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为何会被朱棣重用?他都有什么过人之处?引言:历史当中有很多人物都是比较有名的,而且这些人物不仅对当时社会有了很大贡献,而且在...
杨荣为何会被朱棣重用?他都有什么过人之处?
引言:历史当中有很多人物都是比较有名的,而且这些人物不仅对当时社会有了很大贡献,而且在后市当中他们的名字也依然流传至今,有些人的聪明才智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尊敬和敬佩。
一、谁是杨荣杨荣原名道应,字荣,建安人,也就是如今的福建建瓯,杨荣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也是内阁首辅,同时他和杨士奇以及杨溥并称为三杨,杨荣被称之为东杨,并且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并且杨荣得到朱棣的重用,他在朱棣去世了之后,帮助了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在1440年的时候病逝,年仅70岁。
二、杨荣为什么会得到朱棣的重用因为杨荣他是一位能谋善断的大人物,并且杨荣在北伐和明朝迁都以及朱高炽继位这些事情上面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当时朱棣比较重视文化,所以他更加的重用杨荣,所以当他终于完成的时候就让杨荣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而且他本人还比较善于察言观色,没有什么坏心眼,并且也擅长谋略,在多次战争当中杨荣都为朱棣出谋划策,解除了很多困难。
三、杨荣的主要成就杨荣他是比较爱好诗文的,而且也是台阁体的代表作家,但是他的文章却与唐宋的文家区别却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而且他的作品中富态负责的态度比较明显,无论是自己的汇景还是诗句,都能让读者联想到宏丽的场面,而且诗篇当中抒情的句子也是饱受深情,同时他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且他自己家中的藏书是有非常多的,而且历经了数十年也都比较新,并且藏本装潢的也是非常的精美,因此他的成就还是比较多的。
杨士奇为什么在大臣建议逮捕朱高燧的时候极力反对?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朱瞻基在杨荣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很快就平定了叛乱。虽说朱高煦失败得很快,但是这次谋反,他却是蓄谋已久,做了十足的准备。
朱高煦是朱棣嫡次子,生性勇猛,长期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极力在父亲面前表现,就是希望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好得到父亲的肯定,从而册封自己为太子。
但是根据明朝祖训,太子只能是他的哥哥,也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所以朱高煦才要更加努力,证明自己确实比哥哥要强。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次立下战功,还救过朱棣的命,于是朱棣就暗示他,将来会封他为太子,这让朱高煦看到了希望。
后来朱棣登基,朱高煦满怀希望,幻想着自己成为太子的一天。然而朱棣还是封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不平,于是他屡次想办法诬陷大哥,可是这一切,都受到一位大臣的阻挠,他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于建文朝入仕,曾奉命修撰《明太祖实录》。朱棣登基后,也十分重用他,并且让他负责教导太子朱高炽。杨士奇深深被朱高炽的仁善打动,认为他的确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是坚决拥护朱高炽的。
永乐六年,朱高煦联合三弟朱高燧,一同离间朱棣和太子的感情。后来朱棣渐渐动摇,便召来杨士奇等大臣,询问他们太子的情况。杨士奇称太子监国期间表现很好,而且对长辈充满孝敬之心,他还说:
“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朱棣听后很满意。
后来朱高煦又和朱高燧几次联手,打算诬陷朱高炽,都是因为杨士奇的进言,让朱棣消除了疑虑,甚至开始怀疑朱高煦、朱高燧的用意。
永乐十四年,朱棣听闻朱高煦有夺嫡之心,随即询问大臣是否属实。别的大臣都不敢说实话,唯有杨士奇说:
“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言下之意就是,汉王有没有夺嫡之心我不敢说,但是他屡次不肯就藩,还请求留守南京,其意图明显,你自己细品。这句话既说明自己不敢随意议论汉王,却又实际指出,朱高煦就是有夺嫡之心。朱棣听后便削去汉王两个护卫营,并强行命他就藩乐安。
杨士奇屡次破坏朱高煦的计划,朱高煦自然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他就藩以后,就开始筹谋起兵的事。朱棣在时他不敢动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他还没来得及动手,于是在朱瞻基刚登基不久,他认为时机到了,终于起兵谋反。
不过他低估了侄儿的能力,朱瞻基很快就亲征平定了叛乱,并且将朱高煦关押起来。此时很多大臣认为,朱高燧和朱高煦是一党,应该将赵王朱高燧一同逮捕,然而杨士奇却极力阻止。
朱高燧是朱棣嫡三子,他与二哥朱高煦一样,都有夺嫡之心。早年的时候,他和朱高煦勾结在一起,屡次陷害太子。永乐二十一年,他的护卫趁朱棣病重,甚至打算伪造遗诏,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不过后来被朱棣识破。
既然如此,就证明朱高燧确实与朱高煦一党,大臣的建议也在情理之中,可为何杨士奇却要极力阻止呢?
