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雍正王朝中的上书房大臣马齐

发布时间: 2022-11-24 14:00: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九子夺嫡时马齐死保八爷被下狱,为何雍正却让乾隆娶他侄女为妻呢?九子夺嫡,是发生在康熙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清朝的走向,历来都...

如何评价雍正王朝中的上书房大臣马齐

九子夺嫡时马齐死保八爷被下狱,为何雍正却让乾隆娶他侄女为妻呢?

九子夺嫡,是发生在康熙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清朝的走向,历来都被人们所重视。这点也同样表现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

康熙发现太子胤礽,跟爱妃郑春华偷情后被气得半死。太子胤礽直接吓疯,跑到了雍正和十三爷那里。哪料此事恰被八爷和十四王爷利用,通过模仿太子笔迹,栽赃胤礽私自调兵逼宫,被平复后,太子胤礽也被圈禁起来了。



于是康熙重新册立太子。两大重臣佟国维和马齐,都属八爷党成员,在他俩的斡旋、调度下,八爷形成压倒性优势,成为新太子似乎是板上钉钉了。但他们都忽略了康熙的心机。遭康熙强悍翻盘,复立胤礽为太子,并当场怒斥佟国维罢了他的官。

但对另一位重臣马齐,由于他表现得很乖,如个老好人一般,便被网开一面了……

以上这些是《康熙王朝》中的情节,但大多却是虚构的。不说别人,只说那位老好人般的马齐,就被严重削弱了。因为历史上真实的马齐,其强悍程度,不亚于《康熙王朝》中的那位十三爷!



据《清史稿》记载,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由于马齐和弟弟马武、李荣保三人,都是八爷党成员,在推荐太子人选时,马齐率先赶来,问张廷玉道:“廷玉老弟,你推荐的新太子是谁?”

张廷玉不吭声。马齐则一转头对其他大臣宣布:我马齐,还有弟弟马武、李荣保,都推荐八爷为新太子。马齐可是康熙身边的重臣加红人,他的态度被普遍解读为,代表着康熙的意思。

于是八爷党成员弹冠相庆,奏折齐发至康熙手中。哪料康熙却不置可否,一直拖到第二年开春,才在一次朝会上,当庭问话:是谁率先表态支持八阿哥允禩的?



得知是马齐和佟国维后,康熙怒了——你马齐,还有佟国维,哪来这么大胆子?撺掇着几乎满朝大臣都推荐八阿哥,你们瞅瞅人家张廷玉,多么持重公正!你马齐就是“尚怀私意、恣肆专行”。

马齐一听就急眼了,当场开始顶撞康熙:皇上你说啥是啥。但我,还有两位弟弟,就是推荐八阿哥,我们都没私心。你看着办吧!

一句话气得康熙差点没背过气去,下旨把马齐、马武、李荣保这哥三,都给扔进大牢里去了。现在的疑问是,康熙为何会这么震怒?

理由很简单,在废掉太子后,康熙就有点后悔了。可皇上是金口玉言,岂能自己打自己的脸?于是康熙就暗示马齐、佟国维和张廷玉:我要让大臣推荐太子,你们三位可一定要领会精神,务必办好这事哦?



须知,皇上立谁当太子,哪有这么大规模,让群臣也都参与其中的?一贯是跟几位心腹重臣通通气,听听意见,然后就拍板了。故而康熙的意图是再明显不过,他就是希望,马齐等三位心腹重臣,去说服群臣们,复立胤礽位太子,自己顺坡下驴罢了。

张廷玉都能听懂,马齐也好,佟国维也罢,他俩跟康熙更亲近,时间更久,岂能听不懂?结果马齐却借用了这次机会,搞了一次“群臣逼宫,力推八爷”,违背了康熙意图,且还死保八爷,因此这才气疯了康熙,被全族下狱了。

从这段史料上来分析,显然历史上真实的马齐,那是铁杆的八爷党成员!异常强悍,敢违背和顶撞康熙,绝非《雍正王朝》中,那般老好人般的形象。

那么为何《雍正王朝》,非要把这么强悍的一位重臣,改编得那么乖呢?理由就一条,雍正的手腕太高导致!



