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外国的顶级文物现在还被收藏在中国呢?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大量的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流失至国外。其实,中国也收藏了许多外国的文物,...
有哪些外国的顶级文物现在还被收藏在中国呢?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大量的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流失至国外。其实,中国也收藏了许多外国的文物,且都是通过正规渠道所得。以下主要为大家介绍其中三件文物。
一、画作《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是前苏联著名的现实主义派画家弗拉基米尔·谢洛夫于1947年所作。
画作描绘了俄国十月革命当日,列宁拿着《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站在礼堂的台子上向民众宣布苏维埃政权的诞生。1957年,前苏联将这幅极具历史意义的画作送往中国,当年11月该作品收归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政府保留的版本在其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而中国收藏在馆的是当时的原版画作。
二、日本军刀日本军刀主要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日本军官处收缴所得,大多都是出自日本著名刀工的名作。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近藤勇的佩刀,这把武士刀本应作为收藏品,却因为武士精神被用作侵略者的凶器伴随着日本之后持续多年的侵略战争,后辗转归属于日本海军中将伍贺启次郎。
1945年,日军缴械投降,将军刀交与中方将领韩练成。后来,韩练成将这把名刀上交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进行保管,提醒着人们铭记这段历史。
三、铜镀金写字人钟出于对钟表的喜爱,中国古代帝王收藏了上千件外国钟表,其中铜镀金写字人钟是为乾隆皇帝最为喜欢的。
该作品是英国钟表匠Williamson与瑞士自动机械师Jaquet Droz为清宫制作的宫廷钟。此钟工艺精致,启动机关后机械人会写下汉字,实乃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以上是中国收藏的外国文物中的三件作品,从中能够体现出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其各自的历史意义。
画作描绘了俄国十月革命当日,列宁拿着《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站在礼堂的台子上向民众宣布苏维埃政权的诞生。1957年,前苏联将这幅极具历史意义的画作送往中国,当年11月该作品收归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政府保留的版本在其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而中国收藏在馆的是当时的原版画作。
文物被当成水瓢使用了10多年,因刻有22字铭文,成为无价之宝了吗?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也因为如此,我们国家存在着大量珍贵的文物,而这些,是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文化的表现—然而,其实由于我们子孙不肖,有不少东西都流向了国外(当然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更是一大原因)。
除了西方殖民者掠夺我们的文物以外,盗墓贼的猖獗对我国的文物保存也是一大威胁。今天的年轻人对于盗墓贼都抱有好感,这是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以为他们很神秘,也有传奇色彩。其实呢,不过是一群像老鼠一样在土里翻来翻去的人罢了,没有什么神奇的,希望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职业能够衰落下去吧。
我国现在的很多博物馆,其展品的来源都是多样化的,有的是来自好心人的捐赠,也有的是从皇宫那儿流过来的。当年满清末造,皇帝颜面无存,经常将宫里的东西拿出来卖,另外还是顺手牵羊,背着主子将宝物卖出去的,事情一旦败露,就一把火烧了宫殿,这样就没有证据了,这个暂歇按下不表。
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大一个部分是专家们从民间搜集过来的。《汉书》云:"礼失而求诸野。"然则何止是"礼仪"呢?连宝物也是如此。民间纵然都是平头老百姓,可是你不知道他们也许就收藏了好多好东西哩!
他们也许是帝王将相的后代,虽然家道中落了,可是保不齐祖先还是给他们留下了一些好家伙。也许他们也是不小心得到的东西,比如人家盗墓贼选了一个大墓(皇帝的墓地也未可知),但是由于盗墓者时间比较紧张,毕竟这事儿还真就不能曝光,于是他们只会把一些金银财宝拿走,另外的如宝鼎玉器就留在原地了,这可不就便宜了附近的村民?
