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距离外兴安岭那么远,为什么会成为流放之地

发布时间: 2023-05-31 07:59: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地处东北的宁古塔,为何会成为清朝犯人的流放地呢?官员们听到宁古塔后,有的当场晕倒,甚至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分配给宁古塔。宁古塔是中...

宁古塔距离外兴安岭那么远,为什么会成为流放之地

地处东北的宁古塔,为何会成为清朝犯人的流放地呢?

官员们听到宁古塔后,有的当场晕倒,甚至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分配给宁古塔。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医院、向边防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驻扎后,宁古塔成为东北各族向朝廷传授贡品礼物的地点,因此宁古塔和圣经齐名。宁古塔今天在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和宁安。《研堂见闻杂录》记载:“据宁古塔透露,辽东极北至京7800里。”那块地冰上积雪,不笼罩世界。中国人也没有人去那片土地。单击“就像唐代喜欢将犯人驱逐到炎热的岭南一样,有两代人喜欢将犯人流放到寒冷的东北。

东北是清代的“龙兴地”,更重要的是,那里一直处于清王朝的控制之下。把不能安心的政治家物流放在可以安心的地方,这可能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守的规则。而且其他地区还没有完全稳定,南部没有完全控制。那西北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主要流放地是去东北。而且,考虑到当时的中俄关系,为了防止沙俄入侵,让囚犯守卫边境也是出于国防需要。流放犯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

宁古塔是满族的地方,满族是统治阶级,地位比较高。所以被流放到这里总是会受到歧视。如果皇帝穿着盔甲当奴隶,其地位将进一步降低。所谓披头士,也就是猎人,但他们中有一半是军人。这意味着配给宁古塔的人要成为猎人的奴隶。这种生活可不是这样的。如果不自杀,到了宁古塔也活不下去,不能适应当地地区。而且地位还比较低,还不如一刀断两次。这样可以避免吃苦。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因此这个地方也可以说是清朝龙兴地和清朝的故乡。清朝时期,东北地区都是将军管辖区。宁古塔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清朝是圣经北面设在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的折磨人,来到当地的人都会被时间慢慢的折磨死,因为忍受不了当地的严寒酷暑而死。
宁古塔位于我国东北,冬天气候干燥严寒,一般人难以适应这样的极端天气,而且路途遥远,沿途都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因此成为惩罚犯人之地。
答:因为这个地方气候比较寒冷,比较适合用来惩罚犯人,因而会成为清朝的流放地。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宁古塔将军旧址和宁古塔历史文化博物馆。

宁古塔也不是一座监狱,流放过去的人,就是在当地生活,但是却是奴隶身份,日子过的很惨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要蹲到监狱里。

宁古塔也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官员,文人,罪犯,只要皇帝乐意,统统都可流放到宁古塔。

为什么宁古塔会成为流放犯人之地?宁古塔到底有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被人称为“人间地狱”?今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为什么宁古塔这么可怕?

首先,宁古塔在当时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还有大片未开发的原始部落

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必然是让你去吃苦的,不可能把你流放到一个经济发达之地。早起的时候,朝廷流放犯人选择的都是南蛮之地,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南方已经被完全开发,成为经济发达之地,自然不适合流放。

那清朝就选择了自己的老家,龙兴之地东北。宁古塔位于东北边陲,但也不是最北边。这个地方,方圆百里都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生活的都是野蛮的原始部落。直到康熙年间的时候,才设立了宁古塔将军,附近有8个原始部落投诚过来。

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当时有个文人吴兆骞,因为科考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在给其母的信中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透过这段描述,我仿佛就能看到东北老林子里,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其次,流放宁古塔,路途遥远,戴着枷锁、脚镣走3000里的路,途中就是一大折磨

在清朝,可没有咱们现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即便是有马车,一个犯人,也没有资格去坐,全凭两个大脚板子走。而且还是戴着枷锁、脚镣。路上还不一定能吃饱,睡好。

你想想,你走3000里,差大爷们也陪你走3000里,哪个心里没有怨气,这一走就是小半年,新娶的老婆放家里也不放心啊。

所以,这一路上,被当差的吆来喝去,随意折磨是常有的事。能坚持走完这3000里路的都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走到半路就挂了,除非你家里有矿,给当差的喂饱,你这一路上也许会舒服点。

