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百姓宁愿剃发也不愿意反清复明呢

发布时间: 2022-10-05 10:01: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为什么清初许多人宁死不剃发?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后,清朝睿亲王多尔衮曾颁发“剃发令”,要求汉人的发型要和满人一样...

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百姓宁愿剃发也不愿意反清复明呢

为什么清初许多人宁死不剃发?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后,清朝睿亲王多尔衮曾颁发“剃发令”,要求汉人的发型要和满人一样,将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可让多尔衮没想到的是,此举立即遭到了北方地区汉人的强烈反对。由于当时满清刚刚入关,脚步尚未站稳,所以多尔衮随即就宣布是否剃发由汉人自行决定。

顺治二年(1645年),当清军势如破竹地攻占了南明首都南京后,多尔衮认为此时大局已定,于是再次重申“剃发令”。不过,这次就不是由汉人自行决定,而是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

这个法令一经颁布后,立即引起了全国各地汉人的反对。其中又以江南地区的江阴、嘉定反抗最为激烈。当时在江阴流传着一句话:“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以此来表达宁死不剃发的决心。值得一提的是,在颁布“剃发令”之前,江阴、嘉定两地都已经归清廷统治了。

最终,江阴、嘉定两地军民誓死拒不接受“剃发令”,恼羞成怒的清廷派重兵进行残酷镇压。结果江阴、嘉定在城破之后遭到屠城报复,两地军民被屠戮殆尽。清军在攻打这两城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清初汉人宁死不剃发的举动有些不好理解,既然都已经接受满清统治了,不就是剪个头发而已嘛,怎么会比生命还重要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汉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了。

从很早开始,汉人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孝”。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十恶不赦”这个词语,这里面的十恶中,有七恶都是和孝有关(不忠亦为不孝),因此“孝”这个字在汉人心目中是有着特殊地位的。而在《孝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剃发那是大大的不孝,往大了说,把头发给剃了,死后哪还有脸去见列祖列宗。

所以,清朝颁布的“剃发令”和汉人的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才导致矛盾激化。

上面所说的那是拒绝剃发的大道理,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拒绝剃发的原因,那就是:太丑了!

清朝时期的发型大家在电视剧中应该都见识过,不过实际情况和电视剧中的并不一样。如今电视剧中所演出的发型都是千篇一律的样子,但这其实是清朝中后期的发型,清朝前期的发型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如下图所示:

纯粹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要剃成这样“非主流”的发型,得付出多大的勇气!换成是你的话,恐怕也不会愿意。当然,在留头还是留发的问题上,估计绝大部分人不可能会选后者吧!

因为汉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发肤”是受于父母的,所以,清朝让他们剃发的要求和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相矛盾了,他们也就不愿剃发。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满清刚刚占据北京,根基都还没有扎稳呢,肯定很多人都不会同意剃发的,根基稳了之后就直接强制性执行了。
这与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以孝为,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而剃发就是大大的不孝。
因为清朝刚刚建立,很多老百姓对大清并没有很多认同感,况且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行剃发有违孝道。

清朝年间,民间宣扬反清复明,为什么百姓这么恨朝廷?

在众多的清朝影视剧中,“反清复明”都被演绎成了正义感十足的大事。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下面的这一场景: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几个面容严肃的人在一个角落碰头,然后,背景音乐突然响起,气氛不由地严肃起来。这时,一个人高声说道:“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另外一个人听了之后欣然回答道:“门朝大海,三河峡水万年流!”

还没等观众弄明白,这几个人就如释重负地笑了起来。然后,一个人朗声说道:“既然是同道中人,那么,大家就一起反清复明。今年的中秋之夜是一个好机会,我们一起闯入宫中,然后,手刃鞑子皇帝。”这一幕,就是金庸先生名作《鹿鼎记》中的经典桥段。



而其中的几个暗号,就是用来避开清廷耳目,联络同道中人的。

作为武侠小说的大家,金庸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极力渲染“反清复明”这一运动。有人说,这是因为金庸偏爱汉族,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在《天龙八部》中,金庸着力描写的主角就是契丹人乔峰。而且,同样是异族统治,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也没有关于反元复宋的描写。

这其中,有在台湾的延平王和清初朝鲜王朝的“反清复明”行动,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可以说,“反清复明”这一口号,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所之少见。所以,要弄清“反清复明”,还要从元、清两朝的具体状况来分析。



