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年迈无法捕猎时,它的孩子会养老吗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食草动物通常是没有养老行为的,这是因为食草动物无时无刻不在面对食肉动物...
动物年迈无法捕猎时,它的孩子会养老吗
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食草动物通常是没有养老行为的,这是因为食草动物无时无刻不在面对食肉动物的觊觎,而一旦食草动物年迈,它们的逃跑能力就会变弱,会成为食肉动物优先捕猎的目标,所以食草动物几乎是没有“养老”的机会。
但是,食肉动物,尤其是食物链最顶端的食肉动物,它们往往没有天敌,而且在照顾后代方面,食肉动物比食肉动物往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那么,食肉动物年迈后无法捕猎,它们会不会得到照顾呢?
同样是照顾幼崽,为什么说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要倾注更多的心血?
在哺乳动物中,无论食性如何,无论多么凶猛,对待幼崽的态度都一样的温柔,但是,在幼崽出生以后,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差异就出现了。
首先是初期,食草动物往往都是群居动物,它们发情期接近,所以在非洲大草原上,食草动物幼崽同一时间出生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它们都是站在大草原上就生产的。
但是食肉动物就不同了,它们在生产这件事上要比食草动物更加的小心,我们以“草原之王”狮子为例,按理说狮子体型庞大还群居,没什么好怕的,但事实上,母狮在生产前就会独自离开狮群,找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悄悄的生下小狮子。
然后,母狮并不会着急的返回狮群,而是继续在隐蔽的地方,靠着捕猎一些较小的猎物独自照顾幼崽约6-8周。
其次,食草动物的幼崽在出生后,很快就能自由活动了,用时最多不超过30分钟,站立起来后,幼崽很快就能行走,半天就能小跑了,此时的幼崽只需要跟着母亲,随时的哺乳就可以了。
等到6-11个月的哺乳期过后,食草动物的幼崽就能自由活动了,此时它们要么选择继续留在族群中,要么选择离开族群,加入到其他族群中,以角马为例,小角马在出生后的10分钟内就能站起来,等到8个月左右大的时候,小角马就会离开母亲,组成新的群落生活了。
而食肉动物的幼崽,在断奶之后,依然依赖于自己的母亲,我们以老虎为例,虎崽的哺乳期为6个月左右,断奶后,它需要母虎带回来比较嫩的肉生存,到了8个月左右大时,母虎会带着小老虎外出,在此期间,母虎要教会小老虎捕猎的技能,到小老虎2岁左右时,才会离开母虎独自生存。
因此,虽然哺乳动物的幼崽都会被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食肉动物幼崽出生的能力弱、捕猎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注定要花费母亲更多的心血。
食肉动物有养老行为吗?
大型食肉动物的平均年龄通常在10-15岁之间,而它们陪伴自己幼崽的时间约为2年,这就相当于陪伴了幼崽生命时间的13~25%,按照这个比例算,就相当于人类的父母陪伴自己的孩子10-20年(按照平均年龄80算),这个时间足以让人类的幼崽一辈子忘不掉自己的父母了。
而食肉动物识别自己幼崽的方法虽然不是通过视觉,但是它们嗅觉的敏锐程度也足以让它们记住自己父母的气味了,但尽管这样,食肉动物中也极少存在养老行为。这其实是由食肉动物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
大多数的食肉动物与幼崽相处的时间仅限于幼崽亚成年,我们以老虎和狼这两种独居和群居的食肉动物为例简单的来说一下。
首先是老虎,母虎是独自照顾幼崽的,所以虎崽出生后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就谈不上什么给父亲养老了,之后虎崽会与母虎度过约2年的时间,之后小老虎就会离开母亲,它们需要寻找自己的领地,由于母虎的领地与多头成年母虎以及至少一头雄虎重合,所以小老虎想要在母亲的周围找到领地几乎是不可能的,2岁的它还没有能力去挑战拥有领地的成年老虎,无论雌雄。
此时的小老虎会远离母亲寻找自己的栖息地,这样小老虎与母亲一别就几乎没有相见的机会了,当小老虎成年后,它会有自己的领地,而它的活动通常在领地内,毕竟领地是需要守护的,所以,独居的食肉动物是没有养老的行为和意识的。
其次是狼,狼虽然是群居动物,但是狼王是一对原始的狼夫妇,它们是非常霸权的,尤其是在繁殖这件事上,在狼群里,除了狼王夫妇,即便是自己已经成年的孩子也不允许繁殖,因此,狼王的孩子想要繁殖就必须离开狼群,建立自己的狼群。
而建立自己的狼群,也需要远离原始狼群,因为狼群与狼群之间是有冲突的,尤其是领地相近的狼群,根据动物学家们的研究发现,有约14%-65%的狼死于狼群冲突,死亡地点基本上都集中在领地边缘。
因此,即便是以团结著称的狼群也是没有养老行为的,它们的后代通常在成年后也会离开并远离族群,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养老的食肉动物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乌鸦反哺是谣言,但有一种动物确实会“反哺”自己的母亲,它就是狮子,确切的说是母狮。
