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商界鼻祖范蠡曾经居住过的陶山脚下,曾经以为这里的人们适应商界规则的思想观念更新颖更快捷更到位,对人间世事的看法会更实际更贴切更悠远,同样的棘手问题,如果是摊在陶山人身上,会自然觉得这里的人们理解更深刻且悟性透彻,终究,商界前辈的影响潜
身处商界鼻祖范蠡曾经居住过的陶山脚下,曾经以为这里的人们适应商界规则的思想观念更新颖更快捷更到位,对人间世事的看法会更实际更贴切更悠远,同样的棘手问题,如果是摊在陶山人身上,会自然觉得这里的人们理解更深刻且悟性透彻,终究,商界前辈的影响潜移默化,坚守固化。但不得不承认,历史,还是历史的东西,什么时候也不能拿现实的东西与过去比,与已逝去的规章、已跑调的制度、已受过的褒扬相扭合,与昔日的人的自尊和走失的政策规定相搅合,与历史的融合中渐渐长成、完善。可曾知否,现实就是现实,与流失的东西、未曾预想的东西无法比较,对正在行进的东西无法改变也无意改变有时是无力改变。前几日,几位好友和伴随了十几年的身份告别,有了生存状态的变更工资收入的休止,已经切切实实说明,身份的蕴意和扩展还在这片热土上悄悄发生着改变,甚至是在悄没声息地质变着什么……身份,不仅仅代表着什么,还有它的笼罩,它的遮阴,它的不停歇的延续。
身份,由身引起,因身而发,置身其中才知其真意。在人生的过程中,对于每个人来讲,由身份而兴起的各自分承的份量不一而足,且时时在变化着,有的影响大些,有的影响小些,但是都在视身份为至尊,马虎不得,草率不得。不是不看重身份,不是拿着身份不当什么,只因未到身份涉及自身时。现在,我的履历表中,没有了“身份”这一栏目,多少年来,甚至是在几年前,我一直填写着“学生”身份。仔细想想,鉴于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填写“学生”身份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履历表中,身份渐渐远去了,那出身、原籍等项内容呢?我想也会慢慢有所改变的,出身不再重要不再讲究,原籍的概念也在慢慢的转化为出生地。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中,不分时间段,部分春夏秋冬的轮回,只要适合,就是需要的。就像因为身份而被辞退被解聘了的我的那些好友们。
关于身份,曾查过资料,简单地说就是出身和社会地位。我国是最早讲究身份的国度,人们的生存资源是一定程度地主要依据身份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而加以配置的结果。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之间因身份的不同而不能行使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所谓平等的政治或者民主权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既是种种特殊的道德关系显现,也是身份的不容置疑性表达。历经几千年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渗透,身份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痼疾渐行渐深,“身份情结”愈演愈烈。从深处说,身份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由此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有时还是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行为规则,延续几百年不变,根深蒂固于各个阶层、各个时期、各个层面。这样的话,就有了富贵之身、宿命之身、高雅之身、学究之身、仕途之身等区别……其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和由此产生的意义明显不同。古时候,人们对身份的看法设身处地,也就有了跪拜、行使拱手礼以及站立于回避肃静等牌边的恭敬,有了对身份的敬而远之,长此以往,最为通俗的看法算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尤其先时,对身份早有定论并且潜规则流传。