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姓为什么和中国的姓不一样?简单的说,日本的姓为什么是俩个字(比如丰臣,织田,毛利,伊达,足利,),中国的姓是一个字(张王李...
日本的姓为什么和中国的姓不一样?
简单的说 日本的姓为什么是俩个字(比如丰臣 织田 毛利 伊达 足利 ) 中国的姓是一个字(张王李赵刘)在幕府时代,即武家时期,武士有“苗字带刀”的特权,所谓的“苗字”就是拥有姓名权,日语词汇“苗字”翻译成汉语就是“姓”;而“带刀”就是众所周知的日本武士“佩戴双刀”的特权(丧失武士身份的浪人只能带一把长刀,地痞流氓有时也带一把刀而无人敢过问)。
因此明治维新以前的一般日本老百姓如农民从来无姓,也无名,纵然有名也是“诨名”一类的东西,或仅以兄弟排行相称,如太郎、二郎、三郎……一男、二男、三男等等。
明治以后何以突然允许一般百姓拥有姓氏?日本的一般民众是在进入明治以后,才有姓名权。何以会有如此变化呢?
首先日本新政府立志改革,建设“文明开化”的近代国家,宣布“万民平等”以树立日本人的自立精神,此福泽谕吉等所谓“一人独立则一国独立”,老百姓连姓名都没有就更别谈什么“文明开化”!
其次1869年以后将军、大名“版籍奉还”,于是土地、人口管理一律收归明治政府,名义上属于天皇。但明治新政府在课税征役时发现,许多日本人无名无姓,管理起来很麻烦。为了方便户籍管理和激励国民,明治政府便于1870年决定,一般老百姓可以拥有姓氏权,可以给自己取姓。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日本农工商已经奴化,加之习以为常,或是不识字不会取的缘故,竟然响应号召的人并不太多。于是,明治政府不得不于1875年再次下令,要求“凡国民必须有姓氏”,没有姓的则给他起名起姓,否则受罚。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才急急忙忙请人取姓,才开始有了姓氏,不过是非常古怪的姓,如田中、田边、犬养之类。
从日本人的姓氏可以透视日本社会文化
明治以后日本人古怪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由于许多无姓的农民没有也无权读书识字,一时也想不出合适的来,随便就取一个,或者请识文断字的人给帮忙取一个,一般是请和尚、户籍人员等,而这些原先有姓名特权的人由于心理多少有些不平衡,更可能是由于户籍管理官员在登记户口姓名时技穷而信口开河,下面这些日本农民的姓氏取的很是随意。
例如,住家的周围是稻田的农民就根据“田”的特征让他们姓田中、田边、藤田、吉田,或野中、藤野什么的;
家住河边的就让他姓河边、河本、渡边,或川上、川口、川端、川崎等;
如果住在山脚下,户籍官就会建议说:“你就姓山本吧”。如此,山上、山中、山下、山口,不一而足。
再如今日本人中姓“松下”、“松本”的,他祖上老家的房子肯定是在一棵大松树下;
此外,竹本、竹下、竹内、竹中、多木、芝木等也是顺此理来命姓的。
从日本人以上姓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农村。
而拥有以下姓氏的日本人,如:东条、南条、北条、九条、十三条等姓,一看也就知道他们的祖先则可能是城市居民(町人),住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的某条(如九、十三条)街上。以居住地为姓氏的古朴方式在中国古代也很流行。
其次是以职业为姓氏。日本人姓“犬养”的,按汉语的意思似乎他们的家族都是“狗养的”,非常的粗俗,为何以此为姓?实际上,“犬养”、“猪饲”姓的祖先可能是养狗、饲猪的。不过,也可能是“犬养”家的先祖本无姓氏,来登记户口的时候又没有带礼物孝敬管理户籍官员,让他起一个好听的姓,户籍官因此不喜欢他,心理骂他“狗养的”,欺负他没文化,便在户籍上也填写上“犬养”二字。再如“猪口”姓、“猪股”姓、“御手洗”(即厕所的意思)姓等,大概同出一路。在古代社会,为了避免灾难往往故意起一个肮脏的名字,这在日本(尤其阿伊努人中)和中国人都有此习惯,但取姓也如此,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日本人的有些姓氏更是稀奇古怪,不知从何而来?
