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为什么政治如此混乱,宋朝又是如何终结这一混乱的政治制度的精髓在于制衡二字,细分到具体的制度设计都围绕在这两个字之上。而制...
五代十国为什么政治如此混乱,宋朝又是如何终结这一混乱的
政治制度的精髓在于制衡二字,细分到具体的制度设计都围绕在这两个字之上。
而制衡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分权和监督,而缺点就是行政效率下降。这个很好理解,如果真的要做一件事,相关的人吵吵闹闹,没人拍板,还有不相干的人指手画脚,到最后很多事估计就歇菜了。
而一个良好的政治模板需要做到政权稳定与行政效率的统一。
如果明确上面的那些道理,从唐至宋的变革就比较好理解了。let's go!
唐代藩镇割据的源头在于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制度的产生和当时唐王朝在边疆问题上的形式密不可分。频繁的对外战争需要一个能够灵活处理的地方军事中心,于是节度使应运而生。
按说这样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和本朝的军区制度好像也比较类似嘛,初期也让大唐在对外战争中捷报连连。不过唐朝政府对节度使信任过头了,一般节度使还会兼管内调度军需之度支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节度使变成军民才权于一身。
而唐玄宗经常还加码,时不时有人担任三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控制,于是平衡被打破,外部力量远远大于内部力量,隐忧就此产生。而安禄山同志辜负组织上的信任,于是大唐盛世彻底终结。
期间大唐内部一阵折腾,军阀混战,庞勋叛乱,黄巢叛乱,太监们欺负皇帝(皇帝第一次这么憋屈,被家奴凌辱)。折腾到最后,就剩最后一口气,朱温的临门一脚让两百余年的唐氏公司歇业。
五代十国乱世可以看成是唐朝藩镇混战的延续,缺乏礼教的制约,互相攻杀,新的平衡一直在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没有形成,武人篡权基本上称为标配。
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也只能是形成新的制衡,从制度设计出发。
宋太祖即位之后开始着手对新制度的设计,确保皇权的绝对主导地位。
简单来说,大致有如下几点吧。(又变成了分点的老套路了,如果诸位还是觉得太长,直接看分标题即可)
1、分割相权
皇权与相权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矛盾之一。就如同现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关系,皇帝大人原本是想事无巨细都由自己来打理,但无奈精力有限,另外还要抽时间和某某妃子过夜,实在是忙不过来。只好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帮忙统治国家,可这位职业经理人也不是吃素的主,个人的职业道德(孔孟的那套)和个人对于权力的欲望时常会与皇帝大人发生冲突。之前的几百年大家就这么凑合着过来了。
宋朝的官制在这就不说了,想到都想吐,麻烦到无以复加了。简单说一下宰相的设置。
宋代的宰相制度其实是继承唐朝后期的制度,除了本身的同平章事(正宰相),为了防止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副宰相)来分权。另外 ,枢密使和三司使也被称为宰相,分管军事和财政。
如果宰相想再和皇帝陛下抬杠就没那么容易了。
2、军制改革
安史之乱的启示就是当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大于中央的军事力量时,政权的安全性就很低,包括后唐,后汉的覆灭都印证了这一点。五代的国家大部分带有军政府的痕迹,如果你不明白军政府的危害,请看看缅甸。据说当年汴京的市民都被抢习惯了,隔几年没被抢浑身难受。
最主要的是两点:1、统兵权和调兵权割裂开;2、守内虚外的政策
这点排名第一的答案讲的很清楚了,我这个人懒,就不展开了。
3、地方行政权力的变更
改变地方上军人主政的状况,一步步消弱节度使的权力,地方上的行政领导改为文官。节度使慢慢变成荣誉头衔,定时领个工资就行。
因为文官对于皇帝的危害要小很多,文人坏不过多要些钱,武人可能要的是皇位。地方上设置知州为地方长官,又设置通判来制衡知州的权力,从此知州和通判成为一对欢喜冤家。
当然这一切变革的基础在于扫荡割据势力的强大军事力量。
4、社会阶层的流通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但在唐朝官场公务员编制还把持在士族阶层。到了宋代科举制成为王朝选拔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并且刻意重用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科举制把吸收人才的触角伸向了下层阶级,大大拓展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这些措施对大宋王朝的命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皇权得到了加强,滥觞与五代十国的武力与混乱得到压制,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政权避免重复半个世纪的短命。
然而,一个王朝的基因就此种下,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王朝基本没有内患,而亡于外祸。
上一次是错的,并不代表你这一次一定对,对于政治,尤其如此。
而政治制度,不可能做到完美,只能做到最佳。
而制衡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分权和监督,而缺点就是行政效率下降。这个很好理解,如果真的要做一件事,相关的人吵吵闹闹,没人拍板,还有不相干的人指手画脚,到最后很多事估计就歇菜了。
而一个良好的政治模板需要做到政权稳定与行政效率的统一。
如果明确上面的那些道理,从唐至宋的变革就比较好理解了。let's go!
