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关于古琴的地位,我们常听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琴赋》),“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
论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关于古琴的地位,我们常听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琴赋》),“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等话语,文人四友“琴棋书画”,琴位于首位,足见古琴读书人心中的地位。
古琴在西周以前的地位是最高的,那时候古琴是统治阶级用来教化万民的手段,也是用来赏赐诸侯的礼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后,古琴从礼器变成了乐器,被孔子纳入到儒家六艺之中。儒家学派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观点之后,便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古琴作为儒家六艺自然也是文人的必修课,古琴作为一个乐器也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儒道思想以及外传的佛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古琴是文人精神世界外放的一种媒介,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关于古琴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古琴的作用在这三两家主流思想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古琴是儒家的修身养性之器。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说的就是礼乐并非单纯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其背后具有的经世致用的意义。古琴已经成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载体,更是在更深层次的功能层面探讨古琴具有的教化,修身和治国的功能。古琴的形制结构命名遵循的也是“尊卑有序”“君臣有别”伦理思想,依次宣扬儒家的礼法精神。古琴的音色也需合乎儒家推崇的“中正平和”的审美规范,反对“烦手淫声”等没学,古琴曲《广陵散》是被很多儒家学者摈弃的,宋代的朱熹,明代的宋濂都曾通骂过《广陵散》这种弑君的琴曲。
古琴对于道家是师法天地的道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其在音乐审美上也有重要的体现。《老子》中“大音希声”推崇的就是一种自然之音,贬斥人为之乐。更有“弹琴者至于忘机,乃通神明”,“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等说法反映的正是琴人在演奏欣赏层次上追求的“大音希声”的境界,《庄子》“至乐无声”是道家对于古琴的最高艺术定位。
文/洛水琴客
供参考。
古琴在古代的地位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象嵇康这样爱琴的人士,在我国历史上颇不罕见。李白就是这样一位,他平生写过许多有关琴的诗歌,写他沉缅于琴声,忘记了时光的流逝:“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他与友人分手时,不忘记叮咛:“吾醉欲眠卿且去,明日有意抱琴来。”另一位诗人白居易则直接指出:“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将自己与琴的亲密关系和盘托出。而朱熹这方面的体会则更为具体而深刻:“乾坤无言物有则,吾独与子钩其深”,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唯独琴能始终与我相伴,对这种友谊的珍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文人雅士以其渊博的学养,深广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趣哺育并提高了琴的品位,丰富并充实了琴的内涵,从而使其传达出我国传统文人的心声。人们承认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琴棋书画”,琴居其首,这是可以理解的。
琴曲艺术能够高度发展,还应归功于琴师们的辛勤创造。不少琴家毕生致力于琴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民问作品经过专业琴师的加工,提高成为传世佳作,牧民的胡笳曲调经唐代的沈、祝两家及董庭兰之手,精益求精,形成蜚声琴坛的名曲,董庭兰则被誉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离骚》一曲作者陈康士,《潇湘水云》的作者郭楚望,都是因创作而名垂琴史。明代风行徐天民家族所传诸曲,一时间“上自廊庙,下逮山林,递相教学,无不宗之”,人们推崇为:“徐门正传。”
作为音乐艺术的最高成果,达官显贵对琴曲也不甘落后,纷纷附庸风雅,不仅听琴、弹琴,而且参与创作,著名的有宋太宗为“十小调”命名,明崇祯为琴曲写歌词等等,优秀琴师则被召入宫中为待诏,汉代有师中,唐代有薛易简,宋代有朱文济,他们都对此专业颇有建树。民间散见的琴谱被集中到宫中珍藏,从而避免了战乱的损毁,一些历史名曲因此而得以保存下来,现存《神奇秘谱》、《风宣玄品》等名贵谱集都得益于此。
如上所述,文人的雅趣,琴师的演技和官府的谱集共同推动了琴艺的发展,营造出古朴典雅、意趣隽永的艺术境界。弹奏古曲犹如与古人促膝谈心,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弹奏古曲是继承优秀传统,保护古琴遗产必由之路。
我们过去了解古人主要是靠视觉,诸如读古书、观摩文物等等。靠听觉了解古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音乐虽是心灵的窗口,却无能为力,古代音乐作品虽多,却都相继失传,无可挽回。唯独古琴例外,它不仅有古谱传世,而且世代传奏,至今未泯。古琴曲中的声音可以信赖,它为我们用耳朵来结识古人提供了机会。倾听古人的心灵世界是一种艺术享受:巍巍高山令人肃然仰止,滔滔流水洗涤着心灵,展翅鸿雁飞向广阔天地,梅兰的芬芳使人思慕高雅……。重温李白的诗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如同身受,倍感亲切。琴声缩短了与古人的距离,开拓了思路,丰富了生活,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大有裨益。
许多传统琴曲都是长期艺术实践中历经锤炼不断筛选下来的精品,它们凝聚着民族智慧,其艺术特色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无与伦比。试问哪个国家可以把千百年前的古曲如此完美地保存下来?除了中国的古琴之外,没有第二个,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对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十分珍惜,力求其不走样、不变质,原汁原味地再现古代风貌,其历史价值正在于此。古琴遗产不能受到任何损害,否则是对历史的不忠,是对保护遗产的失职,如果故意篡改更是破坏文物的犯罪。要划清保护遗产与改革创新的界限,就遗产来说是不允许有任何改动的,在遗产面前应老老实实拜古人为师,首先弹好古曲~
