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时候,清朝和朝鲜是什么关系?清朝时期,清王朝和朝鲜的关系是: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1618年的时候,明朝在和当时的后金作战时...
清朝的时候,清朝和朝鲜是什么关系?
清朝时期,清王朝和朝鲜的关系是: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
1618年的时候,明朝在和当时的后金作战时,朝鲜派出士兵协助了明朝,到了1623年,朝鲜内部出现了政变,叛变的大臣们废黜了朝鲜国王李辉。
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严辞主张待中国更立的国策,1636年,清朝部队攻占了朝鲜全境,时任朝鲜国王的李倧宣布投降,并且承诺每年向清朝纳贡,从此以后朝鲜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
扩展资料:
天聪十年的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接受诸贝勒的建议,在沈阳宣布称帝,用满、蒙、汉三种表文祭告天地,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改族名为满洲,并受尊号宽温仁圣皇帝。
尊父努尔哈赤为太祖,在皇太极称帝之时,朝鲜因不堪后金的各种勒索而与后金的矛盾更加激化。皇太极决心在登基伊始便征服朝鲜。
崇德元年十二月,皇太极率大军进攻朝鲜。清军兵分两路:左翼由多尔衮、豪格率领,由宽甸入长山口取道昌城,现下平壤。
皇太极与代善亲率右翼,从东京大路经镇江进入朝鲜。十四日清军大队抵达安州,朝鲜国王逃到汉江南岸的南汉山城。
二十九日皇太极南渡汉江,包围了南汉山城,崇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清军在多尔衮率领下攻城城池,朝鲜国王被迫投降,皇太极征服朝鲜之后解除了他对明战争的后顾之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历史沿革)
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
1636年12月2日,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仅仅去世三年,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下。
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
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朝鲜屈服于清朝的统治。
扩展资料: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甲午农民战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请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
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此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兵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并且组织亲日政府平息内乱。随后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丙子之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
朝鲜国王需要清朝册封,朝鲜国王不得称帝只能称王、妻子不得称后只能称妃;朝鲜定时派员进贡、朝拜,有义务派军队帮宗主国作战。
清朝有义务保护朝鲜。
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时间、内容、影响!!
要全面,各位,拜托了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内容却只有一个——侵犯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领土和财富,反映出当时中国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据统计,从1689~1949年,中国共与外国签定了约1182件左右的书面形式外交文件,其中除正式的条约、和约、界约和协定外,还有所谓的:①“专条”:如中日关于台湾“生番”的《北京专条》;②“合同”,大多数是为解决铁路借款、合办铁路及其他经济事务的,如1898年中美订立的《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等;③“章程”,如1843年中英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④附约(附件):如中日1905年签署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及附约》等;⑤证明书。如中国秘鲁废除苛例证明书等;⑥“租约”,如1898年的《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等。 这些形式各异的条约及外交文件基本是都是不平等的。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和利益。这些特权和利益包括:
一、驻军权: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第9款的规定,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享有驻兵的特权。该条款称:“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
二、内河航行权:帝国主义国家的船只不仅可以在中国领海任意往来,而且可以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如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第10款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具可通商”。并“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通商之区”。
三、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对居住在驻在国领土上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种制度是西方列强侵犯弱小国家主权、掠夺弱小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中国是受领事裁判制度危害最深、时间最长的国家。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在华享受领事裁判权。“倘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照办。” 这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犯了罪,中国官员不能根据中国法律来惩罚他,只能交给英国领事按英律治办。此后约有20多个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这种特权。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才被迫放弃此种权利。
四、自由传教权:1844年,中法签定《黄浦条约》,该条约规定:法国取得在五口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医院、学堂的权利。同时又规定:“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实际上要求清政府保护法人在华自由传教。1846年在法国的威胁下,清政府正式取消对天主教的限制,并发还过去没收的天主教堂。随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取得了在华传教的自由。他们在中国各地设立教会。许多传教士充当帝国主义在华的谋士和间谍。
五、海关管理权:1853年,英、美、法三国以上海小刀会起义使“海关行政陷于停顿”为借口,迫使上海道台在次年6月订立了《上海海关征税规则》,并于同年公布英、美、法“三国领事通告”,攫取了上海海关管理大权。从此,帝国主义控制了上海海关,并通过委任外国人担任各地海关的税务司,控制了全中国的海关。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把持下,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关税收支权也统统丧失。海关长期成为西方列强侵掠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六、设立租界权: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 这一规定后来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各口岸建立“租界”的根据。1853年,英国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不久,美国和法国也在上海建立了租界。1849年,英、美在上海的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最大时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1854年,公共租界设立“工部局”。最多时在中国的外国租界多达几十处,分布于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福州、厦门、汉口、九江、长沙、沙市和烟台等城市。在“租界”内,帝国主义侵夺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并使租界逐步发展成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桥头堡。
七、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特别规定:英国对中国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该条约称:“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后来其他列强也群起效法,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祸害。
八、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定了无数的不平等条约,也勒索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据统计,全部赔款约在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财政收入的16倍,1901年全国工矿总资额的82倍。
九、割占和蚕食中国领土:1843年的中英《南京条约》第3款规定:清政府“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南京条约》的签定和香港割让英国,使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以后其他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中国大片河山沦入帝国主义之手,仅俄国一国就侵占了中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外国列强享有的特权和利益,正是中国失去的主权和利益。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使中国地缘政治发生全线危机,使中国逐步丧失独立自主,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2003年12月第一版)上下册中明确提到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
一、★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0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巧记口诀为:五亿(议)港元——五口通商、议定关税、割香港岛、赔2100万元。广福宁夏(厦)上——傻瓜广福到内陆省区宁夏去上海。
标志: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此步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租界)。
三、★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美国享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四、★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冬):法国享有中美《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五、《上海海关征税规则》(1854年):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成为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
六、★ 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巧记口诀:公开行贿(贿指钱财)——公使进驻北京、开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赔款共600万两白银。
七、★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巧记口诀:天天准许陪(赔)酒(九)——《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华工出国,赔款共1800万两白银,割九龙给英国。
危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八、《天津条约》附件:规定值百抽五原则,即列强进出中国海关的货物,按其价值,中国最多只能征收5%的关税。
危害: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九、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中国割让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十、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中国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十一、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中国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十二、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中俄《改订条约》又称《伊犁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中国割让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危害:俄国通过上述不平等条约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十三、《中法新约》(1885年):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②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③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④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危害:法国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侵略势力从此伸入中国云南、广西。
十四、★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巧记口诀:哥哥(割)开厂赔两亿两——割辽台澎、开放沙重苏杭、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款两亿两。
危害: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帝国主义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十五、《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十六、《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地区,此后长城以北和新疆成为俄国势力范围。
十七、《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此后广东、广西和云南成为法国势力范围。
十八、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订租威海卫专条》(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威海卫,此后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十九、★ 中国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匈、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辛丑条约》(1901年9月):①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⑥修订商约。
标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十、中日“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又叫《民四条约》,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及另附的十三件换文组成。①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②中国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古东部有特殊权利;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④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⑤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
危害: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独霸的殖民地。
二十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当时人们称它为“新二十一条”,①美国国民在中国领土内享有“居住、旅行及经商”的自由;②美国商品在中国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的关税、内地税;③美国船舶包括军舰可在中国自由航行。
危害:条约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而实际上由于当时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及生产落后,根本无法与美国平等地实现其中规定的权利。通过条约,全中国领土均向美国开放。美国企业在华享有种种特许的待遇,使中国部分地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沿海及内河航行权。
西方列强为什么不侵略日本,而要侵略清朝?
