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两宋一共签了多少卖国条约

发布时间: 2023-06-23 12:01: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宋朝的的所有对金和辽的条约对辽檀渊之盟,然后换文派遣使臣基本每代都有对金就多了北宋时期:《海上盟约》,1、金宋两国地位平等,互致...

历史上两宋一共签了多少卖国条约

宋朝的的所有对金和辽的条约

对辽檀渊之盟,然后换文派遣使臣基本每代都有
对金就多了
北宋时期:《海上盟约》
1、金宋两国地位平等,互致国书,对等交往。
2、金宋两国正式确定了联合灭辽的方针。
3、灭辽之后,燕京(今北京)一带土地归宋。;
4、宋国将每年给辽国的50万岁币转送与于金国。
5、“事定之后,当于榆关之东置 场”,进行互市贸易。
6、双方约定,自盟约签订之后,“不可与契丹讲和”。
熙宗时期:《天眷议和》(宋国称《绍兴议和》)
1、金宋两国以黄河为界,金国将刘豫管辖的河南陕西之地交给宋国。
2、宋国向金国称臣。
3、宋国每年向金国交纳“岁贡银绢共五十万匹两”。
4、金国许归宋徽宗、显肃皇后梓宫及宋高宗母韦氏。
熙宗时期:《皇统和议》(宋国称《绍兴和议》)
1、宋国向金国称臣,宋国皇帝必须由金国皇帝册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2、金宋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属于金国。自邓州西40并南40里属邓州,其40里外并西南吸取属于宋国的光化军。
3、宋国每年向金国贡献银25万里,绢25万匹,于每年春季差人运送至泗州向金国交纳,称“岁贡”。
4、“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
5、燕京(今北京)以南,淮水以北流亡宋国之人,如果愿意北归,宋国不得阻拦,而燕京以北逃亡宋
6、金国同意将宋徽宗、显肃皇后(郑后)梓宫及懿节皇后(邢后)、宋高宗母韦氏等归还宋国。
世宗时期:《大定和议》(宋国称《隆兴和议》)
1、改金宋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孝宗称金世宗为“叔”,宋国皇帝可自称皇帝。
2、“易岁贡为岁币,减十万”。即将“皇统和议”所确定的岁贡银、绢各25万两、匹,改为岁币银、绢各20万两、匹,岁贡改为岁币。
3、“割商秦地”。即在归还大金国海、泗、唐、邓四州地的基础上,在割让商、秦两州地给予金国。金国退出战时占领的濠、庐、和、滁等州地。地界恢复到“皇统和议”时所确定的疆界。
4、“归还俘人,惟叛亡者不与”。即双方各自遣归被俘获之人,双方自愿逃亡对方之人则不在遣返之列。
章宗时期:《泰和和议》(宋国称《嘉定和议》)
1、金宋由“大定和议”的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宋国皇帝由原来称金国皇帝为叔改为称金国皇帝为侄
2、金宋疆界与“皇统和议”“大定和议”相同,仍以淮水中流至大散关为界。金国放弃新占领的淮南及川陕等地。
3、宋国每年向金国交纳岁币银绢各30万两匹。
4、岁币之外,宋国向金国交纳犒军银300万两。
5、双方遣还俘获之人。
6、惩办战争首谋之人,宋国将韩 胄、苏师旦之首函送金国。

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具体事例

1、对外战争屡战屡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签订了无数卖国条约: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和约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签日

1. 中英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7-9-1901;

37. 中英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22-12-1905;

39. 中日 十一条条约 陆征祥 9-5-1915;

40. 中日军事协定 □云鹏 16-5-1918;
注:

一.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二. 以上是我所能收集到的较为重要的条约资料。

三. 中美增续条约是美前公使蒲安臣未经中国政府同意而私自签定的,当时他任中国顾问。

四. 更须估计当时货币的购买力,如以现时货币计算,可能是百倍或千倍之巨。

五. 列强所强加於中国的灾难是无限的,敬希同胞慎思。

六. 根据瑷珲历史陈列馆的档案,在北京条约中失去领土四十馀万方公里。外蒙未分界中有廿馀万方公里被强夺。加上外蒙的独立,中国共失领土约叁百卅馀万方公里。

七. 根据辞海记载:根据北京条约的内容,才有勘分西北界记约。故两条约中的失地只一次,即四十四万平方公里 (不知那一项符合史实)。

1.中英南京条约
一、强占香港。

二、勒索钜款。中国赔偿英国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不包括在内),分4年付清。

三、五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在五口有权驻领事等官员,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准清政府指定的「行商」进行贸易的限制。

四、控制关税。

五、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发生「交涉词讼」,或在中国领土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中国官员无权依据中国法律进行判处。

六、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应该是缔约国双方的对等权利。但在中英不平等条约里,却只规定了缔约外国能够片面享受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2.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人可以到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港口贸易或居住,并且淮许美国兵舰进入中国海港。
美国货进出口,中国海关收税必须和美国领事商议。

美国人在华犯法,「中国官员不得过问。」

容许美国人在五口「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院、礼拜堂及殡葬之处。」

3.中英法俄天津条约

1.外国公使驻北京

2.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江宁(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雇用外人

4.外国人可在中国传教、游历通商

5.外国人往内地游历通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来往

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4.中英法俄北京条约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3.发还天主教资产

