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和皇太极比如何

发布时间: 2023-08-14 03:59: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古代皇帝从远古炎帝到清朝的排列顺序夏: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尧、舜、鲧、鲧、大禹、启、太康、中康、相、后羿、寒浞、少康、予、槐...

宇文泰和皇太极比如何

古代皇帝从远古炎帝到清朝的排列顺序

夏: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尧、舜、鲧、鲧、大禹、启、太康、中康、相、后羿、寒浞、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周:姬发、姬诵、姬钊、姬瑕、姬满、姬繄扈、姬囏、姬辟方、姬燮、姬胡、姬静、姬宫涅、姬余臣

秦:嬴政、胡亥、赢子婴

西汉:刘邦、刘盈、帝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玄汉:刘玄

东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曹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

西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伦、司马炽、司马邺

东晋: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隋:杨坚、杨广、杨侑、杨浩、杨侗

唐: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武曌、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柷

北宋:赵匡胤、赵炅(赵光义、赵匡义)、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

南宋:赵构、赵旉、赵眘、赵淳、赵扩、赵昀、赵禥、赵显、赵昰、赵昺

元:铁木真、拖雷、窝阔台、马乃真后、贵由、海迷失后、蒙哥、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硕德八剌、也孙铁木儿、阿速吉八、图帖睦尔、和世剌、懿璘质班、妥懽帖睦尔、爱猷识理答腊、脱古思帖木儿

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清: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

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

1、夏: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尧、舜、鲧、鲧、大禹、启、太康、中康、相、后羿、寒浞、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2、商: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3、周朝:姬发、姬诵、姬钊、姬瑕、姬满、姬繄扈、姬囏、姬辟方、姬燮、姬胡、姬静、姬宫涅、姬余臣

4、秦朝:嬴政、胡亥、嬴子婴;

5、西汉: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6、新朝:王莽;

7、玄汉:更始帝刘玄;

8、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

9、赵汉:汉嗣帝王郎;

10、成家:成家公孙述;

11、东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12、三国魏:曹腾、曹嵩、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13、三国蜀:刘备、刘禅;

14、三国吴:孙坚、孙权、孙亮、孙休、孙晧;

15、西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伦、司马炽、司马邺;

16、东晋: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17、前凉:张重华、张曜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

18、后凉:吕光、吕绍、吕纂、吕隆;

19、南凉: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

20、西凉:李暠;

21、北凉: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

22、前赵:刘渊、刘和、刘聪、刘璨、刘曜;

23、后赵: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石袛;

24、前秦:苻健、苻生、苻坚、苻丕、苻登、苻生;

25、后秦:姚苌、姚兴、姚泓;

26、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厉武王乞伏暮末;

27、前燕:慕容皝、慕容隽、慕容暐;

28、后燕:慕容垂、慕容宝、慕容详、慕容麟、慕容盛、慕容熙、慕容云;

29、南燕:慕容德、慕容纳、慕容超;

30、北燕:冯跋、冯弘;

31、成汉: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32、南朝宋: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33、南朝齐: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

34、南朝梁:萧衍、萧正德、萧纲、萧栋、萧纪、萧绎、萧渊明、萧方智、萧庄;

35、西梁:萧詧、世宗孝明皇帝萧岿、惠宗孝靖皇帝萧琮、萧铣;

36、南朝陈:陈霸先、陈蒨、陈伯宗、陈顼、陈叔宝;

37、北朝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余、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元恪、元诩、元姑娘、元钊、元子攸、元晔、元恭、元朗、元修;

38、北朝东魏:元善见;

39、北朝西魏:元宝炬、元钦、元廓;

40、北朝齐: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延宗、高恒;

41、北朝周: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阐;

42、隋朝:杨坚、杨广、杨侑、杨侗、杨浩;

43、唐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柷;

44、五代后梁:朱温、朱友圭、朱友贞;

45、五代后唐:李克用、李存勖、李亶(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46、五代后晋:石敬瑭、石重贵;

47、五代后汉:刘暠(刘知远)、刘承佑;

48、五代后周:郭威、柴荣、柴宗训;

49、辽朝: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贤、耶律隆绪、耶律宗真、耶律洪基、耶律延禧;

50、北辽:耶律淳、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耶律雅里、耶律术烈;

51、西辽:耶律大石、感天皇后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屈出律;

52、北宋:赵匡胤、赵炅、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

53、南宋:赵构、赵旉、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显、赵昰、赵昺

54、西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李谅祚、李秉常、李乾顺、李仁孝、李纯佑、李安全、李遵顼、李德旺、李睍

55、金朝: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完颜晟、完颜亶、完颜亮、完颜雍、颜璟、完颜允济、完颜珣、完颜守绪、完颜承麟

56、元朝: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忽必烈、铁穆耳、武宗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晋宗也孙铁木儿、兴宗阿刺吉八、文宗图帖睦尔、明宗和世琜、宁宗懿璘质班、惠宗妥懽帖睦尔、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57、明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58、南明: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

59、清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

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皇帝

上古时代
  三皇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五帝
  黄帝姬轩辕
  少昊己挚
  玄帝姬颛顼
  帝喾姬夋
  帝挚姬挚
  唐尧伊祁放勋
  虞舜姚重华
夏朝
  大禹姒文命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帝姒履癸
商朝
  成汤子天乙
  太丁
  外丙
  中壬
  伊尹
  太甲(太宗)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帝)
周朝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
  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王子姬颓
  周襄王姬郑
  周王子姬带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王子姬朝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姬杰
秦朝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
汉朝
  西汉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汉后少帝刘弘
  汉高后吕雉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
  汉元帝刘奭(shì)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玄汉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
  公孙述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魏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齐王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蜀【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孝怀帝刘禅
  吴
  *武烈帝孙坚
  *长沙桓王孙策(孙坚子,孙权之兄)
  吴大帝孙权
  吴会稽王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乌程侯孙皓