提问不成立。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也曾多次被列强侵略。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黑船来航”事件。
图 佩里登陆日本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四艘蒸汽战舰驶入日本江户湾浦贺海面。
佩里此番赴日,是有要务在身,他手里有一份当时美国总统的亲笔信,也就是国书。内容简单点说,就是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放港口,与美国通商。
日本和清朝一样,常年闭关锁国,日本人生平没见过这么大的军舰,而且美国军舰当时通体都是黑色,看起来很可怕,不少日本平民当即便被眼前所见,震撼得说不话来。
德川幕府听说此事后,感觉打不过,不敢拒绝佩里的要求。便只好扯理由,说幕府将军德川家庆病倒,请佩里先生先回去,待德川将军病好之后,再商议开国的具体事宜。
由于佩里当时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本来也没打算对日本动武。因而这件事也就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图 萨拉托加号,佩里所率四艘“黑船”之一
其实在这次事件之前,美国人就来过一次。
1846年,美国海军准将詹姆斯·贝特尔率两艘风帆战舰来到日本,要求幕府开国。日本幕府觉得这个美国人的要求很可笑,开两艘破风帆战船来,就敢威逼日本开国?您从哪来的回哪儿去吧。
多年之后,美国卷土重来,于是就有了准备充分的“黑船来航”事件。
1854年,佩里率九艘军舰再次驶入江户湾。
这一次幕府诸臣打算故技重施,再把佩里忽悠走。但佩里态度坚决,幕府无计可施,便只好与美国缔结《神奈川条约》。
这个《神奈川条约》的内容,大致有三条。
第一,幕府对美国开放函馆、下田。(不是通商口岸,这只是幕府给美国军舰和民用船舶开放的补给港)
第二,幕府在下田单划出一块地,作为美国人在日本的居留地。(只是活动区域,当时还不准外国人在日本定居)
第三,美国商人在日本可以享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也就是在贸易、关税、航运等方面的优惠和豁免待遇。
从这个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 明显是意义大于实际。仅靠这点实惠,美国在日本捞不到多少利益 。因此,这也就为日后美国逼迫日本修约埋下了伏笔。
图 《神奈川条约》复制本,原件在倒幕战争期间被焚毁
1856年,美国政府对两年前与日本签订的条约不满意。于是便派外交官哈里斯赴日,以武力恫吓的方式,迫使幕府于1858年与美国重新签订了一份名为《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的新条约。
这个条约的内容大致有五点。
第一,增加开放口岸。在开放下田、函馆的基础上,再增开横滨、长崎、新潟 、兵库等四个港口以及江户、大坂两市。
第二,美国人可以和日本人在上述地区不受限制地自由贸易。内外货币同种等量交换。
第三,美国人有权在以上开放港口、城市设置类似于租界。在美国租界内,美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也就是所谓的“治外法权”。
第四,扩大美国人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的范围。
第五,实行议定关税税率。日本被完全剥夺了关税自主权。
租界、治外法权、议定关税税率。
很显然,日本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其与当时的中国一样,都沦为了半殖民 社会 。
美国人在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后,英、俄、法等西方列强,闻着肉香就跟了过来。
估计是身上虱子多了不嫌咬。1858年,日本幕府与荷兰、俄国、英国、法国陆续又陆续签订了四个不平等条约。
这四个条约加上美国的那个,被统称为五国通商条约,或是“安政条约”。
图 日本神户“居留地”(租界)
现在的日本人,不觉得"黑船来航"和上述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国耻。相反,他们反而感激西方人打开了他们的国门,让他们见识到外部的新世界。
不过,当时的日本人不这么认为。很多传统日本人对殖民者抱有敌视态度。于是,日本与殖民者的矛盾冲突,就这么产生了。
当时的冲突,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1863年的“萨英战争”。
起因是四个英国人在日本的马路上骑马,遇见萨摩藩大名不行礼。大名的侍卫怒了,抄刀就砍死了一个,重伤了两个。
事后,英国派七艘军舰到萨摩藩示威,萨摩藩主岛津忠义下令开炮还击,80门岸防炮突然对英舰开火。英军被打的措手不及。在被打死打伤63人,3艘军舰受损后,英军才缓过劲来,用100门大炮还击。最终击败了萨摩藩军队。
萨摩藩主岛津忠义见打不过,只好讲和,表示愿意陪款。最后赔了63000两白银。
英国原本认为日本人不堪一击,但被一通炮击打得晕晕乎乎,事后,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与其它东亚国家(比如大清)不同。对日本人的认识和态度,有了一定改变。
第二次是1863和1864年的“下关战争”。
起因是长州藩的“攘夷派”武士(可以看作是日本版的义和团)看洋人不爽,对幕府丧权辱国的行为也极为不满。
在天皇的暗中煽动下,这群武士先是炮击美国商船,接着又炮击法国通讯船。最后又炮击荷兰军舰。惹怒英美法荷,导致四国组成联军找长州藩算账。(可以看作是日本版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00名联军士兵和28艘舰船,与1500名长州藩武士和6艘战船及40艘快船血战。
联军死伤200多,长州藩死伤600多。
最终,日本战败。幕府被迫与英美法荷签订赔款协定,一共赔300万元。
后来,德川幕府赔了150万元。德川幕府倒台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赔了另外的1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事后,返还了日本赔偿的78.5万元。此举导致日本国内对美国人的态度有很大改观。后来,美国退回中国赔偿的一部分“庚款”,不过是故技重施,酒瓶装新酒的套路罢了。
图 英军登陆日本,与长州藩军进行陆战
这两次惨败后,日本国内的有志之士不得不反思与列强对抗,到底正不正确。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这些人在日本掀起了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开始老老实实地向西方学习。
1880年代初,日本通过改革步入近代化。
1895年,日本打赢甲午战争,成功挤掉大清成为英美在东亚制衡沙俄的代理人。
1899年,英美注意到日本的价值,纷纷主动归还租界,并与日本缔结新约,陆续放弃了此前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利益。
1905年,日本打赢日俄战争。至此,日本成功使自己摆脱被殖民的地位,成为世界八大列强之一。
所以,说“列强没有侵略日本”,是不对的。
准确的提法应该是,“ 列强为什么像侵略中国一样,对日本进行持续且高强度的侵略 ”?