狮群中的雄狮要么被挑战赶走,要么成年后被狮群赶走,但是母狮从生下来一直到死亡是不会离开狮群的,它们会与自己的母亲并肩作战,等到母狮年迈后,成年的后代们就开始反哺了,具体表现在年迈母狮虽然也会跟着年轻母狮们一起外出捕猎,但通常它只会在一旁,不会直接参战。
虽然年迈母狮没有出力,但是在猎物轰然倒地后,它会跑过去分食猎物,而参与捕猎的母狮们并不会赶走它,相反的,它的直系后代会主动的将猎物坚韧的皮毛撕开,方便牙齿已经老化的母狮吃肉。
这是动物学家们发现的自然界中少有的食肉动物中会出现养老行为的现象,这可能与狮群过着类似于“母系社会”有关,毕竟一个狮群数量最多,血脉传承以及捕猎都主要靠母狮,所以母狮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紧密。
写在最后
养老并非人类独有的一个行为,这其实与情感、社会关系有很大的关系,相处时间越长,社会关系越稳定的动物,越容易出现养老的行为,毕竟“父母”为了孩子已经倾注了自己的所有,等到“父母”年迈后,如果不养老,就算是狮群也会分崩离析,更何况是比狮子情感更加丰富的人呢。
在大自然中,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有什么益处呢?
表面上看,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几乎每一种食草动物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天敌,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瞪羚的天敌就有猎豹、鬣狗、非洲野犬、狮子、花豹等超过5种。而且食草动物的多寡直接会影响到食肉动物的数量。
那么,作为捕猎者,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作用一:控制数量
众所周知,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呈递减状态,也就是说,在食物链的上下级关系中,低级的动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比较的简单,比如牛吃草,只需要低头,而食肉动物作为食物链上级的动物对能量的获取相对比较的难。因此,在自然界中同一区域内,食草动物的数量是要远大于食肉动物的数量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食肉动物的繁殖能力以及成活率大都比较的低,比如狮子平均3年生育一次(包含妊娠期的3-4个月、哺乳期的6个月以及抚养幼崽到2岁左右,在这期间,雌狮是没有发情期的,这也是为什么“狮王”更替时,新狮王要杀死老狮王幼崽的原因),而它一次仅可以剩下2-4只幼崽,除去天生有缺陷的,这些健康的小狮子能长大的几率也不足50%(野生状态下),因为小雄狮在2岁后会被驱逐出狮群独自生活,在捕猎时,容易受伤死亡,而小雌狮在2岁后也要练习捕猎,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受伤几率。
而食草动物则不同,虽然大多数食草动物的繁殖能力不算强,比如非洲水牛仅仅是妊娠期就长达11.5个月,但是,食草动物的数量基数比较的大,因此,它们的数量其实是呈上涨趋势的。
此时,食肉动物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食肉动物在捕猎时,很少会选择壮年的食草动物来捕杀,通常它们会选择食草动物的幼崽或者老弱病残来捕杀,这样能够大大地降低自己受伤的几率。而食肉动物捕杀食草动物幼崽的行为是最常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草动物的数量。
而限制区域内食草动物的数量更能够维持生态的平衡,因为过多的食草动物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的平衡。
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好处二:保持食草动物基因的优越性
任何地区的食草动物都有天敌,它们是形色各异的食肉动物,而正是因为天敌的存在,让食草动物必须要时刻的警惕,比如羚羊,正是因为食肉动物的觊觎,所以它们要不断地奔跑,以保持自己的高速奔跑能力。
加入区域内食肉动物因为某些因素消失或者数量急剧减少的话,食草动物就会失去活力,它们不需要时刻警惕,也不需要奔跑来保命,那么时间长了,这些食草动物的能力必然下降。这就使得食草动物的基因越来越差,最后,即使没有其他动物的捕杀,它们最终也会被大自然淘汰。
虽然从表面上看,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威胁很大,但是,食草动物的生存同样也离不开食肉动物,正是因为食肉动物的存在,它们的各项能力才得以进化,而且食肉动物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减少了食草动物对植被的过度消费。
因此,总的来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利还是大于弊的。
动物世界里的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生存有什么好处?