如“八月一日”、“四月一日”,我们只能做这样的推测,可能是小百姓登记户籍时,报出生日后,因为没有姓氏,户籍官就顺便把他的生日作为姓氏了;
而“十七女十四男”、“数十万人”等就无法想象了。硬要加以推测只能是如此,该农民在报人口时,因他家有人“十七女十四男”,此人口数便阴差阳错地成为他家的姓氏。“数十万人”的姓氏如何产生就让读者自己想象了。
据说日本人的姓氏超过了12万个。日本人的姓一般由一至五个字组成,其中以复姓(两个字)居多,字数最少的如“一”和“乙”;最多的达7个字,甚至12个字,如“大身狭屯仓田部”,“藤木太郎喜佑之卫门将时能”和“笼谷懿俯舍仰隶里小也弘光”。
日本人的名字也以两个字居多,四五个字的也不少。
日本的三大姓是“铃木”、“佐藤”、“田中”,一如中国的李、王、张。姓“田中”的之所以多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姓的农民多的缘故。
日本人的姓为什么这么多?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的姓氏有很多,都很奇怪。日本人通常都会把自己的姓氏写在门口,所以,你站大街一路走来发现没几个一样的,但是你没想到的是100多年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还没有姓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原来的贵族姓氏来源,与中国的姓氏来源相类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有的来自统治地的地名。但当时称为“氏”,一个贵族集团就是一个“氏”,一般他们是和天皇有血缘关系的部族。当时的日本四大家是:源氏、平氏、藤原氏和橘氏。后来,这些部族,又继续发展他们的下线,对隶属朝廷的许多姓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以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我们的爵位。有部分流传到了现在,比如“织田”、“藤原”、“佐藤”、“铃木”、“北条”。不过,长期以来,寻常百姓都是有名无姓的。所以,当时只有指直呼名字,如:八郎、三郎,秀一,秀二等等。当时一进村口叫一声一郎,可能出来七八个人。
后来到了明治天皇大力推广明治维新,一心学习西方,这人要是没姓就太落后,太不文明了,所以,明治维新其中一项举措是颁布《平民苗字许可令》(苗字:日文念MYOUJI,意为姓氏)。可是由于人们长期居住偏僻,民风不开化,也都习惯了“行就一名,绝不起姓”现状。为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强制命令“凡国民,必须取姓”(《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
这时候,人们才匆忙响应了起来,可是一下子上哪找姓呢?见什么姓什么,在哪姓哪,干什么姓什么,用经常所见到的起居的地方为姓,一时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行不改名,坐地起姓”的热潮,这年有史可考,正是明治八年(1875年)。从那时起,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家外四面农田包围的就叫“田中”,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有水的就叫“川口”;旁边有座桥的叫“大桥”或“小桥”。从事纺织的姓“服部”,从事风月场所的就叫“那妓男”;屋子在江边姓“近江屋”;更有甚者以厕所为姓,姓“御手洗”(日文厕所的意思)。
日本的姓氏,大体可分14类型,十三万余种姓氏:地名姓、国名姓、古姓、译音姓、氏姓、职业姓、特别称谓姓、略姓、信仰姓、佳称姓、复姓、间接称呼姓、外来姓及其他(器物、用具、建造、天体、屋号、商业、抽象用语等)。
由于政府并没有统一的姓氏划分,都是民间自己取的姓,日本一下由原来几乎无姓,变成了姓氏多如牛毛,据21世纪统计不到2亿的日本人,日本姓氏多达15之多,而我国10几亿的人口就5000多个姓。
另外,还有一个造成姓氏增多的原因,是日本人不像中国人和同样使用汉字的朝鲜人那样是祖祖辈辈都使用一个相同的父姓,在日本人中不用父姓的占有不小的比例,爸爸姓“中村”,我现在不在中村了,我现在在村头了,改姓“村口”,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姓氏的数量不断增加。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数量多,在其读音,汉字的写法上也相当的复杂,读音相同的姓氏,汉字有几种甚至是十几种写法,而相同的汉字也会出现好几种读音。例如:ささき就可以读做以下几个姓氏——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贵,陵,雀等等。姓为ごとぅ的日本人,用汉字来写会有以下几种写法:后藤,五藤,吴藤,梧藤,梧桐,江藤,牛头,五岛,后岛等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