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些曲牌名介绍的书籍呀

发布时间: 2023-04-25 00:00: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请大家帮我介绍有关于和弦编配方面的书籍想学和弦编配,自己作曲子,钢琴曲的rn大家知道这方面的有哪些书比较好吗,帮忙介绍下,谢谢了...

有没有这些曲牌名介绍的书籍呀

请大家帮我介绍有关于和弦编配方面的书籍

想学和弦编配,自己作曲子,钢琴曲的rn大家知道这方面的有哪些书比较好吗,帮忙介绍下,谢谢了
看样子,你是在自学了吧,推荐一本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合著的《和声学基础教程》(上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本书可以自学。全部学完之后,可再学这四位作者合著的《和声应用教程》(《和声学基础教程》续编 )。这三本书是属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之中的和声学课目的教本,除了讲述了全部传统的和声,还略述了近现代的和声手法。目前在一些较大规模的书店还有出售,网店上也有出售。
桑桐著的《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下册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学完之后再学其本人著的《和声学专题六讲》一书)、樊祖荫、刘烈武、吴式楷、张肖虎、黄虎威等人的教本都很好的教材,只是这些教材最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黄虎威有一本简谱版的和声学教本可以自学的)
中译本国外的此类书籍有斯波索宾的、皮斯顿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亨德米特的教本,这些书也最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比较适合自学的大概当属该丘斯(美)著的《和声学》(缪天瑞译)。另外,这些外国人的和声学著作是没有关于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
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 先学习传统和声的知识 再多分析大师作品 再学学钢琴伴奏 写曲子没那么容易的哦 我们学校作曲系的好多人都写啊 好听与否就不好论断了

天净沙秋赏析

不是秋思哦,50字,好一点,具体一点的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①,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残霞:晚霞。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22927.html?si=1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越调
  年代: 元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编辑本段]【大 意】
  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赏 析】天净沙①·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③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①,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残霞:晚霞。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曲牌名有哪些

青玉案、念奴娇等都是曲牌名。在我们学习古诗词文化的时候,经常听到词牌名,曲牌名等等这样的词汇。听名字,我们也能够想到这一定是曲的名字,而歌曲自然都有名字,曲牌名又是什么呢?曲牌名的来源:“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或是别的什么事,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引自百度百科。所以,曲牌名就是古代人们对曲调的称谓和限制。有哪些比较出名的曲牌名?青玉案:“作为宋代著名词调之一,由来已久,青玉案调为宋人首创,是北宋时期的“时调新声”。”——引自百度百科。所以,青玉案也被宋代诗人所广泛应用,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诗人的政治失意,不愿堕落的高尚品格。念奴娇:它起源于唐代的一个歌伎,《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事业之路太过坎坷,没能有成就的心情。曲牌名的应用规范了诗词的格调韵律。我们也可以轻易地从这些有曲牌名的诗词中发现,作者的创作是根据了词牌的格律要求,比如念奴娇的声韵更加适合表达豪放悲壮的情绪,而我们的诗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创作内容选择曲牌名。

有什么曲牌名和词牌名? 尽量详细 完全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
其相同处:
①曲和词都是句式不等长短句。
②曲有曲牌,词有词牌,有些曲牌词牌相同或相近。
③曲和词都重视平仄,韵脚、定格等也都讲究。
不同处:
①曲有衬字,某些曲牌还可增减字句;词的字数有一定,这是曲与词最重要的区别。
②北曲无入声,入声已入派“三声”,以平、上、去、分平仄,有些曲牌不仅要分平仄,还要分“上、去”声;词以“平、上、去、入”分平仄个别词牌如《满江红》只能用入声押韵。
③曲的韵脚密,甚至句句押韵,平仄互押常见,且一韵到底;词的韵脚疏,仅少数词牌可转韵或平仄互押。
④曲牌可叠用,不同的曲牌还可连用,如“带过曲”“套曲”;词牌只能单用。
⑤从语言上看,曲十分口语化,通俗清新,甚至曲牌的名称都非常俗;词比较典雅庄重。
词牌名的由来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填词要选词牌,词牌又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因此选择词牌就要选择词牌的声情,而不是选择词牌的名字。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情,或细腻轻扬;或激越豪放;或婉约柔情;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荡激昂。凡此种种,词牌基本上已经规定了。如《满江红》、《念奴娇》适合填一些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的内容,因此在用韵上也以入声字为主;《小重山》、《一剪梅》适合填写一些调子低沉,感情细腻,凄清孤寂的内容,因此大多选用平韵。
填词时选词牌,最忌讳“顾名思义”,即依据词牌的表象去填词。如《千秋岁》,本来是凄凉幽怨的调子,用韵很密,连不压韵的各句也全用仄声字,读来声情幽咽(秦观有“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后来黄庭坚就用此词牌吊唁秦观,因此后人多拿它作吊唁之词);而如果你望词生意地用它去祝寿,则无论如何也不合情理。同样,《寿楼春》的声调也是哀怨凄婉,不能用来祝寿。另外如《贺新郎》,词调慷慨激昂,与燕尔新婚的感情不相适应,因此亦不能用来祝贺新人。这就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如若违反了它,则再大的作家也填不出好词。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郭沫若先生1958年写的一首歌颂大跃进的词,他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改成《声声快》,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改填成“蓬蓬勃勃,烈烈轰轰,轰轰烈烈轰轰”,尽管表面上已经改了词牌,但实在也不能算成功之作。
那么,怎样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容需要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相应内容的词牌呢?根据夏承焘先生《唐宋词欣赏》,选择词牌有三种方法:第一,从声、韵方面探索,包括字声平拗和韵脚疏密;第二,从形式结构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第三,排比前人同牌作品,看他们用这个词牌写哪种感情最多、最好。
对初学者来说,三种方法中的第三种是最实际的,而且便于更快地掌握。
当然,词牌仅是一种格式,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而形式总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对词牌的选择墨守成规。我们揣摩古代大词人的作品,就是要用他们的作品来衡量某些词牌的声情;而不是用揣摩来的声情去衡量大词人的作品。《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如《诗经》,当初也是用来吟唱的,是先有情而后有言,然后才配以音律。只有这样,个人的情感才不至于受到音律的拘束而难于表达。即使是我们现今的歌曲,亦是先写歌词,然后再根据歌词的内容配曲。关于这一点,《乐记》中有“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故“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就连宋代王灼的专论词牌选择的《碧鸡漫志》,也有“古人初不定声律,因所感发为歌,而声律从之”之说。可见,表达真切的思想感情比形式的选择要重要得多.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下注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不过,无论词调和词的内容如何疏远,文情和曲情不和谐的,肯定不是好词。
本文标题: 有没有这些曲牌名介绍的书籍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47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想全面的了解世界历史,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我已经看完全球通史,第二阶段该看什么呢曼德拉效应是什么 它与记忆有什么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