也许会有人抬杠说:“北京到牡丹江哪里有3000里,明明是1422里”。大哥,你走的是高速,当年可都是泥泞小路,不都得绕圈嘛。另外,也没人规定,流放的一定是从北京出发,也有可能是从广东出发。

再次,宁古塔的这种可怕,也少不了文人刻意渲染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不乏一些文人,这些文人一大特长就是会写文章。因为受尽了路途中的苦,又到了一个完全不适应的环境下。为了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确实在这里受了很大的罪,就用文章极力来描述宁古塔的可怕。

比如被流放过去的明末文人王家祯,他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比如清朝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个人就很聪明,拿宁古塔和黄泉路对比。说宁古塔你不知道,但是黄泉路哪个老百姓会不知道。两相对比,更突出了宁古塔的可怕。宁古塔真的这么不堪吗?其实也不是了。那里有很多的宝贝,人参、鹿茸、貂皮,在当时一抓一把,只不过在当时来说没人懂得去开发。

被流放过去的人,在当地都干什么

关于流放宁古塔,一般人只知道前半句话“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后半句“与披甲人为奴”。

也就是说,去给披甲人当奴隶。那么,这个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呢?

披甲人,在满清社会属于最下等的人,一般是清朝的俘虏和俘虏的后代,他们被安排在东北,负责开发满清的龙兴之地。你想想,本身披甲人就是最下等的人,给最下等的人当奴隶,那还有活路吗?

有没有活路,得看你有没有本事。在当时,能在宁古塔舒舒服服的活下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化人,一种是手艺人。

位于边陲的宁古塔,还属于半开化之地。对文化和手艺的渴求是很旺盛的,所以,文化人和手艺人,来到宁古塔一般都会高看一眼,甚至高薪聘请,担任教科文卫方面的专家领导。

因为在这个地方的条件特别的差,很容易染上一些恶疾,而且根本就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救治,所以当然是非常可怕的地方。
其实这个地方也就是指现如今的东北地区,主要是因为古代的交通运输工具比较落后,要过去的话全靠两条腿走路,路上的辛苦不用说,而且风吹日晒,甚至很有可能得个感冒,技术也不先进就可能是死在了路上,所以才会觉得非常的可怕。
因为这是一个当时在唐朝流放罪人的地方。并且非常的残忍。这个地方非常的残暴。可能会让犯人生不如死。
非常的可怕。宁古塔非常的荒凉,气候一年四季都非常的寒冷,而且在宁古塔的那种地方每天都要做劳役,生活苦不堪言。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宁古塔环境艰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流人的子孙后代也要世代为奴,不可出户为民,死后也不得归乡。

在清宫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什么是宁古塔呢?宁古塔又在哪里呢?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地名,是清朝时期在关外流放罪犯的一个地方,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在当时,宁古塔属于边远地区,不仅气候异常、环境恶劣,还五谷不长,寸草不生,非常适合罪犯改造。

相传,清廷皇室的远祖曾经有兄弟六个居住于此,满语中六为“宁古”,个叫“塔”。

把罪犯流放到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惩恶扬善。让罪犯背井离乡,受尽磨难,使得其自思、自悔,接受改造。其次是让罪犯来这里改变清皇族的家乡面貌。罪犯到了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架桥修路,还得忍饥挨饿,为满人及当地官员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此来显示满人祖上的无限荣耀。

清朝流人曾对宁古塔有些描述:“城方二里,垒石成垣” “城内居民,寥寥数家,总管公署,均在其中” “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长行数日,不见-一人”
“宁古苦寒天下所无…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宁古塔作为流放之地,只要皇帝龙颜大怒,任何人都可以流放于此,不分男女老幼,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还不到宁古塔,就已命丧半路。



宁古塔犯人

到了流放之地后,这些流人必须服劳役,死后也不得归乡。根据所犯罪行轻重,劳役又分为两种:

一、为奴

清朝满人入关前就有奴仆制度,入关后,又将奴仆制度法律化、制度化。朝廷认为十分严重罪行的流人,就会流放为奴。例如:叛乱、谋反、杀人放火等。

为奴后他们都会被赏赐给当地的官员或驻防的兵丁。清廷为了使这些为奴的犯人“备尝艰苦,长受折磨”,专门制定了法律来专治他们的子孙后代。

法律首先规定,奴主有权处死为奴的人犯而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和追究。

其次,为奴的人犯不仅人身自由和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为奴的人犯不能赎身或减刑,并且他们的子孙也要世代为奴,不可出户为民。