《红楼梦》中讲的宁府长孙贾珍袭职,长辈仕途的续缘,朝里有人好做官,都在无言地作答,“袭”字多多少少显示了承袭、世袭、沿袭的含义。身份,应该是历史的积淀,时间的锤炼,以及后天的促就。所谓历史的积淀,就是多少年前,身份这一概念就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并且慢慢的浸淫润泽,部落首领与平民的身份是有差距的,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利益关系和由此而生成的身份关系是有差距的,身份的号召力累积以及身份的执行力不二法则,因此带来的儿孙们的身份、地位也有必然的差别,即是优势,包括吃穿住行以及相关的福利,当然除了颐指气使的发号施令和私下办事,都是靠着身份这层特殊关系。所谓时间的锤炼,就是代代相传、祖辈相牵的群众领袖式的前呼后拥,时间一久就形成了潜流般的影响力,有时候还将身份转化成了威望。所谓后天的促就,便是在前辈的绿荫下,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打通方式变通差异,从而达到的一定管理水准和综合素质,来自美文阅读网,这是一般人所不容易达到的。有时,决定身份的不是你的学识、学历和德、能、勤、绩直至廉,极有可能得到辅佐的是你潜行的人缘、潜在的能量、潜质的人际关系背景,人缘关系广泛,也就有了关于了解身份信息的政策渠道和改变身份的机遇。能量用处宽泛,势必增加了与“大人物”接触的机缘,遇事或是遇事前先下手超前考虑,无疑离身份改变的目标更近。而身份的背景之说,古已有之,在个人名气很小时,便是说及自己是某某的儿孙或者是亲戚好友或者是与某某世交,同时举一些活泛的事例,就能证明你的身份,或者是一封举荐信,一般地,人们是不会怀疑并且是极有可能攀附的。从事办公室工作多年,体验到,外出办事也好,在本单位接待也罢,只要说出你的背景,理出的头绪又很真切,下一步的接待会有天壤之别。刚才还答复说出发在外的、一定会见你一面,本来上午有酒局的、可能还要陪你共进午餐,若果有机会并且赶上领导心情好还要陪你游山玩水放松放松……这些都不在话下。曾经看到一图片报道,在观众席第一排的显著位置,在靓丽的年轻女士面前,摆放着 “领导随从” 的座牌,确实让人大开眼界,此情此景不是一般的人员,登上主席台还是有点级别或者是身份的差距,于是只好想出此法,既显得此等人身份不可小觑,也会让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谁知道哪柱香对自己的升迁、对自个的工资升降、要办的家务事能起作用呀。此举算是对待身份的高招。
身份是一个人的无声名片,取决于自己隶属或所依附单位的分量,也在于个人潜在的气质。单位牌子小不要紧,掌门人撑劲就行;部门人少不打紧,能说了算就中;个人身处临近退下来的年龄没关系,只要能跟主要领导搭上话、领导喜欢就可以,你的身份照样天灵灵地灵灵。拉大旗扯虎皮,不会是很大的招摇,便能得到你想要的。常听朋友讲,宣传部门的同事外出录像采访,要拿着介绍信以及列入内部考核的依据(显然不能与无冕之王的记者先生相提并论),吓唬一下相关人员,方能达到采访的目的。而领导的侍从尤其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下基层就大相径庭,不需要开据什么证明,不需要什么正当理由,只要是身在ⅩⅩⅩ办公室的身份做后盾,然后再去了解情况,便会应知尽知无所不知,关键是这个层次能与他们的顶头上司说上话,进上言,奏上本,定命运的。实际上,几乎每个人都清楚,谁也说不上漫漫人生路上有哪块云彩是下雨的。这身份,具有生杀的建议权,当然值得重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慢慢有了身份的底气,也才有了免受挤兑免遭折磨的资本和成长的基础。身份,多数时候是与你从事多少工作量无关的,经济形势好时,不会谈及身份论及工资薪酬多少,大家和和气气、热热闹闹、搞工作就是了,不分你我不分轻重,但是到了经济形势不见好转或者是没有好转的迹象时,身份就成了领导推进改革减人提效等内部决策的首选,成了决断的分水岭。公务员不愿干难干的活路,可以招临时工,出了事也由临时工顶着,即可将责任风险一推了之,也可不纳入年度考核,两全其美。