或者说,“ 列强为什么没有阻止日本通过维新变法变为强国 ”?
为什么呢?
两方面原因。
第一,“灯下黑”效应。
日本很幸运, 它不处于国际主航道上。同时它的旁边就是“满身肥肉”,随便割一刀就能赚的盆满钵满的清政府 。
由于列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中国,它们对日本的侵略,自然是弱了一个等级。
其实把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同列强与幕府签订的条约做个对比,可以发现,内容和套路几乎是一模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看作是它们对中国侵略的延伸。
既然来都来了,如果跟日本不签个条约,总觉得心里很空虚。但签了之后,感觉又有点力不从心。对中国,尚且都没有完成深入侵略,哪有那么多闲工夫管日本?——这就是当时列强对日本的心态。
同日本一样情况的还有朝鲜。
历史 上第一个侵略,逼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还是崛起后的日本。
1876年,朝鲜李氏王朝在日本逼迫下,签订了《江华条约》。
第二个国家(第一个西方国家)则是美国。
1882年,美国与朝鲜李氏王朝签订《朝美修好条约》。
为啥在西方国家中,又是美国一马当先呢?
我们可以翻开竖向世界地图看一下。
美国的商船如果走大西洋航线,绕过非洲好望角,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到中国,距离太远了。而如果走太平洋航线,经夏威夷群岛到中国,距离明显要近很多。
正常人只要脑子不进水,都会走太平洋。
而日本和朝鲜,恰恰又处于美国到中国的太平洋航道上。是必经之地。
与日本、朝鲜截然相反的是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它们就相对倒霉很多了。
由于它们都处于国际主航道上,是西方侵略东亚地区的必经之地和跳板。所以它们无一例外都被列强侵略。
除泰国外,全部沦为了彻底的殖民地。
把日本人和越南人调换位置,“高等”的大和民族也一样逃不脱被殖民的命运。
第二,日本资源比较贫瘠,列强对其没有侵略的欲望。
日本出产金、银,还有木材,曾经一度被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称作是富庶的天堂。
但实事求是的说,日本的资源相比于中国和东南亚,确实有点拿不出手。
因为金银等贵重金属资源,短时间内是不可再生的。挖完了就没了,它不像东南亚的甘蔗种植园(产糖),橡胶种植园(化工产业的基础原料),年年都可以种植,年年还都有收成。
而且美国本身就是贵重金属出产大国,它根本就不缺金银。它缺乏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市场。英国也类似,不缺钱,就缺乏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市场。
而这两方面,日本都给不了。
当然,法国和沙俄与英美不一样。它们侵略别国,重点不在原材料和市场。但这俩货当时都没能力侵略日本。后来有能力了,日本又通过维新变法崛起了。
从1850年代底到1870年代底,日本的贵重金属资源被列强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其它手段,一扫而空。
当贵重金属大量流失后,日本这个国家也被列强集体“抛弃”。都炸不出油水来了,谁还有精力关心它的兴衰?
如果日本有大清那样多的财富,或者有东南亚的物产,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管日本幕府或是日本维新派有多么的开明、多么的励精图治。日本肯定都将面临到西方列强高强度且持续性的侵略。
在这种侵略下,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的几率有多少?估计,也是个胎死腹中的结局。
西方列强侵略过日本,只是没有像侵略中国一样继续侵略日本。为什么西方列强没有继续侵略日本,而却一直“紧抓着中国不放”?
先看日本。1853年,随着美国舰队入侵日本江户,日本固守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国门被打开。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
因为明治维新,也因为美国和日本签订的各种“亲善”条约,使得日本的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挤进了资本主义强国行列。由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与日本在意识形态、 社会 制度上保持一致,加之日本的国力日盛,故而日本再没有遭到西方列强的继续侵略。
那么为什么西方列强会死死抓住中国不放,继续侵略中国呢? 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国。
首先,从市场上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市场广阔。晚清时期,中国人口竟达“四万万”之多。这么多人口,对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大量的工业产品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诱惑力。谁占据着中国市场,谁就有能财源滚滚。因此,列强都争先恐后来中国分一杯羹。
其次,从原料上来看,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盛。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然而,工业生产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原料从何处来?如果仅仅靠本国提供,资源远远不够。在利润和资本主义扩张特性的影响下,西方列强将获取原料的目标锁定在了中国。
再次,从劳动力资源来看,中国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自由劳动力。如果侵占了中国,不仅可以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就地取材,还可以就地寻找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就地销售。这无疑为工业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利润。试问,谁不想啃中国这块肥肉呢?
此外,中国早期的 社会 改革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在甲午中日战争一战而成为炮灰。洋务运动并没有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更没有使中国变得强大。因此,西方列强认为中国软弱无能,便一直欺压着中国,侵略着中国。
不是西方列强没有侵略日本,而是日本在美国海军舰队的威逼之下迅速打开了国门与西方进行经贸交流。其后不久,日本又发起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日本在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以后主动去迎接、拥抱了变革。这样一个处处以西方为师的国家与西方列强必然较少发生经济、文化、意识的碰撞,后者自然少了对其开战的理由和欲望。更重要的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西方列强也无法从中夺取充足的工业原料。至于割地赔款,国小民贫的日本也是无地可割、无款可赔。打仗是要花钱的,不通过战争就能够获取足够的利益,老谋深算的帝国主义政客们当然不会选择开战。
1853年导致日本开国的“黑船事件”
清朝对于西方列强来说却和日本迥然不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通过战争获取的赔偿数量使非常可观的,能够割让出来适合外国人通商、聚居的地方也不少。再者,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 历史 ,孔孟儒家的文化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自明朝以后,当政者为了阻断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数百年来一直保持禁海令。因此,不要说像日本那样全盘学习西方,就是开放与西方的经贸交流对于中国都是极不情愿的。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再加上封闭导致西方列强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激烈的矛盾冲突肯定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租界密布的上海外滩
当然,挑起清朝和西方列强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满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中,保护别国外交人员已经是多方的共识。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倒好,唆使义和团民闹事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慈禧太后更是夸张,居然下诏对西方多国同时宣战。这才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败逃的满清皇室不得已派代表与列强签订赔款数最为巨大的《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冲入东交民巷
首先一个国家要侵略一个国家,首先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获取利益,这就需要算成本,小日本是个小国而又缺乏自然资源,若侵略小日本的投资,是基本没有利益回报的,所以除了小日本的战略位置之外,没有那一个国家愿意投资入侵小日本的。
中国地大,人口重多,自然资源丰富,又是个消费大国,所以中国事实上就是块肥肉,有实力的国家都希望将中国霸占,这就是列强都想霸占中国的理由。
美西战争中美利坚全获大胜,傲气十足佩里将军剑指日本,率四艘黑色舰船直接驶入日本海港横须贺,和日本代表说:请不要抵抗,抵抗的结果,美利坚必胜。
日本打开了国门,欧洲列强也来了,发现日本太贫脊了,抢了一个″闭关自守"穷人家。″穷人家的主人"日本告诉列强,我家西边邻居(大清老娘们当家有钱)我带你们(英,法,德,美,西,葡)一起杀向中国。
谁说西方没有侵略日本呢?
