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如果没有死,朱元璋能统一天下吗?元朝末年由于官员腐败和元朝统治者的暴政等多种原因,致使天下大乱起义四起,开始由韩山童和刘福...
陈友谅如果没有死,朱元璋能统一天下吗?
元朝末年由于官员腐败和元朝统治者的暴政等多种原因,致使天下大乱起义四起,开始由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发动黄河民终起义,其他地方反元势力也接踵而至,虽然各路义军宣传的思想都差不多,可是他们都是各自为战只是名义上都为起义军。随着时间的发展,各路义军经过整整合合最终有三方势力争夺天下,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个人虽然出身都是底层出身,朱元璋是一介平民,陈友谅之前只是一个渔夫,张士诚就是一个贩私盐的商人,可他们同样都有自己雄才大略。只是我们以成败而论英雄,朱元璋胜出让我们感觉朱元璋的能力出众,张士诚和陈友谅之流乃是泛泛之辈。
其实这样的认为是错误的,张士诚和陈友谅能成为元末明朝的两大枭雄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其中陈友谅更是在实力和个人能力上超越了朱元璋。朱元璋我们都知道是一位杀伐果断具有很高的军士才能,可想而知陈友谅的能力该多么出众。只不过命运给陈友谅开了一个玩笑,陈友谅当时以绝对实力碾压朱元璋,可惜最后还是由于陈友谅的失误,导致潘阳湖大战失败,陈友谅也落了个意外身死的下场。了解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提出疑惑,如果陈友谅没有死,朱元璋能统一天下吗?其实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陈友谅要强于朱元璋,除了军队的数量超越朱元璋,就连武将也比朱元璋要多,只不过历史结果胜出者是朱元璋,让我们感觉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失败的陈友谅其实手下能人异士也是多不胜数。倘若在潘阳湖大战中陈友谅没有因为突围而被箭射死的话,朱元璋也许夺得天下会很难,甚至说胜出者不一定是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是完全把家底都投入潘阳湖大战之中,朱元璋当时的兵力好像只有二十万左右,而陈友谅有多大六十万大军。陈友谅败是败在了自大之上,当时陈友谅全军都认为胜券在握,陈友谅有进攻心切,将战船打造的高数丈,又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被朱元璋以火攻的方式打败,陈友谅又被流箭射死,导致群龙无首之下,陈友谅大军迅速衰败。其实说白了潘阳湖大战就是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原型,只不过结局不同,演义中的曹操得以生还,而陈友谅兵败身死。倘若陈友谅不死的话,其大军不会因为群龙无首而选择降的降逃的逃,陈友谅能拥有六十万大军其必定也是有威望之人,军士自然也就以陈友谅马首是瞻,陈友谅虽然潘阳湖大战失败,也不影响陈友谅的号召力,胜败乃兵家常事。陈友谅肯定会吸取潘阳湖大战的教训,选择修养生息,与朱元璋、张士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或者与朱元璋决战到底,可是根据后来朱元璋胜利之后的总结,如果决战到底的话对朱元璋及其不利。
当时还有张士诚在旁观望,虽然张士诚给我印象是那种偏安一隅的诸侯,可张士诚也有称帝之心,倘若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持续下去,张士诚肯定会趁机夺取金陵,金陵可是朱元璋的重中之重,如此之下朱元璋可能会进退两难,被消灭也有可能。张士诚灭有选择夺取金陵只不过是陈友谅在潘阳湖大战死的太过突然,陈友谅大军败的太过迅速。就算朱元璋和陈友谅交战下去,张士诚熟视无睹的话,就兵力而言陈友谅绝对有碾压朱元璋之势,前提是陈友谅得活着。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如果陈友谅不死得话,朱元璋很难夺取到天下,说不准还有兵败得危险。
陈友谅比朱元璋更强大还是没成功,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
乱世出枭雄,陈友谅无疑是一个很出色的枭雄。但是枭雄是无法一统天下的。陈友谅实力是雄厚,兵精粮足,单从军事实力来看甩他的老对手朱元璋几条街。可是能否得天下不是光看军事实力的,不是拳头硬就能当老大哦。角逐天下最重要的东西是大义,是名分。换成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有为人民谋福利,让老百姓拥护你。后世的淮海战役不就也是这样类似的情况吗?
我们来看看陈友谅的发家史。公元1355年倪文俊破沔阳城,陈友谅投奔其麾下,后因作战勇猛,步步高升。这算是陈友谅的贵人吧,即使不是也算老领导了吧!看看他怎么对人家?倪文俊后来反对徐寿辉失败,逃到陈友谅这避难,他倒好拿着倪文俊的人头去表功了。你再看看朱元璋怎么对郭子兴的,就知道当时两个人在众人心里的形象了。一个忘恩负义,一个知恩图报,换作是你你会选择和谁混?更不提他后来又把自己老大徐寿辉干掉,自立门户。
不管哪朝哪代,谁都不会喜欢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在个人人格魅力,大义名分上他就输给了朱元璋。
古时讲究名正言顺,陈友谅这块不占优,在军事上也是昏招迭出,大的战局关都是错的,能胜出才怪。你看他的对手朱元璋的战略,“广积粮,缓称王”,低调发展,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即使战局不利也不至于无力再战,而陈友谅就是想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与朱元璋决战,彻底打垮他。这和后世蒋介石是一个路子,两人失败的过程都很相似,仔细想想是不是相似。都是军事占优,认为可以一击必胜,但是战场上的胜负在战场下早已决定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胜利者都是在上战场前就被筛选出来,到战场上拿胜利的果实的。以弱胜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陈友谅的实力足以碾压朱元璋,为何他却被朱元璋吊打?