4.对英、法赔款增加到800万两

5.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两国以黑龙江及额尔古纳河为界,以北属俄国,以南属中国。

黑龙江下游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直至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地,由原属中国所有改为中、俄两国共管。

俄国船只在黑龙江及乌苏里江上拥有通航权。

6.中俄伊犁条约

中国要「偿还」俄国占领伊犁的「费用」五百万卢布。

中国要将伊犁以南的特克斯河流域平原地带「割」与俄国。

修订一八六三年【塔尔巴哈台界约】所规定斋桑湖方面的中俄国界及通商事务,以利於俄方。

7.中法新约(地点在天津)

中国放弃对越南之宗主国地位,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

中国在中越边界附近择二地为对法「通市」的商埠。

法国在中国西南各省拥有兴建铁路的特权。

8.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完全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开放江南的苏州、杭州,以至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沙市, 对日通商,日本并享有通至此等口岸的内河航行权。

中国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有设厂权,并享最惠国待遇。

中国「赔赏」日本军费二万万两。

9.中俄胶澳租界条约

租借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湾及其铁路权给德国

10.旅大租地条约

旅顺「租借」给俄国作为军港,大连「租借」给俄国作为商港,均以二十五年为期,但「可以延长」。

在「租借期」内,中国军队不得驻在旅大地区。

俄国再取得由旅大至哈尔溃之铁路修筑权(包括后来之所谓「南满铁路」),以及铁路沿线之利益独占权。

11.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租借「新界」予英国,共九十九年。

12.辛丑和约(清政府与11国公使订约)

惩办端郡王戴漪等排外大臣。

两年内禁止军火输华。

中国向11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偿付,连本息共近十亿两)。

作为偿付赔款的抵押,中国海关所收之关税、盐税,均为外国控制。

各国自管北京使馆区。

大沽口至北京之间的全部炮台,全部拆毁。

清廷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3.东三省善后协约

日、俄分别於中国东北撤军后,清廷开东北三省之十六处城镇作为商埠对外开放(盛京省之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吉林省之长春、吉林、哈尔溃、宁古塔、珲春、三姓,黑龙江省之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

日本取得东北南部之安奉铁路之管理经营权。

在东北的奉天(今潘阳)、营口、安东(今丹东)等城市,划定日本「租界」等等。

14.黄埔条约

取得与英【南京条约】、美【望厦条约】相同之利益。

15.中英烟台条约

英国人得到进入中国西南边境「游历、探路」的权力。

他们如果由中国内陆经西藏前往印度,清政府需通知驻藏大臣协助通行。

16.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鸦片入口,每箱(百斤)向海关一并缴纳税厘一百一十两(正税三十两、厘金八十两)后,由华商持凭单运往内地销售,中途不再征收任何捐税。

17.英藏拉萨条约

藏一切对外交往都必须经英政府批准;在中印边境的噶大克建立商埠;增开第二处商埠江孜。条约还规定赔付英军进藏所花费的七百五十万卢比,限七十五年内缴清

18.塔城界约

割让新疆西北,自沙渍达巴哈起,葱岭止约五十八万平方公里

19.穿鼻草约

(1) 割让香港

(2) 赔烟价六百万元

(3) 恢复广州商务

20.广州和约

7日之内缴广州"赎城费"600万元,赔偿英商馆损失30万元,清军退驻广州城外60英里,赎金交清后,英军退出虎门。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两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二十一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皇菇屯事件
旅顺大屠杀
伪满洲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
淞沪会战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野蛮轰炸
海南撞机事件
东海油气争端
钓鱼岛
葡萄牙侵略了中国,霸占了澳门。

宋朝与契丹共议和多少次呢?

宋朝是我国古代颇具争议的一个王朝,因为他既强大,又弱小。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学,而他的弱小,则体现在对外战争上——面对辽、金、蒙古,甚至西夏,宋朝都是输多胜少,且大多数时候都以求和为目标。当时,只要能够避免战争,那么付出金钱、布帛作为代价是统治者和主和派官员们乐意看到的。


正因对外政策上采取的低姿态,宋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澶渊之盟、庆历和议、关南誓书、绍兴和议等。


其中澶渊之盟、关南誓书与契丹(也就是辽国)有关。最为知名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澶渊之盟,它发生于宋、辽之间,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至今仍然得到人们的广泛讨论。不过,尽管澶渊之盟看上去是个实实在在的不平等条约,许多人却认为它对于宋朝来说并不算是吃亏。那么,在澶渊之盟中,到底是谁吃了亏,而谁又占了便宜呢?

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时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 

【地点:】宋澶州 
【人物:】 宋真宗赵恒,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宋同平章事寇准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过程:】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盟约订立时间及代表:】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负责与萧太后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 
【影响与意义:】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关南誓书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的关南誓书,这是对宋辽两国议定“澶渊之盟”的继续,辽向宋索取关南之地时,最后选择了宋提出的割地、和亲,增加岁币。仁宗庆历二年(1042),辽向宋索取关南瀛、莫二州之地。宋的选择:割部分地、和亲、增加岁币。最终结果:新增银绢二十万,立“关南誓书”

本文标题: 历史上两宋一共签了多少卖国条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72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可以帮忙鉴别一下这个人吗西汉时期七王之乱中,梁王刘武为何力挺汉景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