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生不逢时的人物

发布时间: 2023-11-17 22:00: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大明的哪位人物,有他在是幸事,于本人却是生不逢时?于一个国家而言,有无数忠义之士前赴后继地为国家建设出力,自然是幸运的。于个人而...

历史上有哪些生不逢时的人物

大明的哪位人物,有他在是幸事,于本人却是生不逢时?

于一个国家而言,有无数忠义之士前赴后继地为国家建设出力,自然是幸运的。于个人而言,能有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机会,也是一种幸运。只是于孙承宗这样生在王朝末期的朝臣来说,这一切是又幸运,又不幸。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内)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高中榜眼,进入翰林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梃击案",孙承宗曾参与后续处理,表现颇佳。只是他也因此卷入党争,在主持同年的应天乡试时差点被抓住把柄贬谪出京。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成为帝师。次年,他又升任少詹事,管理东宫事物。然而这一年并不是太平年,大清的前身后金先后攻占了辽东多地,朝廷折损大批军事人才。所以不少人都认为,虽不是武将出身但精通军事的孙承宗应当尽快进入兵部任职。不过明熹宗舍不得这位老师,愣是不同意,反倒在不久后将孙承宗提拔为礼部右侍郎。

只是前线告急的消息再次传回朝廷,明熹宗就是再喜欢孙承宗这位老师也不能把国家利益继续放在个人喜好之后。孙承宗被直接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掌管兵部,尤其是迫在眉睫的辽东军务。

随后为了决断是否应当在山海关外再修关卡,并安排四万兵马驻守一事,孙承宗亲自前往辽东考察安排。明熹宗为表支持,给孙承宗加封太子太保之衔,并赏赐了蟒袍和财物。

这次考察,成了孙承宗一生出将入相的重要节点。辽东军情基本考察透彻后,孙承宗自请留在辽东督军。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辽东军务,修营房,备物资,练士兵,修炮台,重新部署驻军。因为布局妥帖,用人得当,在孙承宗督军期间,后金难得地谨慎起来,几乎没有再向南推进。

然而在外敌忌惮的同时,朝廷的"内鬼"却蠢蠢欲动。魏忠贤等人撺掇明熹宗派东厂去前线慰问军队。说是"慰问",实则是东厂去刺探军情。孙承宗也清楚宦官们的心思,所以只是按例简单地招待了使者,并不让其深入了解大军。结果这虽阻止了宦官干涉军务,却让孙承宗在后来举步维艰。

天启四年(1624年),孙承宗请求拨军饷二十四万两,以主动出击收复失地,被反对者阻挠,随后没能出兵。天启五年(1625年),因拒绝了魏忠贤的拉拢,孙承宗受到多人弹劾,最后不得不主动辞官。

明思宗即位后,孙承宗还是受到政敌的诋毁,没能即刻回到朝廷。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冬,清军拿下遵化,直逼北京,孙承宗才又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之职驻守通州。这一年,孙承宗已有六十七岁。

此次赴任,孙承宗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在前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凝聚作用。当时正值袁崇焕入狱,大将祖大寿也陷入困局。若不是孙承宗力保祖大寿,那这员大将很可能为了自保而带着大军弃城投敌。也是因为人们听闻孙承宗又奔赴辽东,许多溃散的士兵才又聚集起来,重新投入战斗。

崇祯三年(1630)至次年夏,孙承宗奔走在辽东与京师之间,募兵将,修工程,抚民心,竭尽所能地阻挡清军南下。然而崇祯四年(1631)年末,在清军的又一轮猛攻下,祖大寿投降,孙承宗在大凌河一带好不容易修筑起的军事工程也被毁坏。气急败坏的朝廷将这一些都归咎于孙承宗,认为是他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城而导致了这一系列失败。因而在一阵弹劾之中,孙承宗只得称病辞官,回到家乡高阳。

孙承宗是被政敌们拉下台了,可清军势头依旧。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辽东已势不可挡的清军将战线再次南移,直逼孙承宗所在的高阳。待到隆冬,清军已剑指高阳。

早就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孙承宗,这一次又站在了大明与清军对抗的前线。高阳不是什么军事要地,没有多少驻军,所以孙承宗就发动全城的百姓一起迎敌。高阳没有足以抵挡清军的城墙,孙承宗便组织众人竭尽所能地加固现有的防御工事……

在国难当头的生死存亡之际,孙承宗没像魏忠贤一样只求保住私利,也没像祖大寿一样叛国投敌。他选择的,是与家人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斗争到最后一刻。高阳城破,七十六岁的孙承宗在被俘后自缢殉国。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皆战死,孙家其他子弟也为守城而亡。这前前后后,孙家付出了百余条生命。

"前劳难泯,死义更烈",这是明思宗在得知孙家殉国后给孙承宗的评语。在那个混乱的时期,能真心挂念天下,为朝廷日夜操劳办实事的,孙承宗便是难得的一个。只可惜大明有幸有这样的人才,却积重难返。只可惜孙承宗有这样的志向,却活在一个前途无望的大明。

生不逢时的名将陈汤哪句名言被网友经常引用?