二、当差

对流人惩罚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当差,所当的差根据身份不同也不一样。

当差的流人大概又分为两类:官犯和常犯。官犯就是有官员背景的人,一般会得到照顾,被分配到驿站、官府等地从事一些杂役。常犯就是平民,通常会从事一些艰苦的差事。

宁古塔的满人世代以游牧业为主,是流人把内地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这里,又在这里建立了人参皮毛交易场所,开始本地行医药,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使之生根、发芽。

清代东北的流人大概有150万之多,数不清的流人永远的留在这里,他们默默的为宁古塔付出了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现在海林市和宁安市郑、吕、朱、陈四大姓就是清朝时期不同流人的后裔。

1910年,清政府公布了《大清新刑律》,彻底废除了流刑,数千年的流放制度也彻底消失了,可惜这部法律还没来得及实行,第二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清朝也灭亡了。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清朝,有个地方,叫宁古塔,是满族的龙兴之地。

但这里成了满清流放女犯人的噩梦所在,更是文人谓之的黄泉之路。没有奈何桥,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个地方就是是清朝人心中谈起来无比害怕的“人间地狱”。

宁古塔的来历

相传古时候宁古塔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土山,曾经有六个人坐在这个小土山上,然后,满语里六人的音译是“宁古”,满语里坐音译成汉语是“特”,因而大家都叫这里“宁古特”,谁知道这个名称传开以后,传劈叉了,慢慢的变成了宁古台,后来接着误传,传成了宁古塔。

因此,宁古塔光看名字,大家都以为是根据一个什么塔命名的,其实这个地方没有台,也没有塔,是名字传错了而已。

实际上,宁古塔只是音译,它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

相传,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说,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而“六”在满语中的发音为“宁古”,“个”为“塔”。

所以,当满族入关后,汉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地把“六个”翻译成了“宁古塔”。

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最早的宁古塔属于吉林的宁安府,后来属于黑龙江,这个地方,在清代统治时期,算是极北之地了,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间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个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这个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蛮原始的部落,连后金的人,一开始都没去过,设立宁古塔将军以后,才有八个部落投降进贡,而且这里没有开垦,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猎为生。方圆百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因此,流放宁古塔非常苦就在这一点,这几千里地,犯人半路上要么被野兽吃掉了,要么被毒水毒草毒死了,要么掉到什么坑里摔死了,要么被当地的部落抓走吃掉了。

清朝有人记载说:“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宁古塔最危险的是泥淖和沼泽,这里由于没开垦,草都一米多高,甚至有人说三米高,下面都是成片成片的泥淖,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淖里,就别想活命了。

宁古塔有专有的名字称呼这种泥淖和沼泽,叫哈汤,哈汤最大的方圆几百里。人们要经过哈汤,必须踩着大草墩走,因为大草墩能支撑人和马的重量,即便如此这也是非常危险,一个不小心,脚滑了,就一命呜呼了。

在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失去了尊严,让人不爽

发配的大多是官员,当然还有一些重刑犯。发配宁古塔,到了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谁?就是在边疆做守卫工作的这些人,在女真族中,地位中等。

给披甲人做了奴隶,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这事太让人不爽了,好歹那些官员曾经也是叱诧风云的人物,现在要给别人做奴隶,有了一天到晚指挥自己的主子,这事怎么得了?没办法,心情郁闷至极,于是对于宁古塔的观感又差了几分。

如此的感受,传递到京城,完全放大了宁古塔的可怕。

其实,大多数人被发配宁古塔是不适应的,但后来,很多人却喜欢上了这一片白山黑水之地。而且,宁古塔的管理者们也并不是贪得无厌,坏得冒泡。

就像吴兆骞等人后来就成了当地官员的幕僚,吃喝不愁。而发配来的郑芝龙、金圣叹家属、吕留良家属等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了内地的佛法,还带来了内地的文化知识,这些人为宁古塔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帮助。

整体来说,宁古塔并不可怕,它也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因为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发配的人们失去了自尊,所以,宁古塔便成了文人们所描述的“人间地狱”。

结语

中国古代的酷刑非常的多,流放之刑其实也算比较特别的一种。虽然表明上皇帝没有杀了你,但是皇帝内心想要你受更多的苦,让你活得很痛苦。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一般来说,与亲人算是没机会见面了,能活着回去的希望更是渺茫!

