖瑟瑟的学生。学生生还了,而他却因头部、背部等多处受伤永远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离开了他的同事,离开了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龙居小学教师、德阳广播电视大学什邡市工作站学员刘继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创写了这一悲壮的镜头。

5月12日2点28分,昔日欢歌笑语的龙居小学,一时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整个教学大楼全部倒塌。美丽宁静的学校成了一片废墟。有幸生还的师生个个抱头痛哭,脑海中时刻浮现起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余震还在持续,大地还在摇晃……,闻讯赶来的龙居镇的父老乡亲会同学校教师,顾不上余震的危险,用手掏、用肩扛,努力寻找每一个生还者。学生的哭泣声、父母的寻子声、抢救人员的呐喊声,汇成了一曲爱的苦难赞歌。那一刻,每一个在场的人泪如雨下。

就在救援无法加快的情况下,可敬的人民子弟兵赶来了……

一个个生还者被抢救出来,一具具尸体被抬了出来……惊喜和悲伤交织在一起。5位被埋的教师,刘继军的壮举让在场的抢救人员个个为之惊讶、哭泣!

据事后生还者讲述,当时他正在给六年级一班的同学上科学课。大地突然震动起来。“快,快跑,地震了!”随着刘老师的喊声,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在他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向室外冲去……然而苍天无眼,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太少了。大部分学生逃生后,楼板轰隆轰隆地掉了下来,教室垮塌了,跑在最后的刘老师立刻冲向三名尚未逃离的学生,用宽大的前胸和手臂护住他们,无情的地震让他们一起从三楼掉到了二楼,上面塌下的楼板压在了他们的身上。

他护住的三名学生得救了,而刘老师却匆匆离开了人间。刘继军,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千万共产党中的普通一员,不断奋进的一位普通电大学员,未满九岁孩童心中的好爸爸,妻子眼中的好丈夫,父母眼中的好儿子,就这样永远地逝去了,他留给人们的是长久的悲伤和深深的思念!

无情的地震虽然夺走了这三个年轻的生命,但他们在天摇地动时的壮举,在生死时刻保护学生的身影,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难以从人们的心中逝去。

在什邡市受灾最严重的红白镇,红白镇中心学校物理老师张辉兵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什邡采访的两天时间里,向记者讲述这位老师故事的人有将近10位,有他的同事、妻子、学生、同乡、领导、父亲,每个人讲述的都是一个时刻,12日14点28分。时间仿佛停在了教室倒塌的那一瞬之间,这位普通的老师依然活在大家的心中。

地震瞬间顶住门框

“别慌,大家往门外跑!”

像往常一样,29岁的张辉兵下午1点20分准时出现在初三1班的教室里。“他一般在这个时候提前来给我们加班辅导。”班上女生李岑说,当时参加辅导的20名学生都坐在学校二层的教室中。指导了几个孩子的功课后,张辉兵看到座位上的男生唐章建还在趴在桌子上睡午觉。“我在睡午觉,有人把我推醒了,我刚看清楚是张老师,地震就来了。”唐章建回忆说。

唐章建还在睡眼朦胧中,就感到教室开始不停地晃动,张辉兵快步走到教室前门,拉开半掩着的门,用身体靠住门框。“我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听到张老师喊,‘都别慌,所有人快往外面跑。’我拼命往门口跑,在出门时回头看了一下张老师,他站在那儿面朝大家,右臂平伸护住房门和门框。房子在剧烈地抖动,他努力维持着平衡。”唐章建哽咽着说,那是他最后看到那张平淡、宁静的面孔。等到跑出几步后再次回头,那个健硕的身影就消失了。

离别之夜天降大雨

“妈妈,再给爸爸盖件衣服”

张辉兵的爱人宣丽也在学校工作,当地震发生后跑出教工宿舍时,她看到了教室垮塌的一幕。“我只想找到丈夫,到处打听张辉兵的下落。”宣丽茫然地拨开目光呆滞的人群,心碎地喊着:“人呢?人呢!”

“我看到了他的身体,穿着那件黄色的T恤衫。宣丽也同时看到了……”两个多小时后,一个学校同事痛苦地说,张老师被两根巨大的水泥横梁压倒,脸上神色坦然,右手还指着教室门外的方向。“他是离门最近的人,他是业余篮球运动员,他却没迈出一步。那条线是生死线啊!安全跑出来的4个学生都是过了那条线的。”一位张辉兵的同事沉默地说。

“我看到丈夫的时候就是武警把他抬出来的时候。”宣丽回忆起那个悲痛的夜晚,当时天下起了大雨,宣丽身边还带着他们四岁的女儿张鑫。“女儿问我:‘爸爸为什么雨中还要躺在地上睡觉?’我只能告诉他爸爸去天上的天堂去了,女儿又问我:‘是谁叫他去的,他不喜欢我了吗?’我就告诉他:‘爸爸他很爱你,很爱我们。是天使叫他去的。’”宣丽伤心地说:“女儿又对我说:‘天上还下着大雨,他身上都湿了。妈妈,你给爸爸再盖上一件衣服吧,别让他觉得冷。’那一刻,我已经忍不住痛哭起来。”而在那个夜晚,红白镇的乡亲们一同在操场上,在冰凉的雨夜中哭泣。

老父咬牙安慰儿媳

“别哭,他死得值!”

“不要哭,他死得很值。他尽到了职责!我很欣慰、很骄傲。”67岁的老父亲站在儿子的身边,给绝望的儿媳最后一点慰藉,但说了两句就再也说不下去了。除了泪水,还有什么能安慰这位坚强的老人?

一个白发老人的独生子。一个幽默风趣、爱学生的老师。一个每月工资为1043元的山区教师。一个家里存折上仅剩下183元人民币的丈夫。一个平静、坦荡面对死亡,为自己选择死亡的人!

谁能安慰孩子们对老师的那份刻骨铭心的眷恋、思念?躺在帐篷里的唐章建被压坏了脚,从废墟中被掏出来的他,还是知道了老师的死讯。“我没有别的愿望,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只要他能复生!”

