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你更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呢?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时期,这一时期,刘邦、项羽各显神通,...
项羽和刘邦,你更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呢?
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时期,这一时期,刘邦、项羽各显神通,凭借自身以及帐下臣子们的智谋、武勇争夺天下。最终,善于用人的刘邦击败了刚愎自用的项羽,夺得了最终的胜利,并让汉朝成为了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政权。那么,为什么后世有些人更喜欢项羽,而不是"胜利者"刘邦呢?
首先,笔者认为,一个人面对甲、乙两个选项时,更喜欢乙的原因可能单纯是因为更讨厌甲。所以,后人更喜欢项羽,而不是笑到了最后的刘邦,一大原因或许便是对刘邦的厌恶。刘邦起于布衣,最终却能统一天下,按理说是颇为难得的,然而,他的作风、能力、性格等个人条件,都饱受后人的诟病。
首先,他为人轻浮,在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所事事。直到正式起兵前,他已经四十七岁,却只是当上了秦国地位最低的官吏亭长。据《史记》记载,刘邦为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可见,如果不是后来起兵并当上皇帝,刘邦的一生或许可以用"泼皮无赖"来概括,这显然是不讨喜的。
其次,刘邦本人文不成、武不就,连韩信都说他是:"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既没有出众的才华,也没有过人的胆识,刘邦能够全取天下,一方面是靠着麾下众多贤臣良将的辅佐,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羽不愿听从谋士之言,且不愿逃回江东再做图谋。总之,刘邦这样的人最终能够取得天下,这让许多人为项羽感到可惜。
其次,项羽个人十分具有魅力,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毕竟,项羽尽管也有一些缺点,但比起刘邦,项羽就要好太多了,他祖上是楚国名将项燕,自身也从小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气质、能力。项羽小时侯曾经先后学习写字、练剑,但他发出豪言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见,他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长大一些后,项羽"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当真是威猛无双。
二者进行对比后,就连刘邦的大臣都评价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以奇计著称的陈平直截了当地夸赞项羽"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总之,出身贵族的项羽待人礼貌,而出身贫寒的刘邦则更加随意,甚至有"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的低俗举动,这当然招致了一些厌恶。
其次,世人普遍有着同情失败者的心理,何况项羽输的很"冤"。弱者、失败者,自古至今都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同情,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和刘邦相比,项羽的能力似乎更加出色,也更加配得上最后的胜利。比如著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便曾经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
至于为何说项羽输得很冤,晋朝人段灼解释道:"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在他看来,项羽本已经成为了诸侯之首,但因为不听从韩生、范增两位谋士的建议而招致了失败。
项羽在关中分封各诸侯后,韩生曾经劝告项羽就在关中监督,好统领四方,然而,项羽却认为,一方面,秦国的宫室已经被自己焚毁得七七八八,难以再用,另一方面,"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项羽便定都在了自己故乡附近的彭城,过于偏东的首都不利于项羽对其他诸侯的监督,也使得刘邦趁机夺取了西部大片区域。
此外,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更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因素。早在项羽入关后,范增便精心设计了鸿门宴,准备将刘邦尽早除掉,然而,宴席上项羽却迟迟不愿下令,最后导致刘邦逃跑,并逐渐发展成为了消灭项羽的强大势力。可见,如果项羽早听从韩生、范增的建议,那么以他的能力,是不会让刘备坐大的。
项羽本纪中刘邦的性格 要通过语言表现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文学上,它不仅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而且为所有的文学形式成功地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在《史记》人物传记中,最能代表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当数《项羽本纪》,它成功地刻划了一个在动荡时代所特有的狂飚式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人物的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垓下之围》节选自《项羽本纪》,它所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搴旗,再现当年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本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气势磅礴。同时再辅以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言语、行动的生动描写,不同性格人物互相映衬等艺术手法,使所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寄予了惋惜与同情。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东汉〕班彪《史记论》、《后汉书·班彪传》)
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总其大较,信命世之宏才也。〖HT6K〗(〔南朝宋〕裴?《史记集解序》)
爰及太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继志,甄序帝绩。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FJF〗醶〖FJJ〗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文贵奇……太史公《伯夷传》可谓神奇。〖HT6K〗(〔清〕刘大?《论文偶记》)
昔谓子长文字峻,震川谓此言难晓,要当于极真极朴极淡处求之。(同上)
文贵大:道理博大,气脉洪大,丘壑远大;丘壑中,必峰峦高大,波澜阔大,乃可谓之远大。古文之大者莫如史迁。震川论《史记》,谓为“大手笔”,又曰:“起头处来得勇猛。”又曰:“连山断岭,峰头参差。”又曰:“如画《长江万里图》。”又曰:“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此气脉洪大,丘壑远大之谓也。(同上)
昔人谓子长文字,微情妙旨,寄之笔墨蹊径之外;又谓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无笔墨之迹。故太史公文,并非孟坚所知。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而意不尽者尤佳。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自太史公后,唯韩、欧得其一二。(同上)
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同上)
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同上)?
