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鸿门宴其实是假的?鸿门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精彩故事。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刘邦的圆滑奸诈、张良的深谋远虑、樊哙的有勇有谋...
为什么有人说鸿门宴其实是假的?
鸿门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精彩故事。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刘邦的圆滑奸诈、张良的深谋远虑、樊哙的有勇有谋、项羽的高傲自大、范增的足智多谋,可谓精彩纷呈。
可却有人说,鸿门宴根本就是假的!这是为什么呢?
理由一:这是很久之前的故事了,所以后来的记录者一定会有误差。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鸿门宴发生的时候是公元前206年,也就是当司马迁成年了开始记录这个故事的时候,鸿门宴都已经发生快100年了。100年前的事,是假的不是很正常?
理由二:历史上的事情,即使的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根据记录方的倾向不同,其记录的结果也往往是不同的。就像鸿门宴,也许这次宴会是发生过的,可发生的细节,难道真的是史记里说的那样精彩了?就像司马迁本人又不在场,他怎么知道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
实际上,这么想的人是对中国历史完全不了解,也对中国的史官系统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史记》的资料采集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绝对客观的历史记载是不可能存在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因为人本身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立场和价值判断。
同样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立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记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后人才可以通过各种记叙对比和分析,总结出对某段历史史实的基本认知和共识。
而中国早在夏商周的三代就已经设置了史官,而且除了官方修史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私修史书、当时人的书信往来,想要篡改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真相,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回到史记的记载上来,《史记》由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合著,这两位都职在太史,掌握国家典籍文献。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也就是说,司马迁父子掌握了当时天下所有的文献资料,进而才可以写作史记,其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很高的。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他们也记载了诸多怪力乱神的迷信事情,但毕竟不能过度苛责古人。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踏遍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各地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对以后编写《史记》有很大帮助。
《史记》还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
比如汉初的时人陆贾在其著作《楚汉春秋》里曾经提到过鸿门宴,其片段与史记记载如出一辙。
陆贾是汉初的大思想家,早年追随刘邦,深得刘邦信任,为刘邦出使过赵高、项羽。所以陆贾的叙述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作为经常接触刘邦的人,自然很容易得出第一手资料。
此外,司马迁为了写鸿门宴,还特意去沛采访过樊哙的孙子。要知道,樊哙本人可是在鸿门宴上大放异彩,连项羽都称赞:真壮士!鸿门宴上来自樊哙视角的记载,就有不少是出自樊哙的孙子。
所以说鸿门宴根本是假的,只是对历史的记录方式一知半解而已。
有关鸿门宴(司马迁版)中的疑问
有关鸿门宴(司马迁版)中的疑问这场鸿门宴的目的是将刘邦杀死,当刘邦已经进入项羽帐下时,范增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他杀死那么目的达成,而为什么要请项庄舞剑借舞剑的机会才杀死他,是不是太麻烦了,直接捅死不是更直接,更有效吗?鸿门宴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2、刘邦不得已来鸿门消除误会,樊哙力闯营帐,极力营救。
3、项庄舞剑,项伯拔剑相救。
4、刘邦借口如厕带着张良逃之夭夭?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作品解析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这段史实可以反映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