可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就是文物也是如此,其实文物越是古朴越是普通,其价值也就越高,因为文物主要还是以年代决定价值的(不过凡事没有一定),而年代越远,东西也就限于生产力低下,所以造型比较朴实无华。
事情发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河北有一个农户,他在田里耕作的时候偶然翻到了一件物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田里本来就是啥都有的,有时候翻到石头,有时候就放到杂七杂八的东西,但是多半没有什么价值,所以那个农民并没有在意。
他只是觉得这玩意儿还挺像水瓢的,也不能浪费,那就把它当做水瓢使用吧,于是乎,一件价值连城的东西就在农户被当做平常东西使用了十多年。这还颇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不过这个农民并没有"买",也没有"还"什么,其实更有点暴殄天物之意。
不过也是无巧不成书,改革春风吹满大地,老百姓开始意识到说不定自己的手里的东西说不定有点值钱,于是纷纷找专家去瞧瞧,那位农民也是如此。专家那是靠这个吃饭的,一眼就瞧出这东西不得了。首先是质地不一样,其次这上面写的铭文也有意义:"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
众所周知,上林乃是汉朝皇家园林,古人还做过一篇《上林赋》,中文专业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篇辞赋。初元则是一位汉朝皇帝的年号,其他的如一升、二两则是这文物的容量和重量,"骏"则是制造者的名字。古人造东西非常讲究,制作者在完成工作以后要把名字写上去,表示对质量负责。
以上的信息中对其体积、重要的描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我国每次年代更迭,基本都要改变一下对于重量的量衡,这样一来,现代的人就混乱了,比如汉代中医说某某一两,那一两相当于今天多少两呢?而这个文物就能解决问题了。
今天的人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年代,因为要是在过去,这种国宝可能随便就被运到国外了,就像敦煌的壁画,周代的宝鼎,不是到了欧洲、美洲,就是到了日本人手中。这样说来,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呢!
22字的铭文是: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
意思就是说:上林供府在初元三年琅琊造的,容量一升,重二两,是一个叫骏的工匠制造的。
这件文物其貌不扬,却实实在在是我国的文物瑰宝。
辩论想找一些国外如何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的例子
英国:
在英国,崇古的观念渗透到每个地方的每个角落。
古老的教堂不管是否仍在使用,也不管已经是坍塌的断壁残垣,都要尽心保护起来。
我们在波恩茅斯见的一堵据说有几百年历史的断壁,被围墙精心包围着,任何的基础设施修建都要为这个历史见证让路。
同样在波恩茅斯,公路穿越一片片古树参天的大森林,哈里·波特电影的一些片段就在这里拍摄,而在公路旁边,有一家有200多年历史、但仍在营业的茅草顶咖啡屋,游客前往森林游览必在此地下车观摩一番。
牛津和剑桥的古迹更比比皆是,据流传当年英国和德国的空军达成一些默契,相互不轰炸对方一些无法复原的文化堡垒,牛津和剑桥就在其中。
故事真假暂且不说,但两地的许许多多有几百年历史的学院、教堂的的确确是获得了非常好的保护和保存。
牛津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类似山寨的土丘,至今原汁原味予以保存。
在英国的工业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二战期间曾经遭到德国飞机的最残酷轰炸,但你走在那里的大街上,仍旧是满眼的古代街道、广场、建筑物或绵长的石板路,绝不会建了几天或几年就翻新重建的。
该市著名的标志——工业革命时期建立的巨大悬索桥,横亘在大峡谷之上,至今车流滚滚,人走在上面都感到眼晕,不敢往下看。
每到布里斯托尔,相信教授们或当地好客的居民都会极力推荐这个景点,其实是在说如果你不看这个古桥就等于没到布里斯托尔。
0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也是一个著名的古城,一座古老的城堡就修建在山顶上,是个易守难攻的组群式堡垒,地势非常险要。
为了与古城的建筑匹配,在城区很少有现代化的商场建筑,许多堂皇而新潮的大商场建在了郊区,老城是不允许肆意开发破坏的。
在苏格兰高地的著名湖泊——神神秘秘的尼斯湖畔,狭长而幽深的尼斯湖畔足以让快速行驶的汽车走上一个多小时。
在专门的观景台,你可以看到16世纪古城堡的断壁残垣、地下水牢,城堡前是进攻用的巨大石球发射弩机。
在常人看来,那就是一座破旧破烂的石块累积,但在这里是宝贝,它不仅代表历史,还可以吸引世界各地数不清的游客,带来滚滚的钱财。
西方重视文物,有人说因为西方历史不如东方文明久远,东方文明源远流长,文物众多,而物以稀为贵,人们见多而不怪了,中国、印度以及埃及、西亚国家等在这方面的文物意识弱一些,就可以理解了。
