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汉的反击外,强盛的匈奴最后会衰落还因为哪些原因?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中原正统王朝史官的笔下,匈奴的衰落,似乎归因于汉王...
除了大汉的反击外,强盛的匈奴最后会衰落还因为哪些原因?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中原正统王朝史官的笔下,匈奴的衰落,似乎归因于汉王朝的军事打击。但如果我们摘下有色眼镜就会发现,真实情况不仅如此,匈奴的衰落也是因为它自己有问题。
汉匈局势图
一、华夏认同与华夷之分的形成以长城为标志,划分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划分了传统意义上华夏与蛮族的边界。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农业聚落得到巨大的发展与增长,使得其不得不向外进行扩展,到农业条件相对较差的黄土高原边缘以及西辽河地区。这时,并没有明显的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甚至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游牧”。
农耕文明
好景不长,公元前1500年左右,全球气候由湿润走向干旱。华北的湿润期随之结束,这对处在农耕边缘区的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约在商早期,这些地区的人们渐渐放弃了纯农耕的生活,开始农牧兼营,定居化程度也相应降低。青铜武器这时也渐渐在这些地区普及,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对资源的武力争夺愈发激烈。
北方草原
到了西周中期,关中平原的“宗周”地区受到北方戎狄部族的威胁。周穆王西游,周孝王封秦人的祖先抵御西戎,周宣王伐猃狁,可能都是出于保护领土的无奈之举。但这,也阻挡不了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命运。周成王东迁,自此再也没有回到渭河流域,可见戎狄侵入之深。
伴随着戎狄入侵的逐步深入,东方诸侯之间的认同也渐渐加深,产生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攘夷”也被提升到与“尊王”相同的高度。这就是华夏认同的萌芽。此时的戎狄也不是纯游牧人群,但游牧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较此前大大提高。
《芈月传》中的诸侯王
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末期到汉初,北方草原民族定居遗迹完全消失,随葬品全部变为小物件,需要定居畜养的猪等动物消失,只剩下可供游牧的羊、马、牛。农耕的成分完全消失,专业化的游牧终于在此时兴起。中国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个游牧民族——匈奴,就是在此时悄然崛起的。
战国时期,北方边国秦、赵、燕等国都广筑长城,抵御胡人,文化认同上的华夷终于实质化为阻隔两者的长城。此时也不再有春秋早期中原国家与戎狄通婚的场景,游牧与农耕的对立自此完成。
汉代长城
二、匈奴内部开始出问题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游牧族群必须充分利用不同季节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其实,这是躲避风险的无奈之举,毕竟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就会使牧群损失惨重。所以,夏秋两季让牛羊长距离迁徙,以此健体养膘,春冬两季则躲到背风山下的草场,度过寒冷的时节。
但移动使得游牧族群结构极其不稳定,很难像农耕民族一样,建立稳定的政权与秩序。匈奴社会就十分典型,在不同的游牧地区,有不同的王,左贤王、右贤王、浑邪王、休屠王等等,其实,他们就是不同部落的首领。
匈奴王冠
另一方面,游牧是一种难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态,需要各种辅助性的生业,如贸易、掠夺、狩猎。对匈奴来说,塞北环境恶劣,狩猎、农耕的产出太少,如果部落间互相掠夺,则内耗太大,甚至两败俱伤。而长城以南富庶的农耕地区深深吸引着北方游牧人群南下掠夺,极大地填补了游牧自身的不足。于是,一种为了突破边界、获取资源而组成的“游牧国家”应运而生。游牧国家不同于一般的游牧部落联盟,而具有相对复杂的政治组织,甚至有常备军。