多看看近代史。
【读史君说】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事实上,西方列强不仅仅侵略过清朝,更侵略过日本,甚至同样逼迫日本政府签订过不平等条约。而给我们造成所谓“日本没有被侵略过”的错觉,不过是相对于清政府,日本所受的侵略 历史 相对较短而已。
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不了西方列强最近这些年,在评价中美关系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太平洋虽大,也能容得下中美两国。” 的确,太平洋浩瀚无边,的确能容得下中美两国。但是,两个国家之间,毕竟还隔着个日本。
在遥远的19世纪,纵使地理大发现为西方列强开辟了无数疆土,但不太发达的航运也制约着全球贸易的开展。这样,日本就成为了东西方航线中的一个合适的中转点。
1853年,美国的佩里将军带着几艘战船轰开了日本的大门,也基本上就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孱弱的日本根本也没多少抵抗力。
这也难怪,经过一两百年的统治,江户幕府已经步入膏肓了。和清政府一样,幕府闭关锁国,武备松弛,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完全不是对手。
开门归开门,但真要占领日本,列强还得琢磨琢磨,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孤悬海外,也不在主要航道上,离自己的主要基地又远。真要大规模入侵,其实是一件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
贫瘠的自然资源更提不起列强兴趣除了这种独特又偏僻的地理位置,日本岛国贫瘠的自然资源更让列强不愿意涉足。
当然,日本本来也不是一直如此。在17世纪左右,日本其实是一个盛产金银的国家。马克波罗曾在游记中提到“黄金之国”,说的就是日本。而后来西班牙人与荷兰人来这贸易时,也都把日本看成了富庶的天堂。
比如,在越后的佐渡金山,就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山。直到德川幕府时期,这些金山就一直是幕府的重要财源和经济支柱。除此之外,当时日本还有大量的银矿,产量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西班牙人、荷兰人、还有清政府,都是通过与日本贸易,获取了巨额财富。由于当时日本出口量远小于进口量,因此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而这种逆差又使得金银大量流出。根据幕府自己的统计,在1655年—1715年这60年间,从日本流出的金银就占了自己产量的一大半。迫不得已,幕府颁布了一项法案,对与外国的金银交易数额做出了明确规定。
而到了19世纪,由于列强的压迫,日本的金银再度大幅度流出,幕府的财政很快就山穷水尽,也间接导致了后来维新党人的崛起。
更为可怕的是,经过几个世纪无休止的开采,日本的矿山已逐渐枯竭。就这样,碌碌无为的政治面貌、巨大的贸易逆差,再加上贵金属源源不断的流出,日本迅速从一个富庶的金银之国变成了贫瘠之地。
与之相反的是,通过茶叶、丝绸等贸易吸收了无数真金白银的清政府,无疑要比日本更对列强的胃口,也更便于列强的施虐。
结语罗振宇曾经这么评价鸦片战争,他说:“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彻底懵了,因为 历史 上还从来没有过这么一场战争,它发动的目的既不是为了侵占土地,也不是为了掳掠财富。他们的的目的只有一个:自由贸易。”
列强标榜的“自由贸易”成为他们横行霸道的借口,而对资源的无尽渴求才是他们大开杀戮的唯一目的。
相比于软弱的清政府,日本唯一的幸运或许就是因为资源的贫瘠,导致幕府政权难以为继,从而被维新党人取代。而明治维新后,又借着列强大举扩张带来喘息的机会,迅速使自己也成为了列强之一。
清朝,我华夏大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五千年灿烂文化,孕育了当世数不甚数的宝物。中国的丝绸,陶器,剌绣,绘画,古玩,茶叶,烟草等,在明时期就在欧洲畅销。恰在清朝中后期,统治者又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自己落后世界尚且不知,此时的大清帝国已沦为弱国了。而日本,一是弹丸小国,有什么可侵略的?二是日本一直怀有侵略野心,厉兵秣马,还不是那么好被侵略的。
西方列强为什么不去侵略日本,而侵略当时的中国(清朝)?
列强国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侵略日本只能日本所属水域去打鱼,没有什么出产。
侵略中国就不同了,列强国都捞到了丰厚的油水。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资产丰厚,就圆明园抢走的奇玉珍宝不少。
后人铭记 历史 ,当图强国家,犯寇之事不再重演。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的日本相较与中国,地理偏狭,资源匮乏,落后贫困。而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茶叶、丝绸、瓷器等优质产品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优势地位,全世界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北宋年间词人柳咏的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使金主完颜亮读罢,起了南侵之意,同样的道理,逐利的贪婪欲望使得西方列强对中国垂涎三尺。
第二是日本作为当时东亚的一个小国,对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比较准确,黑船事件之后,日本迅速认怂,结束了锁国时代。然后才有倒幕运动,明治维新。而中国作为一个老大帝国,有着比日本更强烈的自尊心和抗争意识,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昧于世界大事和时代潮流。
这主要是由西方列强的文化属性决定的。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两希文化(即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说到底就是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文明,与追求稳定的东方农耕文化不同,更崇尚商业往来与海上冒险来获利,这也是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与殖民会启于西方的原因。
尽管中国大明时郑和更早就七下西洋,但更像是一种虚耗国力的“面子工程”,宣扬国力国威,没有“做生意”的意识,成祖给予朝贡者的赏赐往往更甚至于他们进贡的。所以说,好面子是中国人的传统,“打肿脸也要充胖子”就是这么来的。
而西方文化更追求实惠,商业文化就是追求实际利益最大化,而海盗文化的本质就是抢劫,所以有了大航海时代与海外殖民,就是抢夺殖民地包括黄金白银等各种资源,并且向殖民地倾销本国商品,以获取高额利润。
西方列强都是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攒了大量财富,然后又通过工业革命使得 科技 、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更是极大提升。
在工业革命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们,其工业生产能力翻几番的提升,商品生产率极速提升,对资源的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单靠本国供应与市场消化都无法满足,同时国内各阶级矛盾激化,向外扩张成了唯一选项,需要更多海外领土来成为资源供应地与商品倾销市场,拥有广阔土地与最多人口的中国自然不可能被各列强忽略。
