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儒家最大的糟粕之一,就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恶”?就我浅见,“人之初性本善”是宋代以后的观点,尤其是受了宋明理...
为什么说儒家最大的糟粕之一,就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恶”?
就我浅见,“人之初性本善”是宋代以后的观点,尤其是受了宋明理学的影响,以此为根基,“存天理,去人欲”的价值观念倡导了此后明清几百年。
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伴随着孟子升格运动而发展的。孟子有一套完整的性善理论体系,是后来儒家人性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这里就意味着,对于原始儒家思想而言,尤其是在孔子那里,并没有“人性本善”的直接表述。至少在《论语》中,孔子更愿意把人性表达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与“习”相对,强调的是教化的重要性。至于人的原初本性是善还是恶,就我所知,并无遽下论断之处。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直”不等同于某种德性,而更似于老子的“朴”。与“直”相对而言是“枉”,枉就似乎牵连一种后天之“习”的结果。鄙人觉得,孔子希望用一种积极方式对待人性,希望发展人性,认为人性不仅仅是原始本能这样的扁平化理解,它有其丰富性,尤其是人性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把握,自觉地确立(用哲学语言来说)主体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因此孔子肯定了人最终需要通过自己来进行价值选择,找回那人类“相近”本性的大致方向。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孟子没有悖逆孔子的基本精神,恰恰相反,孟子的性善论从这一意义讲是继承、发扬了儒家所要提倡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人性问题,应该积极地长养它、发展它,同时,它最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人的独立自主的基础,而不是受动物本能完全限制的无自由状态。譬如优良的苗种,不养护栽培就变成稗草,性善论它首先肯定的是人对于人性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不是被动应对。
至于恶,客观存在。就像是人,总会生病的。
儒家提供了药方,管不管用,是另一回事。很多人说不管用。不管用可以换一副药。但是,儒家讲及人性的善用,却是难以彻底抹杀的。也许法家的药管用,但副作用是最大的。儒家的社会治理理念,当补药吃,身子吃不坏,反倒有助于康复。有人说吃坏了,不能吃,那也没关系,人类的共同努力就是想趋于真善美,减少假丑恶,如果有更好的药方,为什么要耽误治疗呢?
总结一下,儒家人性论,如果有着恰当的理解,它是趋向于真善美的,如果非要把它作绝对的错误来思考,希望你得出的结论不会是假丑恶,至少为了反驳而反驳,会让自己脸上变得狰狞,心里变得魔怔。
据我所见,“人性初善”是宋以后的观点,尤其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清两代几百年来一直倡导“守自然,向人欲”的价值观。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伴随着孟子的升华运动。孟子具有完整的善性理论体系,是儒家人性论的主要渊源。
这意味着,对于原始儒学,尤其是孔子来说,没有直接的“人性是善”的表述。至少在《论语》中,孔子更愿意把人性表现为“亲近自然,远离学习”,“反于学习”,强调启蒙的重要性。据我所知,对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并没有突然的判断。孔子说:“人的一生也是正直的。”“直”不等于什么美德,更像老子的“朴”。与“直”相比,这是“浪费”,似乎是后天养成的“习惯”的结果。我觉得孔子想积极对待人性,发展人性。他认为人性不仅是一种原始本能般的扁平理解,而且具有丰富性。特别是,人性需要每个人去把握和自觉地确立(哲学语言中的)主体性。”三军可以接管将军,平民不能接管志向。因此,孔子肯定了人最终需要自己做出价值选择,寻找人类“相似”本性的大方向。
从这个角度看,孟子并没有违背孔子的基本精神。相反,孟子的善性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在这个意义上所倡导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性。同时,它应该是人类独立的基础,而不是完全受动物本能限制的自由状态。例如,好的幼苗在没有保护和栽培的情况下就变成了稗草。人性善论肯定了人可以对人性有所作为,而不是被动地回应。至于邪恶,它是客观存在的。就像一个人,有健康或疾病。
另一件事是儒家提供的处方不起作用。很多人说它不起作用。不管你用不用,你都可以换一副药。然而,儒家思想和善用人性是很难完全抹去的。也许法家的药管用,但副作用最大。儒家的社会治理理念,进补时要吃,身体不吃坏,相反,有利于康复。有人说食物坏了不能吃没关系。人类的共同努力是走向真善美,减少假丑。如果有更好的处方,为什么要推迟治疗?综上所述,儒家的人性论如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趋于真善美。如果你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个绝对的错误,我希望你的结论不会是错误的、丑陋的,或者至少不会为了反驳而被反驳,这会使你的脸变得凶猛,你的心变得妖娆。
很惭愧,就微小的批判了一番儒学,谢谢大家!
法家的解决方案是用法律来限制人的欲望,是比较适合人类的,所以现在大部分国家都实行以法治国。
关于孔子的事迹简写
孔子的事迹:
孔子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出生,祖籍是宋国栗邑,他是中国古代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经带着他的很多弟子周游列国了十三年,在晚年的时候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说孔子曾经在修订《礼》的时候请教过老子。
并且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倡导了仁义礼智信,他的一生当中有三千个弟子,在这三千个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个贤人。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去世,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们把孔子生前所说的话,和他的一些行为还有思想都记录了下来,整编成了儒家经典的《论语》。
扩展资料: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
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
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
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1、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2、教育思想与教育成就
孔子重视教育,发展私学,是文化下移,注重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启方向,对学习态度多侧面的阐述,使中国成为爱学习,爱文化的民族。
3、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古代文献的整理
孔子以高度负责和极为热爱的心态,为中国整理保存了重要文献,为后世开创了重要文献,重视出版的精神。
5、孔子相师
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的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2、周游列国,
3、儒家学派创始人,
4、门下弟子三千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新闻材料:最近孔子画像以及用于孔子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学经典《论语》被搬上了彩票,在民间发生了热议。
发行方表示这种彩票有助于宣传传统文化,,而相当一部分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做法亵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n你对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示例:我反对孔子彩票的发行。首先福利彩票之于广大民众而言,博彩的乐趣可能才是第一位的,购买彩票的普通群众对儒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这些奖符让他们学习孔子思想,有点缘木求鱼。其次孔子彩票的发行亵渎孔子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虽然孔子也主张言传身教、有教无类,“寓教于彩”“寓教于赌”,已经歪曲了儒家文化的本意,逾越了儒家学说以及文化传播的底线。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