《史记》如海,无所不包,亦无所不有;古文大家,未有不得力于此书者;正须极意探讨。韩文拟之,如江河耳。(〔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试观《史记》中列传,一入手便将全盘打算:有宜重言者,有宜简言者,有宜繁言者,经所位置,靡不井井。此惟知得传中人之利病,但前后提挈,出之以轻重,而其人生平,尽为所摄,无复遁隐之迹。此非有定识高识,乌能烛照而不遗?(〔清〕林纾《春觉斋论文》)
乃不知古人用心,正能于人不留意处偏自留意。故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惟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其最擅长者无若《史记》。《史记》于收束之笔不名一格:如本文饱叙妄诞之事,及到结束必有悔悟之言,偏复掉转,还他到底妄诞,却用一冷隽之笔闲闲点醒,如《封禅书》之收笔是也。
汉朝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服徭役。秦末,为沛县泗水亭长。送本县刑徒往骊山(今临潼东南),途中将刑徒释放,自匿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推举,据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出发,转战半年,兵始逾万。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阳)。自此攻抚兼施,顺利挺进至霸上(今西安东南)。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阳,灭秦(见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民约法三章,并分兵把关,欲为关中王。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曲求全,亲至鸿门(今临潼东北)谢过,险遭杀戮。其后被迫接受项羽封号,为汉王。八月,回兵复取关中。二年三月,进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四月,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灵璧东南),统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氾水北,建立汉朝。刘邦顺应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屡败屡起。曾与诸将论楚汉战争得失,认为自己之所以获胜,主要在于重用张良、韩信、萧何。为帝七载,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将利几、韩王信、阳夏侯陈豨、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反叛,并剪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言为心声”,分析人物性格,当然离不开语言分析。《鸿门宴》中,我们分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往往侧重于拉拢项伯、鸿门说项羽、安排逃席等情节,而忽略了对其经典语言“为之奈何”,尤其是第三个“为之奈何”的分析。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项羽•项羽入关》中,虽透过“为之奈何”看到刘邦虚心求教的优点,但在《项羽•鸿门宴》中,未能看出“研究逃席”时“为之奈何”反映的刘邦性格。
《鸿门宴》中,刘邦说了三次“为之奈何”,从他的这一再三重复的语言中,可以看到其心理活动和鲜明个性。
当张良告知他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刘邦面对突发事件,颇感意外,一时根本想不出任何良策,茫然无措,只能马上问计于张良“为之奈何”。这既表现出他惊慌失措和短谋少智,又展示了其虚心求教的性格。
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时,刘邦回答后,依然急切地说“且为之奈何”。张良的两个问题极有启发性:你刘邦是误听人言,也无力抵挡项羽,硬拼只能自取灭亡,那么,你只能向项羽说明情况,向项羽服软。刘邦在张良这两个引导性问题的提示后,仍然没有想出避免项羽攻打自己的良方,依然焦急地说“且为之奈何”,还是只能依靠张良出谋划策:“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的确反映了他焦急万分的心理和诚心请教的个性,但这更表明刘邦急中无智、缺乏谋略。
当刘邦想逃离鸿门时,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第三次说“为之奈何”。
此时的刘邦,是真的不知怎么办从而征求樊哙等人的意见吗?显然不是!宴席之上,他已下定决心逃走。刘邦是贪生怕死之辈(《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为逃跑竟将儿女推下车三次),当听说项羽要进攻他时,吓得大惊失色;鸿门宴上,范增举珏他看在眼中,项庄舞剑他惊在心里。如此杀机四伏的宴会,他岂能坐以待毙而不趁早逃脱?他趁樊哙闯帐项羽发愣时假装“如厕”,且“因招樊哙出”,趁机悄悄招出猛将护卫,可见他已想好要离席出逃。他说“今者出,未辞也”,显然他已决意逃离。而且,他对如何逃离都有一套完整的安排:命令张良留谢,且吩咐“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只带四个随从“道芷阳间行”。
不过,就这么逃离,显得自己不仅不懂礼仪,而且贪生怕死,不顾手下将领死活,这将使他在部下面前颜面顿然扫地、威信将荡然无存!那么,他为什么不讲一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呢?难道是他不知道吗?显然不是!连赳赳武夫樊哙都明白如此浅显的道理,何况本来就不拘小节、能成大事的刘邦。不过,假如这话由刘邦口中讲出,难免有一种嫌疑:为自己的贪生怕死、狼狈逃离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不讲,因为他确信有人替他讲,而且是心直口快的武将替他讲,不仅讲“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且讲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比自己说更有分量!所以,他不讲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狡诈之处!
他早有逃走的打算,却让樊哙讲一番逃跑的大道理,仿佛“我”刘邦逃席,是部下所劝、所逼的不得已的选择!由此,我们能多么强烈地感受到刘邦的狡诈多端。
总之,透过刘邦的经典语言“为之奈何”,既可看到他虚心求教的优点,又可见他焦急万分的心理,短谋少智的缺点,还可看到他狡诈多端的个性。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一定要重视语言,尤其是反复使用的个性化语言,一定要反复揣摩,体味其精妙处。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但是在刘邦称帝后却杀害了许多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
刘邦是怎样当上皇上的
刘邦到底是丰县的还是沛县人
籍贯,历史居住地是现在哪里?刘邦是丰县人,籍贯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
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 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和丁公他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
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也由于历史说刘邦在丰县出生成人后,举家迁到沛县的。
无论是沛县人还是丰县人,有一点肯定的是徐州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