首先,西方早已对中国垂涎三尺。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在欧洲历来是上流 社会 追捧之物,在双方以往的正常贸易往来中,中国常常获得巨额贸易顺差,欧洲达官贵族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这一局面。
第二,中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日本国土小而狭长,资源贫瘠,人口也少,无论怎么比较,侵略中国都是更好的生意。
第三,西方列强并非没有侵略日本,在黑船事件的坚船利炮叩关之后,日本迅速认怂,被迫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并且痛定思痛,开始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间也强大起来,并加入了西方阵营。
第四,晚清的腐朽与没落。清朝时中国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一,正是过往的太成功,改变就太难。“洪仁辉上书”事件中,乾隆甚至不准国人教外国人汉语,可见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昧于世界大事和时代潮流。
在英国使团前来商请开放通商时,清各级官员都将其描述成是蛮夷为乾隆贺八十大寿而来,要求其向乾隆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并且拒绝了英国人献上的新式武器与各样 科技 产品,以及正常的通商请求。所见所闻,使英国人敏锐的察觉到,清朝盛世之下潜藏的腐朽与落后。英使团回国之后,立即向国内高层奏明一切,那时起就开始为侵略中国开始做准备,并且在之后的鸦片战争一战而胜。
第五,当以往需要仰望的偶像被拉下神坛时,人们往往都喜欢踩上一脚,这是放眼全世界都屡见不鲜的剧情;当踩上这一脚还能获取令人眼红的巨大利益时,更是会发了疯的往上冲。所以当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晚清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瞬间集体高潮了,各个都来抢分一杯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综上,西方列强因为文化属性与发展需要,向外扩张侵略是必然的事情,拿晚清时期的中国与日本两个目标而言,侵略中国从投入产出比而言,性价比更高,获利比例更大。况且西方列强也不是没有侵略日本,只不过日本相比于腐朽的晚清政府更及时的作出了有效调整罢了。
多未尽言之处,在往期文章《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讲中国话……》中有更详细阐述,有兴趣的可以找来一观。
什么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
东亚传统国际关系与近代化的冲击
自古以来,东亚世界是以中国各大朝代为宗主,周边国家为属国的华夷朝贡国际体制。到了19世纪初期,东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就是以清朝为中心,朝鲜、琉球、暹罗、苏禄、南掌、缅甸、越南等国为属国的宗属关系,也可以叫做朝贡及册封关系。
一、册封体制
册封体制,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东方国际秩序。这种体制,形成于商周时期的天子分封制。一开始,天子的政治控制力非常有限,东方大陆的大多数土地都由天子分封给世袭的诸侯来统治。随着天子统治地域的扩大,尤其是秦朝以后,天子的直接统治区域已经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内陆(除东北、西藏、新疆和长城以北的内陆地区)。然而,天子的恩威,仍然要继续扩大,这样,邻近内陆的各个部落为了自身的生存,纷纷主动归附天朝。天子便满足了各部落的要求,没有继续扩张,而是把那里的土地分封给了这些部落首领,封他们为该地的国王。得到天朝皇帝恩准的国王,才是符合东方国际体系的真正的国王。该部落也变成了天朝的属国,要遵循朝贡之礼。同时,天朝也需承担起了保护该属国的责任。册封体制由此正式形成。
册封体制,也可以称为朝贡关系,是以宗主国(a suzerain State)和属国(a tributary State)两方面构成。宗主国是上国,君主是皇帝,也是东方世界唯一的皇帝,各国国王或君主都须臣服于皇帝的统治,整个东方世界都是皇帝的天下。宗主国与属国是上下关系,属国之间则是平等关系。这种国际体系与近代西方与当代流行的国家平等论是相悖的。然而,虽然是上下关系,但却不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与西方所谓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是有很大区别。
接下来看一下属国的划分。按照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属国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其实不然,东方的属国,有许多种类型。举个例子,明朝的属国,分为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每种属国所履行的责任与义务都有区别,不能等而划之。而到了清朝,属国的类型大大缩减,只分为朝贡国、藩属国和附属国三类。由于附属国只有一两个,而且都是疆域极小的国家,因此清朝的属国,主要是指朝贡国和藩属国。
朝贡国和藩属国对于宗主国大清朝,都有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军事上的规定,清朝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由礼部与理藩院两个部门负责。礼部处理的是对朝贡国的关系,理藩院处理的是对藩属国的关系。根据《嘉庆会典》的记载,截止到1818年,礼部管辖的属国(即朝贡国),有朝鲜、琉球、越南、南掌(即老挝)、暹罗(即泰国)、苏禄、缅甸以及西洋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罗马教皇厅(即意大利)、英国、瑞典、丹麦等等;理藩院管辖的属国(即藩属国),有西藏、回疆、外蒙古、内蒙古、廓尔喀、哈萨克、尼泊尔、锡金、不丹、浩罕和俄罗斯等国。朝贡国的君主一律被封为国王,藩属国的君主绝大多数被封为汗。(注:俄罗斯沙皇被封为察罕汗)有些藩属国有朝廷派驻的中央官员辅助统治,因此这些藩属国在清朝后期,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逐渐被确认为中国的领土(领土是西方国际法下确认的概念,东方国家更多的是使用“疆域”一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并不是世人想象当中的闭关锁国、对外混沌无知,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符合东方传统文明的外交体系,并与许多国家保有外交关系,其属国的数量之多、地域之远,不亚于明朝。
下面我介绍一下册封体制的本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册封、颁历、朝贡、华夷思想。
a. 册封,就是宗主国的皇帝对属国的君主封以国王或大汗的名号,确定其统治范围,并赐予国王之印,给予外交承认。
b. 颁历,就是宗主国把本国使用的历法传给属国,朝贡国也就能成为所谓的“奉行正朔”。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关系重大。历法直接就决定了农耕的时间和方式,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和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古代东方国家中,准确的历法显得格外重要。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发达,能制作出较为准确的历法,这也是许多东方国家愿意以臣服之礼换取中国历法的原因。事实上,各地的气候变化与中国不同,就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也不相同,同一个历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日本就曾经吃过这种苦头,这也是中国历法的一个局限性。可惜的是,许多属国仍然执迷不悟,希望得到中国历法。