现在,在红白镇中心学校斜对面的山梁上,安眠着张辉兵,他和他班上10位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一同长眠在一起,他的话语不会使孩子们感到寂寞。在那里,还可以眺望自己的学校,眺望着山谷中正在日夜重建家园的父老乡亲。
老师双臂:护住4个学生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张关蓉泣不成声。

“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陪着张关蓉守在谭老师遗体旁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幼师舍身:为孩子挡垮塌的水泥板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出差,5名老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像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孩子得救。

战士跪哭: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绵竹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

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 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 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 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在场的记者已经泣不成声。

美丽女孩:废墟里打手电筒读书赶走恐惧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垮塌,100 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废墟里,幸存学生们面对“死神”威胁时,他们之间通过“生死对话”上演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地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后来,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她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坚持的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

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纯真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流泪,陈全红一下子哭了,“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与邓清清一样,另一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被压在废墟里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仍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要努力与死神抗争活下去,结果她赢了。

太婆双手:刨出67岁老伴

五冶医院的空地,在短时间内搭起了3 个临时帐篷,专门救治在地震中受伤的市民。前晚10 点35分,五冶医院已收治了12 位来自彭州的地震伤者。其中2 位重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院长助理曾荣蓉介绍,当天下午3 点半以前,医院以最快速度搭起了3 个帐篷,收治地震伤者。由于彭州、都江堰受灾情况严重,医院4 台救护车全部出发赶去抢救伤者。截止到晚上,已经来回三趟。昨晚9 时许,医院总共收治了12 名彭州的伤者。

“你千万不要有事啊。”在帐篷搭起的临时病房,几名地震中的伤者呻吟着。67 岁的李成贵颅骨受伤,满面鲜血的他刚从昏迷中醒来,意识还有些迷糊,只不断地喊疼。他的老伴杨蓉芬在一旁紧张地拉着李成贵的手。

杨蓉芬说,他们是彭州通济人。当时,两人正在屋里,刚刚吃完饭,正在灶房收拾。突然,一阵激烈的晃动,瓦片、砖头胡乱地从天而降。她喊了一句“糟了”,就 拉着李成贵往外跑。她前脚刚走出房门,房子就整个塌了。她回头一看,老伴下半身被砖头埋往了,手伸在外面无力地挥动。她的心当时就沉了,什么也不顾,赶紧 用手刨着砖头,想要把老伴拉出来。

“当时以为他快不行了。”所幸,邻居闻讯赶来,和她一起,用木棒一块一块地撬起掩埋的砖头。半个多小时后,李成贵平安获救。

医生护士:成为最后逃生的人

都江堰人民医院医生邹建文回忆起5月12日下午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依然心有余悸。

当时,1名护士、1名麻醉师,包括邹建文在内的5名医护人员正在4楼手术室为患者杨某做阑尾切除手术,刚刚成功切除阑尾,地面突然强烈震动起来,“砰!” 一声巨响,手术室的空调机应声倒地,灯突然熄灭,手术室立刻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出于本能,医生们伏在手术台上,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但没有一 个人丢下病人独自逃生。几分钟后,震感减轻,医生们站起身来,在应急灯的照耀下,用了大约半小时时间,为病人完成了手术,并抬着病人走出大楼,成为这栋楼 中最后逃生的人。

“病人在,医生在。这是我们的职责。”邹建文说。地震发生后,成都市各家医院都在最短时间迅速转移出病人。12日15时20分,地震后仅32分钟,成都市 第二人民医院近900名住院病人全部安全转移到院坝上的“临时医疗点”,无一病人在地震中受伤。在川大华西医院,近5000名病人被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奠慰师魂

—为祭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教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们常借此来形容教师的奉献与无私!

在西蜀大地上一座丰碑拔地而起,

纪刻着人民教师惊天地、泣鬼神的绚丽诗章.

五.一二是中国人黑色祭奠日,

地动西南、八级地震、历史罕见,

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生命陨灭.

汶川、北川、都江堰……

瓦砾遍地、霎时……

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

在校舍挖掘搜救中,

一幕幕凝结时空的雕塑,

一处处撼人心魄的场景。

是老师用那看似单薄的脊背,

抵住了死神的肆虐;

是老师用那看似纤弱的臂膀,

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是老师用他的生命与热血,

铸就了当代师魂;

是老师用”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谱写了人类最壮丽的诗篇。

生死抉择中,他们义无反顾;

保护学生时,他们毅然决然;

生存留给了莘莘学子,

死亡揽在了自己怀中。

去了,他们去了,

没有痛苦,只有微笑;

去了,他们去了,

没有恐惧,只有欣慰;

去了,他们去了,

没有遗憾,只有慷慨;

去了,他们去了,

虽带走了躯体,却留下了精神。

汽笛长鸣,举国哀悼……

沉痛的泪、思念的泪、追忆的泪、感激的泪……

这泪汇入江河,化作了洪流。

你们安息吧!

你们没有死,

你们因汇入江河以永生;

你们还活着,

你们因铸在了亿万人民心中而不朽。

你们在天国将看到:

学子们会因你们给的第二次生命而勃发!

老师们会因你们留下的精神而奋斗!

龙的传人会用自己的坚韧与不屈去宣告:

中华民族定然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巨人
5月12日,在那天崩地裂的瞬间,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人生壮歌。他们像护花使者,面对轰然倒塌的教室,面对死神,他们第一反应是疏散和保护眼前的这些花季少年。

三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学校活着的师生们一提到他们的名字,无不潸然泪下。

他们既是辛勤耕耘在什邡市乡村的小学教师,又是勤奋好学的德阳广播电视大学什邡市工作站的学员。三人中岁数最大的刘继军仅走过人生的30多个春秋,最年轻的向倩才刚满21岁,正准备结婚的袁文婷也才26岁。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演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崇高。

她没有死,她手里还牵着同学

民主小学的语文教师袁文婷,一名正就读于德阳广播电视大学2006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的学员,她正要当新娘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断送了她的美好生活,夺去了她宝贵的生命。

“5.12”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上语文课,教室突然剧烈摇晃,她一下意识到,地震了!此时,袁老师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在遥遥欲坠的教室里一边招呼学生,一边把孩子们往外护送,在奋力救出10多名学生后,楼房轰然到下了,她被埋在了废墟中。

她最后救出的一个学生叫吴佳辉,当师生们一提到袁老师的名字时,他就悲痛欲绝地哭喊着:“袁老师还在里面,她没有死,我看见她倒下的,手里还牵着一个同学!”

