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
历史上的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
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
历史上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及死亡的日期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在前684年,由于齐桓公不顾政治大夫管仲的劝说,派了鲍叔牙、公子雍等人出兵讨伐鲁国。
在此之前,齐国和鲁国有过几次交战,鲁国全部败了。
当听到齐国大军要来攻打时,吓的面容失色,不知所措。
这是曹刿就出面了,他就请求见鲁庄王,主动要求自己要为抵抗齐国的军队出谋划策。
鲁庄公很是不自信地说,齐国很是强大,我们鲁国是个弱小的国家,怎么能抵抗的了?曹刿反问道:“君王您自己感觉为老百姓们做了哪些好事呢,能使百姓和您一条心来抵抗敌人吗?”鲁庄公很是自责,认为自己虽然时时能想到老百姓,吃穿不能独享,常常分给人们。
每次祭祀用的东西,都会如实向神灵交代,除此之外还能时刻想到百姓的疾苦,凡是重要的案件,都是亲自考察,按实情处理,但终究没有强大的信心会认为百姓能够和自己共同抵抗。
于是曹刿就向鲁庄公鼓舞道:“既然你都做了这么多,若事实如你所说,我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和齐国一决雌雄了。
在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国要攻打鲁国,曹刿就为其出谋划策,认为先取得人民的信任再开战,这样作战就会有一定的胜算。
在《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中就能看得出,不仅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物,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见义勇为的平民知识分子。
在军事战争上,也算的上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
对于他优越杰出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非常注重战前的一些准备,他认为先取得民众的信任,得到大众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样才能保证战争有取得胜利的预算。
只有具备了“民意”“民从”的条件,才能够上战场,若果连这个条件都没有就去上战场,毋庸置疑肯定战败。
第二点就是他深谋远虑,考虑周到,能够运用正确的战术达到战争胜利。
在战争过程中,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并且还善于选择有力的作战时机进行反攻。
他善于了解敌方的背景,知彼知己,又不畏强敌,走的每一步都很小心谨慎,最终凭借自己的聪明头脑和军事才能战胜了齐国大军,其次,从鲁军的胜利足以看得出曹刿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
总而言之,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头脑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战争,也说明了作战要善于把握时机,取信于民。
再次,表现了曹刿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品德。
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是谁,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
崔琰
崔琰,字季珪,清河人士,清河崔氏在整个三国时期都名声显赫,甚至唐初官员修订氏族,仍会将崔氏放在第一位。
崔琰少年时喜欢习武,经常练习击剑,二十三岁时,被乡里转为正卒才开始发奋读书,学习《论语》、《韩诗》。二十九岁拜入郑玄门下求学,恰巧遇到黄巾军作乱,没能完成学业,只得四处流浪,四年后才得以回到家乡。
袁绍听说崔琰的事迹后招揽了崔琰,让崔琰做了骑都尉,后袁绍将部队驻扎延津,官渡大败,袁绍两子夺权,崔琰推脱生病,拒绝参加却因此被打入大牢。后被阴夔、陈琳救出。
建安十年,曹操招揽崔琰作为自己的谋士。
建安十三年,曹操任命崔琰为东西曹掾属征事,。
建安十八年,崔琰被任命为尚书,曹操在立太子一事犯难,认为曹植不比曹丕差,而崔琰则给曹操回信到:“《春秋》中长子当立,且曹丕仁孝,宜继承大统。”由于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而崔琰却毫不犹豫的选择支持曹丕,曹操十分敬佩他的品格。此后崔琰向曹操推荐了杨训,表示杨训清廉正直,曹操信任崔琰,对杨训以礼相待。
建安二十一年,杨训上书称赞曹操功绩,却被他人讥笑,崔琰得知后,取来杨训的文章,并并写信给杨训道:“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这句话被小人曲解并并禀报了曹操,曹操大怒,认为崔琰对自己不敬,将崔琰贬为徒隶,打入大牢。
而崔琰就算被贬,也没有丝毫为自己辩解意思,仍旧做自己的事,曹操的令文将这一情况禀报了曹操,曹操因此认为崔琰死不悔改,一怒之下将崔琰直接赐死。
至此,三国时期最德高望重的名士,就蒙受不白之冤而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