唐代藩镇割据的源头在于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制度的产生和当时唐王朝在边疆问题上的形式密不可分。频繁的对外战争需要一个能够灵活处理的地方军事中心,于是节度使应运而生。
按说这样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和本朝的军区制度好像也比较类似嘛,初期也让大唐在对外战争中捷报连连。不过唐朝政府对节度使信任过头了,一般节度使还会兼管内调度军需之度支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节度使变成军民才权于一身。
而唐玄宗经常还加码,时不时有人担任三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控制,于是平衡被打破,外部力量远远大于内部力量,隐忧就此产生。而安禄山同志辜负组织上的信任,于是大唐盛世彻底终结。
期间大唐内部一阵折腾,军阀混战,庞勋叛乱,黄巢叛乱,太监们欺负皇帝(皇帝第一次这么憋屈,被家奴凌辱)。折腾到最后,就剩最后一口气,朱温的临门一脚让两百余年的唐氏公司歇业。
五代十国乱世可以看成是唐朝藩镇混战的延续,缺乏礼教的制约,互相攻杀,新的平衡一直在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没有形成,武人篡权基本上称为标配。
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也只能是形成新的制衡,从制度设计出发。
宋太祖即位之后开始着手对新制度的设计,确保皇权的绝对主导地位。
简单来说,大致有如下几点吧。(又变成了分点的老套路了,如果诸位还是觉得太长,直接看分标题即可)
1、分割相权
皇权与相权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矛盾之一。就如同现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关系,皇帝大人原本是想事无巨细都由自己来打理,但无奈精力有限,另外还要抽时间和某某妃子过夜,实在是忙不过来。只好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帮忙统治国家,可这位职业经理人也不是吃素的主,个人的职业道德(孔孟的那套)和个人对于权力的欲望时常会与皇帝大人发生冲突。之前的几百年大家就这么凑合着过来了。
宋朝的官制在这就不说了,想到都想吐,麻烦到无以复加了。简单说一下宰相的设置。
宋代的宰相制度其实是继承唐朝后期的制度,除了本身的同平章事(正宰相),为了防止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副宰相)来分权。另外 ,枢密使和三司使也被称为宰相,分管军事和财政。
如果宰相想再和皇帝陛下抬杠就没那么容易了。
2、军制改革
安史之乱的启示就是当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大于中央的军事力量时,政权的安全性就很低,包括后唐,后汉的覆灭都印证了这一点。五代的国家大部分带有军政府的痕迹,如果你不明白军政府的危害,请看看缅甸。据说当年汴京的市民都被抢习惯了,隔几年没被抢浑身难受。
最主要的是两点:1、统兵权和调兵权割裂开;2、守内虚外的政策
这点排名第一的答案讲的很清楚了,我这个人懒,就不展开了。
3、地方行政权力的变更
改变地方上军人主政的状况,一步步消弱节度使的权力,地方上的行政领导改为文官。节度使慢慢变成荣誉头衔,定时领个工资就行。
因为文官对于皇帝的危害要小很多,文人坏不过多要些钱,武人可能要的是皇位。地方上设置知州为地方长官,又设置通判来制衡知州的权力,从此知州和通判成为一对欢喜冤家。
当然这一切变革的基础在于扫荡割据势力的强大军事力量。
4、社会阶层的流通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但在唐朝官场公务员编制还把持在士族阶层。到了宋代科举制成为王朝选拔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并且刻意重用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科举制把吸收人才的触角伸向了下层阶级,大大拓展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这些措施对大宋王朝的命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皇权得到了加强,滥觞与五代十国的武力与混乱得到压制,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政权避免重复半个世纪的短命。
然而,一个王朝的基因就此种下,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王朝基本没有内患,而亡于外祸。
上一次是错的,并不代表你这一次一定对,对于政治,尤其如此。