食肉动物的存在,可以抑制住食草动物的大量繁殖,因为食肉动物会把哪些老弱病残的淘汰者吃掉,这也是大自然食物链的规律所在,任何规律人类都不能破坏,一旦食肉动物消失了,那么食草动物就会疯狂的繁殖起来,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相信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种类的动物,其中包括了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然而对大多数人类来说,食肉动物还是非常危险的,比方说狮子老虎,豹子还有狼,这些都会危及到人类和其他食草动物的安全,所以说在一起童话故事当中,这些动物也被写作为反派角色,但实际上其实食肉动物是地球上生态系统必须要存在的,因为一旦没有食肉动物只剩下食草动物,那么地球的生态系统会严重遭到破坏,下面就来看一看例子。
首先如果没有食肉动物的话,那么食草动物想必就没有天敌了,它们就会大量开始繁殖,因为大多数食肉动物会把一些老弱病残的食草动物先吃掉,然后才开始进攻强壮的个体,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弱肉强食现象,所以说他们在一定数量上控制了食草动物的繁衍,因此这也是食物链的生态规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猎人,现在看到在野外猛兽捕食食草动物的时候,也不会帮助食草动物而赶走食肉动物,因为这么做就破坏了自然规律。
曾经在欧洲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因为当地的森林有不少狼,还有很多的鹿,而当地的村民都很讨厌这些狼,所以就把狼全部猎杀了,后来这些鹿就开始疯狂地繁殖起来,将可以吃的草和树叶都吃光了,并且因为繁殖数量太多,很多鹿开始饥不择食的吃掉村民种的庄稼,最后还传染上了疾病,可以说村民想要保护这些鹿,最后却害了它们和自己,任何动物存在即合理,这个是不容置疑的。
由于食肉动物的存在,食草动物过着担心害怕的日子,食草动物根本不敢睡觉,怕被吃掉。作为食草动物当然不希望食肉动物的存生。如果没有食肉动物,食草动物生活非常自在,不用整天被追杀。
食肉动物的存生,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食草动物数量庞大,繁殖速度快。而食肉动物数量小,繁殖速度慢。有食肉动物的存生,食草动物的数量才能控制,青草也不至于被啃光。如果食肉动物变少,那么食草动物繁殖就非常快,把保护区肉的青草吃光。食草动物没有草吃时,食草动物就用跑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吃草或吃其它食物,把人类的生活弄得一团糟,这是人类不敢想象的情景。
食肉动物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禁止随意杀害食肉动物。
为什么食肉动物的幼崽很脆弱,食草动物的幼崽一出生就会跑呢?
为什么食肉动物的幼崽很弱小,而食小动物的幼崽一出生就会跑?不得不说,食草动物虽然处于食草链底层,但是他们幼崽的适应。能力比食肉动物幼崽的好多了,刚刚出生,十几分钟便能行走,过几天骨骼钙化之后,他们将会跑得更快。而狮子、老虎的幼崽刚刚出生,眼睛都睁不开,脐带都需要母亲帮咬断,稍不注意,他们可能就会死掉,等到十几天之后,小狮子小老虎才能正常走路。为什么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幼崽天生差别这么大呢?