这些天来,吴佳辉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一直回放着当时袁老师救护同学的情景,他在梦里也经常重复地叫喊着“袁老师还在里面,快救救我们的袁老师!”

在人们问到当时袁老师救学生的情景时,吴佳辉总是伤心地说:“那时我们在教室里复习语文课,袁老师正在给我们检查作业,突然觉得教室摇晃起来,我们学生年幼,不知是什么事发生了,但老师马上意识到是地震了,只听她大声喊叫,同学们,地震了,快跑!”
等等
给你你
星期一给你答案

我国的两弹元勋中,被授烈士的是哪一人?

今天,当我们走进中科院,在一个绿树掩映的安静小院中,有一座白色的半人雕像。上面写着:郭永怀教授(1909—1968)。

雕像中的郭永怀,头发一丝不乱,目光深邃,面色平静的注视着远方,每一位路过这里的人,都会充满感激的望向郭教授的遗容,向其致以深深的敬意,即使已经过了五十多年,他依然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并将永远的活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无双国士。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郭家村。郭家是一个普通农民之家,家境贫寒,郭永怀直到9岁才得以上学。不过凭借自身的过人天分和刻苦努力,他的成绩一直都出类拔萃。

一路的过关斩将,22岁那年,他考进了北京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先生。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北大西迁,跟清华和南开组成了西南联大。郭永怀也随着师生一路跋涉来到昆明,这一路上,日军飞机轰炸不断,很多学生和无辜民众丧生在了空袭之下,而我军则毫无抵抗之力,只能四处躲藏,受尽屈辱。

目睹这一切,郭永怀睚眦俱裂,他发誓要钻研航空技术,为中国造出最先进的飞机,不再任人鱼肉。1938年,中英庚子赔款的第七届公费留学考试开始了,这是绝好的留学学习机会,郭永怀同钱伟长、林家翘等人都参加了考试,由于大家抱有同样的济世救民之念,不约而同都报考的是航天工程专业。录取名额只有一个,报考的却有50多人,最终的考试结果出来了,郭永怀三人分数一模一样,并列第一。

这让所有人犯了难,最终在叶企孙和周培源等人的全力说情下,三位优秀的年轻人一起踏上了出国学习的邮轮。

不过事情没这么简单,几天后,三位刚登船的年轻人就下了船。原来他们被告知船只会在日本横滨停靠,并进行为期三日的参观,还会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

这时抗日战争已经打了三年,这是对中国人赤裸裸的侮辱,22名中国留学生集体下船,用血性和尊严说了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八个月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发来了留学邀请,郭永怀等人也终于圆了深造学习梦,这一次他选择了应用数学系。1940年,郭永怀踏上出国之路,这一去就是16年。

在多伦多大学,郭永怀仅用了不到半年就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又马不停蹄的准备博士研究方向。年轻气盛的他勇敢地选择了当时空气动力学中最具难度的“跨声速流动研究”,为此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师从有“航空之父”称呼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专门研究空气动力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他还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友和知己,钱学森。

1945年,郭永怀顺利博士毕业,留校任研究员。恰在这时,康奈尔大学开办了一个航天工程研究生院,冯卡门派郭永怀前往康奈尔进行研究教学。

这时的美国,科技研究遥遥领先世界,尤其是为了敦促日本投降而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更是震惊全球,郭永怀心中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明白,这些年过去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并没有实质进步,多年战乱使得中国的科技差距和世界越拉越大。时不我待,郭永怀更加迫切的想要学到真本领,回国效力。

到康奈尔的第一天,他就不卑不亢的发出声明:我迟早是要回中国的,不要让我从事机密项目的研究!

是金子总会发光,当时人类的飞行史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音障壁垒。简单来说就是当飞行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时,就会产生剧烈的阻力,导致飞行器猛烈摇晃,甚至操作失灵。不少科学家甚至悲观的认为,这一难题永远无法攻克。

然而郭永怀并不信邪,要做就做最高端的研究,他为自己选择了攻克音障壁垒这样一个超高难度课题。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地发明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为音障壁垒的破解钻开了至关重要的第一个孔。钱学森兴奋的将这种计算方法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代表的就是郭永怀。

随着一项项研究成果的发布,郭永怀声望日隆,在美国拥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科研条件。

1949年,新中国横空出世。远在美国的郭永怀等人激情澎湃,他们一心向往祖国,日夜期盼能够早日回到五星红旗之下,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早在1947年,钱伟长和周培源等人就已经绕道欧洲归国。郭永怀也开始积极地寻找机会,可是钱伟长等人归国后的表现让美国看到了这些中国科研人员的巨大能量,因此加紧了对还滞留美国的科学家们的管控。

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归国请求屡屡被拒,还总有移民局的人找各种理由对他们进行调查甚至搜查。郭永怀满心悲愤,但是也无可奈何,只能静待时机。

1954年,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双方关系迎来新的转机。美国解除了中国科学家的归国禁令。钱学森和赵忠尧等重量级大师们迫不及待提交了归国申请,美国人只能不情不愿的盖章同意。然而这时郭永怀刚答应大师兄主持一个科研项目,尽管归国心切,但是重情重义的他也只能选择再等待一年。

1956年,归国后已经担任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给郭永怀来了封信,信中对其归国的盼望跃然纸上。而这时的郭永怀,也已经在筹备归国相关事宜。

郭永怀要走的消息被同事和朋友得知,很多人前来相劝,在美国做研究,条件优越,待遇丰厚,子女还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什么要回那个一穷二白的国度呢?对于这些充满“善意”的劝告,郭永怀只是一笑置之,他是有话说,但不是在此时。

归国前夕,大师兄西尔斯为他举行了送别晚餐会,宴会上,一向沉默寡言的郭永怀做了一件震撼了所有人的大事,他当着来客的面,将全部研究手稿,一页一页的扔进了火里。这些无比珍贵的手稿画作黑色的粉末,随风飘散。周围传来一片惋惜之声。

郭永怀神情淡定,当最后一页纸烧尽后,他坚定的对众人说道:家国贫瘠,这是当儿子的无能,是我辈的耻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祖国的河山。

看到他那坚定的神情,众人这才打消了劝阻的念头。

坐在归国的轮船上,美国移民局的人果然再次出现,他们搜走了同行其他科学家的宝贵手稿,只有郭永怀有先见之明,手稿虽然烧掉,但是研究成果早已经深深的刻进了脑海中,谁也无法留下了。

钱学森对这个小师弟很是欣赏,他曾对人说:都说我能顶五个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郭永怀可以顶十个!