但不管怎么说,即便现在,国内的文物意识不仅要加强,一些方面还要更新。
而一些地方试图利用修建各种复古的文化建筑并以为就可以壮大中国的传统文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那确实就是舍本求末了。
00中国文物流落异国
0笔者在英国游学期间,和许多学者一样,最想去的是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
在那里看到了当年英国殖民者从中国、埃及、印度、缅甸、伊朗、伊拉克、黎巴嫩等许多地方通过各种渠道搜罗来的百万计的珍宝,从上万年前的埃及首饰、几千年前的许多木乃伊和各类大理石雕像,到中国的甲骨文、周朝钟鼎、唐代各类唐三彩以及著名的孩儿枕、著名的敦煌壁画直到明朝的景泰蓝折叠屏风、清朝的宫廷珍藏,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域色彩浓厚的各类宗教偶像,甚至把几千年前雕刻精美的古巴比伦城门整体搬迁过去,把古代埃及的整体墓葬和石棺也搬迁了去。
中国几尊儒雅的石雕像则被放置在博物馆入口的两侧,拱手礼让,普及着东方的礼仪。
而在中国展厅里,弥勒佛仍在异国笑得灿烂,依旧是乐得合不拢嘴。
你不能不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不发出强烈的感慨!这些文物的母国当时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
据说在展厅展出的物品不及大英博物馆总馆藏的六分之一,有关中国的宝物和文物更是如此。
特别是在中国展厅,心中总是感到悲哀、无奈和强烈遗憾。
同时,也不得不为当时工业文明处于领先地位的英国这种处心积虑的搜索所感叹。
实际上,有多少文物在当时的殖民地国家被当作一文不值的“破烂玩意”,被当时的西方文物贩子几个小钱就哄走了,中国的敦煌浩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即便在当代,又有多少有价值的文物、有价值的遗址或历史遗迹被掩埋、毁坏而不自知呢?!
0虽然从国际法上讲,这些文物仍属于它的母国,但人们又有多少能力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等国家的博物馆讨回呢?谈到中国被掠走的各类文物,国内许多人主张不惜巨资到国外的文物拍卖行去赎回,以显示爱国情怀。
我认为这大可不必。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以百万计,你自己的东西却要用自己的巨资去买回,得不偿失。
你买得起吗?但假如一些地方硬要把巨额款项拿来修建什么中华文化标志城,那还不如干脆拿来到海外回购中国的真文物了。
00博物馆免费开放
0大英博物馆里还有专门的欧洲展厅,展览包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在内绵延三四千年、象征欧洲文明的许多器物、雕刻以及散碎的雅典卫城等等。
通过观察这些欧洲文物,你会发现,欧洲的文明和历史、工艺水平并不比东方逊色,这方面或许人们还存在一些误区,误以为古代欧洲就是蛮荒和不毛之地。
当你仔细端详那一个非常细小而静心雕琢的玉石飞鹿是从三四千年前的欧洲古墓中出土的时候、当你发现3000多年的欧洲铁器的时候、当你在欧洲许多地方也感受他们文明的绵长和灿烂的时候,也许我们真的要改变一些关于古代洲际文明的定势思维,重新审视一下那些西方史学家是否在故意贬低他们自身的文明史?
0英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都是免费的。
除了以古代文物为主要展品的大英博物馆外,在伦敦还有自然地质博物馆(各种自然地质方面的科普实物展品,特别是各类动植物标本,以及各类大小的恐龙化石)、科学博物馆(就是科学史的实物殿堂,有各种年代的蒸汽机、机车、飞机、武器,甚至有美国阿波罗登月的月球车等等)。
这些在英国人眼里都该是文物。
在约克市有一个火车博物馆,从最早的火车直到日本和法国的子弹头列车,应有尽有。
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身在英国,只要你想学习、开眼界或寻找陪孩子以及友人的好去处,各类人文或科学博物馆当然是非常好的所在。
那里不仅免费,而且工作人员非常负责,态度和气而认真。
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受更多的精神洗礼。
2008年3月起,中国免费开放大批的博物馆,实在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善举,期待国内有更多更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最好包括各类科技馆、地质馆等等,这是大幅度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历史情怀的重要举措。
韩国:
0中国富了。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
城里的楼越来越挺拔,路上的车越来越豪华。
外国人隔几年再来中国,就要惊呼:中国变化得太快了!