汉武帝一朝末期大汉的余威逐渐收敛,汉宣帝一朝是大汉朝控扼匈奴、西域最后的荣光,到了汉元帝时期,此时的大汉已经臻至巅峰,若不突破体制更上一层楼,否则便是半道中衰、余威尽失。

很不幸的,作为主政者的汉元帝并不具备父亲(汉宣帝)、曾祖父(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对外用兵并不采取全面扩张的态度,这便使得戍守边疆的将领士卒,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用战功晋升的好机会。

陈汤便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严格来说,陈汤并不是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据史料记载,陈汤当时受到富平侯张勃的举荐,在官场一度升迁晋位,恰逢当时其父去世,这意味着陈汤应该遵守礼制,辞官回乡为父守孝。这也是在当时“以孝为本”的大汉所严格提倡的价值观,甚至汉朝遴选官员的方式便是“举孝廉”,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做官,先看你是否孝道。

然而陈汤的选择是隐瞒父亲的死讯,不曾回乡为父守孝。这无论是放在汉朝,还是如今来看,都是极为恶劣的行为。

尤其是在当时的汉朝价值观评判下,陈汤此人可谓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无论其人与其父是否有什么情感纠葛,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之下,这简直是十恶不赦之罪,比谋反也就差那么一筹了。处决的结果是陈汤下狱论罪,举荐陈汤的富平侯张勃也被遭到罪及,被削除封户二百。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陈汤此人有着极端明显的功利心,说白了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达到利己的目的。但是,这并不影响陈汤压抑在内心的野望滋生。


背负着不孝之名的陈汤在朝堂之上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不甘寂寞的他将目光眺望向远在大汉的西域之地。汉元帝继位初期,大汉举国上下皆笼罩着汉武帝、汉宣帝用兵外族,屡建奇功的传奇故事,陈汤自负有奇谋勇略,同时对于官位爵禄也有着明显的渴求之心,如果不用兵于外、立下奇功,那么陈汤这一辈子在大汉的朝堂都不会有立足之地。

自此,汉元帝一朝少了一个碌碌无为的文臣,却多了一个心怀野望的边将。然而现实的惨痛又给了陈汤一个巨大的打击,由于在位的汉元帝喜好儒术经学,对于前代父祖劳师远征、喋血西域的军阵战事是全然不感兴趣。

使得担任西域副校尉的陈汤苦闷不已,无论其人心中有怎样的野望,身具多大的才资本事,以汉元帝为首的朝堂所定下的基本国策已经摆出来了,以一个区区的副校尉又能改变什么呢?


陈汤告诉了世人,只要心中有野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所设的困境。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虽无大患显现,可在西域边疆却有暗流涌动。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相互攻伐不休,都为了争夺大单于的桂冠,见此空隙的大汉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打击老对手的机会,便将呼韩邪拥立为匈奴部的大单于。

这时候作为匈奴部争夺大单于之位胜出的郅支单于听闻此消息之后不乐意了,然而匈奴在汉武帝时期与大汉相争,延续到汉宣帝时期,早已经不是大汉的对手了,明面上压根不敢与汉朝对抗,只好在西域诸国蚕食大汉经营的势力。

作为西域都护府的边将,陈汤对于郅支单于的图谋可谓是一清二楚,便与袍泽将领甘延寿一同商讨出征剿灭为祸西域的郅支单于匈奴一部。原本按照正常程序,边将是不可擅自领军出征的,你有计划有图谋,先上书朝廷,等待皇上和公卿大臣的议定之后,再行定夺。

毕竟兵者为国之大事,绝不可轻举妄动。与陈汤一起为谋的甘延寿也是这么想的,便打算上书朝廷。


陈汤劝阻了其人上奏朝廷的意图,在长安为官的几年里,陈汤对于皇帝以及主政公卿也具备相对清晰的认知,所谓上书请求出兵剿灭郅支单于,对于朝堂公卿大臣来说,简直的愚不可及。在汉元帝为首所倡导的儒学经义的影响之下,满堂的儒生经士只会口若悬河的批评别人,无谋无胆识,根本不可与之商讨。

艺高人胆大的陈汤想了一条绝妙的主意,矫诏出征!