c. 朝贡,就是属国定期向宗主国贡献物品换取回赐的过程。这当中有一套繁复的礼仪,朝鲜和越南两个国家还规定了专门的朝贡路线。除了上贡品之外,属国还要向宗主国献上表(即上奏文),向皇帝报告本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皇帝会根据这些情况判断该国君主治理国家的功过,派遣敕使去属国给予一定的赏赐(即回赐)或惩罚。敕使的迎接礼仪也是同样繁复的。
d. 华夷思想,来源于古时汉人自尊自大的思想,自认为是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是世界最高的中华文明,而在汉人活动区域之外的国家就是野蛮的夷狄。以后的辽金元清等非汉人建立的朝代,也秉承了这一思想,认为自己统治的国家就是世界中心,也就是中国。华夷思想也是古代东方国际体系的精髓、册封体制的核心。
册封体制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附加规定了经济贸易的区域。明清两代,海洋方面,中外经济交流被限定在几个港口当中。明朝中后期实行一国一港制,即给每个贸易国家分配一个合法的贸易港口,比如宁波港对日本贸易、澳门港对葡萄牙贸易等等。如果该国到其他港口进行贸易,则被视为非法,朝廷有权取缔(注:虽然明朝有权取缔,但明朝后期官员腐败,又与巨商大贾有着秘密的协定,因此对外贸易限制较小,取缔之权使用不多,主要是针对倭寇的;而清朝的限制就大多了,主要针对的是后到的几个西洋国家,比如英国、瑞典、丹麦等等);清朝实行多国一港制,即只开放广州一地,供所有西洋国家进行贸易。虽然只有一个港口,但清朝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使对外经济长期保持出超状态。鸦片的输入其实就是英国为了改变对清贸易的逆顺差而做出的非法举动,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另外,清朝还专门设了上海港与琉球进行贸易。陆地方面,明清两朝开放边疆贸易,主要是针对朝鲜越南两个朝贡国以及所有的藩属国。除非有战争发生,否则边疆的贸易一般不会受到太大限制,这是与海洋贸易不同的地方。对日本的贸易比较特殊,明代是在宁波进行;清代在康熙帝平定三藩前由广东平南王负责对日贸易,之后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通过朝鲜这个中介国与日本进行间接贸易。因为清朝与日本没有政治上的外交关系,日本不属于清朝的属国,也就没有下赐可供贸易的港口。
以上简单介绍了册封体制的概念,下面重点谈谈十九世纪后期这一东方传统体系在与西方的国际法体系碰撞时产生的近代化冲击。而鸦片战争恐怕是东西方两大国际秩序冲击的起点,因此笔者把这场战争作为一条分界线,分别来谈谈战争前后东方各国的变化,以起到比较作用,让大家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鸦片战争前的东方各国
鸦片战争之前,尽管有东方各国之间仍有无数的纷乱战事,但还没有真正与西方文明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清朝平定蒙古以后,东方土地上已经很少有国家间的大战发生。清朝、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国默默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期间,他们都在排斥西方文明,只是有的国家排斥的程度小一点(如清朝、安南)、有的国家排斥的程度大一点(如朝鲜、日本)。明清时代的中国历史,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此不一一赘述,主要讲比较有针对性的朝鲜、越南、日本三国。
1. 朝鲜
韩国历史最后一个朝代朝鲜王朝(也称李朝),自明朝初期建国就成为了大明的属国,也是朝贡国。以后,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学习明朝,把明朝作为天朝父国,可谓是明朝的翻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10年朝鲜王朝灭亡。
朝鲜在学习明朝的同时,也无形中“学”到了明朝的腐败政治和权力斗争,曾经出现过东人西人南人北人四大派混斗的局面,甚至在日本和满洲入侵时也是内斗得乐此不疲。奇怪的是,这样激烈程度内斗的朝鲜王朝在倭乱和胡乱时并没有亡国,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自清朝两次入侵以后,朝鲜便脱离了明朝,变成了大清的属国。清朝康熙皇帝把朝鲜划为朝贡国,要朝鲜遵循册封之礼。而朝鲜也享受到了头号属国的待遇。清朝曾只向朝鲜、越南和琉球三个属国派遣敕使,其中,越南敕使的官阶是正五品、琉球敕使的官阶是正七品,而朝鲜敕使的官阶却是正三品。另外,越南和琉球的国王只相当于清朝的郡王,而朝鲜国王相当于清朝的亲王。可想而知朝鲜对于清朝的重要性。
然而,朝鲜似乎并不领清朝的情,因为朝鲜君臣念念不忘明朝的恩威,朝鲜西人党官员宋时烈曾经提出过讨伐清朝的北伐论,并秘密与日本和台湾郑氏联手共同对付清朝。另外,朝鲜把清朝皇帝视为“胡皇”,而把自己视为“小中华”。小中华思想到了十八世纪后期逐渐演变为民族独立思想,朝鲜的反清民族主义就此抬头。
在外交上,朝鲜实行锁国排外政策。清朝的锁国,是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也尚未达到杀伤外国人的排外地步,而朝鲜的锁国,从十七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其排外行动在东方各国中恐怕是最厉害的,这与抵制天主教有着直接关联。
政治上,十八世纪后期,朝鲜的朋党政治已经延续了四百个年头。当时的朝鲜国王英祖大王就因为朋党斗争失去了他的生母和儿子,因此,英祖颁布了“荡平策”,严厉打击朋党斗争,加固了中央集权。然而,他重用的近臣洪国荣却改造了朋党政治,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外戚权阀的势道政治。
英祖大王死后,王位传给了他年幼的孙子,也就是正祖大王。为了保护正祖的安全,洪国荣等人出生入死,建立了功勋。同时,洪国荣的叔父洪乐纯是正祖的外祖父,那么洪国荣自己也就成为了外戚成员之一。因此,洪国荣深受正祖的重用,把持了朝廷大权。势道政治就此开始。
然而,洪氏的势道政治很快就结束了。洪国荣被迫卷进了王妃被杀一事而惨遭罢免。取而代之的就是维持六十年势道政治的最强外戚——安东金氏。
1800年,正祖早逝,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纯祖大王。曾经担任过纯祖的老师并出使过清朝的大臣安东金氏的族长金祖淳受到了重用。金祖淳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纯祖,也就是后来的纯元王妃。而金祖淳本人又被纯祖尊为义父。从此以后,安东金氏几乎完全垄断了王室成员的嫁娶,把王室变成了亲家的亲家。至于朝廷各大要权,也大多落于安东金氏之手。
安东金氏掌权时,朝鲜的排外活动上升到了颠峰。以前的排外,主要是对西方人的。而此时的排外,甚至连清朝人、日本人都算在其中。有个叫做周文谟的汉人,从北京到朝鲜去传播天主教,结果在1801年的“辛酉邪狱”中被活活烧死。1839年的“己亥邪狱”又烧死了三名法国人。1846年“丙午教难”,一个曾在中国上海接受洗礼的朝鲜人回到朝鲜后也被官府捕杀。英美法等国曾提出抗议,并要求朝鲜开国,都遭拒绝。排外程度可见一斑,朝鲜也因此在腐败官员的控制下国力大为下降,各地饥荒起义不断。
安东金氏的统治不仅引起了朝鲜人民的反感,也触动了其他权阀政客的利益。1816年,丰壤赵氏的族长赵万永为了夺取权力,把女儿嫁给了纯祖的儿子孝明世子,也就是后来的神贞王妃。丰壤赵氏的势道政治也就此开始。朝鲜陷入了金赵两家的统治和斗争之中。