马齐家族,是称为满洲八大姓之首的富察氏。如马齐的全称就叫:富察.马齐!在索额图和明珠倒台后,真正受益的便是这个家族,被称为“二马(马齐和马武)吃尽天下草”。

雍正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如何拉拢富察氏,便成了分化八爷党势力,帮助自己夺得皇位的重要一环!故而,几年后就发生了这样神奇的一幕。

这天雍亲王(雍正),突然来到马齐的弟弟李荣保府内,恰好看到李荣保的女儿,正在练字。雍正俩眼一亮,走过去大为赞赏。表示,你这丫头模样俊,字写得更俊,再看这举止,端庄大方……



总之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你这个女儿,我雍正看中了!并还在临走时,拿走了李荣保女儿的一幅字。回到府后,雍正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叫来,却看着十岁的弘历(乾隆)说:“看看,这是出自一位九岁格格之手,这字写得多好,你若再不努力,连她都比不过了。”

此事,是发生在公元1720年,也就是康熙去世前两年。雍正此举是啥意思,想必谁都明白——就是给乾隆定亲来了!通过联姻李荣保,把马齐、马武所代表的富察家族势力,从八爷党势力中清除,并收为己用!



果然,马齐、马武等人,此后就成了雍正的得力助手,帮雍正取得了皇位。雍正在登基后的第五年,便指定乾隆娶了李荣保的女儿,也就是马齐的亲侄女,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号称乾隆唯一真爱的:察氏皇后。




这是古代帝王为了掌控臣子的一种办法,通过联姻的办法让他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马奇。死保八爷也是为了雍正不被骂名而且视死如归,是一个忠诚的风骨,让乾隆娶她的侄女儿可以改善两家关系。
九子夺嫡是康熙晚年最著名的事件,大部分被卷入的都是王公贵戚,马齐也是勋贵,虽然本人站错队,但并不影响家族的发展,到雍正时期依然是豪门

雍正王朝:从康熙去世到四爷上位,这期间谁的权力最大?

《雍正王朝》中,权力斗争的第一次高峰,就是康熙去世的夜晚。当时,众皇子以及上书房大臣齐聚畅春园,外围力量磨刀霍霍。大家对新君充满期待,也暗含担忧。期待的是自家老板能够上位,忧虑的是会有不测发生以及新君上位后自己何去何从。

在传位的夜晚,任何的风吹草动可能会让自己的计划前功尽弃,任何一个小人物也可能让自己的布局满盘皆输,因此,从上到下都高度警惕,街头巷尾纷纷戒严。从康熙召见众皇子,到雍正上位,整个过程充满惊险。那么,在那个皇权的“真空期”,谁的权力又是最为强大的?

首推张廷玉

上书房首辅,是臣子所能达到的极点,也是皇帝与众臣工的枢纽。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有时候甚至可以代行皇权,比如,康熙去热河狩猎,佟国维就负责留守京城,管着整个朝廷。老佟退休后,张廷玉接替上书房首辅,由此也能看出他们在康熙心中的分量有多高。在传位的那天夜里,几位皇子为了皇位开始打架斗殴,现场一片混乱,为何只有张廷玉挺身而出?

“死鹰事件”后,康熙就开始布局传位的事,整个过程,只有张廷玉全程参与,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其他皇子或大臣,最多只知道局部。信息就是一种权利,垄断信息就能垄断权力,张廷玉知道的事,其他人不知道。正是因为掌握的信息少,也不知道张廷玉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皇子们各个都一筹莫展,完全失去理性,也对张廷玉的安排无可奈何。

八爷党的怒斥:

从这几句话来看,张廷玉的权力已经超过职位所赋予的权力。首辅的权力已经很大,仅次于皇权,“越权”意味着什么?说明张廷玉已经代行了皇权。

隆科多管着九门,又是上书房大臣,被八爷定义为“最厉害的杀手锏”,但这个“杀手锏”面对张廷玉的吩咐,也只能乖乖地喊一句“遮”,为何?一是因为老张是首辅,跟康熙走的近,平时就能共享皇权;二是因为老张手里捏着赐死隆科多的圣旨。

雍正的继位,如果说隆科多有从龙之功,那张廷玉就是护龙之功。在畅春园,没有张廷玉的统筹,或者张廷玉倒向其他力量,四爷根本就拿不到金牌令箭,也不会有隆科多去取遗诏。看似臣子的张廷玉,实际上已经暂时代行了皇权。

四爷的力量不容小觑,尤其拿到金牌令箭后

在出门前,四爷和邬思道已经做了很多布局,甚至准备好发动一场“玄武门政变”。此时的他,虽被撤了差,但还是雍亲王,手里还有一个领侍卫内大臣的关防大印,宫里宫外的眼线也不少。

即便单枪匹马入宫,但外线有邬思道,内线有张五哥。一旦中途有变,邬思道就会拿着关防大印放出十三爷。老十三如果能够顺利出山,那就意味着大局彻底扭转。此外,四爷拿到金牌令箭后,意味着皇权已经转移到他身上。有了金牌令箭,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调兵遣将,甚至放虎归山。因此,四爷的底气马上就充足了,怼九爷时毫不客气,甚至想将其捉拿。

八爷的权力不容忽视

八爷在传位夜里表现不佳,不代表他影响力不够,更不能说明他权力不大。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八出门前,先串联了丰台大营,接着身披黄袍去畅春园。在古代,黄袍意味着什么?老八敢穿,说明对皇位志在必得,他的自信来自哪里?