而政治制度,不可能做到完美,只能做到最佳。
因为唐朝后期比较杂乱,后来唐朝的亡国皇帝李柷,在朱温的逼迫下,不得不退位让“贤”,开创了后梁。五代十国就此开始。而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英勇善战,杀敌敬百,慢慢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混乱时期。
五代十国为什么政治如此混乱,宋朝又是如何终结这一混乱的
唐朝所实行的节度使制度,到唐代的中后期弊端突显.由于地方拥有过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权利.使得四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在经济上他们脱离中央,盘剥百姓,民怨沸腾.在政治上,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唐帝国出现了尾大不掉的糟糕局面.最后唐帝国就是被曾经担任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的朱温所推翻. 唐朝灭亡之后,各地节度使纷纷独立,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许多政权,其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就是所谓的”五代”.后周的世宗柴荣,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立志要统一中国,在他的治理下后周政权成为了五代十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开始了统一战争的步伐.但不幸的是柴荣英年早逝,他去世不久,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我要说宋朝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的疆域并不包括现在的中国的华北地区的大部分,东北地区的全部和所有的西北地区.现在的首都北京就没有被划入北宋的版图.而在华北地区及东北地区契丹族建立起的契丹国(辽)与宋朝对峙.在西北的甘肃,宁夏一带.党项组建立起的西夏政权,就与辽代,还有宋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五代十国为什么政治如此混乱,宋朝又是如何终结这一混乱的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再也不是单一的贵族社会,而是由平民子弟开辟了很多上升渠道,平民和贵族又在相互对抗。
晚唐藩镇和五代十国的掌权者,没有一个出身于传统贵族,不是兵痞就是流民,甚至有乞丐......
那个时代,军人就是社会精英。
当军人、军官和家属都迁徙到汴梁后,地方上的人才也会急剧匮乏,想搞事情也拉不起队伍。
到此时,藩镇才算是被驯服。
从来没有什么一蹴而就,都是时间的沉淀。
柴荣时代的禁军和朝廷,集合了北方的精英人才,才能成就其威名。
而这一切,都被赵匡胤继承。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晚唐藩镇和五代十国的掌权者,没有一个出身于传统贵族,不是兵痞就是流民,甚至有乞丐......
那个时代,军人就是社会精英。
当军人、军官和家属都迁徙到汴梁后,地方上的人才也会急剧匮乏,想搞事情也拉不起队伍。
到此时,藩镇才算是被驯服。
从来没有什么一蹴而就,都是时间的沉淀。
柴荣时代的禁军和朝廷,集合了北方的精英人才,才能成就其威名。
而这一切,都被赵匡胤继承。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知乎网友回答
五代十国的混乱其实是承接唐中后期的节度使军府政权(主要还是河北藩镇),以及黄巢以后的各路军阀混战的局面的。我一直觉得黄巢前后是最残忍的时代,其实真正的五代十国大分裂对百姓的残杀还没那么严重。其实就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而言,五胡十六国的激烈程度也不遑多让。各种兄弟大战,亲戚之间完全乱来的。臣弑君神马的也平常。就帝王个人的残暴程度,好像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的皇帝真心也没好到哪里去。所以,这种事,不是特例,是乱世通则。
春秋战国情况不同,因为春秋战国的时候政治资源还没那么集中,也就是诸侯无法对其治下百姓进行个别人生支配(后期的秦国除外)。贵族制下的政权,总是效率没那么高的,并且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臣子那种家人的温情脉脉的感觉,这个家……和血缘家族不一致……就是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那个家……世代博弈而聚合起来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所以虽然春秋战国也很乱,战国后期的战争对百姓伤害也很大,但是看起来残酷性却没那么高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当然,时代过于久远,史料散失过于严重,有些残酷的事,也可能不得而知了。