实际上,食草动物一出生没多久就会奔跑,也躲不开天敌的追捕。在大自然里,除了老弱病残的食草动物之外,幼崽是最容易被抓住的,尽管他们的天赋很高,但依旧比不过经验丰富的狩猎者,所以为了保护幼崽,选择离开族群,找一个隐蔽旺盛的草丛产一下幼崽,等到两个月之后才带它回到开阔的族群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食草和食肉动物它们的幼崽相距这么大呢?
其实这是食肉动物选择的结果。从整体上看,幼崽在母体的肚子里呆的越久,它们的发育状况可能会更好一点。就像山羊的妊娠期大概是150天,而野牛的妊娠期长达280天左右,陆地之王大象差不多是22个月。但食物动物的妊娠期就比较短了,像排在食物链前三的狮子、老虎,他们的妊娠期大约只有105天左右,而冷酷猎手狼,他们的妊娠期平均只有68天左右。这样看来,咱们似乎也能明白食肉猛兽幼崽脆弱的原因了,身为早产儿,能活下去便是万幸,更别提像食草幼崽那样蹦蹦跳跳。
不得不说,猛兽的妊娠期比食草动物的少了两个多月,实际上也是他们上万年演化的结果。食草动物几乎不担心食物问题,低头就能享受一顿美味的午餐,所以即使他们怀孕周期长,幼崽体型过大,也不会发生难产或者生死问题。而食物动物就不同了,他们想饱餐一顿,就得花费立即狩猎,剧烈运动不利于腹中胎儿发育,但他们又不能不狩猎。于是,为了保证母体能活下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缩短妊娠期,让幼崽早点出来。然而,这个办法有利有弊,利是能让母体尽快修复,在残酷的大自然里活下去,而弊端就是幼崽过于弱小,容易夭折。
为什么食肉动物一般都是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呢?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大部分的草食动物性情温顺,就算是遇到危险也没有太大的攻击性。再者,食物链是金字塔形状的,这就很好理解了。俗话说得好,人善被人欺。当然了,这问题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花豹扑食鳄鱼,狮子与鬣狗互相吞食等等。
其实,食肉动物捕杀食草动物本身就冒极大的风险,鹿科羊科动物有长而尖的角,马科的后踢腿也是要命的,犀牛大象河马都不是好惹的。况且食肉动物捕食的成功率不高,食草动物都非常机警。让食肉动物去捕食食肉动物一般很少发生,食肉动物的杀伤力更强,做为竞争对手会杀害对手的幼崽但并不会吃掉。
我觉得食肉动物一般都是捕杀食草动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的主要原因有这几点
一是难度大,二是投入与报酬不成比例,三是存在风险!但是这些同样不代表食肉动物就不捕杀食肉动物!捕食食肉动物的难度会比捕食草食动物的难度大很多!由于存在器官食肉动物为了捕食草食动物进化出了相应克制的器官,比如,嗅觉听觉自己夜视能力!而这些器官在其他肉食动物身上也有!也就是说,一只大型肉食动物要想埋伏猎杀另外一只小型肉食动物而不被发现是很难的!
另外,肉食动物的产肉量太低了!由于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肉食动物往往跟肥美挂不上勾,捕食这么一只小肉食明显不够吃。比如以老虎为例,捕一头狼的付出跟捕一头野猪的花费一样多,但是一头野猪能吃多少顿了。
还有,肉食动物具备的捕猎技巧大致相似,垂死反击同样会造成伤害。
但是,这些问题不适用于野生东北虎跟母老虎!野生东北虎生活环境恶劣,能有吃的就不错了,不会挑吃的!比如,成年东北虎在冬季会捕杀黑熊;母老虎则是担心新出生的小老虎被攻击,一般会选择清场,所有母老虎领地里的肉食动物都会被清场捕食吃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