归国后不久,在钱学森力荐下,郭永怀担任了中科院力学研究院的副院长,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岗位。两人一人抓规划,一人抓落实,带领着中国力学研究向着世界先进水平迅速靠拢。

时间是紧迫的,近代的中国落后世界的太多了,我们没有时间了,只能全力追赶。这些日子里,郭永怀放弃了一切娱乐生活,从美国带回的两箱新唱片被他捐给广电台,辛辛苦苦收集的两大本邮票也送给了邮局,最爱的摄影也不再碰,没日没夜的投入到了工作中。

一次工体举办乒乓球赛,看了一半郭永怀匆匆离去,别人很奇怪问他是不是比赛不精彩,郭永怀回答:中国队打的太好了,为国争了光,我也要赶紧继续研究了,争取也为国争光添彩。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很是险恶,美国多次拿出核武器进行威胁。伟人拍案而起,愤然指示: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出原子弹!

国家成立了专门负责两弹研究的九院,钱伟长是总设计师,他找来了郭永怀。听到钱伟长的来意,郭永怀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下来。九院分三个部,分别为总体部,理论部和实验部。郭永怀出任了总体部部长,另外两个则由彭恒武和王淦昌负责。

来到了青海实验基地,郭永怀又一次的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他明白,核武器的研制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场生死考验。在青海的日子里,他从来只睡钢丝床,因为一翻身就会疼,这样不会睡死。为了加快进度,他甚至亲自搅拌火药,让同事们惊出一身冷汗,也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了紧迫感。

终于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庆功会上,伟人兴奋的大手一挥:原子弹有了,氢弹还会远么?

短暂的庆祝过后,所有人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夜以继日的展开氢弹的研究工作。郭永怀更拼了,年过半百的他一天比一天苍老,头发开始花白,尤其是后脑部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研究,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数据,对整个氢弹研制工作至关重要,他急不可待的要回京汇报。当听说兰州晚上有一架飞往北京的飞机后,他乘车赶往兰州。到达时天色已晚,身边人劝他夜间飞行不安全,但是郭永怀执意要飞,时间是生命,他不愿意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郭永怀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一天,飞机出了事故坠毁。在北京机场的400米的空中失去平衡,歪歪斜斜的坠落在1公里外的玉米地里。大火冲天而起,照亮了半个机场。

当人们赶到时,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中的一具后脑处还有没有烧焦的少许花白头发。

卫兵们费尽全力将尸体分开,露出了夹在中间完好无损的一叠氢弹研究资料。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有人自发的跪倒,为这个遭天妒的英才,苍天无眼,但是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给予了这个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国士最高的礼遇。

20日后,他被追认为烈士;

1988年,中科院落成他的汉白玉雕像;

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

2021年,一个小行星用他的名字永久命名;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没有忘记,永远怀念着这个中国人民的赤诚之子,我们也将永远的怀念下去,子子孙孙,直到永远。

郭永怀的故事说完了,其实像他这样默默无闻为新中国奉献自己一生的科研人员还有不少,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他们托起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是当年这些可敬的前辈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

然而现在,社会上知道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的花朵们,只知道那些明星,戏子,长大的愿望都是当网红,当演员,这是民族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的失职。

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毛主席?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面对亲人的死亡
  1、“一掬笑容何处寻”

母亲的逝世,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尽管他一直相信生生死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他一听说母亲病故时,却根本不相信这一切。他不相信死神会真的降临到自己母亲身上。然而,这不是别人的杜撰,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毛泽东只有尊重这一事实。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他又是组织各驱张代表团到各地宣传的具体事宜,又是准备驱张的宣传资料,真正是忙得不亦乐乎。正在这时,他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

此时的毛泽东并不住宿舍,只有他的小弟毛泽覃在毛泽东那间小房子里看书。毛泽覃从家乡来送信的人手中拿到信后,忍不住哭了起来。他顾不得招呼来送信的人坐下,就立即拿着信朝湖南省学生联合会跑去。

毛泽东这时正在准备驱张材料。毛泽覃气喘嘘嘘地哭着把家里来信交给哥哥。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他和省学联的另一位负责人讲了几句后,就带着小弟回到住地。

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他怎么也不相信母亲会这么快就离开人世了。因为前两个月,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刚送回去不到两个月,怎么就离我们而去了。一时间,毛泽东呆若木鸡,站在房子里一动也不动。

“润之,你还在发什么愣?还不快收拾东西回去,不然就来不及了!”来送信的堂兄的催促声,才使毛泽东惊醒过来。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

毛泽民见哥哥这样伤悲,便劝毛泽东说:“哥,你也不要过于伤心了。你不知道,娘老子在临终时,一直在呼唤着你的名字,说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弟弟这么一说,更使毛泽东心如刀绞。

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幅贴在大门口: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一副挽联的上联以春风、春晖为喻,借春之长青,颂扬了母亲的德泽长留人间,令儿孙永世难忘;下联则以韶山秋雨来比喻毛泽东及兄弟们的悲哀泪之多,表达了母爱之深沉和儿子哀思之无穷。纵观全联,想象驰骋,神思巧运,用词精当,对仗工整,哀恻动人。母子情深,跃然纸上。

第二联则是表达了毛泽东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上联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病危中不见长子在身旁时,那种呼唤儿子、想念儿子、关怀儿子的动人场面,诉说了毛泽东作为长子未能报答母亲恩泽的感慨;下联则抒发了母亲终生信佛但不能长生的无限惋惜之情,追忆了慈母的形象和从此难见母亲音容笑貌的绵绵深情和无限悲痛之意。

第二天,也是母亲出殡的日子,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平生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那种悲痛的心情。

2、“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1919年12月初,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北京德国医院。当时的病情已非常严重,杨家一家都非常着急。正在这时,毛泽东率湖南驱张代表团第二次到北京活动。他得知恩师因病重而不久将永诀人世的消息后,不顾旅途的劳累,立即前往医院探视。