  西晋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赵王司马伦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九国
  成汉
  *(成)景帝李特
  *(成)秦文王李流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汉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梁王刘和
  (汉)昭武帝刘聪
  (汉)隐帝刘粲
  (赵)秦王刘曜
  后赵
  明帝石勒
  文帝石弘
  武帝石虎
  正帝石世
  成帝石遵
  仁武帝石鉴
  兴武帝石祗
  冉魏
  武悼天王冉闵
  惠帝冉智
  前凉
  *武穆王张轨
  昭王张实
  成王张茂
  文王张骏
  桓王张重华
  哀王张耀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凉王张大豫
  后凉
  *景昭帝吕婆楼
  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后主吕隆
  西凉
  武昭王李暠
  后主李歆
  末主李恂
  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北凉
  文王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高昌王沮渠无讳
  河西王沮渠安周
  前燕
  *武宣帝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西燕
  归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昌平王段随
  中帝慕容觊
  文帝慕容瑶
  代帝慕容忠
  末帝慕容永
  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胡夏
  *桓帝刘卫辰
  武烈帝赫连勃勃
  德武帝赫连昌
  平武帝赫连定
  前秦
  惠武帝苻洪
  高祖苻健
  厉王苻生
  世祖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苻登
  后主苻崇
  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主姚泓
  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盘
  厉武王乞伏慕末
  代国
  太祖拓跋猗卢
  太宗拓跋普根
  世祖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郁律
  惠帝拓跋贺傉
  炀帝拓跋纥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西蜀
  蜀王谯纵
南北朝
  南朝
  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元帝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梁
  武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后梁
  宣帝萧詧
  明帝萧岿
  靖帝萧琮
  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炀帝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神武帝高欢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杨侑
  隋秦王杨浩
  隋越王杨侗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南周(武周)
  南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
  唐朝复辟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chù]
  渤海国
  渤海高王大祚荣
  渤海武王大武艺
  渤海文王大钦茂
  渤海前废王大元义
  渤海成王大华兴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义
  渤海简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渤海宁王大彝震
  渤海雍王大虔晃
  渤海厉王大玄锡
  渤海赧王大玮瑎
  渤海后废王大諲撰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朱温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瑱(朱友贞)
  后唐
  *太祖李克用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后汉(包括北汉)
  高祖刘暠
  隐皇帝刘承佑
  湘阴公刘赟
  世祖刘旻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郭威义子,实为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过继之后改名“郭荣”,所以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荣”)
  恭帝柴宗训(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宗训”)
  十一国  吴越
  太祖钱鏐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闽国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殷帝王延政
  荆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宝融
  荆南侍中高保勖
  荆南侍中高继冲
  南楚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前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后废王马希崇
  南吴
  太祖杨行密
  烈宗杨渥
  高祖杨渭
  让帝杨溥
  岐国
  忠敬王李茂贞
  桀燕(杰燕)
  桀王刘仁恭
  燕王刘守光
  南唐
  烈祖李升
朝代歌诀

第一种

[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看字典附页吧。

北魏是怎样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宇文泰又是如何成为赢家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北魏时期最后天下都是大乱的,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出来了一位英雄,那就是宇文泰他自己在中原地区建立起了西魏,然后一路高歌等等的,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北魏是怎样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宇文泰组后又是如何成为赢家的?下面我么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宇文泰能够于北魏天下大乱之时,脱颖而出,成为关中老大,并进而建立西魏,主宰国政,并非幸运。一是时势造英雄,历史选择了他;二是人家确实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过人的军事才略,卓绝的领导能力和非凡的领袖素质。当是时,舍宇文其谁也!

宇文泰字黑獭,北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人;其先世为匈奴远支,后与鲜卑族融合,成为鲜卑族人。宇文泰少时随父在造反军鲜于修礼及葛荣军中,北魏大将尔朱荣平定“齐帝”葛荣,名将贺拔岳在战俘中一眼就发现了二十二岁的宇文泰是个人才,便将其收到麾下。其后,宇文泰跟随贺拔岳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甚得贺拔岳赏识器重。532年,贺拔岳任关西大行台,委任宇文泰为左丞、领台府司马,事无巨细,皆参预议决;不久,擢其为夏州刺史。

这期间,关东(函谷关以东)已然闹翻了天;而北魏之所以完全陷入混乱,是因为魏孝庄帝不满权臣尔朱荣的骄横跋扈,遂不计后果,于530年九月诱杀了尔朱荣。怒杀尔朱荣倒是解气了,可这只镇山的猛虎一死,天下也就跟着大乱了。十月,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立魏宗室长广王元晔为帝,不久率军攻入京师洛阳,弑杀孝庄帝,尔朱氏仍把持朝政。但灵魂人物尔朱荣一死,显赫一时的尔朱氏便成了无魂之躯,气势虽盛却易对付。晋州刺史高欢觑准时机,从尔朱兆手里骗得葛荣旧部二十万流民,脱钩东去。这二十万流民可是一支潜在且强大的军事力量啊,有了这些流民,高欢便有了起家的大本钱。