这简直是在拿自己的性命来开玩笑了,所谓“矫诏”,即是指伪造皇帝的命令,此等罪行比谋反也相差不到哪里去了。可陈汤也不知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在伪造的皇帝诏命之下,集结了西域诸侯国的城郭兵、屯田汉军,合计四万余人。直接省下了朝廷集结兵马粮草、派遣大军前来支援了,一切自主行动。

结果也是出人意料之外的,陈汤、甘延寿率军突袭郅支单于部众,全胜而归。就连郅支单于本人的头颅也被斩下,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边疆擅自领军出征还大获全胜的战绩。这别说是郅支单于没有预料到,就连大汉远在朝堂之上的汉元帝和公卿大臣都没想到,这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简直是被陈汤用的出神入化。


可事情的结果并不值得欣喜,陈汤一来矫诏,二来擅军出征,这都是大罪中的重罪。虽然在凯旋而归之后,即时向汉元帝请罪,但本着瑕不掩瑜的原则,主政的公卿大臣对于陈汤的行为还是报以否定的态度的,但不乏有人因陈汤立下的赫赫战绩辩护,认为其人有罪可谅,汉元帝实则也颇为欣喜。

其实客观的评价陈汤的事迹,很难辩论出一个是非高低。矫诏出兵按照律法来说确实的重罪,可斩首匈奴单于(郅支单于)无论是对于边将来说,还是对于国家、帝王来说,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绩。在汉武帝到汉宣帝一朝,对阵匈奴者不乏功绩赫赫的战将,但却未曾有一人能够斩获单于首级,这就好比匈奴打到长安把刀架在了汉元帝的脖子上一样,怎么说也称得上是旷世无双了。


这个时候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功不掩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主政者的心思。幸运的是汉元帝虽无用兵于外的宏图,但陈汤建立下如此赫赫战功,作为皇帝的汉元帝也感到与有荣焉,便赦免了陈汤罪过、封为关内侯。

作为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陈汤的形象无疑的矛盾的。在其人被赦免罪过之后,无论是在官场、军伍,都失去了能够左右大局的地位,再无出头之日。

直至汉成帝刘骜即位之后,西域乌孙国发生内乱,西域都护段会宗率军前往平叛,却深陷乌孙乱军的泥沼,朝廷历经汉元帝一朝积累的空谈儒生风气,商讨了半天没有对策。


便寻求年至花甲的陈汤出策平乱,然而陈汤气定神闲的告诉汉成帝,不出五日、乱局必解,结果真如其人所预料的一般无二,事后果然收到乱军被平定的讯息。

由此观之。陈汤不仅有勇略,还具备大略远谋。当然很多人会评价其人为事图谋,太过于偏重奇策险计。

但平心而论,像陈汤这样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将帅人物,其实很难收敛或者压抑自身的心志。要知道这句话几乎影响了后世数以百代对于天汉雄风的深刻理解,让后人真正明白了属于汉朝的盛世,不为人所侵犯。


尽管陈汤在为人做事上多有瑕疵,可从人尽其才的出发点来看,其人真可谓是生不逢时,假若生活在汉武帝、汉宣帝,大汉对外扩张时期,以陈汤的勇略奇谋,绝不会逊色于卫青、霍去病、赵充国等将领。

惜哉!陈汤一身奇才不能尽数施展!只待后人围绕其人的功绩与是非评说。

有哪些生不逢时的英雄?

一、变法图强却遭五马分尸的商鞅。

二、死在伯乐手中的一代将才韩信。

三、为君分忧却被“清君侧”的晁错。

四、错过统一大业、功败垂成的关云长。

五、鸠占鹊巢、被密友暗杀的瓦岗军创始人翟让。

六、光复国家功亏一篑、被其主秘密处死的岳飞 。

七、死在本国人千刀万剐下的卫国英雄袁崇焕 。

八、对犬儒官僚抱有幻想而被出卖的谭嗣同。

九、又一个被假象迷惑而被害的宋教仁。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生不逢时的人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48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白线疝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相信三皇五帝的人为什么不相信山海经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