古琴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由于古琴一向被视作“华夏正声”、“元音雅乐”的代表,而佛教为外来文化,有别于当初的国学正统,故在琴学的传承及创作等方面亦多少受到某种程度的鄙夷和排斥,尤其是佛教传入不久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僧人甚至被拒授琴。故现存传世琴谱中,内容直接与佛家及佛教有关的琴曲非常少(大概不超过十首),远远不如儒家和道家。因佛家与道家在出世修炼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故附会者认为并非缺少佛家琴曲。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道家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如广陵派、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岭南派等皆与地域有关。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燕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燕山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金陵派:源自于明代皇家乐官,是建立在金陵长期的古琴文化基础上的一支独特古琴派别,在演奏技法上具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的特点,尽显皇家风范。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
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自远堂琴谱》,也是很有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还陆续出版了《蕉庵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及于当代。
川派: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蜀山派(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汉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据悉,为保护蜀山派(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将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专门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养古琴人才。
闽派:近代琴派。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终南派:源于西周,成于两晋,盛于隋唐。从周文王到汉武帝,从马融、文姬到隋文帝,从徐时琪《绿绮新声》王元伯《琴学练要》、徐胪先《绿绮清韵》、到一如行者《琴医坣终南雅韵》。
岭南派: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诸诚派:近代琴派。山东诸诚王溥长、王作祯、王露 ,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诚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一)浙派
派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琴述》、《霞外琴谱》、《琴学名言》、《梅雪窝删润琴谱》、《梧岗琴谱》、《杏庄太音续谱》等。
(二)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始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李一凡、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等。
(三)金陵派
形成时期:明末清初
创始人:待考
主要风格: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
代表人物:夏一峰、刘正春、桂世民
代表琴曲:《良宵引》《关山月》《渔樵问答》等
(四)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梅曰强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等。
(五)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与古斋琴谱》、《琴学入门》等。
(六)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孔山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朱默涵、丁承运等。
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百瓶斋琴谱》等。
(七)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李浴星等。
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八)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琴谱正律》等。
(九)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梅庵琴谱》等。
(十)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等。
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舜定琴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古琴被称为非文化遗产,古琴是音乐还是文化?
古琴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作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实物和场所。以传统口头文学和语言为载体;传统艺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和杂技;传统技能、医学和日历;传统礼仪、节日等民俗;传统体育和娱乐;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古琴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有5000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修身的必由之路。对于古人来说,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首抒情诗。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民族音乐的精髓。古秦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赞誉和追求。
古琴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琴,在古代又称瑶琴、七弦琴,为了区别其它乐器,悠久的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独特记谱及演奏方式以及美妙的音乐。
请以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为线索,论述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古琴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断迸发其迷人的魅力,其中和丰富的表现力, 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平和恬淡”的审美情趣。大量琴曲、琴歌的问世, 也从客观上对于记谱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众多古代琴曲名篇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记谱法的逐渐完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