望着心爱的学生,杨昌济感到莫大的欣慰,身体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效果不大。他抱病倾听着毛泽东谈五四精神,谈湖南的局势,谈国家和湖南的现状,谈一师学友们的理想和未来……

看着学生的成长,杨昌济心里非常高兴,他明白自己已经病入膏肓,而且时日不多了。杨昌济要毛泽东拿来笔墨,强支病体,给他的好友、时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长的章士钊写了一封信,写完后,要毛泽东给装进信封里。毛泽东一看,原来是一封向章士钊推荐自己和学友蔡和森的信。杨昌济在信中诚恳地对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欲言救国必先重二子。……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办完这件事后,杨昌济如释重负。不久,便与世长辞了。时间是1920年1月17日。这时候,毛泽东与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

恩师和未来岳父的逝去,使毛泽东尤感悲恸。

1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为杨昌济举行的隆重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毕恭毕敬地向杨老先生三鞠躬后,庄重地宣读了由蔡元培、范源濂、杨度、章士钊、黎锦熙、毛泽东等29人联名发布的《治丧辞》,读到悲痛处,他不禁泪如泉涌。

杨昌济是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这从他后来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毛泽东说: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的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在我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今天这位似慈父一般的恩师却离他和他的学友们而去了,毛泽东怎么不伤心呢?

读完《治丧辞》,毛泽东又来到了自己亲笔写的那首挽联前,用手轻轻地把它放平,以表达对恩师的崇拜和尊敬。毛泽东的这副挽联,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的怀念和悲恸心情:

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
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毛泽东的这副挽联,上联回顾了杨昌济一生为教育,一切为培养利国利民人才的志向,回忆了恩师总是教导学生努力,努力,再努力。下联则写了像恩师这样的好人不应该死得这样早,真是恨苍天无眼。这里就充分表达了对恩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毛泽东在追悼会散后,仍久久停留在恩师的灵堂内。恩师那慈祥的笑容,更使毛泽东想起了他两次到北京时在恩师家的桩桩往事,直至最后默许了他与爱女杨开慧的婚恋。

1918年夏,杨昌济因受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北京。杨昌济虽然离开了湖南,但仍时时关心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学业成就。这年的6月下旬,杨昌济刚到北京不久,就马上写信给毛泽东,劝他到北京大学深造,希望他能在北京一边学习,一边兼搞一些社会活动。同时,杨昌济还告诉毛泽东一个信息: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留学法国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趁此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倡导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勤工俭学。杨昌济也希望毛泽东借这个机会到国外去开开眼界。

接恩师的信后,毛泽东于8月19日到达北京,开始住在杨昌济家——北京鼓楼后,受到杨昌济一家的热情接待。那时,毛泽东已身无分文,全靠恩师的接济。后来为了使毛泽东能在北京安心地学习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杨昌济又找到自己的挚友、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为自己心爱的学生在图书馆谋了个助理管理员的职位。

正是在这五、六个月的时间里,由于杨昌济的帮助、引荐和关心,使毛泽东求得了新知识,结识了新朋友,增加了新的社会活动经验,开阔了视野,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同时也开始接触、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这一切,对于后来毛泽东的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或者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开端。

面对杨昌济的逝世,毛泽东的感情是复杂的,心情是非常悲痛的。可以说,这种悲痛的心情与他自己母亲逝世时是一样的。

1931年春,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立即采取对策,领导红军跳出外线,开始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当部队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毛泽东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

“共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昨日在长沙被处决。”

毛泽东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大脑一时出现空白,脸色苍白得似大病一场一样,吓得警卫员吴吉清不知如何是好。当时和他在一起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指挥部,他拿过毛泽东手中的报纸一看,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朱德只好劝毛泽东要节哀顺变,并说开慧牺牲得很勇敢,不愧为你毛润之的妻子。

自从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但是,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历史巨人,他暂时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到指挥第二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不久,第二次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红军也回到驻地休整。只有到这时,毛泽东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爱妻。他要警卫员找来笔墨,给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对杨开慧的死表示无限的怀念和追思,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碑文:

“毛母杨开慧墓。

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同时,毛泽东还交给有关人员大洋若干元,要他们设法送到板仓杨开慧的亲戚处,作为立碑之费用。

对于爱妻杨开慧的死,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毛泽东不能原谅自己。因为他深知杨开慧死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夫人。所以,多年来,毛泽东一直思念着杨开慧,在他的情感世界里,也始终占着主导位置。1950年,毛泽东在接见杨开慧堂妹时说:“你霞姐(指杨开慧。笔者注)是有小孩在身边英勇牺牲的。很难得!”不久,毛泽东就要毛岸英回湖南,代他为杨开慧扫墓。

1957年2月,杨开慧青年时期的挚友、时任长沙市十中语文教师的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说:“1933年夏,道路传讯直荀牺牲,我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和泪填《菩萨蛮》一首,曰: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青泪滋。”

最后,李淑一还希望毛泽东把过去曾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抄赠给她。

毛泽东收到信后,于当年的5月11日给李淑一回了信。他在信中说:

“惠书收到。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人,不是前后辈的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

毛泽东在信的后面,还特别拜托李淑一:“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

毛泽东这里说的游仙诗,便是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在词中的“骄杨”即是对杨开慧的赞美。痛惜夫人“骄杨”之情,毫不掩饰。虽无李淑一词中的那样“满衫青泪滋”,却有“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这样淋漓悲壮、动人的绝唱。

大概是给李淑一回信后的第三个星期,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了他在长沙清水塘时的保姆陈玉英,他们又一次谈起了杨开慧的死。毛泽东说:

“开慧那时是积极主张武装斗争的。杨家对我的恩惠不浅,开慧帮我很大。开慧的牺牲是壮烈的,身边还有岸英啊!见到你,我就像见到了开慧一样。希望你今后能经常来北京走走,到我这里看看。”

毛泽东说完,又站在窗子边,沉思了良久,像是对陈玉英,又像是自言自语:“不知淑一代我去扫过了墓没有。”

1962年,毛泽东恩师、岳父杨昌济的老朋友章士钊到毛泽东的住处叙旧。对于这位老朋友的来访,毛泽东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欢迎的。他们又谈起了毛泽东刚刚写下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章士钊谈起对这首词的感受:

“主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诗意实在是美,特别是以‘杨’‘柳’二烈士的姓组合成,那么轻巧而又一语双关,真是很贴切。你在这里通过杨花柳絮的飘扬,指出了两位烈士的忠魂已凌霄直上。杨、柳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不死,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不过,我想请问主席,这词中的‘骄杨’之‘骄’,应怎样理解,是否可解释成‘娇’?”