转年二月,高欢率众来到山东(太行山以东),入据信阳(今河北冀州市)。高欢依靠流民建军,联结山东士族,逐渐成了气候。六月,高欢起兵讨伐尔朱氏;十月,另立魏宗室元朗为帝,同洛阳的尔朱氏唱起对台戏。532年四月,高欢攻入洛阳,盛极一时的尔朱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二十五日,高欢废黜尔朱氏立的节闵帝元羽和自己扶立的后废帝元朗,另立魏宗室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高欢自任大丞相,掌握了北魏军政大权。高欢挟魏帝以令天下,但对拥有强大军力的关中雍州刺史贺拔岳、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挺头疼,便准备招抚之。而孝武帝不甘方傀儡皇帝,任命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又刺前心之血遣人送去赏赐贺拔岳,密令其起兵讨伐高欢。高欢见贺拔岳不肯归附,便实施离间计,挑拨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之间的关系,以引起火拼,自己坐收渔利。

贺拔岳打算讨伐灵州刺史曹泥,遂牧马为名率军西进,驻扎于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北)。贺拔岳派都督赵贵赶往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向宇文泰征求意见。宇文泰劝大帅先不要理会曹泥,侯莫陈悦贪婪无信义,应该先对付他。贺拔岳没有听从宇文泰的建议,反而令侯莫陈悦到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同自己回合,共讨曹泥。侯莫陈悦受到挑拨离间,早已蓄谋杀害贺拔岳,于是趁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河曲杀害了毫无防备的贺拔岳。贺拔岳的卫队逃回平凉大营,赵贵到侯莫陈悦营地请求接回大帅的遗体安葬,得到许可。一代名将、关中大帅意外遇害,平凉大营中一时群龙无首,众将领皆赶到茫然,无所适从。而此时,侯莫陈悦正虎视眈眈欲吞并贺拔岳部,军中无主,处境异常危险。诸将认为右都督寇洛年长资深,便推其为帅;寇洛有自知之明,谢绝。赵贵提议道:“宇文泰的才略当今首屈一指,远近归心,且赏罚严明,士兵乐从,应该拥戴他为大帅,”诸将赞同,赶忙派人飞马前往夏州迎请宇文泰。

宇文泰临危受任,立即率领手下轻骑兵疾速赶往平凉,同时命部将率部抢先占领弹筝峡(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为关中通往陇右的交通孔道),以防侯莫陈悦偷袭。宇文泰赶到平凉,哭祭恩公、伯乐加大帅贺拔岳,然后接掌军队。一个多月后,宇文泰大破侯莫陈悦,悦窘蹙自杀。宇文泰消灭强敌,不但稳固了关中,而且尽取陇右之地,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大地尽在掌中。

当年七月,北魏孝武帝因不满高欢的挟制,投奔关中宇文泰,十月,高欢立魏宗室元善见,是为孝静帝。自此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年底,宇文泰鸩杀孝武帝;转年正月初一,宇文泰立宗室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任丞相,独掌朝纲,成为西魏权臣。

关中大地是魏末动乱的重灾区,经过十年的战乱,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无数军民葬身于战火中。故西魏地广人稀,物资匮乏,兵力不多,粮草不足,综合国力弱,立国基础不是太好。同经济较为发展、物产较为丰厚、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国力军力皆很强大的东魏比起来,西魏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东魏事实上的老大高欢,也是杰表出人的一代枭雄,寻常雄杰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然一物降一物,宇文泰便是高欢的强有力对手,甚至可以说是克星,强有力地遏制了高欢荡平关中、雄霸天下的强劲势头。东、西二魏自立国那天起便是天敌、死敌,早成两雄不并立之势,双方多次在潼关、渭曲、邙山等地作过生死大战。宇文泰往往能在劣势情况下以弱胜强,略占上风,实属不易。宇文泰外抗强敌,内抓政务,军纪严明,知人善任,国势渐渐强盛起来具备了与东魏争雄的实力。

宇文泰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支撑着贫弱的西魏,可谓是只手擎天;西魏能够得以生存乃至强大,皆赖宇文泰之力。宇文泰在做大做强西魏的同时,也为宇文后人铺垫了上位的道路,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这就是宇文泰能够成为两魏最大赢家的原因所在。

556年十月,西魏的开国功臣、顶梁柱宇文泰病故。年底,宇文氏迫使魏恭帝“禅位”,建立宇文北周政权。577年正月,北周灭掉北齐(550年五月,高欢次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结束了北周(西魏)与北齐(东魏)长期对峙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为后来的隋文帝平灭南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北魏大乱、分裂造就了宇文泰;宇文泰顺势而为开创并强盛了西魏,同时也奠基了宇文氏帝业,故曰,宇文泰是两魏最大的赢家。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分别是?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嬴政(汉族)

汉朝(前202年——220年),刘邦(汉族)

三国魏(220年——226年),曹丕(汉族)

三国蜀(221年——223年),刘备(汉族)

三国吴(222年——252年),孙权(汉族)

晋朝(265年——420年),司马炎(汉族)

十六国成汉(304年——347年),李雄(汉族)

十六国前赵(304年——329年),刘渊(匈奴族)

十六国后赵(319年——351年),石勒(羯族)

十六国前凉(300年——386年),张轨(汉族)

十六国后凉(386年——403年),吕光(氐族)

十六国南凉(397年——414年),拓跋乌孤(鲜卑族)