从1800年到1863年,纯祖、宪宗和哲宗三代,朝鲜政治一片混乱,对外更是混沌无知。鸦片战争前后东亚国际体系急转直下,然而朝鲜对此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对即将而来的冲击没有丝毫的威胁感。
2. 越南
在越南帝国建立之前,越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越南北部是由黎氏家族建立的安南王国,越南南部是由阮福氏家族建立的广南王国。1661年,安南黎朝的国王黎维琪遣使到北京,接受清朝的册封,从此安南成为了清朝的属国。不久,广南王国也变成了清朝的属国。然而,安南王国和广南王国内部经历了不少动乱,到了十八世纪中期,两国都已经灭亡,代之而起的是西山朝,同时两国停止了与清朝的关系。1793年西山朝的君主阮光瓒被册封为安南国王。安南重新回归册封体制。
1802年,西山朝国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南王国王室的后裔阮福映(复姓阮福,不是姓阮)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推翻了西山朝,统一了安南,建立了阮朝,并登基为皇帝,改年号为“嘉隆”,是为“阮世祖高皇帝”。这是即日本之后,东方又一个敢向中国叫板,自封皇帝并建立年号的国家。1803年,嘉隆皇帝派遣使臣郑怀德进京,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在对清文书中自称为“南越国王”,并沿用清朝年号。对于这样的举动,清朝嘉庆皇帝表示能够接受,但不喜欢南越这个国号,于是把南越改成了越南,下赐“越南国王之印”。越南的国名,沿用至今。
嘉隆帝虽然表面上向清朝称臣,但心里始终想把越南变成与清朝同等的国家。因为越南人认为清朝统治者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所以越南与清朝的关系就类似于中国古代南北朝的关系。清朝就是北朝,而越南就是南朝。因此,嘉隆帝发动了对南掌和高绵的侵略,强迫这两个国家对越南称臣。于是乎,在中南半岛上的中华册封体制的翻版开始了。而且,为了避免被清朝追究责任,越南人还维持了高绵和南掌对清朝的朝贡关系。这样,对于高绵和南掌这两国来说,等于头顶上有清朝和越南两个宗主国。
嘉隆帝在对清称臣、对外扩张的同时,加大了国政改革。除了沿袭一小部分黎朝的制度(如科举制度)之外,嘉隆帝致力向清朝学习,建立了内阁和六部,模仿清朝建立了一整套中央官僚体系。法律上,嘉隆帝废弃了自黎朝以来延续数百年的安南律法,以大清律法为模板,制定了著名的《皇越律令》。军事上,嘉隆帝效仿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军制,订立了十五万常备军,以及预备役、佣兵和志愿兵组成的军备体系,由皇帝直属。他还大量从法国购买西式武器,建立了一支甚至比清军更强大的军队。通过嘉隆帝的努力,越南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力大幅提高,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
1820年嘉隆帝死后,他的儿子阮福晈即位,改年号“明命”,是为“阮圣祖仁皇帝”。明命帝的野心比嘉隆帝更大,他上台后就颁布了三大国策:1.锁国政策。随着英法荷等国对东南亚的渗透,越南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法国曾经三次(1817、1821、1824)强迫越南开国,并出动军队,却都被越南守军击退。英国也在1825年夺取了新加坡之后,强迫越南开国,也遭到了拒绝。同时,越南还强迫高绵和南掌也执行锁国政策,排斥西方入侵。2.领土扩张策。明命帝不满足于把高绵和南掌列为属国,他还出动大军夺取他们的土地。虽然几次入侵高绵的战争都失败了,但越南还不满足,仍然积极整军备战。同时,越南还把清朝列为假想敌,部署北伐战争。为达这一目的,明命帝秘密把国号由越南改为“大南帝国”,表示要把越南变成一个中国南方的大帝国。3.统一策。这里说的统一策不仅是指土地上的统一,还在于民族的统一。明命帝强迫越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接受京族的文化习惯,企图将他们同化。这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在明命帝统治的二十年里,越南穷兵黩武,国内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对外矛盾也在加剧。阮朝开国不到四十年的繁荣景象全被明命帝毁掉了,明命帝死后,越南国力大为下降,已经无法再维持他的三大政策。就在此时,英国对清朝的鸦片战争也已经开始了。西方国际体制的冲击也即将来临。越南面临了巨大的威胁。
3. 日本
日本是东方世界中一个长期游离于中华册封体制的特殊国家。早在公元三世纪之前的邪马台时代,日本三岛(不包括北海道)上一共有一百多个部落国家,其中有数十个国家向着大陆上的朝代东汉以及后来的曹魏、西晋称臣,是较早纳入中华册封体制的国家之一。到了隋唐时代,虽然日本的君主改称为天皇,但依然向中原王朝称臣。类似于笔者前面所说的越南,日本君主虽在名义上与隋唐皇帝相等、也订立了自己的年号,但日本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之一,并没有脱离朝贡体系。但是,唐朝灭亡后,日本逐渐断绝了与大陆的往来。在日本三岛上,天皇以及后来的幕府将军把土地分封给各地大名,形成了一个微型的朝贡体系,也是中华册封体制的翻版。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代,北朝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统一了日本,并向明朝称臣。天皇失去了外交上的最高权力,足利义满以“日本国王源道义”的身份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定期向明朝朝贡。日本重新回归中华册封体制。
到了十六世纪的战国时代,西方人大举进入日本,也带来了天主教。依靠着西方人的帮忙,霸主织田信长开始了统一全日本的战争。当即将完成目标时,织田信长却被部将明智光秀所杀,日本再度陷入混乱当中。织田信长的部将丰臣秀吉继承了先主的遗志,通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日本。随后,丰臣秀吉的野心促使他想把日本变成整个东方世界的中心,也就是想变成一个新的中国。基于这个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从经济生产力的观点上看,日本传统的耕作方法效率很低,经历了战国的动荡,生产力低下,资源缺乏,遂要到朝鲜掠夺资源。
明朝万历皇帝受到朝中主和派的影响,决定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平秀吉”。然而丰臣秀吉决意要做“中国”的皇帝,拒绝接受明皇的册封,暴露了他欲取代明朝的野心。明朝因此派出大军支援朝鲜。丰臣秀吉死后,日本也从朝鲜撤军了。
1600年,织田信长的义弟德川家康发动了关原会战,推翻了丰臣家的统治,再次统一了日本,并建立了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同时,日本通过对朝战争引进了明朝先进的耕作方法,生产力实现了飞跃,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也大大加强。
德川家康死后,他的儿子德川秀忠继承了将军之位。德川秀忠虽然愿意与明朝修好,但拒绝让日本重新回到中华册封体制当中。德川秀忠也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西洋国家修好,甚至还封了一个叫三浦按针的英国人做大名。另外,德川秀忠以“日本国王源秀忠”的名义与朝鲜建交,并达成了贸易协定。
德川秀忠死后,他的儿子德川家光即位。德川家光发现天主教对日本的渗透已经造成下层百姓造反的心理,因此为维护封建统治下令禁止天主教。同时,德川家光执行锁国政策,只开放长崎一港供荷兰贸易(后来又加上了清朝)。