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说:“行(章字行严)老,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毛泽东的意思很清楚,应该作‘骄’字解。在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里,对于他的“骄杨”,他不能容许有任何越乎“引为骄傲”的解释。

杨开慧虽然死了,但她却永远印在了毛泽东的心中。

特别到了晚年,对杨开慧的思念更甚。

据毛岸青、邵华回忆,有一次,他们请求父亲把怀念母亲杨开慧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写给他们作纪念。毛泽东没说什么,只是走到桌前,一边慢慢地蘸着毛笔,一边在思索着什么。良久,毛泽东缓缓抚平宣纸,悬起手腕,提笔写下了这首词的前4个字“我失杨花”。

当时岸青和邵华以为父亲下笔有误,忍不住提醒说:“爸爸,不是‘骄杨’吗,怎么……”

儿子和媳妇的呼唤,使毛泽东停下笔,直起腰在思索着什么,岸青和邵华以为父亲要重写,赶忙递上一张空白的宣纸。

毛泽东没有接纸,慢慢地摇了摇左手,然后语调缓慢地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说完,毛泽东一气呵成,写完了这首词,然后,双手拿起来郑重地交给了儿子和媳妇。

是啊,称“骄杨”,表达的是毛泽东对杨开慧的赞美;称“杨花”,则流露出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所以,他认为称“杨花”也很贴切。

在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里,杨开慧始终是一朵娇美的花朵,永远绽放在他记忆的深处。

1962年11月,杨开慧的母亲逝世。毛泽东在给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信中特别强调:“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

“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出自一位已69岁的老人,且为国家最高领袖之口,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无限深情就可想而知了。

杨开慧如果忠魂有知,了解毛泽东对她的这一片真情,也当含笑九泉了。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大儿子毛岸英喋血朝鲜战场,这是毛泽东面对亲人死亡的最痛苦的时刻。老年丧子,是中国人的大忌。已经近60岁的毛泽东,却失去了他最心爱的,而且寄予很大希望的大儿子,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

然而,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很快就恢复了镇静,从失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并对周恩来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别人的子女能上战场流血牺牲,为什么我毛泽东的儿子就不能上战场牺牲?

1950年11月25日,是志愿军打响第二次战役的第二天。

上午,当所有的战斗命令下达以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才有了片刻的休息时间。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实在太劳累了,于是便坐在火炕边的一张小行军床上休息一下。

毛岸英则坐在火炉子边签收有三个“A”字的加急电报。

上午11点左右,四架美军轰炸机掠过志愿军总部上空,嗡嗡地向北飞去。司令部作战室的参谋们认为是去北面轰炸什么目标,所以没有太在意。

但是在洞口值班的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却很为彭总的安全担心,尽管他不知美军轰炸机的目的是什么,但总不会无缘无故地从这里经过。他匆匆走到彭总面前说:“彭总,敌机来了,赶快防空!”

彭德怀睁开惺松的睡眼,唬着脸,呛了成普一句:“急什么啊,你这么怕死?”

彭德怀的一句话把成普镇住了,恰在这时,洪学智副司令员从防空洞跑到作战室。

他也是看到飞机后怕彭德怀出事才匆匆赶过来的。

成普好像见到了救星一样,赶快要洪学智催彭德怀进防空洞。

洪学智和成普等人进到作战室,不由分说地把彭德怀拉起来就往防空洞跑。毛岸英等人也在收拾东西,并顺手抓起一个苹果啃了起来。正在这时,敌机又从北边飞回来了。说时迟,那时快,四架轰炸机一下子就到了作战室的上空,并从机上甩下了上百个银色的东西。原来那就是凝固汽油弹,因为用铝作包皮,所以在太阳光下显得十分明亮而刺眼。成普在喊:“不好,快跑!”

话还没落,炸弹已经响了,作战室顿时升起一股熊熊烈火,并很快蔓延成一片火海。成普也被炸弹的冲击力掀到旁边的沟里,半边脸被烧起了大泡,他立即朝没有火的地方滚去,才把自己身上的火扑灭。

望着作战室的熊熊大火,司令部的人都急出了眼泪。彭德怀也挣脱警卫员的手,去指挥灭火和抢救,并焦急地问:“有哪些人没有出来?”

大家一看,只有岸英和另外一名参谋没有出来。

“岸英!岸英!”大家在拼命地叫着,并一边扑火。

大火扑灭了,大家从灰堆里扒出的却是毛岸英和另一位参谋高瑞欣的遗体。

彭德怀惊呆了,站在岸英的遗体面前,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大家怕敌机再来,赶快把志愿军总部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在新的志愿军总部所在地,弥漫着一种异常悲寂的气氛。特别是彭德怀和洪学智,他们不知如何向毛泽东报告。

过了很久,彭德怀从通讯参谋那里要来一张电报纸。他要亲自给毛泽东起草电报。一会儿,彭德怀把起草好的电报交给成普,要他马上发出去。只见电报是这样写的:

“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不到30个字的电文,彭德怀写了20多分钟,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向毛泽东交待啊!

北京,中南海。

收电员收到志愿军总司令部的这封电报后,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他们没有直接送毛泽东处,而是交到了周恩来手中。

周恩来接过电报一看,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白纸黑字,这是千真万确的消息。稍过了一会儿,他立即拨通了刘少奇和朱德的电话。三人很快就到了周恩来办公室,他们要商量怎么向毛泽东汇报好。

经过慎重考虑,还是马上报告毛泽东好。于是他们三人一起到了中南海勤政殿毛泽东的办公室。

三人坐下来,等了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

毛泽东有些莫名其妙,忙问:“恩来,少奇,老总,你们今天一起来找我,又有什么大事情?是不是德怀那边打了胜仗?”

三人仍然不语。

最后,还是周恩来慢慢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说:“主席,彭老总来电报了,说岸英他……”

毛泽东急切地接过电报:“岸英发生了什么事,负伤了?”

