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出现如同春秋战国时一样长期各势力割据的现象?秦二世而亡,但很快出现了刘邦,项羽一类人才,却为何没有出现如同春秋...
秦灭亡后为什么没有出现如同春秋战国时一样长期各势力割据的现象?
秦二世而亡,但很快出现了刘邦,项羽一类人才,却为何没有出现如同春秋战国时的长期割据?个人认为,这是因为统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曾经被统一过,就会念念不忘统一带来的和平和改变。秦始皇在位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甚至统一政治法律等,这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中国人都会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四个字,而所有势力割据时期的霸主,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统一华夏大地,所以就没有长期割据的情况发生了。
秦灭亡后,中国也曾有群雄割据的情况,几乎每个朝代的末尾都会出现,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就比较典型。主要原因就是中央政权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都不得力,管不住地方上的势力,无法进行平叛,所以总有那么几个势力会雄起,会冒头,然后展开征战,最终再次在一个能人手中统一。
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国家都是零零散散的小国,它们同在一块大陆上,怎么就没有统一呢,因为他们从来也没统一过,对统一没有执念,而中国人对华夏大地是有执念的,百姓就求个安稳的和平日子。而对于执政者来说也是如此,不管是哪朝哪代,只要有点治国能力,都会注重天下一家的概念,也都重视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完整,抵抗匈奴,抗倭都是很好的证明。
换句话说这就叫惯性,因为尝过统一的甜头便再也不会忘,所以只要有分裂,人们就盼着统一,最终也会走向统一。这种思想千百年来已经变成中国人的基因,不可改变,虽然秦二世而亡,时间不长,但留下的统一概念深入骨髓。
春秋战国时期的的盛况,为什么在后世没能再出现
根据我国历史的记载,你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个十分著名的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局面。这种局面,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再无出现过。为什么这种盛况再没有出现呢?这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局是十分动荡的,国家是十分混乱的,各种势力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这种环境之下才形成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许多国家的势力,这些势力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这些势力为了能够快速地扩充自己的实力,大量招募人才和贤士以补充自己的实力。这就激起了许多人才和贤士的才华斗争,不同思想的贤士与人才之间的思想开始碰撞。这些贤士与人才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出身,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代表的势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这些贤士们为了能够进入更好的势力的一方会他们的思想在各国之间进行交流,展示。最终导致百家争鸣盛况出现。
二、不再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外,中国其他朝代,再也没出现过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跟中国古代国王的理念有一定的关系。秦始皇建立秦国之后,儒家思想对秦始皇的一些做法是十分不满的。正因如此,秦始皇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从而导致儒家思想被毁灭。比如在我国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思想,而其他学术禁止学习。因此,中国后世不可能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三、综述春秋时期虽然是我国的一个战乱时期,但是也是我国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
为什么东周时的齐国灭亡之后,今山东省地区再没有作为独立而有重要影响力的割据板块出现过?
主要原因外无险要。
齐鲁的战略形势就是因为地理吃了亏。黄淮海平原一马平川,华北一体,山东丘陵地势稍高,但是资源不是很多。山西西有黄河,与同样黄土高原的关中隔断,东有太行,与河北山东隔断。所以北方分裂,关中与河北为两个中心争夺北方,山西夹在其中,谁有了晋阳这个砝码,谁就基本稳赢了。山东这个又是有很大的不同。
山东齐鲁不同。东边靠海,虽是边角,但没有秦楚那样大后方战略纵深。更加没有肴函那样雄视天下的险要,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同时经济中心也是在不断的移动之中。春秋战国时期争夺的中心处于中原地带,齐国位于边陲地带。东晋时期五胡乱华,经济重心第一次东移。隋炀帝修通大运河,此时江南已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这样无为的争夺就是很没有必要的。
人口多,从事农业人数足够,经济发展支柱完备,兵员充足,一整个逻辑链条下来,结果就是军事能力强!但是缺乏险要,这样只有将其瓜分开。。秦并天下三十六郡,齐地分为齐郡、琅琊郡、薛郡三地。后来的汉朝,刘邦出于其他考虑把整个齐地封给了大儿子,吕后已经早于文帝开始把齐国瓜分削弱。后来就大统一之下的一直控制。
之后自秦汉之后,对这个有军事潜力、无险要地势的齐鲁,历代进行了尽可能最大化的分割治理。后来随着在北方定都的朝代,一直的控制下,不存在割据的可能了。
"春秋战国长时间诸侯割据历史根源"t
汉代诸侯国“大者夸(同“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他们君国子民,自置官属。王国的置官略仿汉朝,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绿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通典·职官典》: “汉朝唯置丞相,其御史大夫,皆自置之”
孝惠元年,王国所辖诸郡太守的任免权力收归朝廷。景帝则彻底剥夺了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汉武帝时,诸如郎中令、太仆等诸侯王的王宫官员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并颁布《左官律》,规定在王宫任职的官员不得出任中央官员。又推行“推恩令”从王国中又分出若干侯国,王国的领地大削。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废诸侯王内史,以相治民。这时的相其实与郡太守没有区别(此时的王国的辖区大小也就相当于一个郡),仅仅是品秩为真二千石,高于郡太守而已。到此为止,诸侯王仅仅保留了通过汉朝派遣的官员征收租税供自己享用的权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