当时杨荣与杨士奇争辩这一话题,杨士奇的回答是:
“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
这句话包含了他极力阻止的三个理由。
一、维护叔侄情谊
皇室中为了争夺皇位,往往是自相残杀,就连亲父子、亲兄弟也无感情可言,所以皇室中有亲情是难能可贵的。朱棣一共就四个儿子,唯一的庶子很早就死了,只剩下这三个嫡子,明宣宗也只有这两个亲叔叔。
朱高炽对这两个弟弟仁至义尽,明宣宗本来也想善待叔叔们,谁知朱高煦会选择谋反,这让他难以忍受。如此一来,他就只剩下朱高燧一个叔叔了,如果连他也杀掉,就真的没什么亲人了。
杨士奇说:
“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
就是在提醒明宣宗,要维护叔侄情谊,不要连仅有的叔父也失去了。
二、朱高燧已无异心
朱高燧是朱棣的小儿子,一直以来都十分受宠,所以他也恃宠而骄,做出许多不法之事。后来朱棣认为他太过纵容这个儿子,于是狠狠训斥了朱高燧,朱高燧的行为就有所收敛了。
永乐二十一年,他的护卫企图作乱事败,事后朱棣责问朱高燧,他吓得说不出话来。还好朱高炽替他求情,称这都是下人的主意,朱高燧肯定不知情,朱棣这才作罢。不过从此以后,朱高燧再不敢有异心。
朱高炽即位后,对两位弟弟恩宠有加,还给朱高燧加了岁禄二万石。此时的朱高燧已经收敛,便主动放弃了常山左右二护卫。而朱高煦谋反之前,确实有意让朱高燧加入,但是朱高燧最终选择放弃。
所以杨士奇才说:
“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
就是说朱高燧既然没罪,就应该受到善待,如果对他有疑心的话,只需多加防范就是了。
明宣宗自然也认为杨士奇有理,所以他才会说: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三、为明宣宗保名声
朱高煦明目张胆造反,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可是明宣宗要处置叔叔,难免不会有人说他不念亲情。如果这时候连朱高燧一同处置了,只会让百姓更加误认为,明宣宗是个残暴的皇帝,连自己的亲叔叔都不放过。
再者,朱高燧此时本来就已经没有异心了,留下他既没有祸患,也可以为明宣宗保住名声。因此杨士奇才说:
“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
亲叔侄何必兵戎相见,既伤了皇祖在天之意,又坏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
就这样,明宣宗最终放弃逮捕朱高燧。后来又有人弹劾朱高燧,称他与朱高煦共谋,但是杨士奇都劝他要保护亲人,于是明宣宗总是对这些弹劾不予理会。朱高燧知道自己安全后,也马上交出护卫部队,表示自己的忠心。
此后,明宣宗一直善待叔叔朱高燧,他对杨士奇说:
“赵王所以全,卿力也。”
宣德六年,赵王朱高燧去世,享年五十岁。
杨荣是怎么一句话赢得朱棣重用,辉煌一生的?
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能让他看上的人不是诡计多端,就是勇猛过人。就是这么一位皇帝,却在登基之后重用了一个和他只有一面之缘的人。这个人就是杨荣,杨荣只用一句话就得到了朱棣的重用,辉煌一生。
建文二年,杨荣考上进士,得以进入翰林院。每天上班下班,如果没有靖难之役,杨荣这辈子估计都很难熬出头了。靖难之役胜利,朱棣攻入京城之后,兴致勃勃的朱棣打算入宫登基。正在入宫之际,有一个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跪在朱棣的马前。对朱棣说,“先是去祭拜皇陵呢?还是登基呢?”。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这一句话,直接惊醒了朱棣。朱棣是打着“诛奸臣,清君侧”的旗号造反。而造反成功之后直接入宫登基,不向自己老爹朱元璋汇报工作。那么“诛奸臣,清君侧”这句话等于白说了,摆明了自己是造反。杨荣的一句话,朱棣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棣登基之后,发觉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便开设内阁。杨荣成为了不二人选,得以成为首届内阁的一位阁臣,也是年纪最轻的一位。杨荣依靠长远的目光深得朱棣的信任。军事上的事,朱棣基本都会让杨荣来干。永乐五年,朱棣派遣杨荣过去甘肃那边检查军队和武器。杨荣,除了检查军队、武器外,顺道还在附近进行走访,查看周围地形。杨荣回去向朱棣报告自己在甘肃的工作情况后,朱棣激动的过头了,直接拿起刀切了一片西瓜给杨荣吃。这在古代可是光宗耀祖的时刻。
《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被朱棣下令,扔在雪地里冻死之后。杨荣顺势成为了永乐年间的首辅。成为首辅之后的杨荣更是大放异彩,朱棣出征蒙古的时候,基本都带上杨荣。杨荣自己对战场的形势也有独特的理解。杨荣跟随朱棣出征,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向杨荣询问杨荣自己对战场的形势理解。杨荣每次都能说出令朱棣特别满意结果。