宋朝结束混战,首先因为后周基础打得好,基本上后周的周世宗如果不死,不出意外的话也能统一。至于为什么是后周能统一,这个原因极其复杂,当然是其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有优势了。而别的国家又刚好非常不争气了……中原五代,周边十国,五代是更替的,十国是有些并存的。其实有战斗力的就是五代,十国是周边小国,定了中原,就是扫一扫周围的事了。前面“四代”没搞定,就是他们本身太短了,内部斗争无比激烈,没腾出手去。
至于如何巩固皇权的问题,这,真是……没法说……太大了……我再次想哭……如果搬教科书也 没啥意思,就是掌握兵权(直接掌握禁军,废节度使,文官任枢密使掌指挥权)。分割地方权力(把地方行政区划搞得无比混乱,大家权力掣肘。宋朝的行政区划很奔溃的,转运使、指挥使、按察使的辖区是不一样的,也即是有三个省级单位,但边界不同,要了亲命了。)分割宰相权力(虽然唐朝已经一堆宰相了,但是宋朝就更夸张了某木有)。还有很多很多,从各个方面都能说……写一本书都写不完,这要一套书啊,亲。我觉得我说啥都是不全面的了,所以干脆不说了。
就思想上,以及在某些制度上,北宋初期如何维持稳定的,有一本书不容错过,北大邓小南的《祖宗之法》。五代十国的研究大家都不是很行啊,起码不出大家。关键是那段我不熟。所以……悲剧到此为止……就只能这样了……
五代十国的混乱其实是承接唐中后期的节度使军府政权(主要还是河北藩镇),以及黄巢以后的各路军阀混战的局面的。我一直觉得黄巢前后是最残忍的时代,其实真正的五代十国大分裂对百姓的残杀还没那么严重。其实就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而言,五胡十六国的激烈程度也不遑多让。各种兄弟大战,亲戚之间完全乱来的。臣弑君神马的也平常。就帝王个人的残暴程度,好像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的皇帝真心也没好到哪里去。所以,这种事,不是特例,是乱世通则。
春秋战国情况不同,因为春秋战国的时候政治资源还没那么集中,也就是诸侯无法对其治下百姓进行个别人生支配(后期的秦国除外)。贵族制下的政权,总是效率没那么高的,并且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臣子那种家人的温情脉脉的感觉,这个家……和血缘家族不一致……就是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那个家……世代博弈而聚合起来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所以虽然春秋战国也很乱,战国后期的战争对百姓伤害也很大,但是看起来残酷性却没那么高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当然,时代过于久远,史料散失过于严重,有些残酷的事,也可能不得而知了。
宋朝结束混战,首先因为后周基础打得好,基本上后周的周世宗如果不死,不出意外的话也能统一。至于为什么是后周能统一,这个原因极其复杂,当然是其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有优势了。而别的国家又刚好非常不争气了……中原五代,周边十国,五代是更替的,十国是有些并存的。其实有战斗力的就是五代,十国是周边小国,定了中原,就是扫一扫周围的事了。前面“四代”没搞定,就是他们本身太短了,内部斗争无比激烈,没腾出手去。
至于如何巩固皇权的问题,这,真是……没法说……太大了……我再次想哭……如果搬教科书也 没啥意思,就是掌握兵权(直接掌握禁军,废节度使,文官任枢密使掌指挥权)。分割地方权力(把地方行政区划搞得无比混乱,大家权力掣肘。宋朝的行政区划很奔溃的,转运使、指挥使、按察使的辖区是不一样的,也即是有三个省级单位,但边界不同,要了亲命了。)分割宰相权力(虽然唐朝已经一堆宰相了,但是宋朝就更夸张了某木有)。还有很多很多,从各个方面都能说……写一本书都写不完,这要一套书啊,亲。我觉得我说啥都是不全面的了,所以干脆不说了。
就思想上,以及在某些制度上,北宋初期如何维持稳定的,有一本书不容错过,北大邓小南的《祖宗之法》。五代十国的研究大家都不是很行啊,起码不出大家。关键是那段我不熟。所以……悲剧到此为止……就只能这样了……
因为后周给他打下了基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本文标题: 五代十国为什么政治如此混乱,宋朝又是如何终结这一混乱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00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