如果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可能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

顺治年间,宁古塔作为清朝的边陲重镇,统辖面积非常大,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这里也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可以说,宁古塔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

相传古时候宁古塔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土山,曾经有六个人坐在这个小土山上,然后,满语里六人的音译是“宁古”,满语里坐音译成汉语是“特”,因而大家都叫这里“宁古特”,谁知道这个名称传开以后,传劈叉了,慢慢的变成了宁古台,后来接着误传,传成了宁古塔。

因此,宁古塔光看名字,大家都以为是根据一个什么塔命名的,其实这个地方没有台,也没有塔,是名字传错了而已。

宁古塔最危险的是泥淖和沼泽,这里由于没开垦,草都一米多高,甚至有人说三米高,下面都是成片成片的泥淖,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淖里,就别想活命了。

宁古塔按照现在的地理知识来说,并不是中国的最北边,宁古塔离牡丹江还有一千多里地呢。问题是,就算不是最北边,相对来说也足够寒冷了。

现如今,我们开车从北京到距离宁古塔很近的雪乡,开车走高速的话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宁古塔。如果是南方被发配宁古塔,距离更远,甚至需要步行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缺衣少食,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很可能会死在路上。

当时被流放的人里,多是南方人,江南人,到了辽东已经受不了严寒,再往北到宁古塔,能撑过一年四季都是寒冷冬天的日子,是万幸中的万幸。

宁古塔的居住环境跟关内的房屋也不同,那里很原始,要么是住在用木头架的窝棚里,要么是住在地窝子里,或者山洞里,只有宁古塔将军驻地才有城郭,才有像样的帐篷或房屋,这又岂是流放的罪犯能住的?

你住在野外,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辽东由于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东三省都划成了禁止开垦的地区,所以流放到那里的犯人,是没法种粮食吃饭的,只能靠打猎和尝百草为生。当然,有的流放犯人跟当地人搞好关系,可以搭伙过日子。

所以犯人吃的都是野物、鱼类和野草。比如遮鲈鱼等鱼类、黑羊、傻狍子、貂鼠等动物、欧李子、老枪菜,蘑菇等野菜菌类。

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饿死,冻死,毒死,病死的比比皆是。

那么又怎么成为了发配犯人的地方呢?

之前看过相关的资料,这因为早年间,满族人从这里发家。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既可以修路筑桥,改变老家面貌。又给这里的人为奴,彰显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发配出去干苦力吗?这可要比砍头或者是满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着这么害怕吗?其实是我们想简单了。

因为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中间三四千里的路程。这还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儿,走到这个地方。还没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10个黄泉也不怕了。我们再退一步讲,就算路上没有累死,来到宁古塔也没有冻死,与披甲人为奴也不是好受的。

宁古塔的犯人都这么凄惨吗?——并不是,当地人很尊敬文人和手艺人。比如因丁酉科场案被流放过来的诗人吴兆谦,他就在宁古塔生活了20多年。

无独有偶,有一个名叫杨越的犯人,在宁古塔生活的也还不错。他肚子里虽然没有什么墨水,但是有好的手艺,开了一家夫妻店,专门售卖绍兴美食。

宁古塔作为北方边陲之地,从来没有机会吃过南方的这些小吃。夫妻两人的店铺开业之后,很快便在宁古塔火了起来。有钱的就是爷,后来夫妻店越开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另外在宁古塔最受欢迎的,就是那些能够救命的人。什么人能够救命?当然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生了。就比如说吕留良的孙子,他就是一个医术高手,一手针灸出神入化。

宁古塔是满语音译,意思是“六个”。相传,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所以宁古塔也算是女真人相对较早的发迹地点之一。但是无论对于满人还是汉人,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宁古塔都是最残酷的地方。

宁古塔太寒冷,是当时中国冬天最寒冷的地方,没有之一。当初女真人六十为了逃离那些苦寒之地,才有了后来入关中原的成就。所以再回到那里,简直就是噩梦。对于从南方的汉人仕子,把他们送到这里,就等于送到坟墓。

其实除了寒冷,更关键的是无休止的繁重体力劳动会随时折磨着犯人,开荒、开路、开矿、打围、烧石灰等等,这些都是基础义务。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那是要有多大的求生欲才能活下来?

