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孔门首贤,当之无愧!洋洋自得地陪顽儿读罢《论语十则》,他突然来一句,孔子弟子三千,成绩最好的是哪个?儿子的兜底一问立马把我...
子贡:孔门首贤,当之无愧!
细思此问,却发现个中竟还有诸多曲折奇特。其时尚无如今这般完善的考试制度,成绩主要依据老师也即孔子的评价,和学生后来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示的个人才能及取得的社会成就。衡量标准的不明确性增添了回答此问的难度,后世评定的“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也只是把最优秀的群体划分出来,并未精确到个人。
单就孔子对诸弟子的评价而言,颜渊似应独占鳌头,有“贤哉,回也!”双重叹为证。何谓贤呢?贤,从臤从贝,本义就是善良能干又多财。《大戴礼记》中孔子答鲁哀公时,将贤人标准说得很清楚,即好恶取舍与民同,行中矩绳不伤本,足法天下不害身。为平民而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后人一般认为贤人就是有德行有能力的人。
孔子在对贤达弟子的评价中,颜回位列德行单科第一。生前死后,颜渊都深得孔子青睐。然而,细读史册,综合各方面素质和社会认可度而言,予认为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子贡,应该最符合贤人标准,正所谓孔门首贤,当之无愧!
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出生商贾之家,名字在《论语》中出现频次最高,足见其优秀杰出。他把尊师与弘道、求学与致用、行义与营利高度结合,有机统一起来了,做到了从学、从政、从商三者皆优。从学,如切如磋,好学不倦,护师弘道,当仁不让;从政,高车驷马,与诸侯分庭抗礼,谈笑间使鲁国转危为安;从商,预判行情,经商货殖,风生水起,所得之利,又注意回馈社会,资助老师携弟子周游列国。
一、子贡是尊师护教、守冢弘道的楷模
子贡入孔子门前已有一定的学问见识,他对孔子的尊敬和推崇并非盲目崇拜,而是伴随着对老师学识和为人的认知学习而与日俱增的。《论衡-讲瑞》中记载为“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
从学三年之后,子贡越发钦佩和崇拜孔子,他深知老师的德行学识高深莫测,尊称老师为圣人,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将孔子比之天地、日月、江海、泰山,认为孔子的境界是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正可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当时就有不少人觉得子贡对孔子的溢美之词言过其实,至少有些言不由衷,后世学者持此论者亦不乏其人。他们认为子贡“巧口利辩”,口才过人,这样的人颂扬之辞的可信度难免要打折扣。
其实,孔门弟子及后来学者对孔儒之学能登堂入室者寥寥可数,真正领略到夫子德行学问“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过三五人而已。如果说子贡对老师的崇敬有阿谀奉承之嫌,那德行第一的颜回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认识及“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的喟然长叹又作何解?显然,这是孔子两位得道高足发自肺腑的叹服。
当孔子遇到危难、遭逢险恶时,子贡独能挺身而出,以其大智大勇和无畏担当让老师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万分危急,是时孔子随行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让“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的能说会道得以牛刀小试。
当旁人对老师有误解、亵渎甚至攻讦时,子贡总是旗帜鲜明地捍卫师道。入门甚晚的师弟陈子禽认为老师终生郁郁不得志,其仁政主张无法施行,还不如能做到学而优则仕的师兄子贡(先后做过鲁国、卫国的辅宰之臣)。子贡正襟危坐,告诫师弟所言大谬,老师的生荣死哀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鲁国“三恒”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长期把持鲁国国政,特别忌恨孔子的仁恕之道,叔孙氏尤甚。叔孙武叔曾于大众广庭之下故意说子贡贤于仲尼以挑拨师徒关系,被子贡笑之为对孔子学说“不得其门而入”,为后世留下了儒学乃“万仞宫墙”的典故,也为各地文庙的围挡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词。
叔孙武叔离间之计没有得逞,气急败坏,直接毁谤孔子。子贡没有丝毫退让,大义凛然地回击武叔此举简直是蚍蜉撼树,“无以为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针锋相对地将武叔攻击毁谤孔子之举斥之为不知量的自绝于日月的行为而已。
正因为子贡对老师孔子的尊严威望的极力维护与推崇,加上他纵横捭阖各诸侯国时对孔子主张的宣扬,才使得孔门学说知名度大大提高。太史公洞察此情,谓之曰“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后世史学家崔述也认为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也。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确实是毋庸置疑的。
据《论语序说》记载,孔子离世后,诸弟子纷纷为其墨绖服丧,志哀三年。三年期满,众人纷纷离去,唯余子贡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为其师守冢又三年。子贡如丧考妣,哀痛至极,对恩师的情感和敬仰苍天可鉴。守冢期间,他在恩师坟前手植楷树数株,成为后世尊师重教的榜样,“楷模”一词得以流芳后世。
二、子贡是学以致用、外交内政的典范
子贡是孔门中为数不多的能做到“受业身通”、学以致用的弟子之一。素有知人之明的孔子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记载,季康子曾问孔子,您的弟子子路、子贡、冉求三人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有从政之才,但三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问各自之志。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对子贡之志与才甚为称赞。
果如孔子所言与子贡所志,子贡出众非凡的外交能力和异常通达的政治才能载入了史册。齐相田常欲作乱,想通过移师伐鲁来削弱国内政敌的力量。孔子很为自己祖国即将蒙难而担忧,希望弟子中有人能奋勇而出为国纾难。子路、子张、子石先后主动请缨,孔子考虑到他们出行的效果没有应允。而子贡请行时,夫子立马许可。孔子显然明白此行只有子贡才能担此重任,不负使命。
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用浓墨重彩记下了子贡的传奇游说过程。子贡巧妙地根据不同的形势,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他们各自最感兴趣的利益先后引诱齐相田常、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晋国国君入局,达到了使鲁国免于兵火之焚的目的。“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太史公要言不烦的描述将子贡高超卓绝的演说才能和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演绎得淋漓尽致,绘就了子贡在史书上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外交家形象。
在只认实力不讲道义的春秋时期,国力衰弱的鲁国多次依倚子贡的出色斡旋在夹缝中求生存。鲁哀公七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子贡四次成功为鲁国在邦交中争取到最大利益,要回失地。他在外交方面的杰出才干,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可和称赞。楚昭王曾懊恼地抱怨,楚国的外交官竟无一人能与子贡相比。后鲁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时也感叹,要是子贡在场的话绝不会遭此耻辱。