在汉帝国无力反击时,游牧国家还能维持,但一旦展开反击,这样的游牧国家,便会土崩瓦解。
汉武帝在打败匈奴之后,缴获的战利品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打了胜仗自然会有战利品,那么,这些缴获的战利品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打败匈奴的战利品,无非就是牲畜和人口,也没什么奇珍异宝,就像汉武帝时期,卫青就曾“驱匈奴马牛羊百有余万”,那俘虏一般就是卖了做奴隶,马匹作为骑兵座骑,牛羊等牲畜有的杀了吃了,有的就分发给附近农民,作为他们的食物和劳动工具。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俘虏作为奴隶来使用是一点毛病都没有,更何况匈奴人这些年来为非作歹,给边境人民带来多少血泪,也花费了国家多少力量,所以将他们贬为奴隶,去修路挖桥,开采矿石,搭建工事这些都可以,这些免费的劳动力就一辈子苦劳至死。
牲畜主要就马牛羊,马匹是好东西,战场必备,特别是匈奴特产汗血宝马,是日行千里的良驹,匈奴人之所以能猖狂这么多年,主要也是靠着这些良驹抢完就跑,而汉朝之所以能大胜匈奴,也靠着组建起来的骑兵硬碰硬,所以好的马屁当然是补充到军营里去,壮大骑兵队伍。
而牛羊之类呢,数量比较庞大,处理起来也要看情况。牛还是有用的,可以耕地,所以可以分给边关百姓,让它们帮助农业生产,羊这种动物就比较惨了,那时候剪羊毛的技术还不成熟,养起来也费力,所以它们中很大一部分就只能作为食物分发掉,毕竟将士们打仗这么辛苦,分一杯羊肉汤也是应该的。
总之,战场上的战利品真的不用担心怎么分配,攻了你的城,霸了你的地,抢了你的人,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你知道历史上游牧民族为什么都要往中原跑吗?
大家先看看他们的家乡。无论人如何变,土地是不变的,图上红色区便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致地区,大家暂称它为漠北。看看地形,这块地区大部分是戈壁,且干躁少雨,只适合放养不适合耕种。这一特点取决于游牧民族行为,例如草地越大越好,那样能养更多的羊牛,养活更多的族人。为了更大的草原牧场,就产生了扩大和抢地盘的欲望;此外,这儿除了放羊放羊没什么产业,但他们日常所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怎么办?
有两个办法,要不去买卖,要不去抢。很显然,后者性价比更高。因此,无论哪个游牧民族出场,南进抢掠变成必修课,并且一个比一个猛。我抢了两床被子,老哥你呢?我抢了三条被单,哇啊,好厉害!其实,他们除了南进还有一条线路——西迁。塞北,用现在目光看绝对是网红地名,指今天的新疆,广义上还包括和中亚。历史上很多民族混不下去或是另谋出路便会往西走,例如匈奴、突厥等,西迁后融进本地混血变成了新的民族。为何往西也罢了解,北方西伯利亚地盘很大随意占,但有个致命的缺点,太严寒,冷的能冻掉你耳朵;往东面是太平洋,在海洋文明以前,碰到海洋便是死路;因此,他们只能南进或西迁。
除了上面两点,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便是气温。最先,和中原王朝相比,漠北纬度高气温低;此外,内地西端的欧洲有从赤道来的北大西洋暖流,温暖湿润,因此显得温暖。而东方的漠北却有蒙古冷髙压,因而亚欧大陆气温有个特点,便是不仅北冷南热,并且“东冷西暖”。例如英国在中国东北基本处在一个纬度上,甚至还靠北,但东北气温很显然要比英伦冷得多。还没完,再一个因素就是,地球本身有大气环流,例如欧洲、东北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属于从西到东属于“盛行西风带”,而像中国南方、西亚、北非等地,则属于从东到西的“东北信风带”,因此漠北就更冷了。
二、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抢劫中原王朝,为什么没彻底消除?很简单,中原王朝对他们无奈的原因是:这些家伙骑马来了便是抢,抢完就跑,还贼快。你结合部队追他们吧,一是赶不及;二是杀以往不一定找到人,还容易迷路找不到北;三是服务保障难,即便打赢了,损失的粮食物资可能比被他们抢的还多。再说了,杀到哪去又如何?他们往南走气温舒服很受用,但你跑到苦寒的未开化之地能适应吗?因此,以上原因促使北方无论换了谁,唯一不变便是承传游牧民族优良传统南进抢劫,一茬又一茬,产生历史上特有的状况。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