一边问,毛泽东一边展开了电报。

一看那内容,毛泽东便一下子坐在沙发上,久久说不出话来。

朱德看见毛泽东那悲哀的样子,忙劝说:“主席,你要节哀,岸英是个好孩子,很勇敢!”

周恩来和刘少奇也跟着说要毛泽东节哀。

毛泽东似乎没有听他们说话,而是慢慢地站起来,走到窗子前,自言自语地说:“毛岸英,1922年10生于湖南长沙清水塘,今年28岁,是我和开慧生的第一个儿子。”接着,毛泽东深情地讲述了毛岸英曲折而短暂的一生。

就在毛岸英牺牲后不久,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最后,彭德怀心情沉重地对毛泽东说:“主席,你把岸英托付给我,我没有保护好他。我有责任,我请求处分!”

毛泽东听了彭德怀的话后,又一次点燃了一支香烟,坐在沙发上,沉思很久没有说话。最后,他缓缓抬起头,慢慢地说:

“德怀,你不要自责了,革命战争,总要付出代价的嘛!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反抗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战士,岸英就是属于成千上万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的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

由于毛泽东在对待儿子牺牲的问题上是这样的豁达,所以,彭德怀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也正因为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态度,所以,后来他就岸英的善后事宜专门写信给周恩来总理:

“……我意即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两人同时牺牲于大榆洞),似此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报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周恩来接彭德怀信后,立即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的意见。最后,毛岸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亲生儿子,从此长眠于异国他乡,但同时也成了中朝友谊的象征。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毛泽东不但要承担失去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的痛苦,他还要向他那刚过门不久的儿媳刘思齐作解释和劝导工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独自一人承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他不能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儿媳,因为他怕影响刘思齐的学习,所以,每周刘思齐来看他时,他还要强装笑脸。刘思齐问他为什么没有岸英的消息时,他总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安慰她。就这样到1953年,已经是岸英牺牲两年以后,毛泽东感到再也不能瞒着刘思齐了,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来说明这件事。

那几天,毛泽东煞费苦心,费了很多周折。他先向刘思齐谈到他们家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好几位亲人,有岸英的妈妈杨开慧,有岸英的两个叔叔毛泽民、毛泽覃,有岸英的姑姑毛泽建,还有岸英的堂弟毛楚雄,还有韶山党支部的毛福轩等。毛泽东说得很多很多。但还是没有说出毛岸英的牺牲。

刘思齐回去后,越想越不对劲,父亲为什么同自己谈起这些,难道岸英也……

刘思齐不敢想下去了。

几天后,刘思齐又一次到了中南海,这一次,她想问清楚岸英究竟怎么了?当时,周恩来也正好在场。当着周恩来的面,毛泽东才把岸英已于两年前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刘思齐。

这迟到的噩耗,使得刘思齐如晴天霹雳,天旋地转,痛不欲生,哭了许久。最后,还是毛泽东开导刘思齐说:“娃,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

当刘思齐也提出要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还是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面对亲人牺牲后的博大胸怀。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河北党史网
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
感恩,报恩。

描写“父母丧失孩子”的悲伤句子有哪些?

父母丧失孩子的悲伤句子

描写“父母丧失孩子”的悲伤句子有:

1、白发送儿北风唤  黄土埋骨夕阳哭  

2、白发人送黑发人,恨苍天无眼

3、 老年墓添少年墓,悲浊酒多情

4、世间最凄凉之举 ,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

5、世界上最悲惨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6、一生 说长却极短 说短却很长 短者, 须臾间就阴阳相隔 长者, 耄耋之年却白发人送黑发人 何其苦哉?

7、人生如茶,空杯以对。现如今,励志鸡汤灌得脑满肠肥,众多青年才俊透支健康、倒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留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遗憾与悲痛。没有了幸福,只留下功利。世界,怎么了。

8、必须活下去,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都要想办法活下去。我不想变成雪下的一具无名僵尸,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被人发现。我不能让父母为我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原是世上最残酷的事。

9、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

10、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竭力克制着,不让自己站起来,在冰冷的地砖上来回踱步,不让自己望向窗户,在雪或灯光中寻找什么预兆。整个晚上,我始终无法肯定未来到底会怎样。但对自己惧怕什么,我却非常肯定:我惧怕自己会死,母亲得白发人送黑发人,埋葬她以为至死都非常生气、死不瞑目的儿子:我惧怕母亲会揭开国旗,看着我的尸体缓缓没入弗吉尼亚褐色的泥土里:我惧怕母亲会听到别人为我鸣枪致哀,并因此想起我摔门而出的声音——我那年十八岁,她当时正在后院摘篱笆上的忍冬。

11、人生最痛,莫大于生离与死别。死别两大痛,子欲养而亲不待,白发送黑发痛之极也!

12、一曲梅子黄时雨,铁板琵琶红玉牙.两曲将军白发红颜老,白发苦迫黑发人,三曲清明肝肠断,黄泉路上有谁陪?

13、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14、苍颜白发人衰境,黄卷青灯人空心。

15、白发者送黑发,何其所谓悲哀。

描写“父母丧失孩子”的悲伤句子有:
1、白发送儿北风唤
黄土埋骨夕阳哭

2、白发人送黑发人,恨苍天无眼
3、
老年墓添少年墓,悲浊酒多情
4、世间最凄凉之举
,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
5、世界上最悲惨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6、一生 说长却极短 说短却很长 短者, 须臾间就阴阳相隔 长者, 耄耋之年却白发人送黑发人 何其苦哉?
7、人生如茶,空杯以对。现如今,励志鸡汤灌得脑满肠肥,众多青年才俊透支健康、倒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留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遗憾与悲痛。没有了幸福,只留下功利。世界,怎么了。
8、必须活下去,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都要想办法活下去。我不想变成雪下的一具无名僵尸,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被人发现。我不能让父母为我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原是世上最残酷的事。
9、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
10、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竭力克制着,不让自己站起来,在冰冷的地砖上来回踱步,不让自己望向窗户,在雪或灯光中寻找什么预兆。整个晚上,我始终无法肯定未来到底会怎样。但对自己惧怕什么,我却非常肯定:我惧怕自己会死,母亲得白发人送黑发人,埋葬她以为至死都非常生气、死不瞑目的儿子:我惧怕母亲会揭开国旗,看着我的尸体缓缓没入弗吉尼亚褐色的泥土里:我惧怕母亲会听到别人为我鸣枪致哀,并因此想起我摔门而出的声音——我那年十八岁,她当时正在后院摘篱笆上的忍冬。
11、人生最痛,莫大于生离与死别。死别两大痛,子欲养而亲不待,白发送黑发痛之极也!
12、一曲梅子黄时雨,铁板琵琶红玉牙.两曲将军白发红颜老,白发苦迫黑发人,三曲清明肝肠断,黄泉路上有谁陪?
13、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14、苍颜白发人衰境,黄卷青灯人空心。
15、白发者送黑发,何其所谓悲哀。

