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娶林洙做续弦,为什么遭到大家的反对?1955年4月1日,51岁的林徽因重病去世。林徽因晚年林徽因去世,梁思成万分悲痛,身心...
梁思成娶林洙做续弦,为什么遭到大家的反对?
1955年4月1日,51岁的林徽因重病去世。
林徽因去世,梁思成万分悲痛,身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人亦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的亲人和朋友非常担心他,很多人都劝他续弦再娶,但梁思成只是沉默不语,依然忙于他的建筑事业。
7年后,梁思成突然向亲人好友宣布:他要再婚了。此时的梁思成已经61岁,儿女又已长大成人,都不在身边。所以他能再找个知冷知热的人,大家当然很为他高兴。可是大家一听说他要娶的是林洙,就不同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起来林洙和梁思成、林徽因是老相识。早年她高中毕业后,想考清华的先修班,她父亲曾写信给林徽因,希望她能帮助林洙圆梦。
由于当年清华没有办先修班,再加上林洙英语不好,已是肺结核晚期的林徽因,不顾病体,还是在每周安排了两个下午,亲自在家给她补习英语。也正是这时候,林洙认识了建筑大师梁思成。
不过,当时的林洙已经有了男朋友程应铨。巧的是,程应铨也是学建筑的。林洙在北京没呆多久,程应铨便受到清华大学的邀请,去该校建筑系任教,并计划与林洙完婚。林徽因听说后很高兴。她知道年轻人没有太多积蓄,便资助了林洙一笔钱,梁思成则作为程应铨的同事做了他们的主婚人。
婚后,只有高中学历的林洙,受清华大学照顾成为建筑系的秘书。随着生活的安定,林洙先后和程应铨生下一子一女。然而,1957年由于程应铨为华揽洪和陈占祥仗义执言,被打成右派后,林洙的工作也受到影响,被调为资料员。当时程应铨被斗争得很惨,林洙为了与程应铨划清界限,便以担心孩子们会受到影响为由,决绝地和程应铨离婚了,并禁止孩子们与他往来。随后林洙以帮助梁思成整理资料为由,频繁地与梁思成接触。她虽不美但性格活泼,人又细致,不仅顺势照顾了梁思成的生活,还很讨梁思成岳母的高兴。
当时的梁思成已鳏居多年,想想61岁的人了,尽管功成名就,但人毕竟不能生活在神坛上。就算是梁思成,也渴望在他需要照顾时,有个知冷知热的伴侣。经过反复思考,梁思成认为比他小27岁的林洙,正是自己要找的人,所以他在征得林洙的同意后,向亲人和朋友宣布:他要和林洙结婚。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顿时在他的亲友有朋友中炸开了锅。大家一方面觉得梁思成曾是程应铨的师长,现在竟然娶了他的妻子,实在于伦理上说不通;另一方面,觉得程应铨曾为梁思成鸣冤,政治身份因此受过影响,现在人家正衰着呢,这边却娶了人家老婆,不合适。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看不上林洙的人品,觉得她工于心计,薄情寡恩,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由于梁思成执意要和林洙结婚,梁思成的弟妹们集体发声不同意,和他多年好朋友的人也表示只要他娶林洙,就从此友尽……就连梁思成教授的学生们,也对林洙充满敌意,骂声不绝。
顶着压力的梁思成还是固执地和林洙走到了一起。
梁思成判断的没有错,虽然林洙文采和颜值都无法和林徽因相比,但她却在婚后,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身体孱弱的梁思成。也正是有了林洙,沉默多年的梁思成渐渐脸上有了笑意,偶尔还开点小玩笑。婚后没过多久,政治风暴愈演愈烈,建筑泰斗梁思成也被贴了大字报。紧接着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斗争如暴风雨般接踵而来。他们认定受到政治迫害的梁思成将成为第二个被林洙抛弃的程应铨。
但是,林洙这次坚定地陪伴在梁思成身边,尽管梁思成的工资停发,又被扣上各种反动高帽,但她依然细心照料着身心都受到摧残的梁思成,同时她为了不让梁思成担心,又担负起了照顾梁思成岳母的重任。
也许是大家对林徽因的喜欢导致不肯接受他的续弦。
百家讲坛梁思成的生平事业与情操让我们学会了什么
第二,要学习梁思成高尚的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主义精神。因为就在抗战期间,林徽因的弟弟是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梁思成在痛恨日本列强的同时,仍认为保护京都与奈良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梁思成先生崇高的国际主义建筑精神早在60年前绽放的光芒,所以日本人民称梁思成是保护日本文物建筑的恩师。
第三,要学习梁思成“学贯中西”的建筑“国学”的大文化精神。回忆并学习传统是必须的,重在要视传统文化为魂,但也切不可总停留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层面,必须寻求在继承中如何发展如何创新。今日的“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呼唤中国建筑师瞩目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目的在于不仅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性,更便于找寻到属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之径。
第四,要学习梁思成主动开创中国建筑文化新局面的精神。在“国学”倍受关注的今天,我们尤其应树立起建筑上的“国学”榜样——梁思成先生的形象。因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将西方建筑科学方法引入中国建筑营造学社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的建筑成就。195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又提出了建筑的“可译性”与“翻译论”等观点,将中国建筑构图元素与西方文艺复兴时的建筑词汇作了对比性研究。