十六国西凉(400年——421年),李皓(汉族)

十六国北凉(397年——460年),段业(匈奴族)

十六国前燕(285年——370年),慕容廆(鲜卑族)

十六国后燕(384年——409年),慕容垂(鲜卑族)

十六国南燕(398年——410年),慕容德(鲜卑族)

十六国北燕(409年——436年),冯跋(汉族)

十六国前秦(350年——394年),苻洪(氐族)

十六国后秦(384年——417年),姚苌(羌族)

十六国西秦(385年——431年),乞伏国仁(鲜卑族)

十六国胡夏(407年——431年),赫连勃勃(匈奴族)

南北朝宋国(420年——479年),刘裕(汉族)

南北朝齐国(479年——502年),萧道成(汉族)

南北朝梁国(502年——557年),萧衍(汉族)

南北朝陈国(557年——589年),陈霸先(汉族)

南北朝北魏(386年——534年),拓跋珪(鲜卑族)

南北朝东魏(534年——550年),元善见(鲜卑族)

南北朝北齐(550年——559年),高洋(汉族)

南北朝西魏(535年——556年),元宝炬(鲜卑族)

南北朝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鲜卑族)

隋朝(581年——618年),杨坚(汉族)

唐朝(618年——907年),李渊(汉族)

五代十国后梁(907年——923年),朱温(汉族)

五代十国后唐(923年——936年),李存勖(汉族)

五代十国后晋(936年——947年),石敬瑭(汉族)

五代十国后汉(947年——950年),刘知远(汉族)

五代十国后周(951年——960年),郭威(汉族)

五代十国前蜀(907年——925年),王建(同名同姓人物,汉族)

五代十国后蜀(934年——965年),孟知祥(汉族)

五代十国吴国(904年——937年),杨行密(汉族)

五代十国南唐(937年——975年),李昪(汉族)

五代十国吴越(904年——978年),钱镠(汉族)

五代十国闽国(909年——945年),王审知(汉族)

五代十国楚国(897年——951年),马殷(汉族)

五代十国南汉(911年——971年),刘隐(汉族)

五代十国荆南(907年——963年),高季兴(汉族)

五代十国北汉(951年——982年),刘旻(汉族)

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王建(同名同姓人物,朝鲜族)

大理国(937年——1253年),段思平(白族)

辽朝(907年——1123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

宋朝(960年——1279年),赵匡胤(汉族)

西夏国(1038年——1227年),李元昊(羌族)

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旻(满族)

元朝(1206年——1388年),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族)

明朝(1368年——1662年),朱元璋(汉族)

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李成桂(朝鲜族)

清朝(1616年——1911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满族)

扩展资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国皇帝

最佳答案夏 禹商 汤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秦 嬴政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新朝 新朝 王莽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三国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吴 吴大帝 孙权 晋朝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十六国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汉(前赵)(汉)光文帝 刘渊 后赵 明帝 石勒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西燕 慕容泓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前秦 苻洪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代国 拓跋猗卢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南北朝 南朝 宋 武帝 刘裕 齐 高帝 萧道成 梁 武帝 萧衍 陈 武帝 陈霸先 北朝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隋 隋文帝 杨坚 唐 唐高祖 李渊 武周 圣神皇帝 武则天 南诏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 朱温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后周 太祖 郭威 十国 吴越(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荆南(南平)(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楚国(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武穆王 马殷 吴国(904年-937年)太祖 杨行密 南唐(937年-975年)烈祖 李升 南汉(917年-971年)高祖 刘岩 北汉(951年-979年)世祖 刘旻 前蜀(907年-925年)高祖 王建 后蜀(934年-965年)高祖 孟知祥 宋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建立元朝称帝)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5

夏朝  夏王姒启

商朝 商太祖子履

周朝(西周) 周武王姬发

周朝(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秦朝 始皇帝嬴政

西楚 西楚霸王项羽

汉朝(西汉)汉高祖刘邦

新朝 太祖王莽

汉朝(东汉) 汉世祖刘秀


三国(220年-280年)

曹魏  魏文帝曹丕

蜀汉 汉烈祖刘备

孙吴  吴大帝孙权


晋朝(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

晋朝(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 宋武帝刘裕

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

南梁 梁武帝萧衍

南陈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东魏 魏静帝元善见

北齐 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 魏文帝元宝炬

北周 周明帝宇文毓


隋朝 隋文帝杨坚

唐朝 唐高祖李渊

武周 圣神皇帝武则天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 梁太祖朱温

后唐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汉高祖刘知远

后周 周太祖郭威


宋朝(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南宋) 宋高宗赵构

辽朝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西夏 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元朝 元太祖铁木真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中华民国 孙中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

夏禹,商汤,周 武姬发,秦 始皇帝嬴政,西汉 高祖刘邦,东汉 光武帝刘秀,三国:魏 文帝曹丕,蜀汉 昭烈帝刘备,吴 大帝孙权,西晋 武帝司马炎,东晋 元帝司马睿,隋 文帝杨坚,唐 高祖李渊,北宋 太祖赵匡胤,南宋 高宗赵构,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金 太祖完颜阿骨打,西夏 景宗李元昊,元 世祖勿必烈,明 太祖朱元璋,清 太宗皇太极。

中国古代包括战乱时期所有的皇帝一个不剩能不能给我列举下

自始皇帝开始到袁世凯结束皇帝总数共计494人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
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
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一、秦朝(公元前22l—前2O6)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
2、秦二世胡亥,前210—前207年在位。【子婴】前206年在位47天,未称帝。