1.白发人送黑发人,恨苍天无眼。

2.老年墓添少年墓,悲浊酒多情

3.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诗经·邶风·绿衣》

4.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唐·元稹《遣悲怀·其三》

5.白发送儿北风唤  黄土埋骨夕阳哭 

6.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闻一多 葬礼

7.那 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闻一多 葬礼

8.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潘岳 悼亡诗

9.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 悼亡诗

9.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潘岳 悼亡诗

10.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半死桐/鹧鸪天 贺铸11.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半死桐/鹧鸪天  贺铸

天绝人路

都道“天无绝人之路”,然而三娘的这一生,却像是在绝壁上行走。一个又一个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像魔鬼一般紧紧锁住她的咽喉,她却只能强忍悲苦挣扎前行。莫说苦难辉煌,此时此刻,我只知苦难的面目是如此狰狞。

自年前去医院探望过三姑爹以后,我们许久未与三娘联系,虽然知道三姑爹从此以后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想着只要人好好的活着总是好事一桩。虽然一直记挂着三姑爹的病情,但我一直害怕打电话给三娘,因为我知道他们家的惨状却是无能为力,听着三娘絮叨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绝境更让我心如刀割,每次通电话都只会生出无限的悲怆和恐慌。我与母亲提起,心中是无限的祝愿和隐忧,但我只知是肝硬化导致胃出血,虽不能痊愈但性命总是无碍。母亲拗不过担忧,打电话询问三娘,隐隐约约听到啜泣声,我的心紧了又紧。妈妈挂了电话,面色凝重的告诉我“三姑爹已经是肝癌晚期,三娘正准备卖房医治,她现在打算医治了陪她多久算多久”。感觉大脑短路了很久很久,久久回不过神来。都说“天无绝人之路”,可是我却想大呼为何苍天对三娘如此绝情,每一次都要毁了她的活路!人的一生可以很多东西活着,而三娘的一生,却又是为了什么活着?看着她未衰老已花白的头发,我不知她的人生是否有过欢乐和畅快?而往后余生,穷困的她,又如何带着吃喝拉撒不能自理,不知坐卧站立,智商永远停留在初生时期的脑瘫女儿活下去?

命运无情尚能给人喘息之机,然而三娘的一生,自我记事之日起,便深陷苦难的漩涡,日复一日围着一个又一个无力承受的生命之重奔波劳碌。从青春到白发,从天真到沧桑。命运给她刻下的烙印,让人不忍去辩识。一次又一次的重击无情的敲打着她,一个又一个的坎坷像熔炉想要吞噬她。是什么支撑她?

记得我还小的时候,三娘还很年轻,面容姣好,还有一些漂亮。每逢过年或者二爷爷二奶奶的生日,我总能见到她。她家有一个十分懂事嘴巴很甜的小表弟,长得清秀帅气,乖巧文静,不像我们一群黑孩子又脏又调皮,翻山越岭上房揭瓦无所不能,我十分喜欢他。一次我们一起去给姑奶奶过生日,我不小心就在灶房里睡着了,小表弟怕我冷,没有熟人也找不到被子,便抱了许多刚从地里割回来的豆苗放我身上,我越睡越冷,醒来之后只见他在身边,一脸认真的告诉我怕我冷就抱些豆苗盖我身上,还问我冷不冷。我诧异于他的懂事和体贴,对他更亲近了,很想与他一起玩,然而他却不能与我们一道玩。他有很严重的心脏病,走十多步就很喘,跑上一百米就会晕过去。我感到十分遗憾,却也不懂,只是对他的印象特别好。后来大了一些,从父母口中得知,表弟十多岁了还没有读书,去了几次会晕过去,学校不敢收,三娘和三姑爹十分勤苦,也非常节俭,每年都要栽很多烤烟,种很多庄稼,正拼命攒钱要带表弟去做手术。又过了两年,听说表弟去昆明做了手术,非常成功,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原以为,乌云已经散去,终于迎来了晴空。不想我读高中的时候,得知三娘家又生了一个小表妹,白白胖胖非常可爱,只是四十天了仍不能抬头,去医院检查出来却是小脑瘫。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三娘和三姑爹,听说北京能治疗小脑瘫,于是放弃了盖房的计划,拼命栽更多的烤烟,种更多的粮食换更多的钱,然后带着小表妹去北京治病。治疗小脑瘫的钱,最低也是几十万元,对于跻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何其艰难。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去北京治病已经成为一种执念,偶然的机会带表妹去昆明看了一趟,得知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表妹将一直停留在初生的状态,除了饿了会哭这些基本的本能反应,不会有更好地状态,连坐和站都是一种奢望。三娘和三姑爹并未因此放弃,只要治疗了吃喝拉撒能自理成了他们最大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表妹已经十多岁,因为长时间躺着,长得很胖,他们抱她都有些吃力了,希望也渐渐灭了。他们只能默默地照顾着她,对她的爱并未因她的脑瘫而少半分,每每走亲串戚都不敢过夜,念念放不下担心的都是家中无人照顾的表妹。现在尚有三姑爹在,绝望的生活尚可彼此搀扶,就算三姑爹不能做重体力劳动,家中的孩儿好歹还有人看护,三娘可以安心的在地里干活养家糊口。可是苍天无眼!

不敢想象,三娘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又如何活下去?无情的生活,苦难的命运,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枯杨衰草!也许合上眼那天才能解脱,也许合上眼那天都放不下。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时刻会让人忍不住痛呼“苍天无眼”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63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物体从地球起飞做匀速圆周运动后的过程中合力、引力、角速度、线速度怎么变化英国弹丸之地,在二战号称生产了几万架飞机,是真的还是有很大水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