三、子贡是义利结合、诚信经商的始祖
子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经营商业成就斐然。孔子曾说过:“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颜回在道德上几近完人,但却穷得丁当响,家里不时出现断炊现象,自己也早夭而亡。子贡则不安于命运安排,经常去做些囤积投机,预测行情的事,奇怪的是每回他都猜对了,最后成为累至千金的富商巨贾。孔子说此话时明显带着一点小得意,其实他知道子贡的成功并非回回运气好,而是已深谙经商之道。在当时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孔子确实不太合适过分褒奖子贡的富有。
《史记·货殖列传》共记载了十七位中国古代商界巨子的经商活动,子贡名列富豪榜第二,紧随被民间列为“财神”的陶朱公范蠡之后。列传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可以说,在孔门诸弟子中,子贡是首富,孔子及诸昆仲周游列国的经费,不少是子贡私人赞助的。
子贡善于理财经商是有家学渊源的。出身商贾之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具有某些发财致富的天赋。追随孔子学习后,子贡很快接受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与经商之道融会贯通,使之相得益彰。他始终牢记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因民之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教诲,率先将儒家的明“义”与商家的求“利”有机统一起来,总结创造出一套儒商理论。
子贡首创的儒商之道有四条要义:一是义利,二是诚信,三是仁和,四是乐施。子贡总结的这些儒商之道“被称为“端木遗风”,成为了后世儒商切实尊奉的行业圭臬,子贡也因此被尊为“中华儒商始祖”。
义利问题强调不义之财不取,儒商决不能见利忘义,关键时刻甚至要义利分明、舍利取义;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子贡将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发挥。子贡问政于孔子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中孔子最看重的是“信”。子贡深知“信”是人际关系建立、合作关系存续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把诚信作为经商谋利的坚守之道。
仁和思想主要是强调“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子贡从孔子学说中最早悟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的道理,并实践于经商活动中;乐施是指子贡认为创造和聚集财富并不是人生终极目标,人不能成为财富的奴隶,应该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因此子贡终其一生也没有成为守财奴,更没有为富不仁,《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子贡赎人”故事就是他乐善好施的例证。
此外,子贡也堪称谦逊自律的道德典范,虽不敢与安贫乐道的颜回和原宪并驾齐驱,也算得上是德行操守上的佼佼者。面对孔子“汝与回也孰愈”的诘问,子贡对答不卑不亢:“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其谦逊有礼的形象呼之欲出。子贡为卫相时,曾前呼后拥地看望过隐居于草泽之中的原宪,看到同门困窘无比的境况,因为关切口不择言,“夫子岂病夫?”脱口而出,被原宪“若宪,贫也,非病也”抢白了一通。子贡“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后来一辈子都为自己这句轻率失语感到后悔,其自律精神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与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颜回相比,子贡有太多的表现和成就超过了这位最得老师称道赞誉的师兄,遑论其他同门。他既有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胆气,又有齐家治国、学以致用的才能,还兼具谦逊自律、尊师弘道的品性。
贤哉,赐也!子贡,孔门首贤,当之无愧!品性德行,功绩实业,几近完人。他虽然淡出江湖已两千多年,但江湖却依然处处都有他的传说。
子贡赎人中子贡说自己怎么样
子贡第一次是境界有所得,第二次境界是无所得,只是老实做而已,那两句诗正是深深的契合了孔子教导弟子的目的与方法,切磋琢蘑之时,正是"学而时习之''之时。
做人的学问在于时时刻刻警惕,在在处处小心,不要得少为足,应该勇敢前进,无有止息,要时时处处认清自己,告诫自己------作学问是不能知足的,正所谓------学无止境。
子贡名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端木赐儒商始祖,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叮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贡是谁
子贡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风云一时的大商人。子贡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孔子曾把他比喻为瑚琏。瑚琏者,宗庙之贵器也。
子贡
子贡(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端木赐。 东周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世有人奉之为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儒商始祖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鲁卫之相
《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其实仅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他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而不会为繁琐的细枝末节所迷障,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冉求的“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他们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是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司马迁花5000字记载的子贡有何过人之处
别名:子贡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朝代:上古时期
出生地:卫国黎(今河南鹤壁市浚县)
出生日期:公元前520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56年
民 族:
华夏族
职 业:
政治家、商人、外交家
信 仰:
儒家
主要成就: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鲁国、卫国之相、中华儒商第一人;中华儒商始祖,儒商文化创始人; 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代表作品:
《越绝书》
历史典故:
万仞宫墙,过犹不及,富而好礼等
后人称谓:
黎侯,黎公,先贤端木子
端沐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儒商始祖子贡的故事: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