二、汉朝(前202—前220年)
(一)西汉
1、汉高祖刘邦,前202—前194在位
2、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7在位【汉前少帝刘恭】前187—前183在位(太后吕稚称制)【汉后少帝刘弘】前183—前179在位(太后吕稚称制)
3、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6在位
4、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在位
5、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即位。前140年始建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其它年号:元光(前134)元朔(前128)元狩(前122)元鼎(前116)元封(前110)太初(前104)天汉(前101)太始(前97)征和(前92)后元(前88)
6、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前86)元凤(前80)元平(前74)
7、汉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前73)地节(前69)元康(前65)神尊(前61)五凤(前57)甘露(前53)黄龙(前49)
8、汉元帝刘奭,年号:初元(前48)永光(前43)建昭(前38)竟宁(前33)
9、汉成帝刘骜,年号:建始(前32)河平(前28)阳朔(前24)鸿嘉(前20)永始(前16)元延(前 12)绥和(前8)
10、汉哀帝刘欣,年号:建平(前6)元寿(前2)
11、汉平帝刘衍,年号:元始(公元1—5年)
12、孺子刘婴,年号:居摄(6)初始(8)。
(二)新朝
王莽,两汉之间统治者,年号:始建国(9)天凤(14)地皇(20)。
【淮阳王刘玄】被绿林军拥为汉更始帝(23—25)。
(三)东汉(25—220)
1、汉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25)中元(56)
2、汉明帝刘庄,年号:永平(58)
3、汉章帝刘炟,年号:建初(76)元和(84)章和(87)
4、汉和帝刘肇,年号:永元(89)元兴(105)
5、汉殇帝刘隆,年号:延平(106)
6、汉安帝刘祜,年号:永初(107)元初(114)永宁(120)建光(121)延光(122)【北乡侯刘懿】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又称东汉少帝
7、汉顺帝刘保,年号:永建(126)阳嘉(132)永和(136)汉安(142)健康(144)
8、汉冲帝刘炳,年号:永嘉(145)
9、汉质帝刘缵,年号:本初(146)
10、汉桓帝刘志,年号:建和(147)和平(150)元嘉(151)永兴(153)永寿(155)延熹(158)永康(167)
11、汉灵帝刘宏,年号:建宁(168)熹平(172)光和(178)中平(184)【汉少帝刘辩】189年4月即位, 8月被董卓所废
12、汉献帝刘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兴平(194)建安(196)延康(220)。

三、三国时期
(一)曹魏(220—265)
1、魏文帝曹丕,年号:黄初(220);2、魏明帝曹睿,年号:太和(227)青龙(233)景初(237);3、魏少帝曹芳,年号:正始(240)嘉平(249);4、高贵乡公曹髦,年号:正元(254)甘露(256);5、魏元帝曹奂,年号:景元(260)咸熙(264)。
(二)蜀汉(221—263
1、汉昭烈帝刘备,年号:章武(221);2、后主刘禅,年号:建兴(223)延熙(238)景耀(258)炎兴(263年)。
(三)孙吴(229—280)
1、吴武烈帝孙权,229年称帝,年号:黄武(222)黄龙(229)嘉禾(232)赤乌(238)太元(251)神凤(252);2、会稽王孙亮,年号:建兴(252)五凤(254)太平(256);3、吴景帝孙休,年号:永安(258);4、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264)甘露(265)宝鼎(266)建衡(269)凤凰(272)天册(275)天玺(276年)天纪(277)。

四、两晋十六国
(一)西晋(265—316)
1、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265)咸宁(275)太康(280)太熙(290)
2、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熙(290)永平(291)元康(291)永康(300)永宁(301)太安(302)永安(304)建武(304)永兴(304)光熙(306)
3、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永嘉(307)
4、晋愍帝司马邺,年号:建兴(313)。
(二)东晋(317—420年)
1、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317)大兴(319)永昌(322)
2、晋明帝司马绍,年号:太宁(323)
3、晋成帝司马衍,年号:咸和(326)咸康(335)
4、晋康帝司马岳,年号:建元(343)
5、晋穆帝司马聃,年号:永和(345)升平(357)
6、晋哀帝司马丕,年号:隆和(362)兴宁(363)
7、晋废帝司马奕,年号:太和(366)
8、晋简文帝司马昱,年号:咸安(371)
9、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宁康(373)太元(376)
10、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崇安(397)元兴(402)大亨(404)义熙(405)
11、晋恭帝司马德文,年号:元熙(419)。
(三)五胡十六国(一般不认为是皇帝)
【前赵】又称匈奴汉国(304—329)1、汉光文帝刘渊2、汉昭武帝刘聪3、汉隐帝刘粲4、刘曜。
【成汉】(303—347,巴氐族政权)1、成景帝李特2、成武帝李雄3、成哀帝李班4、成幽公李期5、汉昭文帝李寿6、汉末主李势。
【前凉】(317—376,汉族政权历8主均未称帝)【武王张轨】(追谥)1、明王张寔2、成王张茂3、文王张骏4桓王张重华5、哀王张曜灵6、威王张祚7、冲王张玄靓8、悼公张天锡。
【后赵】(319—351,羯族政权)1、明帝石勒2、海阳王石弘3、武帝石虎4、义阳王石世5、新兴王石尊6、石鉴7、石祗。
【前燕】(337—370,鲜卑族政权)1、文明帝慕容皝2、景昭帝慕容儁3、幽帝慕容暐。
【前秦】(351—394,氐族政权)1、景明帝苻健2、厉王苻生3、宣昭帝苻坚(357—385)4、苻丕5、苻登6、苻崇。
【后燕】(384—407,鲜卑族政权)1、成武帝慕容垂2、惠闵帝慕容宝3、开封公慕容详4、赵王慕容麟5、昭武帝慕容盛6、昭文帝慕容熙7、惠懿皇帝慕容云。
【西秦】(385—400和409—431,鲜卑族政权未称帝)1、宣烈王乞伏国仁2、武元王乞伏乾归3、文昭王乞伏炽盘4、末主乞伏慕末。
【后凉】(386—403,氐族政权)1、吕光2、吕绍3、吕纂4、吕隆。
【后秦】(386—417,羌族政权)1、武昭帝姚苌2、文桓皇帝姚兴3、末主姚泓。
【南谅】(397—414,鲜卑族政权)1、武威王拓跋乌孤2、河西王拓跋利鹿孤3、凉王拓跋傉檀。
【南燕】(398—410,鲜卑族政权)1、献武帝慕容德2、末主慕容超。
【北凉】(401—439,匈奴政权)1、武宣王沮渠蒙逊2、哀王沮渠牧犍。
【西凉】(405—421,汉政权)1、武昭王李暠2、酒泉公李歆3、李恂。
【北燕】(407—430,汉族政权)1、文成帝冯跋2、昭成帝冯弘。
【大夏】(407—432,匈奴政权)1、武烈帝赫连勃勃2、平原王赫连昌3、昌定王赫连定。
除十六国之外,同时期还曾存在【冉魏】【代国】【西燕】【吐谷浑】政权。

