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亲续命,唐朝和亲显摆,那清朝时怎么样?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其中韵味与深意需细细斟酌方能品味,而在历史长河里中国封建社会的故事...
汉朝和亲续命,唐朝和亲显摆,那清朝时怎么样?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其中韵味与深意需细细斟酌方能品味,而在历史长河里中国封建社会的故事最为丰富其中代表着有“联姻”二字。联姻于古代而言是一种强化军事、修整、力求和平的一种政治手段,这不仅仅能为百姓带去安宁同时亦能保自己朝廷暂时的无恙。
背后的调整待时机成熟方一蹶而起,然在相爱相杀的时代里这些都是短暂的表现,此时满清的崛起为这个时代带来了不一样的“和亲”,他们的姻缘所带来的利益较之汉唐是全然不同的而这不同之地就是满清族的高明之处。
实力悬殊的残酷喂养政治手段的成长
1、军事力量后盾的加强
西汉汉高祖时,期朝廷的势力相对于其外匈奴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在一次高祖亲征之中,由于对敌方势力的低估且不听臣子劝告,继续追逐最终被围困于白登山。在刘敬的建议之下,选择将本国的公主下嫁于匈奴而后得以被放回国,这是历史赫赫有名的“白登之围”同时也是史上最早的和亲。
在汉朝代里君王,以和亲谋取暂时的停战来调整自己的军事力量和获取短暂的和平,但和亲对于清朝的野心并不局限于此。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时,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不得不减少自己的阻力,而科尔沁蒙古与叶赫相邻且与叶赫和乌拉交好,所以他必须极力讨好蒙古,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蒙古的敌对,连带着叶赫与乌拉的阻碍也解决了。
因此不久后努尔哈赤联姻于科尔沁,且他可任意调动蒙古军力,如此一来不仅仅减少多半阻力,同时将自己的军事后盾力量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为后来的入主清关做好了铺垫,足以阐述出满清对联姻的看重以及手段上的高明。
而就唐朝来看,当时的国力已经对周边少数民族来说是足以强大、不可随意轻视的国家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国家依旧有联姻的事迹其中以文成公主入藏最为突出,那么此时的联姻意义何在呢?
从史料记载中不难发现联姻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为得到唐的帮助与保护而就唐本身而言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强大以及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输出。却并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但满清却不仅建立婚姻关系,而且还得到了军事及经济上的帮助,将它作为了政治手段的媒介。
2、处于妄想的外戚干政
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在各个朝代的谋权篡位、弑父屠兄数见不鲜,这其中原因大多来源于外戚对朝廷事务的干预,哪怕古代一直有女子不能干政的规定,唐朝武则天就是最好的例子。
于唐虽有和亲政策但都是将自己的公主出嫁于他国,而自己的后庭都是自己国家位高权重臣子的子女,并且就君王的亲友也大都在朝中任职。
这种的情况就给外戚的干政给予了大大的便利,最终导致了武则天的上位,且汉朝的吕后专政以及到王莽的篡位,都是以外戚的身份皆导致了朝廷的覆灭。
所以在满清时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当时的朝代里君王联姻外蒙且允许臣子也与其联姻,更甚至是双方可和亲。如此后庭中外戚少,且大部分的外戚皆不位于朝廷中,断绝了外戚干政的道路,因此朝代的动荡才未如前面更迭之速度。
烽火时代的友与敌由因而定
和亲一词,百度之下是各个朝代里中原与外族或他国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政治联姻的手段,目的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东西。
就汉论,它的第一次联姻是为求生存、为求不被灭国,即使是之后的多次联姻也大都是迫于无计可施亦或是拖延时长。此时他国与本国之间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只是处于暂时互不打扰的陌生人。
而对于本就足够强大与昌盛的唐,它的联姻就显得是在锦上添花,在唐的和亲时公主出嫁都会携带数量庞大的珠宝以及书画等等。
这其一彰显自己的强大,其二表示对于和亲国愿给予帮助和保护,就算愿帮助但本质上本国与联姻国之间的关系依旧微妙,不为敌对不为亲友,介于中间徘徊。
而满清族的高明之处在于君王迎娶蒙古女子并为王后,其子女亦可联姻与外嫁,大臣同样如此,两国往来互通消息,这对于势力上于无形中拉拢且真正建立起了血缘关系。
联姻作嫁,获国策长久之名
联姻本身是为达成目的而存在的,若当它存在的理由不需要了,那么和亲也就没有意思和失去了它的价值。
正因如此,满清族将联姻作为了一项国策且联姻处于双向,如此一来它将长久存在,而其中的价值也将长存。从而一直作为满清的后盾力量,不至于在危机时刻被攻打,且根据《玉牍》记载这项国策存在长达300多年。
但汉就没有这么聪颖了,汉朝的联姻仅仅是为拖延与求和,所以长时间以来匈奴便不再接受了,于是战火再次挑起。哪怕是有昭君的出塞换取了将近60年的和平前例,联姻的单向与陪嫁呈现出的只是断断续续与廉价的价值。
唐鼎盛时期的联姻并非嫁而是他国求取,但终抵挡不住外戚的干涉与国库的空虚,渐渐的联姻便退出来了,且当时人们认为联姻是种侮辱也是导致它隐退的原因之一。
此时的联姻虽是求取却依旧展现出了断续与无意之处,所以清朝将之立为国策,不仅将联姻持续化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势力后牌。足以证明了当时领导人的聪慧,同时也于残酷的现实中阐述出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
一国富,非实富;独国强,非可强,这个道理在遥远的古代早已阐明。所以有汉的联姻求和却惨遭廉价、唐的屡屡庞大珠宝与书画等无奈抵不过流言蜚语与势力的侵蚀。
而满清族则汲取养分将和亲作为政治手段,强化军事和减少外戚入朝为官及后庭干政的现象,于无形中拉拢多方势力建立更为亲密的血缘关系,断绝联姻的断续将之立为国策以保势力。
其中利益不言而喻,在共同关系上也确实利大于弊,因此于此中亦在告诫唯有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够长存于大地,方能走向前沿。
清朝时满蒙亲如一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蒙古为什么不前来支持?
