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清官的典故?1、孙叔敖。孙叔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清官。春秋时期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以贤能、清廉闻名于世。孙叔敖是...
有哪些历史清官的典故?
1、孙叔敖。
孙叔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清官。春秋时期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以贤能、清廉闻名于世。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
孙叔敖在任宰相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孙叔敖作为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
据史书《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他为相时乘的是木栈车,驾车的是老母马,吃的是粗米饼、青菜汤,冬天穿山羊皮袄,夏天穿粗布葛衣,一年四季,面带饥色。
公元594年,楚庄王二十年前后,孙叔敖患疽病去世,年仅38岁。作为宰相,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据说他死后,其遗孀和儿子孙安搬出官府,寄居郊外,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以农耕为主,靠打柴为生,自食其力。
2、张汤。
张汤,西汉汉武帝时的著名酷吏。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当然,如此张汤,下场自然很惨。元鼎二年,也就是张汤担任御史大夫的第六年,张汤自己被人举报,罪名是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泄露国家机密,破坏经济改革。
结果,张汤被迫自杀。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俸禄所得和皇帝所赐,没有其他产业。
他的兄弟和儿子想厚葬,他的母亲却反对。张汤母亲说:我儿身为天子之臣,竟被小人诬陷而死,何必厚葬,又岂能厚葬?
最后,一辆牛车一口薄棺,埋葬了张汤。张汤是清官。
3、黄霸。
黄霸,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断案却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为了解民间情况,黄霸还常派官员微服私访,并亲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4、狄仁杰。
公元676年,狄仁杰任大理丞,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由于聪明过人,又熟悉典章法度,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而且没有冤诉者,成为朝野和民间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铲奸除恶的青天。
随后,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纪劾百官。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
以“中华神探”的头衔闻名中外的狄仁杰,其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说,太宗之后,玄宗之前,称得上政治家的只有狄仁杰。他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一生忠君爱民,谨慎自持、从严律己,是武则天最为宠信的大臣。
5、徐有功。
徐有功,唐代最著名专司审案的官吏,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清官。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新唐史》对他有“虽千载未见其比”之赞誉。有关徐有功刚正不阿、守法护法的事例很多。他任法官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人数以万计。他既不为己谋利,也不为君主之私欲所动摇。正因为他是一位守正不阿清官,才能在种种诬陷冤告中傲然挺立。
公正、忠诚、无私、才干和勇气,是徐有功成为古代最优秀法官的主要原因,因此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6、包拯。
包拯,在华人世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从来不读书的也知道。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在民众心中是明镜高悬执法如山的象征。
据正史记载,包拯权知开封府时,曾大开正门。民众但有冤情,可以直接上堂控诉。办事人员做不了手脚,一贯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纷纷收手。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公比阎王爷还铁面无私。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7、海瑞。
海瑞生于公元1514年,死于公元1587年,享年73岁。海瑞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海瑞是中国古代最为耀眼和有个性的清官。
海瑞的清廉恐怕中国人都知道。海瑞的清廉举世闻名,绝对真实,而且清澈见底,清的不能再清。
海瑞晚年,官位很高,右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部长。但海瑞去世时,连丧葬费都没有。据说他的同事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因而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做官做到如此,可以说是一清见底了。
而且海瑞是一生坚持他的清廉。他当知县时,饭桌上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酒肉之类的,则极少食用。
据说有一次,海瑞给母亲贺寿,买了两斤猪肉,这件小事瞬间红爆朋友圈,海瑞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当时的总督胡宗宪都忍不住大惊小怪,发朋友圈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海瑞买肉了,买了两斤猪肉,两斤耶。严嵩点了32个赞。可见海瑞的清廉到了什么程度。
谁有清官的故事,不管是谁,只要是清官就行。尽量不要弄外国的,谢谢
老师要我找清官的故事,怎么那么烦呀!!!!提起于成龙这个人,差不多没有不知道的。他一辈子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美名传遍天下。就说他当翰林院的大学士之后吧,就有这么个传说。
大学士按咱们现在的话儿说,就是教皇上的儿子的,给皇上的儿子当老师。由于于成龙才华出众,学问深,教太子有方,所以立了功。为了赏他,皇上赐给他一对乌纱灯。这乌纱灯一般人是得不到的。所以,于成龙为了感激皇上,不论走到哪儿,都带在身边。
有一年,于成龙回老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他就把这对灯挂到了自家门口的门楼两旁儿了。转眼十天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村里有个财主,他这个人贪心太大,是便宜就找、就占。恨不得天底下的东西都是他的。就说于成龙家门口儿挂的那对乌纱灯吧,他早就看在眼里,一直惦记着。他想:"要是挂在自家的门口有多好!皇上赐给的,光宗耀祖,多装门面。"可他心里明白,皇上赐给的东西是不能随便送人的,但得不到,他又不死心。于是,他找到于成龙,说想借着挂几天。他把心思说了之后,于成龙心想:"你虽然有万贯家财,但不见得有那么大的洪福。既然你想摆摆阔气,干脆借给你,等你挂下了之后,会死心的。"于是,唤家人把那对乌纱灯借给了他。财主借到了灯,心里特别高兴,回去之后,便急忙挂在了大门口儿,到晚上一看呀,红通通一片,周围全亮了,可把财主给喜坏了。
说来也巧,就在财主借走乌纱灯的当天晚上,有一位朝庭大臣下乡巡访,正路过这里,大臣还没进村,大老远就看出来了,他想:"这村上一定有不凡之人,要不然,皇上不会赐给这玩艺的。"他是朝廷大臣,当然认识这乌纱灯啦!于是,他便一直朝村里赶来。等到了跟前看,果然不假。一座修得特别讲究漂亮的大门楼上,挂着这对灯。见状,他急忙吩咐轿夫落轿。然后,他走出轿子,一步一头,一直从门这边叩到门那边。过了大门之后,他才上轿赶路。
这一下不要紧,可坏了大事了。财主没那么大的洪福呀!结果,当天晚上,那两盏灯变成了两团火蛋,腾空而起,把财主家烧得片瓦皆无,全家人也都烧死了。
得知这件事之后,于成龙哈哈大笑,他急忙把村里的百姓集中到一块儿,把财主家的粮仓打开,分给了百姓。从此以后,村里的人再也不受财主的气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