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难之战中的名将张玉是怎么牺牲的为救被包围的朱棣,闯入敌阵,力竭战死。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
明朝靖难之战中的名将张玉是怎么牺牲的
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名将。
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年间又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战死东昌
建文二年(1400年),张玉随朱棣攻破广昌、蔚州、大同。李景隆收集败军,准备再攻北平。张玉认为兵贵神速,率部驰奔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以逸待劳,而后率精骑出击,再次大败李景隆。五月,张玉夺取德州,追击南军至济南。但围城三个月,始终不能破城,最终只得撤军。十月,张玉再破沧州,擒获守将徐凯。
同年十二月(1401年1月),燕军进攻东昌(今山东聊城),与历城侯盛庸相遇。当时,盛庸背城列阵。朱棣率军冲击南军左翼,后又冲其中坚,结果被盛庸重重包围。张玉、朱能都率部相救。朱棣与朱能会合,乘机突围而出。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阵中冲杀,格杀数十人,最终伤重力竭而死,时年五十八岁。
丘福是靖难之役首席功臣,带领十万人出征蒙古,为何最后全军覆没
丘福是明朝靖康之难时期著名的将领,他原本是护卫千户,在靖难战役中的时候数次立下战功,这些累累战功让其升职但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他的功劳是靖难战役功臣的排名第一,被为淇国公。后来又被加封为太子的太师。丘福是靖康之难的第一功臣,带领十万人出征蒙古,为什么最后全军覆没?明成祖朱棣原本只是个被皇帝忌惮,压制的王爷,他原本是不能当皇帝的,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登基以后大力削弱藩镇,朱棣大感不妙,于是他便起兵,发起靖难之役,成功当上了皇帝。丘福在建文年间就跟随了朱棣。丘福经历数次战争,多次担任前锋的职位,他在靖康之难中的功劳居首。后来每次接到朱棣的命令商议政事的时候也都排在第一位。丘福性格纯朴,厚道,但是作战的时候勇猛无比。虽然丘福在靖康之难的战功赫赫,但他其实是有勇无谋,只知勇猛,善于冲锋陷阵。他并不是具有指挥的技能。朱棣建国后为了树立他的权威决定要派兵攻打蒙古,因为当时他手下的人才比较少,除了丘福以外没有合适的将领,就只能任命他担任主将。丘福被任命担任总兵官,掌管征虏大将军的印章,让他和四个侯爷率领十万精骑去北伐蒙古。朱棣不放心,在他们出发前还专门交代丘福要小心行事,不要冒进。结果丘福率领绝对北伐蒙古时,恰恰就轻敌冒进,轻信被俘虏的蒙古尚书的话语,还不听部下将领的苦苦劝告,最后果不其然丘福军队遭遇了敌军的埋伏,全军覆没。朱棣听到后勃然大怒,剥夺了丘福的世袭爵位,流放丘福的全家到海南。
好像是明朝时期的事,某个人经常叫嚣要为国殉亡,叛军来后马上投降,另一个什么都不说的反而为国殉亡。
请把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详细点!靖难开始了,建文帝眼看就要失败,朱棣已经胜利在望,在这关键时刻,解缙和他的两位好友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三个年轻人确定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这里,我们要要先介绍解缙的两位好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胡广、王艮。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解缙这样的才子交朋友的,自然也不是寻常之辈,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来头并不比解缙小。
说来也巧,他们三个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是老乡关系,也算是个老乡会吧,解缙是出名的才子,我们前面说过,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高考成绩至少是全国前几十名,可和另两个人比起来,他就差得远了。
为什么呢,因为此二人分别是建文二年高考的状元、榜眼。另外还要说一下,第三名叫李贯,也是江西吉安府人,他也是此三人的好友。但由于他没有参加这次的谈话,所以并没有提到他。厉害吧,头三名居然被江西吉安府包揽,实在让人惊叹此地的教育之发达。足以媲美今日之黄冈中学。
大家都是同乡,又是饱学之士,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眼下建文帝这个老板就要完蛋了,他们要坐下来商量一下自己的前途,这三个人都是近邻,而他们谈话的地点选在了隔壁邻居吴溥的家里。
在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前,我们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缙、胡广、王艮、李贯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们对时局的态度很能反映当时一部分朝臣的看法。而四人中王艮是比较特殊的,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最有理由对皇帝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才是真正的状元!