五、南北朝(420—589)
(一)刘宋(420—479)
1、宋武帝刘裕,年号:永初(420)
2、宋少帝刘义符,年号:景平(423)
3、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424)【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改元“太初”,正史一般不承认为帝
4、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454)大明(457)
5、宋前废帝刘子业,年号:永光(465)景和(465)
6、宋明帝刘彧,年号:泰始(465)泰豫(472)
7、宋后废帝刘昱,年号:元徽(473)
8、宋顺帝刘准,年号:升明(477)。
(二)南齐(479—502)
1、齐高帝萧道成,年号:建元(479)
2、武帝萧赜,年号:永明(483)【郁林王萧昭业】隆昌(494);【海陵王萧昭文】延兴(494)
3、齐明帝萧鸾,年号:建武(494)永泰(498)
4、齐东昏侯萧宝卷,年号:永元(499)
5、齐和帝萧宝融,年号:中兴(502)。
(三)萧梁(502—557)
1、梁武帝萧衍,年号:天监(502)普通(520)大通(527)中大通(529)大同(535)中大同(546)太清(547)【临贺王萧正德】年号:正平
2、梁简文帝萧纲,年号:大宝(550)【豫章王萧栋】年号“天正”【武陵王萧纪】年号“天正”(551)
3、梁元帝萧绎,年号:承圣(552)
4、闵帝萧渊明,年号:天成(555)
5、敬帝萧方智,年号:绍泰(555)太平(556)。

(四)陈朝(557—589)
1、陈武帝陈霸先,年号:永定(557)
2、陈文帝陈蒨,年号:天嘉(560)天康(566)
3、陈废帝陈伯宗,年号:光大(567)
4、陈宣帝陈顼,年号:太建(569)
5、陈后主陈叔宝,年号:至德(583)祯明(587)。
(五)北朝—北魏(386—439—534)
386—438年尚未统一北方,期间有【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
1、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在位,年号: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2、南安王拓跋余,年号:承平。3、文成帝拓跋浚,452—465在位,年号:兴安、兴光、太安、和平;4、献文帝拓跋弘,465—471在位,年号:天安、皇兴。5、孝文帝元宏,471—499在位,年号:延兴、承明、太和;6、宣武帝元恪,499—515在位,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7、孝明帝元诩,515—528在位,年号: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8、幼主元钊,528年曾立为帝;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在位,年号:建义、永安;10、长广王元晔,530—531在位,年号:建明; 11、节闵帝元恭,531—532在位,年号:普泰;12、孝武帝元脩,年号:太昌、永兴、永熙。
(六)北朝—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年号: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七)北朝—西魏(535—556)
1、文帝元宝炬,535—551在位,年号:大统;2、废帝元钦,551—554在位,无年号;3、恭帝元廓,554—556在位,无年号。
(八)北朝—北齐(550—577)
【神武帝高欢】东魏的实际统治者和北齐的实际创建者;【文襄帝高澄】追谥。
1、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年号:天保;2、废帝高殷,559—560在位,年号:乾明;3、孝昭帝高演,560—561在位,年号:皇建;4、武成帝高湛,561—565在位,年号:太宁、河清;5、后主高纬,565—577在位,年号:天统、武平、隆化;6、幼主高恒,年号:承光(577)。
(九)北朝—北周(557—581)
【宇文泰】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和北周的实际创建者,谥为北周文帝。
1、孝闵帝宇文觉,无年号;2、明帝宇文毓,557—560在位,年号:武成;3、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4、宣帝宇文贇,578—579在位,年号:大成;5、静帝宇文阐(宇文衍),579—581在位,年号:大象、大定。