因为清朝的贵族虽然与蒙古人关系好,但是他们毕竟是两股不同的政治势力,所以出于多重因素的考虑自然是不会出兵相助的。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为了让少数民族臣服,一般都是通过武力或者和亲这两种方式来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于那些比较桀骜不驯的民族而言,就会用武力来震慑他们;而对于那些比较听话的民族来说,就会通过和亲来给他们一点甜头。
不过当时的蒙古和清朝的关系却是比较复杂,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当时蒙古和清朝好得就像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兄弟。清朝贵族中很多人都有蒙古族的血统,而且他们之间并不仅仅是和亲,其关系更像是一种联姻,贵族与贵族之前的姻亲关系较为紧密。
但是就算是好成这样,当时清朝在受到入侵的时候也没有得到蒙古的帮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蒙古和清朝之间也是两股不同的政治势力,所以两者之间根本就不会真情实意的进行交往。毕竟两个国家之间会有着政治博弈。而且当时清朝也是对蒙古有所防备,毕竟还是害怕这个民族再出一个厉害人物,到时候会对他们的统治产生一定威胁。
除此之外,蒙古当时的兵力也比较不足。虽然蒙古人骁勇善战,但是不得不说在面对着国外的枪林弹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因此当时蒙古的一些贵族也并不同意出兵,毕竟没必要为了清朝来折损自己的力量。再加上晚清的时候,清朝并没有好好保护蒙古的领土,将一些领土割让给了俄国,使得蒙古这边对清朝也十分不满。
其实有时候国家之间的友谊就是这么脆弱,毕竟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在这种博弈之下友谊就会出现裂痕。
清朝为什么不对列强采取和亲政策?
历史上和亲都在用“假公主”,为何清朝不继续效仿呢?
清朝之所以不效仿是有自己的考量,第一、用真的公主可以显示整个朝廷对于对方的诚心,也可以体现出自己对于另外一个王朝的重视程度,即使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也不用担心过得不好。第二、就是为了更好的掌控对方的属地,因为是自己的手下,名义上是自己人,但是皇帝在蒙古族是没有人脉以及眼线的。这个时候将公主派过去,既可以得到夫家的重视,还可以为皇帝窃取相应的机密。
公主虽然是一个国家非常珍贵的一个人物,也是皇帝和皇后孕育出来的嫡亲公主,按理说更加的尊重,甚至宠的无法无天。但是历史上的公主都逃脱不了和亲的命运,毕竟皇帝的心思肯定是在自己的国家上面,不允许任何人来动荡自己的国家。即使再宠爱公主,面临这种和亲事情上面,是非常坚决的一个态度。
而且蒙古族是社会危害到国家的正常存亡,因此才不断的将自己国家的公主送过去。所以清朝皇帝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蒙古族的青睐,蒙古族和清朝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亲密,所以整个清朝的统治得到了非常强有力的效果。毕竟他人在动清朝的时候也要看一看背后的蒙古族,毕竟蒙古族打仗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每个皇帝考虑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其他朝代的皇帝之所以会用假公主,就是不想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受到和亲的痛苦,也不想日后就这样和女儿断了联系。所以才会将女儿放在自己的身边,随随便便提一个大臣的女儿为公主,让对方代替自己的女儿出嫁。另外和亲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得到对方尊重到还好,如果因为种种事情让对方变得厌恶,甚至要面临不受重视、任人践踏的现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