第五,要学习梁思成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意识与精神。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是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和竞争力的。建筑师不可作文化遗产的“破坏者”,而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及创作力做文化遗产的护花使者。
第六,要学习梁思成治学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求实精神。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在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先驱者的建筑学、文物保护工作者,尚且能开展那么多历史遗迹的调查、古代建筑的勘察测绘、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留下这么多宝贵的遗产,这本身就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现时代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科学研究的精神。
精专的学术造诣,执著的科学精神
对古建筑保护的锲而不舍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他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3]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梁思成生平:
梁思成(1901-1972),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郭沫若执意要拆掉北京古城墙,梁思成为什么要反对?
大家都知道,我们古代的城墙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防御城市,而到了今天,城墙的意义便是我们寄托传统文化的重要建筑,它们能够让我们感受古人在建筑上面的美,但是5000年的风风雨雨,大量的城池城墙都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而这其中最让人心痛就是北京的古城墙。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首都定在了北京,而当时的北京也面临着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在对于北京古城墙的拆除问题上面,郭沫若和梁思成夫妇发生了很大的分歧,郭沫若执意认为必须拆除,而梁思成夫妇则认为没有必要拆除,可以选择在老城区的边上建立新的行政中心,同时还能留下北京古城墙,这样可以双赢,在完成规划的同时,还能保存文化。
而且另外建造的陈本也要比拆了再建要低上许多,也不会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行政中心的建设,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但是最终的决策者没有才有梁思成夫妇的建议,而用了郭沫若的建议。
在这样,在1953年,北京古城墙正式开始拆除,而此时的梁思成也是无力阻止,只能狠狠的说道:"今日执意拆除这些建筑,将来必定会后悔的"!
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国家也开始注重对于古城墙的保护,甚至在各地开始重新将这些破坏掉的古城墙给修复,但是事实上已经如此,再如何修复也恢复不了当初的风貌。
历史也很好地证明了梁思成的当初所说的话,那么当初对于拆除北京的古城墙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郭沫若必然是错误的,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郭沫若执意拆除北京古城墙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城墙已经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防御意义了。
第二点想要出入城市只能通过特定了城门,这不利于北京的交通情况,第三点就是城市发展受到了城墙的阻碍,而且以郭沫若后来对于明定陵的挖掘性格来看,他对于保护古迹这一块,内心是根本不重视的,当然主要也是郭沫若不懂这方面的价值。
而梁思成夫妇不一样,他们本身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学家,他们从北京的古城墙当中看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提出的建议,并不妨碍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看看今天的南京古城墙和西安古城墙,哪一个有妨碍了城市的发展呢?
所以即使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郭沫若的建议还是错误的,但是专业的事情没有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而听从了不专业人士的建议,才造成了我们今天的惋惜。
而时至今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回过头来,突然间发现,我们竟然将传统的文化相关的东西全部都丢掉了,不得已只能再次回过头来去进行修复,这自然是件好事,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保护!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