六、隋朝(581—618)
1、文帝杨坚,年号:开皇(581)仁寿(601)
2、炀帝杨广,年号大业(605)【恭帝杨侑】李渊617年所立,年号:义宁。

七、唐朝(618—907)
1、高祖李渊,年号武德(618—626)
2、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626)
3、高宗李治,年号:永徽(650)显庆(656)龙朔(661)麒德(664)乾封(666)总章(668)咸亨(670)上元(674)仪凤(676)调露(679)永隆(680)开耀(681)永淳(682)弘道(683)【李显】继位2个月即废,年号:嗣圣(684)【李旦】684—690年在位,年号:文明(684)。
大周武则天,690—705年在位,年号:光宅(684)垂拱(685)永昌(689)载初(689)天授(690)如意(692)长寿(692)延载(694)证圣(695)天册万岁(695)万岁登封(696)万岁通天(696)神功(697)圣历(698)久视(700)大足(701)长安(701)。
4、中宗李显,705年复位,年号:神龙(705)景龙(707)【殇帝李重茂】继中宗位仅一月被废,年号:唐隆(710)
5、睿宗李旦,710年复位,年号:景云(710)太极(712)延和(712)
6、玄宗李隆基,年号:先天(712)开元(713)天宝(742)
7、肃宗李亨,年号:至德(756)乾元(758)上元(760)
8、代宗李豫,年号:宝应(762)广德(763)永泰(765)大历(766)
9、德宗李适,年号:建中(780)兴元(784)贞元(785)
10、顺宗李诵,年号:永贞(805)
11、宪宗李纯,年号:元和(806)
12、穆宗李恒,年号:长庆(821)
13、敬宗李湛,年号:宝历(825)
14、文宗李昂,年号:大和(827)开成(836)
15、武宗李炎,年号:会昌(841)
16、宣宗李忱,年号:大中(847)
17、懿宗李漼,年号:咸通(860)
18、僖宗李儇,年号:乾符(874)广明(880)中和(881)光启(885)文德(888)
19、昭宗李晔,年号:龙纪(889)大顺(890)景福(892)乾宁(894)光化(898)天复(901)
20、哀帝李拀,年号:天佑(904)。

八、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一)后梁(907—923)
1、太祖朱温,年号:开平(907)乾化(911)【朱有珪】年号:凤历(913)
2、末帝朱友贞,年号:乾化(沿用)贞明(915)龙德(921)。
(二)后唐(923—936年)

1、庄宗李存勖,年号:同光(923)
2、明宗李嗣源,年号:天成(926)长兴(930)
3、闵帝李从厚,年号:应顺(934)
4、末帝李从珂,年号:清泰(934)。
(三)后晋(937—947)
1、高祖石敬塘,年号:天福(937)
2、出帝石重贵,年号:天福(沿用)开运(944年)。
(四)后汉(947—950)
1、高祖刘知远,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
2、隐帝刘承祐,年号:乾祐(948)。
(五)后周(951—960)
1、太祖郭威,年号:广顺(951)显德(954)
2、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3、恭帝柴宗训,959—960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十国】正史皆不以为帝。
(一)南吴(902—937):1、太祖杨行密;2、烈宗杨渥;3、高祖杨隆演,年号:武义(919);4、睿帝杨溥,年号:顺义(921)乾贞(927)大和(929)天祚(935)。
(二)前蜀(907—925):1、高祖王建,年号:武成(908)永平(911)通正(916)天汉(917)光天/广大/光大(918);2、后主王衍,年号:乾德(919)咸康(925年)。
(三)南楚(马楚)(907—951),各王无年号:1、武穆王马殷(896);2、衡阳王马希声(930);3、文昭王马希范(934);4、废王马希广(947);5、恭孝王马希萼;6、马希崇。
(四)南平(又称荆南、北楚)(907—963):1、武信王高季兴;2、文献王高从诲;3、贞懿王高宝融;4、荆南侍中高保勖;5、荆南侍中高继冲。
(五)南汉(907—971):1、南海王刘隐;2、高祖刘龑(刘岩、刘陟),年号:乾亨(917)白龙(925)大有(928);3、殇帝刘玢,年号:光天(942);4、中宗刘晟,年号:应乾(943)乾和(944);5、后主刘鋹,年号:大宝(958)。
(六)吴越(907—978):1、太祖钱鏐,年号:天宝(908)宝大(924)宝正(926);此后无年号。2、世宗钱元瓘(932);3、成宗钱弘佐(941);4、忠逊王钱弘倧(947);5、忠懿王钱弘俶(948)。
(七)闽国(909—945)1、太祖王审知;2、嗣王王延翰;3、惠宗王延钧,年号:龙启(933)永和(935);4、康宗王继鹏,年号:通文(936);5、景宗王延曦,年号:永隆(939);6、殷帝王延政,年号:天德(943)。
(八)后蜀(934—965):1、高祖孟知祥,年号:明德(934)。2、后主孟昶,年号:明德(沿用)广政(938)。
(九)南唐(937—975):1、烈祖李昪(徐知诰),年号:升元(937)。2、元宗李璟,年号:保大(943)中兴(958)交泰(958);3、后主李煜,无年号(961)。
(十)北汉(951—979):1、世祖刘旻,年号乾祐(951);2、睿宗刘承钧(955),沿用后汉年号至“乾祐九年”,后改元“天会”(957);3、少主刘继恩(968);4、末帝刘继元(968),沿用“天会”年号,974年改元“广运”。
【桀燕】911—913年刘有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应天。