一、“八贤王”的招牌,为他笼络了一大批铁粉。这群人以八爷为老大,以九爷、十爷为骨干,形成了八爷党,他们的势力遍布朝野,随时可以左右朝局。如果来一次公开投票,八爷闭着眼睛就能被人推上皇位。这是他力量的基本盘,也是他敢穿黄袍的底气。

二、丰台大营在八爷的掌控中,也跟隆科多也“暧昧”过。有了京城周边军方的支持,八爷就有了后盾,明着不能上位,就直接抢。但是,老八明显高估自己的军事力量,首先隆科多跟他只“暧昧”,不“牵手”;其次,他高估自己对丰台大营的掌控力,也没有想到十三爷会从天而降。

其他人物的权力

隆科多,小辫子被张廷玉抓住,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三爷,佛系青年,见风使舵,有操控舆论的力量,但那天夜里发挥不出来;

九爷、十爷,八爷的马仔;

马齐,上书房的二号人物,为求自保,隐身;

张五哥、邬思道、十三爷,从属于四爷。

秋媚说:作为臣子,张廷玉久坐山头而不倒,可谓一代榜样。他代行皇权,虽然过了一把“皇帝瘾”,但风险也大,一旦四爷没有顺利继位,或者继位后追究他“越权”,老张的下场也会很凄惨。

我们只单纯的讨论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康熙驾崩当晚,权力过渡期间权力最大的是隆科多。

按照常理来说,大清朝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整个大清一朝,除了不争气的后期光绪、宣统两朝,其他的历任都是皇帝权力最大,而且是整个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里皇权最为集中的朝代。

康熙驾崩当晚,皇帝死了,他的权力自然消失,实话说,皇帝死了,连块腊肉都不如,他的所谓遗诏都是由重臣操刀,结合康熙皇帝的遗愿来综合而成。并非 历史 上所说,把遗诏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康熙新崩,新帝未立,中间这段权力归谁呢?严格的说,归于两人: 张廷玉和隆科多 。

在电视剧中有个细节,康熙在任命隆科多为九门提督、步兵都统,统领九门兵马,掌管禁军,权盛一时。但是,康熙却把他六叔,位高权重的佟国维给贬了。康熙在为未来权力交接布局,让隆科多在内阁中不能有支持者,更不能让文、武两股势力有牵连。

隆科多代表着军方势力,这是最硬棒的背景,也是最保险的方式,毕竟谁拳头硬,在权力争夺中就占据绝对的优势。那么代表文官和内阁的势力代表就是张廷玉,他是康熙留下来确保皇位传承正统性的保证。

康熙的心思很明确,让隆科多掌控禁军,让张廷玉把控朝廷。双方既制约又平衡,让暂时的权力在他们两人中进行临时掌控。康熙是要将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的,也就是雍正皇帝,但是康熙一死,他的意思到底会不会得到执行,胤禛到底能不能够顺利继位,这就不是死去的康熙能够控制的了。

就算康熙明确的告知传位胤禛,如果隆科多和张廷玉联手推出八王爷胤禩,甚至废太子都有可能的,毕竟张廷玉代表着康熙的遗诏法统,隆科多掌握禁军确保新皇帝能够顺利登基。照这样分析,隆科多和张廷玉应该是权力最大的。

如果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康熙皇帝依然是心存猜忌,这就是身份问题。隆科多是满人,而且还是四阿哥胤禛的舅舅。张廷玉呢?是满清地位最高的汉臣,满人防汉一直贯穿整个大清朝。

张廷玉在朝中文臣集团具有极高的威望,由他出面来交接皇权,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正统性;而真正能够捍卫皇权只有武力,由拳头说了算。只要隆科多不临时反水,就算是张廷玉也不可能篡立旁人。

所以,康熙皇帝驾崩的那天晚上,九门提督、步兵统领隆科多的权力最大,而且他也并没有那么单纯,他在当天晚上曾经动了首鼠两端的念头。因为他也有顾忌,那就是丰台大营的军权到底归于谁。

如果丰台大营的军权并没有被十三王爷胤祥拿下,那么隆科多极有可能转而拥立八王爷胤禩。在电视剧中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当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放出十三王爷胤祥,由胤祥去丰台大营掌控大局,随后跟张五哥来到畅春园见胤禛。

此时隆科多才拿出所谓康熙的传位诏书,宣布四阿哥胤禛继位。这么长的时间,为何隆科多并没有宣布皇位的继承人?原因很简单: 他在等丰台大营的消息。

那么问题又来了,隆科多既然是九门提督、步兵统领,手握传位诏书,为何要畏惧丰台大营呢?