王艮经过会试后,参加了殿试,在殿试中,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本来状元应该是他的。但是建文帝嫌他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就这样,到手的状元飞了,按说他应该对建文帝有一肚子怨气才对,可这个世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真诚。
建文帝就要倒台了,大家的话题自然不会扯到诗词书画上,老板下台自己该怎么办,何去何从?三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是在心底作出的。
三人表现如下:
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
谈话结束后的表现:
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
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
然后他从容自杀。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那一夜,有两个说话的人,一个不说话的人,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诺言,最终变成了谎言。不说话的人沉默,却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
其实早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时,已经有一个人看出了他们各自的结局,这个人就是冷眼旁观的吴溥。
就在胡广慷慨激昂的发表完殉国演讲,并一脸正气的告辞归家之后(他家就在吴溥家旁边),吴溥的儿子深有感叹地说道:“胡叔(指胡广)有如此气概,能够以身殉国,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吴溥却微微一笑,说道:“这个人是不会殉国的,此三个人中唯一会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
吴溥的儿子到底年轻,对此不以为然,准备反驳他的父亲,谁知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了胡广的声音:
“现在外面很乱,你们要把家里的东西看好!”
两人相对苦笑。
靖康之役与靖难之役,有何异同?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役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难之役
中国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至建文四年朱棣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因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说法,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常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相同点:
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国都被敌人攻破。
不同点:
1、起因:
靖康之难(役)原因在于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
靖难之役原因在于朱元璋生性猜疑残忍 和他打天下的人基本上全部给他杀光,朱元璋在位由于文字狱杀的人达10万多人。导致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派,无臣可用,人都给他杀完了。
2、过程:
靖康之难(役)来自外患
靖难之役来自内乱
3、结果:
北宋灭亡
明朝不过换了一个人当皇帝
靖难之役:指明朝初年,燕王朱棣消灭南京建文帝政权并自己称帝的战争.
靖难之役:中国明朝建文元年,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
举例一个历史人物有以身殉国,节义勇敢,十分令人敬佩的( 要有事例证明)
1938年张自忠将军所部第77军179师师长何基沣驻防洋坪时,对蒋介石消极抗战极为不满。在蒋介石派员到部队视察时,何师长向视察人员说了一些情况。例如“前线打的枪响,后方推的磨响,官兵吃饭垫的牙响。”以及大后方流传着的三种说法:一是前方抱紧枪,后方抱紧人;二是前方打枪,后方打牌;三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蒋介石知道后,十分恼火,密令张总司令,“撤掉何基沣179师师长职务,送重庆法办。”张总司令接到命令后,秘而不宣,趁去重庆开会机会,面见蒋介石陈述说:“何师长跟随我多年,是个真诚爱国者,对国家忠心耿耿,绝不会有负国家,自忠保证何师长不会有意外行动,委员长可调何到中训团来,再进行一次考查。”蒋介石答应了张总司令的请求。张总司令回部后,命令何师长带职到中训团受训。 战争前夕,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接获可靠情报,敌人受德国闪电战胜利的刺激,也预备和我们来一个闪电战……于四月中旬集结了六、七个师团的兵力,要再到随枣地区来扫荡我五战区。”李宗仁急电重庆,要求放回何基沣投入对敌作战,但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不准。当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李宗仁再电重庆,重庆仍不放何基沣归队,直至张自忠在激战中与179师联系不上,孤军作战而牺牲。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日军伤亡惨重。
5月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在日军集结重兵南下时,我方主力本应暂时规避,寻机集中力量分别围歼来犯之敌。但是,蒋介石被日方的假情报迷惑,错误判断形势,下令第五战区部队同时围歼南北两路日军。虽然张自忠在河东的部队只有五个师二万余人,兵力仅及对方一半,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立即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部署。然而不幸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被日军截获破译,他的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四个大队奔袭而来。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当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战斗异常惨烈。至下午三时,张自忠身边士兵已大部阵亡,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右腿。此时,他已撤至杏仁山,与剩下的十几名卫士奋勇抵抗,竟将蜂拥而至的日军阻于山下达两个多小时。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5月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
不久,大群日兵已冲到面前。根据日方资料,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是第一个冲到近前的。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拚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这时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当天深夜,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中断正常广播,插播了张自忠阵亡的消息,并称:“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殓入棺,拟用专机运送汉口。”
日军对张自忠将军表现了极大的崇敬,由军医用酒精仔细清洗遗体,并包扎好伤口,郑重装殓,放进赶制的棺材里。此棺被葬于一处山坡上,并立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事隔十六年之后,1956年冈村宁次在日本东京与来访的何应钦曾谈到了张自忠之死,冈村宁次说:“我们成了冤家对头,不过这种冤家对头其妙无比。您也许知道,我以前在北平认识了张自忠司令官,而在进攻汉口之后,不幸得很,我们在汉水(即襄河)东岸之战两相对峙下来。那个时候战事爆发,张先生勇往直前,挥兵渡河,进入我方阵地,惟遇我方因战略关系向前进击,他竟冲至我军后面战死。他之死令我感慨无量,因我本身也随时有阵亡的危险。”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