最能看出朱棣特别重用杨荣的是,朱棣亲自将印信交付给杨荣执掌。印信可不是一般的重要,皇帝所下的诏书都是要经过印信盖章才能有效。没有印信盖章的诏书,就算是皇帝亲手写的,也没有任何效果。
朱棣驾崩之后,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太子党,朱高炽上位之后,更加重用杨荣,直接封杨荣为工部尚书(之前的职位依旧任职),而且还能领三份俸禄。在朱棣的五次御驾亲征下,蒙古基本上消停了。杨荣一直在朝廷上混混日子,基本没大事可做。一直浑浑噩噩到正统五年,无所事事的杨荣告老还乡,结果还没到老家就在路上去世了。深受两位皇帝重用的杨荣,死后待遇自然差不到哪去,单单是世袭都指挥使,这个职位含金量就特别高。
读《明朝那些事儿》34
第78章 帝王的财产(3)
这一章讲的是朱棣的人才的财产,那就是“三杨”。
杨世奇:
一岁半丧父,六岁时母亲改嫁,嫁给了罗性。八岁时,自己偷偷祭奠父亲,被继父发现,觉得他长大后能当重任。并且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人穷但不志短,为人很仗义,16岁时被选为编撰,编《太祖实录》,人生终于出现转机。得到主编方孝孺的赞赏,居然擢升为副总裁。
朱棣时被任用为内阁七学士之一,人生从此开挂。是太子朱高炽的坚定拥护者。
杨荣:
杨荣的出道非常之奇特。朱棣杀入皇宫,正打算去登基的时候,杨荣勒住了他的码头,质问他:“你难道不应该先去祭拜你的父亲吗?”从此让朱棣记住了他,然后一步登天,当上了内阁大学士。事实证明,他是跟姚广孝一样的谋臣,更厉害!
而且这个杨荣在“朱高炽登基”之事上,做了最关键的一件事:1424年7月,在朱棣病亡于御驾亲征的回路上时,杨荣当机立断,骑快马驰骋千里,回到京城,向朱高炽太子汇报他的父皇病死的消息,为朱高炽登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且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杨溥:
杨浦的出道可谓奇特之奇特。他因为是坚定的太子党,被送进牢狱十年之久。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那句话:“朝闻道,夕死可已”。哪怕遍体鳞伤,哪怕明天就要被处死,他今天还在认真读书,他在狱中学了很多经史子集,学问越来越大。自古以来,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
“不知何时发生,只知随时可能发生,这种等死的感受才是最为痛苦的。杨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这样的人,天下还有何可怕!真是个人才啊!”这一段儿总结得特别好,可以算是金句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棣才特意让人关照杨溥,他虽然不愿用杨溥,却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子用。
杨荣被世人称之为“东杨”,他最初是如何受到朱棣重用的?
杨荣之所以能够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1个原因,靖难之役成功的时候,杨荣是替朱棣解决了继位危机的人。第2个原因,朱棣在杨荣的身上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第3个原因,杨荣的才华被朱棣所认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三个原因。
杨荣解决了朱棣的继位危机靖难之役大功告成之时,朱棣进入南京,朱允文的旧臣跪地相迎这时贵在百官当中的杨荣提醒朱棣应该先去拜叶朱元璋的名为在继承大统名为在继承大统要知道这一句话可真的是老龙正在沙滩卧,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哪。没错啊!你打下了南京你就应该先把这个事儿告诉已经去世的老爸,让老爸知道你是在清君策而不是来抢侄子的皇位,只是简简单单的这么一句提醒,就让朱棣记住了杨荣这个人。
杨荣的忠心品格让朱棣印象极深作为一名臣子,拥有怎样的品格能够让皇帝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你的才能可以不够好,你阿谀奉承的能力可以不够好,你的样貌长得可以不够好,但是有一点你必须要做到那就是你的忠心。作为一名臣子杨荣的忠诚是受到朱棣的肯定的,因为杨荣一直在主张在坚持,应该把皇位传给太子朱高炽,就算是太子被打压的时候,杨荣一直坚持站在太子一点,这种忠诚和坚持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朱棣更加重用这个人。
杨荣的军事才能是朱棣所需要的要知道朱棣一辈子可是在刀山剑海中混出来的,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而杨荣作为一个读书人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无人能出其右的才能。这个巨大优点是被朱棣所赏识,也是能够帮助到朱棣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