首先,清朝统治者强迫民众改变生活习惯,而元朝统治者则没有这么做。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不久,满清入主京城,然后,开始了对南明朝廷的打压。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降而复叛的吴三桂、天地会成员等都曾反抗过清朝的统治。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喊出的口号都是“反清复明”。

吴三桂和天地会也就罢了,可是,李自成是逼死崇祯皇帝的罪魁祸首,他的部下怎么也这样做?其实,究其原因,还是清朝统治者太过压迫民众了。清朝统治者占领北京之后以为大局已定,于是,肆无忌惮地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当时的汉人认为剃发实在是无法接受,于是,向清廷表示了反对。

不料,他们很快便遭到了清廷的残酷镇压。

并且,在清朝军队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导致清政府的血腥镇压。

汉人受儒家影响已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清廷的强行剃发,使他们不由地思念起明朝。于是,他们果断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坚决地反对清政府的统治。而元朝统治者就不同了,蒙元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众多的汉族百姓仍然可以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

这样一来,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生活和宋朝时候差别不大,也就不再思念宋朝了。



其次,元朝和清朝对于前朝皇帝的处理方式不同。

忽必烈问鼎中原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对主动投降的宋恭帝很是尊重。当时的汉人见元朝皇帝如此行事,心中对元朝的恨意也就减少了许多。

而清朝则不同,满清对明朝朱氏皇族可谓是赶尽杀绝。福王被俘后被满清统治者押往北京,已经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了。但是,满清统治者还是残忍地将他杀害。之后的桂王逃到了缅甸,但清廷还是穷追不舍,最终,将他活活绞死。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民众的主心骨。在广大的汉族人民心中,残杀汉族皇帝就是侮辱整个汉族。他们在悲痛皇帝之死的同时,也更加憎恨满清的统治者。



最后,元朝和清朝对待文人的态度不同。

元朝建立之后,蒙元统治者对于汉族文人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例如,著名的元朝杂剧家关汉卿曾在作品《窦娥冤》中塑造了一个名叫张驴儿的恶人。张驴儿这个名字,就是典型的蒙古人取名风格。

这种取名方式,放在清朝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有人敢在清朝创作一个与八旗子弟有关的恶人形象,那么,满清统治者将会毫不犹豫地将他打入大牢。“文字狱”一起,汉族文人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抓住把柄。文人在担惊受怕的同时,不由地更加思念当初在明朝的时光。

除此之外,满清统治者还肆意篡改历代史书。凡是对清廷不利的史料,他们纷纷删去。例如,满清政府对家喻户晓的抗金名将岳飞不断打压,甚至,刻意抹黑岳飞的功绩。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金国与满清同出一脉。但是,满清越是压制,汉族文人的反抗就愈加激烈。

因为,文人们虽然不能上阵厮杀,但他们可以将民众号召起来反清复明。



综上所述,反清复明运动的兴起与屡禁不绝,实在是清朝统治者一手造成的。

因为清朝时期官府对百姓非常残忍,而且杀害了很多无辜的人,所以百姓非常痛恨。
因为清朝对待文人的态度比较恶劣,所以文人号召百姓反清复明。而且清朝统治者强行改变民众的生活习惯,非常的让人讨厌。
因为当时的赋税非常重,人们的生活非常贫困,每天根本吃不饱饭,吃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为什么剃发令没有使清灭亡?

清初,出现了康乾盛世,那时天下基本太平,人们都想过太平的生活,因此虽然剃发,清朝也不会因此灭亡.虽然有一些反清复明的教会或组织,但缺乏大众支持的他们是不可能使清朝灭亡.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使人民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在正确的领导下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此时农民起义大军已经被缴杀殆尽,而且清朝政府的大多数政令还是得人心的。饱受明末战乱的百姓已经是生民百遗一,没有能力再因为头发与脑袋的去留问题再进行更加强大的反清起义。这也充分反映了大汗民族的强大包容和忍耐的能力。
因为剃发仅仅日把封建的外表消除,可是封建的内心依旧严重
,武力,很多时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人们不是也抗争了,很多年吗...当大多数人屈服于武力的时候,剩下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少,反而成了习惯.
本文标题: 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百姓宁愿剃发也不愿意反清复明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90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脑鸣正常人怎么预防引契丹入关的石敬瑭和汪精卫有什么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