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
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日新月异。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自豪。
然而,不断富裕的中国人中有几个能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正在我们手中迅速流失。
如果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衡量,我们丧失的,很可能比我们得到的还要多!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国宝,越来越多地流失到了海外。
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东方文物,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美国各博物馆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
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
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我们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
在英国倒卖中国文物的贩子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
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已经形成了行业。
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多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
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不能幸免,其中有著名的龙门石窟唐代立佛,甘肃11层高的宋代石塔,以及众多的石刻造像。
这些东西大部分都相当顺利地“流进”了外国博物馆。
盗挖和走私文物的毕竟都是犯罪分子,是人们深恶痛绝和法律理应打击的对象,他们更多地是说明一个国家的法治现状而不是文化现状。
那么,普通民众和 *** 官员在对待文化遗产上又是怎么做的呢?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耀会介绍,做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
除了部分景点被开发利用外,绝大部分几近荒废。
北京市郊的一片山岭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
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倾刻间湮灭。
事物,不过罚款200元了事。
(人民网)
盗古墓者可判重刑,村长拆长城也毕竟被罚了款,市长县长们毁古城却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湖北襄樊将宋明时期的古城墙拆毁,浙江舟山拆毁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福州的“三坊七巷”要被改造成商业街……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多次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2月19日)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无形文化遗产的毁灭就更加触目惊心。
然而,可能大多数读者根本没有听说过“无形文化遗产”这个名词。
简单地说,它就是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就是那些有着“封建迷信”色彩的“谢神会”,“跳大神儿”,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是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
也许许多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无形文化遗产面临的巨大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民族财富。
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
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东西,是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
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打败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
过去的农村姑娘个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上去买廉价而粗俗的印花纺织品。
中央美院原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靳之林说,八十年代初他到陕北窑洞看到的民间剪纸铺天盖地,光安塞一个县就有两万名妇女会剪纸。
而二十年后他再去那里却看不见剪纸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墙上张贴的世界名模画像。
八十年代初民间剪纸大师安塞县就有40人,现在大多已经故去,仅存的几位年事已高不能剪了,有的还要为生计操劳。
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靳教授形象地称之为“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
据专家讲,现在每过一天,就有一种民间文化消失。
其灭亡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却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
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万年的乡士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
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
靳教授说,这样下去,中华民族近8000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中国教育报》)
“敝帚自珍”、“小题大做”的韩国
和中国的丰富文物比起来,韩国的文物古迹并不多。
做为一个“海东小国”,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于中国,所以古迹的规模和层次与中国相比,差距不少。
不过,韩国人对这点微薄的家底万分珍视。
汉城号称有五处故宫,分别是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
不过,这五大宫加在一起还不如北京故宫的一个跨院大。
就连一贯喜欢自称处处天下第一的韩国人自己也戏称这不过相当中国故宫的一个洗手间。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地方,韩国人却把它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
就拿昌德宫来说,为了合理保护宫内的环境,不允许游客单独入宫游览。
只有等游客到了一定的数量,才由导游统一带领进入,而且在入宫前严格要求各种注意事项,包括不许吃零售、吸烟、乱扔杂物等等。
整个宫院内部,你看不到一张纸片,一处痰迹。
每一片草坪,都经心设计,收拾得干净整洁,看上去赏心悦目。
相比之下,中国故宫的管理则宽大得多了。
记得有一年游览故宫,我亲眼看到一个游客用小刀刮太和殿宫门上的金龙,试图弄下点金粉,他徒劳地努力了十多分钟,这期间无人干涉。
在中国的旅游景点,人们司空见惯的是遍地纸屑。
北京八达岭、慕田峪长城由于游人过多,一些长城砖已经松动,城墙上到处可见“到此一游”的字迹,还有漫山的垃圾、商业的喧嚣以及汽车的尾气,也影响着长城的整体容貌。
紧贴德寿宫墙原来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 *** 机关和写字楼群。
为了保护这小小的宫殿,汉城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
行驶在汉城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城市的黄金地段傲然矗立着一座古老城门或一间古庙,高楼大厦对它退避三舍,马路也因此不得不大绕其道。
在文化与商业面前,文化巍然独尊。
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有没见过世面之嫌。
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
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
然而韩国人却乐此不疲。
八十年代,梨花女子大学的一个教授偶然在江原道发现一个风景优美的山谷,山上还有“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八卦图”等石刻文字遗迹。
这个发现立刻轰动了韩国。
经考证,这里是韩国古代一个理学家的隐居之处。
当地乡民首先自发组织起来,对现存遗址进了精心保护。
数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该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 *** 也高度重视,投入巨资在保持地理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
于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谷现在成为今天韩国北部著名的风景名胜,叫作“谷云九曲”。
文化保护不等于文物保护
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文物古迹,而是形形 *** 的民俗文化展览。
在汉城,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
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
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绸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
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那些实际的演示。
比如,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你会看到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都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都真材实料,一丝不苟,完全不同于我们国内搞的那些乱糟糟的仿古仪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