九、辽宋金时期
(一)大辽(907—1125)又名“契丹国”
1、太祖耶律阿保机,907年建国,年号:神册(916)天赞(922)天显(926)。【辽东丹王耶律倍】未称帝。2、太宗耶律德光,年号:天显(沿用)会同(938)大同(947)。3、世宗耶律阮,年号:天禄(947)。4、穆宗耶律璟,年号:应历(951)。5、景宗耶律贤,年号:保宁(969)乾亨(979)。6、圣宗耶律隆绪,年号:统和(983)开泰(1012)太平(1021)。7、兴宗耶律宗真,年号:景福(1031)重熙(1032)。8、道宗耶律洪基,年号:清宁(1055)咸雍(1065)太康/大康(1075)大安(1085)寿昌/寿隆(1095)。9、天祚帝耶律延禧,年号:乾统(1101)天庆(1111)保大(1121)。
(二)北宋(960—1127)
1、太祖赵匡胤,年号:建隆(960)乾德(963)开宝(968)
2、太宗赵匡/光义,年号:太平兴国(976)雍熙(984)端拱(988)淳化(990)至道(995)
3、真宗赵恒,年号:咸平(998)景德(1004)大中祥符(1008)天禧(1017)乾兴(1022)
4、仁宗赵祯,年号:天圣(1023)明道(1032)景祐(1034)宝元(1038)康定(1040)庆历(1041)皇祐(1049)至和(1054)嘉祐(1056)
5、英宗赵曙,年号:治平(1063)
6、神宗赵顼,年号:熙宁(1068)元丰(1078)
7、哲宗赵煦,年号:元祐(1086)绍圣(1094)元符(1098)
8、徽宗赵佶,年号: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大观(1107)政和(1111)重和(1118)宣和(1119)。
9、钦宗赵桓,年号:靖康(1126)。
(三)金朝(1115—1234)
1、太祖完颜阿骨打,年号:收国(1115)天辅(1117)。2、太宗完颜晟,年号:天会(1123)。3、熙宗完颜亶,年号:天会(沿用)、天眷(1138)皇统(1141)。4、金废帝完颜亮,年号:天德(1149)贞元(1153)正隆(1156)。5、世宗完颜雍,年号大定(1161)。6、章宗完颜璟,年号:明昌(1190)承安(1196)泰和(1201)。7、卫绍王完颜永济,年号:大安(1209)崇庆(1212)至宁(1213)。8、宣宗完颜珣,年号:贞祐(1213)兴定(1217)元光(1222)。9、哀宗完颜守绪,年号:正大(1224)开兴(1232)天兴(1232)。

(四)南宋(1127—1279)9帝:
1、高宗赵构,年号:建炎(1127)绍兴(1131)
2、孝宗赵昚,年号:隆兴(1163)乾道(1165)淳熙(1174)
3、光宗赵惇,年号:绍熙(1190)
4、宁宗赵扩,年号:庆元(1195)嘉泰(1201)开禧(1205)嘉定(1208)
5、理宗赵昀,年号:宝庆(1225)绍定(1228)端平(1234)嘉熙(1237)淳祐(1241)宝祐(1253)开庆(1259)景定(1260)
6、度宗赵禥,年号:咸淳(1265)
7、恭帝赵显,年号:德祐(1275)
8、端宗赵昰,年号:景炎(1276)
9、卫王赵昺,年号:祥兴(1278)

十、元朝(1206—1368)

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在位【拖雷】1227—1229监国,后追谥为元睿宗;
2、太宗窝阔台,1229—1241在位;
3、定宗贵由,1246—1248在位,此前母乃马真后称制,死后由海迷失后称制;
4、宪宗蒙哥,1251—1259在位;
5、元世祖忽必烈,年号:中统(1260)至元(1264)
6、成宗铁穆耳,年号:元贞(1295)大德(1297)
7、武宗海山,年号:至大(1308)
8、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年号:皇庆(1312)延祐(1314)
9、英宗硕德八剌,年号:至治(1321)
10、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年号:泰定(1324)致和(1328)。
11、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位一个月,年号“天顺”
12、文宗图帖睦尔,年号:天历(1328)至顺(1329)
13、明宗和世喇,1229年在位一个月
14、宁宗懿璘质班,年号:至顺(1232)
15、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年号:元统(1333)至元(1335)至正(1341)。

十一、明朝(1368—1644)16帝
1、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年号:洪武
2、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1399)
3、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3)
4、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1425年)
5、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1426)
6、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年)
7、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1450—1457)。
8、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5)
9、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
10、武宗朱厚燳,年号:正德(1506)
11、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
12、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1567)
13、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
14、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
15、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1)
16、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8)

十二、清朝(1616—1644—1911年)12帝
1、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916)
2、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1627)崇德(1636)
3、世宗福临,年号:顺治(1644)
4、圣宗玄烨,年号:康熙(1662)
5、世宗胤禛,年号:雍正(1723)
6、高宗弘历,年号:乾隆(1736)
7、仁宗颙琰,年号:嘉庆(1796)
8、宣宗旻宁,年号:道光(1821)
9、文宗奕詝,年号:咸丰(1851)
10、穆宗载淳,年号:同治(1862)
11、德宗载湉,年号:光绪(1875)
12、逊帝溥仪,年号:宣统(1909)。
本文标题: 宇文泰和皇太极比如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63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个历史盲要如何玩并玩好信长野望这款游戏有无系统的关于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著作或资料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