陈友谅为何失败?陈友谅原本姓谢,后来父亲入赘陈家,改姓陈,他小时候也读过几天书,但是他力气很大,因此去学习了武艺。再加上他头脑比较灵活,在县里当了一个小官,但是这个职位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因为有风水先生看过他家的祖坟,说陈友谅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这让陈友谅很高兴。
后来陈友谅跟随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刚开始只是个写文书的小吏,后来因为他学习过武艺,打仗勇猛,立了几次战功之后被升为元帅。后来倪文俊率残兵投奔陈友谅,被他趁机吞并了军队,自己又得到了壮大。在这之后他又攻陷安庆,江西南昌、瑞州,吉安等,占领了江西、湖广之地。力量越来越强大。
陈友谅觉得自己无人能敌,想攻占南京,朱元璋在刘基的建议下,派胡大海在江西断陈友谅的后路,又让陈友谅的好朋友康茂才写信将他骗了过来,陈友谅真的上当了,来了之后大败逃走。这让陈友谅非常恼火,失去理智。
他并不甘心,又建造了数百艘高度达好几十米的大船,想要一雪前耻,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决战,却正好赶上刮起了东风,被朱元璋放火箭烧毁了大量船只。双方僵持不下,这时候陈友谅的部下左金吾将军和右金吾将军率兵投降了朱元璋,这让陈友谅又一次遭到了重创,但他拒绝投降,决定突围,但是在突围过程中,他指挥作战时,不幸中箭身亡。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大,个人能力也很强,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
元朝未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由朱元璋统一天下。要说朱元璋在争霸过程中,最大或最危险的敌人是谁,可能就是陈友谅了,陈友谅据记载是沔阳渔家子,略通文义,陈友谅先是投效徐寿辉,后来杀掉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起兵攻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后来陈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称帝,与朱元璋形成南北对峙。
趁朱元璋率主力去援救韩林儿的时机,陈友谅大举进攻朱元璋。后来两军在潘阳湖决战,此役被认为是中世纪世界最大规模的水战。从战前的力量对比来看,陈友谅是占据着巨大的优势的。他麾下水军六十万,楼船数百艘。《明史》中对楼船有着清楚的描述“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而朱元璋只有水军二十万应敌,大船的数量也远不能和陈友谅相比。同时陈友谅出身水师,对水战十分熟悉,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占据优势。但是最后的结果竟然是陈友谅兵败身死,这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陈友谅内部不稳,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不少忠于徐寿辉的将领如傅有德、丁普郎等都率部转投朱元璋。陈友谅一方上下猜忌,离心离德,自然很难有效的完全发挥实力。同时陈友谅自恃实力强大,杀害俘虏以立威,与朱元璋的做法完全相反,人心向背不问可知。
第二就是陈友谅战略错误。朱元璋既然远赴安丰(寿春)援救小明王,后方空虚,他就应该一路挺进直取应天(南京),端了朱元璋的老窝。可他却选择以大军包围洪都(南昌)。结果在此地被朱文正等阴击数月,白白贻误战机。
同时,由于实力和经验上的优势使陈友谅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理,对敌人过于轻视,突视了侧翼的安全。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友谅在两军接战小败之后,居然把自己的巨舰用铁索相连起来。当年火烧赤壁的故事,难道他没听说过吗?这个低级错误实在让人费解。
反观朱元璋,清醒却认识到敌人的强大,冷静分析敌人的缺点,制定出相应的对敌方案,充分发挥自己军队的特点和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先是在正面战斗打响前封堵鄱阳湖口,分兵攻占洪都附近据点,完成反包围。然后利用火攻重创陈友谅大部,最后又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利于小船行动的特点,分兵围攻。陈友谅在这次战争中完全处于被动,无法脱身。最后又被引入到狭窄的河道中,遭到朱元璋的水陆夹击。等陈友谅发现情况不对,已来不及了,只好丢下两万多弟兄,自己突围逃跑。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大汉皇帝陈友谅被一通乱箭射死。陈友谅失败了,成就了朱元璋,开创了大明帝国,成为历史的主角(姜郎)。
中国古代历史上朱元璋和陈友谅哪个厉害?
首争夺天下一事,陈友谅就输给了朱元璋,否则朱元璋也成不了明太祖。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建立了明朝,从这一点来看,肯定是朱元璋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