设想一下,如果早早宣布胤禛为皇位继承人,八爷党的人肯定不认可,他们不认可,皇帝要调集的军队只有隆科多的禁军。丰台大营又被八爷胤禩控制,胤禩完全可以号令丰台大营以隆科多、胤禛假传圣旨,密谋夺位的名义进驻紫禁城,确保胤禩能够武力登基。

难道隆科多的禁军就干不过丰台大营的清军吗?那是肯定的!原因更简单,看看隆科多的履历就知道,他根本就没有带过兵,打过仗,隆科多在骨子里天然的惧怕武力斗争,所以他要极力避免。

再说了,隆科多如果过早战队,万一没站稳,输了呢?那他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了,别说了隆科多一家了,那佟家荣耀几朝就要毁于一旦,这其实也是当初隆科多的六叔佟阁维灌输给他的安身立命的思想。

综上来看,康熙驾崩当晚,隆科多的权力最大,其实也是最小,因为他自己的格局和能力,就算将权柄交到他手上,他也无法擅作主张。

张廷玉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里的马齐?

马齐(1652年——1739年)。呵呵,第一次接触马齐,还以为他是姓马,名齐,和我自己是同姓呢。

原来,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满族人,而且是“上三旗”的镶黄旗,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子,孝贤纯皇后的伯父,大名是富察·马齐。 凭借上代的余荫,取得了监生的资格,后被授予工部员外郎的职位,算是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之后,他一路高升,历任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山西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并加太子太保衔。 乾隆四年(1739年)时去世,享年88岁,谥号文穆。

马齐由于自己的出生高贵,而且个人能力强,所以在官场是顺风顺水。可惜,高处不胜寒,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参与了自己最不该参与的皇子间储位之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康熙皇帝在废除了太子胤礽后,下令召开群臣会议,畅所直言保奏新的皇太子。事前,康熙私下“特谕马齐勿预其事”,是为了保护马齐不要掺和其中,避免成为皇子们的眼中钉。

但是,马齐却没有懂得知进退,而是在国舅佟国维的暗中串联下,和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等人积极配合,共同保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成为了“八爷党”的一份子,使得康熙皇帝十分震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康熙下旨:

“马齐本应立斩,以为众戒。因任用年久,不忍加诛。”

马齐因夺嫡之事被革去了大学士之职,他的三弟马武等族人都受到了牵连,被纷纷问罪。这是马齐的宦海生涯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遭到重大的挫折。

一年之后,认错和反省态度良好的马齐,获得了康熙的原谅,以“旧管俄罗斯事”为由,重新安排他复出。没多久又下旨:

“内务府时间积滞甚多,所关最要,著马齐置理,总管事”。

不仅如此,马齐的兄弟们和族人,也都陆续恢复工作,开始恢复旧职,康熙还授予了马齐武英殿大学士的职位。这回,马齐彻底明白事理了,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再不参与任何宫廷的斗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雍正即位之初,就对马齐进行评价:

“马齐任大学士二十余年,甚属敬谨宽厚,皇考出巡,每常随从,殊为出力。”

雍正之所以一登基就对马齐进行评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安抚他曾经参与推举老八立太子的事件,因为富察家的势力,还是雍正希望能够拉拢的。在雍正时期,马齐被授予正一品官职,加太子少保衔,一直都乾隆时期,马齐都荣宠不断。

像政坛不倒翁一样,马齐获得三朝宠信,带着极大的荣耀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在他过世后,乾隆下旨:“历相三朝,年逾大耋,举朝大臣未有及者。”

之后,马齐所在的富察家族,好运还在延续。马齐的侄子傅恒、侄孙福康安等人,都先后成为乾隆的肱股之臣。

马齐是一个勤勤恳恳做事之人,而且办事相当守规矩,忠于皇权,大是大非面前懂得以国事为重。整部剧都没有发现马齐有什么同党,太子胤礽的胡作非为他也勇敢的站出来指责,后来老四胤禛处理“百官行述”他也到现场作证,但是从来不会因为心生不满而报复。马齐对自己的定位也很准,作为上书房大臣,他坚守自己的底线,严格按照举荐的标准核定后得出八阿哥胤禩是竞选太子得票最多的人。作为皇上的辅佐,在康熙帝镇压八阿哥的时候,他懂得站在皇帝这一边。他的为人之道虽然平庸,但是平稳。
我觉得他是个挺有智商的人,因为他的智商让别人看到了他的存在。
我觉得马齐这个人非常的有实力,非常的有才华,是个很大的人物,很佩服他的脑力。

《雍正王朝》康熙要传位胤禛,谁可能是最先知道的人?为什么呢?