江户幕府的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开始为国内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到了后来,安定的环境促使日本人口大大增加,新的耕作方式已经难以维继。江户幕府内部的文治派和武功派的朋党斗争也加剧了幕府的腐化。幕府对其他大名的不平等政策也激化了幕府与地方的矛盾。这一系列的危机终于酿成了十九世纪初的农民暴动。同时,西南一些大名秘密与西方国家交流贸易,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日本逐渐具备了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日本已经可以迎接近代化的挑战了。
三、鸦片战争后的东方各国
鸦片战争之后,东方各国逐渐感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威胁。虽然希望能走上像西方一样的近代化之路达到国家富强,但也担心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所以,东方各国对于西方文明进行了选择性的采纳。清朝自鸦片战争后还爆发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并与英法两国进行了亚罗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战争导火线是英国船“亚罗号”事件,所以又叫做亚罗战争),此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逐步接受了西方流行的《万国公约》国际体系,与西方各国按照《国际法》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对于原来的各个东方属国,清朝还是与他们保持原来的朝贡体系。东方各国也像清朝一样,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外交关系,但与清朝保持朝贡关系。这两种国际秩序的矛盾就此埋下,东方世界的近代化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下面,笔者再次举出朝鲜、越南、日本三个例子,以作出比较。
1. 朝鲜
鸦片战争开始时的朝鲜君主是朝鲜王朝第二十四代国王宪宗李奂(1834—1849在位)。1840年9月派到清朝去朝贡的使臣完昌君李时仁向宪宗报告了鸦片战争的情况。由于对世界的无知,朝鲜君臣都认为这场战争是大清朝惩治属国英吉利走私毒品的王道之战。1843年4月,朝贡使兴寅君李最应带来了《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1845年5月,朝贡使兴完君李晸应又给朝鲜带来了中国学者魏源的《海国图志》。朝鲜上下终于有了一丝震动,宪宗国王也下令加强海防,并开始限制与清朝的贸易,以防止鸦片流入。不过由于朝廷内部势道政治的影响,宪宗的很多政策都没有完全落实。究其实,他们的思想与当时大清道光皇帝的思想一样,始终认为这是东方传统国际体制下的战争,没有意识到西方近代国际体制对东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的朝鲜对外虽然相安无事,但国内状况尤其是朝廷状况却很差。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的势道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宪宗的母妃是丰壤赵氏的族长赵万永的女儿,在赵万永死后,她就成为了丰壤赵氏的族长,与她的兄弟赵秉燮和赵秉龟等人把持朝政。而安东金氏自金祖淳死后,他的子辈金祖根、金大根和金左根等人继续与丰壤赵氏对抗。
宪宗死后,没有子嗣。金左根从江华岛上找来了没落王族李升做新国王,是为哲宗(1849—1863在位)。哲宗即位后,已故宪宗的祖母纯元王妃金氏再次垂帘听政,金左根当上了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丞相),并把弟弟金汶根的女儿嫁给了哲宗,是为哲仁王妃。安东金氏的势力因此再次增强。
哲宗时期,朝鲜的宗主国大清朝和邻邦日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清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内外矛盾大大增加,整个中国陷入了巨大危机之中。日本也被迫向西方各国开放,各地藩侯实力增强,与幕府的矛盾加剧。中日两国的变革即将开始。西方近代文明对东方传统体制的冲击随着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东方朝贡体制开始瓦解了。
清朝的恭亲王奕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了洋务运动。此事传到朝鲜后,恭亲王被朝鲜君臣斥责为“误国之人”。在日本,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的结果也令朝鲜上下震动。因此,哲宗下令严格锁国,避免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哲宗死后,又没有留下后嗣。神贞王妃赵氏找来了没落王族兴宣君李是应的次子李熙为新国王,是为高宗(1863—1907在位)。李是应被尊为“大院君”,获得了一定的权势。三年后,赵大妃结束了垂帘听政,大院君掌握了朝政。朝鲜迎来了“大院君时代”。
大院君是个有雄略的人,在他的领导下,朝鲜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势道政治的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朝鲜的国力也在稳固提高。但是,大院君坚持锁国政策,排斥西方文明,并停止了对清朝的朝贡。1866年和1871年,法美两国相继入侵朝鲜,企图迫使朝鲜打开国门,却都在大院君强有力的抵抗之下而失败。从此,朝鲜上下对西方文明的恐惧心理逐步转化为仇恨心理和蔑视心理。
与此同时,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急于要和朝鲜建交,派遣使臣到朝鲜呈送国书。大院君认为日本君主自称为天皇即比朝鲜国王要高一级,加上已打退了比日本更强的美国和法国,因此更反对与日本建交。日本国内的“征韩论”随即兴起。但摄于大院君的压力,日本还不敢急于斥诸于武力解决这个问题。
1873年,高宗的王妃闵氏(就是后来的明成皇后)联合安东金氏的金炳国、金炳冀和丰壤赵氏的赵宁夏、赵成夏等人,发动了“癸酉政变”,剥夺了大院君的军政大权。大院君被迫下野。闵升镐、闵谦镐、闵奎镐、闵泳穆、闵应植等闵氏一门把持了朝政大权。以骊兴闵氏为首的势道政治由此开始。
大院君的改革政策几乎全部付之一炬。闵妃派又逼退了神贞王妃赵氏的干预,实行开放政策。于1876年与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从此朝鲜开国。并且在此条约中,朝鲜与日本拥有同等的地位。而此前日本已经与清朝签订了《日清修好条约》,日本与清朝有了同等地位,间接表示朝鲜也与清朝有了同等地位。因此《江华条约》的实质已经废弃了东方传统的朝贡体制,开始向近代平等国际体系过渡。可是清朝方面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而鼓动朝鲜与日本结盟共同阻止俄罗斯的势力南下。
朝鲜与日本按照西方近代流行的《国际法》建交,但仍与清朝保持着东方传统的宗藩关系。这种双重体制的外交给朝鲜带来了被动的局面。1881年,朝鲜派出“绅士游览团”考察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这是朝鲜第一次主动学习西方文明,同时也表明闵妃领导下的朝鲜已经走向近代化。
“绅士游览团”从日本返回后,带回了一本由清朝驻日本公使馆参赞黄遵宪写的《朝鲜策略》。书中建议朝鲜实行“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拒俄国,以图自强”的外交政策。高宗和闵妃基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