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其他国家是否有此文化

发布时间: 2023-10-01 17:00: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毕升的发明自隋唐至宋代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进步意义?发生的变化: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

印章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其他国家是否有此文化

毕升的发明自隋唐至宋代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进步意义?

发生的变化: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进步意义: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①隋唐出现雕版。
印刷术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1000-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
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外传:
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
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及其传播(板书)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术的基础。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现后,到了宋朝,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但是,雕版费时、费工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经》,花费了12年时间,雕板达13万块之多。因此,用活字印刷术取代雕板印刷已成为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具体做法如下:用胶泥刻活字,火烧使之坚硬,再把一个个活字排在有松脂和蜡的铁板上,加热,使蜡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铁板上。上墨印刷。印毕,又对铁板加热,蜡熔化后取下活字,以备再用。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活字印刷基本工序的基础。

(1)?元朝王祯发明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2)?敦煌发现的元朝畏兀儿文木活字。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400年。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及传播。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了“司南”(看图)。它是由一把光滑的磁勺和刻着方位的铜盘组成,用手转动勺子,当勺子停下来时,勺把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北宋时,人们又不断地试验、探索、改进,终于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以后也能带磁,而且磁性比自然磁铁稳固,根据这个发现,制成指南针。以后又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了罗盘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指向的稳定性,至今这种形式的罗盘针仍流行于世界各国。北宋时由于对外贸易空前发展,于是指南针就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应用到航海业上。南宋时期,我国的海船上已普遍装有罗盘针。传播:南宋时,由阿拉伯的人传到欧洲。

3?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火药在唐末时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宋建立后,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宋加紧对武器的制作和研究,火药武器不断得到改进。到了南宋,则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管形火器,叫突火枪(看图),以巨竹为筒,内装有原始的子弹,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枪炮,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统称为“火铳”,里面装有铁弹丸(见图元代铜火铳),铳尾有火眼,用以点放,已具备了近代火炮的基本构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人类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14世纪初,伊斯兰教国家攻打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武器。这时欧洲国家才开始接触到火药武器并加以制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提问: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二、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

1.北宋沈括创“十二气历”及著《梦溪笔谈》沈括是一位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被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看图)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请一位同学回答,他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哪两些方面?同学答:(1)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二)著有《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2)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及主持通惠河的开凿。(板书)郭守敬是一位大天文学家,他创制了一部历法——《授时历》。该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差只有26秒。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年,但它于1582年才颁布,比《授时历》晚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 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郭守敬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领导修筑了大都到通州之间的通惠河,使运粮漕船可以驶入大都的积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

三、农学和医学(板书)1?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板书)2?宋朝针炙和法医学的成就(板书)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需要明确:王祯是元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学的著作。北宋针炙铜人和南宋医学著作的出现反映了宋朝医学的新发展。

四、成熟的古代建筑(板书)北宋建筑师李诫著《营造法式》(板书)北宋出现了若干部建筑学专著,其中以李诫的《营造法式》最为著名。它集中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小结归纳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文化,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让我们勇于和善于汲取世界文明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创造出更灿烂辉煌的社会主义文化。

到公元 1300年前后,元代刘瑾所著《律吕成书》已开始使用小数记数,而西方的斯台汶直到1585年才
中国早在11世纪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这种印刷的方法是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我们现在一直用的印油和印章,起源是怎样的?

前言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曾有印章文化,唯独我国传承至今,其他三个古国的这种文化早已消逝在历史中。

世界上最早的印章出现在古巴比伦,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挖掘了一个公元前7000年的遗址。里面发现了一些印章的雏形。

关于我国的印章起源,见诸文字的有《后汉书*祭祀志》:

“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夏商周),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由未有金玉铜银之器也。”

此史籍记载最后一句话却是不对的。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了饕餮纹铜玺。这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印章。

一,印玺和封泥

由此可见,发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印章,其实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独断》

印的出现是为了分辨真假,是信用的凭证。它对社会管理、信息传递、身份证明起到决定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印玺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那时候,消息互通多用竹简、布帛,其中圣旨多用丝绸。

发消息的人在竹简或者布帛(丝绸)上写好了内容,然后把写有字的竹简或布帛卷成一卷,放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这玩意叫“检木”。用绳子将其捆扎,并将绳结放在方槽内,然后扣上湿软的封泥,多用青泥(也有用紫泥、金泥)。然后掏出大印,在泥上压出清晰可辨的印文,放在火旁烤干封泥。这样就起到封条作用。

这种保密传递信息的制度叫:“玺印封缄制度。”这种先秦时期的制度一直传承到晋代。

PS:另外科普一点小知识,先秦时期,一般称印为印或玺,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玺只能是天子用的印才能有的称呼。除此之外,只能称印或章。

“玺,王者之印也。”——《说文解字》,最典型的就是传国玉玺了。

二,印章和印水

晋朝时期,纸,开始大行其道,官方顺应时势采用纸书传播信息。在那时候纸质的文献中,出现了最初的水印印文:“骑缝印”和“朱印”。原料是墨和朱(朱砂)。

到了隋唐,印章文化进入另一个黄金发展时代,大量文人骚客私刻个人印章。水印逐渐暴露了大量的缺点,白芨水调制的墨或朱,盖在文献上,时间长了会导致文字模糊,出现晕块。

于是,人们发明了用蜜来调制印水,取代了白芨水。

三,油印取代水印、蜜印

直到南宋末年,活字印刷的发明,暴露了水印或者蜜印共同的缺点:止口不清晰,厚薄不均匀,且无法小字化。字迹越小,笔画越容易粘连在一起,导致整个字废掉。

所以,有人提出用油印,来取代水印、蜜印。但油印渗油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虽然如此,它也不失为印章文化一个重大的变革。

南宋末年发明的印油,一直伴随着印章,到了民国时期,各大印刷厂引进了西方传来的飞水法细化制作原料,进一步得到更精细的印油,此印油印制的字迹精美,可印刷更细小字体,而迅速占领市场,并且沿用至今。

因此,先秦至晋时,皇帝盖章不盖在文献上,而盖印在封泥上。晋代至宋代,一直用白芨水或蜂蜜制作的印水盖在文献上。南宋末年到清末溥仪结束帝制,一直是用印油盖在文献上。

印章只有中国有?

其他国家也有的,只不过没挖出来。
本文标题: 印章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其他国家是否有此文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51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美国从来没有去侵略过别的国家妃嫔(非皇后)进宫是否有嫁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