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就再也没有册立太子,九子夺嫡的状况也日益白热化,康熙早已焦头乱额,所以,最终,采取了秘密立储的办法,将未来大宝的继承人名字封好悬挂于“正大光明”匾额之下,待到去世后,拿出来宣读。

谁将是最终的继承人?这是朝野上下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皇子们都是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就等最后紧张的一刻。

这一刻也是十分危险的,就以胤禛而言,就和邬思道定下了计划,很有可能会以武力强行夺权。胤禛将钦差关防大印战战兢兢的交给邬思道的时候,估计心都是悬着的。老八则已经和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达成协议,随时等候指令。康熙虽然已经安排隆科多保驾护航,但是九门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旦九门被围,出入切断,就算荣登大宝也无可奈何。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大清朝的政治制度决定的,从努尔哈赤的八旗推举制度到福临议政王大臣制度,再到康熙立太子制度,清朝对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以有效的解决,皇子们为了嫡位互相攻伐戕害的事件屡屡出现。对于立太子制度缺乏经验和制度上的保障成为这些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知道康熙已经内定了胤禛作为继承人呢?张廷玉、隆科多、马齐、邬思道、还是佟国维?我们来推测一下。

和康熙最为紧密的人莫过于上书房的几位大臣,第一个就是首席大臣张廷玉。这位老兄自然是政治场面上的高手,对于康熙的心思,莫说十分把握,七八分应该是有的,尽管康熙撒出了不少烟雾弹,比如让十四爷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到西北平叛,不少人甚至认为老十四就是康熙铁定的继承人。张廷玉和隆科多虽然是最后的保驾人,但是康熙并没有向他们透露出任何有关继承人的事。但是张廷玉也不是傻子,从筹款赈灾,追讨国库欠款,举荐新太子,举荐大将军王,张廷玉都是看在眼里的,如果说他对这些毫无感觉,那一定大错特错,所以,张廷玉即使不确定最终的候选人,但是使用排除法,也能打个90分以上。

马齐,这个人是个实心干事的人,对于政治的把握显然还不如张廷玉,在一废太子举荐新太子的时候,就栽过一个跟头,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他宁可高高挂起,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他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

隆科多,和佟国维相比,他的境界显然要低很多,佟国维一句:只有皇上定立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就已经昭示,连佟国维都拿不准的事儿,隆科多显然不知道。

邬思道的推测就不用说了,但也仅仅只是推测而已,如果他当真知道,就不会与胤禛商议放出老十三为他压阵的事儿了。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知道呢?我们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圣旨,是罢免了所有皇子和能员干吏的职务,这中间有个人,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那就是王掞。废太子胤礽的师傅,几次举荐废太子的人,康熙待他礼遇有加的人。这个人,是最后走进四爷府的人。这个人的反常行为值得推敲。他的反常有这么几点:

一是屡次举荐废太子,为何最后关键时刻放弃了?他的祖上应该就是在保举明武宗的功臣,明史上著名的几次大礼仪之争何等热闹,王掞因为祖上的荣耀坚持不懈举荐胤礽大概就有祖上的基因。这时候走进四爷府,不得不令人怀疑。

二是王掞是如何得知郑春华藏在四爷府的?郑春华是老四胤禛的小辫子,八爷党瞅着就等机会打出来,除了八爷,四爷和老十三,文宝生,再就是康熙可能知道之外,没其他人知晓了。为什么说康熙知道,因为他并没有下令杀死郑春华,虽然老十三背锅了,但是出于对儿子的了解,是不会相信他真杀了郑春华的。康熙很有可能将郑春华的消息透露给了王掞。

三是王掞羞死郑春华后,为什么要喝毒酒自杀?作为一个正直一生的老臣,一生的心血都寄托在了废太子胤礽的身上,这时候却要为老四做嫁衣,在他面前,实际就意味着背叛了胤礽,虽然知道胤禛上台后会保全他,但是他没脸再见胤礽,所以只好自己一杯毒酒了断了。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雍正王朝中的上书房大臣马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43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抗日战争胜利时的中国是种怎样的情形孩子睡觉用胶布封住嘴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