曾经清朝宫内有句话盛行一时: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事实上,宁古塔曾是一个省会大城市,也是一个行政区域,名气颇大。只可惜,由于冬季天寒地冻,一般都是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正常人都耐不住。正因如此,原本一个大城市却逐渐人走楼空,到了清代就几乎是一座空城。皇帝为了处置罪犯,会将他们统统发配去往宁古塔,流放给别人当奴仆。天高水远,犯人想跑回中原简直难如登天。

那么,历来有那些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呢?根据历史记载,绝大多数的学子文人和官员都曾被发配于此地,永生永世无法翻身。文人本身体质柔弱,古时又没有车子,一被发配就要长途跋涉走过去,途中温度差距大,旅途艰辛,且不说容易患病,赶路赶着赶着就累死了。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

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多数犯人来了之后没有房屋居住,只能挖个地窖住地窝棚,体弱者往往捱过冬天就冻毙了。落脚后,等待这些犯人的还有无尽的劳役,他们被安排去“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不少女性单衣光着脚在雪地担水舂米,骨瘦如柴,凄惨无比。

“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这是大家在清宫戏中最常听见皇帝的口头禅、大臣噩梦的开端。那么,宁古塔在哪里,又为何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的地方?

(一)宁古塔与流放

宁古塔本身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论你身居高位、还是富贵无双,从此,你都只剩一个身份——“流人”。 发配宁古塔是作为流放刑而存在的,虽始于秦汉,但在清军入关之后,流刑才真正流行。在《大清律》中,流刑被细节化、规范化,虽轻于死刑,却生不如死。 在车遥马慢的年代里,让一个人背井离乡饱受思乡之苦、而且死后不能叶落归根,可能才是对一个人最狠辣的惩罚。

清朝流放犯人大致有两个去处,一是宁古塔,另外就是新疆,两者的意义相差不大,都是在犯人受刑(服劳役、做苦力)的同时达到充实边疆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宁古塔这个地名就带有“终结”犯人的强烈感情色彩,凡被发配于此的犯人都很绝望,感觉这辈子基本上就算交代了。而流放新疆似乎还有“生还”的可能,比如纪晓岚曾被乾隆流放新疆“体验生活”,之后又被召回起用。即便如此,流放宁古塔也不代表生不如死,或必死无疑。毕竟相比于杀头而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二)宁古塔之含义

那么,说了半天大家可能还比较迷糊,宁古塔到底在哪里?难道真的是一座塔吗?一位学者在其《“宁古塔”地名的翻译与考证》一文中仔细研究了满语地名,对这一学术领域研究较为透彻,于是认为从满语语法中得知“宁古塔”译成汉语实则为“六窝铺”,以最初这里居住了六户满族人家而得名。因此那些释“宁古塔”为“六”、“六个”、“六坐”、“六居址”,甚至是“六贝勒”等均属不确切的翻译。由此,我们便可断定宁古塔的真正含义,乃是“六窝铺”的满语音译。 

历史上的宁古塔有旧城和新城之分:旧城是现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依山傍水,毗邻牡丹江,与北面的牡丹江市相离不远;而新城则是于康熙五年(1666)迁入,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旧城自此而废。 而宁古塔之名最早见于《清大事志》,自此载入正史。宁古塔名称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地域之称,二是都邑之称,三是将军之称。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便成了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而选择宁古塔作为流人的接收地,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这里是满族的“龙兴”之地, 把犯人流放到这里, 统治者比较安心, 不会担心反叛的情况发生, 危及自己的统治;二是因为这里本就人员稀少,清朝统治者可以通过流放这种刑罚来增加戍边人员,加强抗俄力度;三是因为这里是以北的极远之地,天寒地冻,土地荒凉,人迹罕至,且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野兽横行,流人难以脱逃, 并且能够达到惩治罪人的目的。

因为来到宁古塔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更大苦难的开始。 所以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本文标题: 宁古塔距离外兴安岭那么远,为什么会成为流放之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20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段话出自哪本史料呀你知道的最冷的世界历史冷知识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