上级机关减了人,有些工作还不能耽搁,于是便联系下属单位的拔尖人才前去帮助工作,身份不曾变,工资不用管,奖金不沾边,省了自己的费用,还加强了下属单位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三得利。这时,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二三十年间争论不休又不见分晓的同工同酬,这是身份差别的最突出的表现。过去在一个单位主政时,分配问题由身份而引发,最后只能把同类型用工方式的人员集聚一起,再制定考核办法,还是有了不同工种不同效率的结果。直到最后还是回归了原来的生存方式、计分办法,大呼隆平均主义,照顾了身份的差别即是工资的差别,才又重现了活力,同工同酬再一次流产。#p#分页标题#e#
身份,有时是指某个人最初的职业。与好友相聚,每当遇到生人需要介绍时,总会说及这伙计是秘书出身、经营出身、工资管理出身,说及某个人原来就是干人事的,是管官的官……仔细回眸一下,一个人最终的结局就是回归。等到岁长、身体不及工作需要时,领导对某个人进行安置的依据便是原来的身份。原来从事过秘书的,可能要安排干干党务;原来从事过经营的,可能要安排到经营部门,不一而足。身份,由最初的与人为伍扩展到树木,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人该如此,那树呢?几年前,我所在公司的物业部门就把辖区内的树木一一注册登记,挂上了身份证件。与矿山同龄的芙蓉树,年长的老杨树,新移栽的苹果树,陆续栽种的桃树,预示事事顺心的柿子树,还有那片节节拔高意蕴竹报平安的竹子林……都有了自己值得骄傲的身份名片。唯独不像人类的,就是那些树们互相搀扶互为敬仰的精神,不论是年老者还是初出茅庐者,都不以身份自居,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确实值得人类学习的。联想到没有登记的“二奶””三奶”,其身份特征不言自明,人人怀里揣着个小兔子,人人有自己对于身份的打算,或想多捞点钞票,或待时机由妾转正,或暗中搜索证据一旦事发一锅端出,或图自己的快乐不争名分……种种现象,既是身份这一概念的拓开,更是社会适应度的发展。这种多余的身份或者说是虚身份,心怀叵测,同床异梦,又有几个撑到天亮?!
身份,与职务、职称密切相关联。就矿山而言,单就管理层面来讲,就有干部、员工之说,干部有职务也有职称的区分,而员工无所谓职务只是有了技师的层级;单就时间长短来讲,就有正式工、临时工的区别;单就工种方面的身份就有好几种,全民工、民营工、农合工、大集体工、季节工、家属工(包括男性)……种类繁多,身份庞杂。由此带来的一些身份的人与晋升职务、考取职称无缘甚至是只占微小比例。同样的年龄段、同样的学历、几乎相同的经历,因了参加工作时的身份不同,间或是参加工作晚了些,一步赶不上,步步跟不上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工资水平、生存方式的差别越差越大。在煤矿多种经营公司工作时,一位入党多年的中共党员,就因为自己的大集体身份,最终没能实现做党务工作的愿望,只是做成了支部委员。
有时自己就想,置身于一个讲究身份的环境,你该咋办?改变身份无望,重新来过不可能,炒了别人的鱿鱼又没这个能力,百思不得其解。身处一个讲究身份的环境里,一是只能干一时消磨一时,不可做的太差也不可太过认真,因为明天的你可能就不是今天的你,今天的激情迸发,极有可能是明天的精神颓废。二是尽量做一些与身份相称相符的事情,哪怕有一丝丝的关联,也是在向身份转换前行了一步。三是看准了的,还是跳槽到一个不再讲究身份的环境里,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从此不再有身份之类的担忧。
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叫做孰为利益之争。答案自然是:人在为利益而争,权势在为利益而争,团伙在为利益而争,官商在为利益而争。而身份之争在争什么?也不外乎吃穿住行的。有了身份,有了位高权重的身份,山珍鲍参,饫甘餍肥,海味尝足,营养搭配,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是有什么就吃什么。有了身份,应穿尽穿,高档不止,想穿哪件穿哪件,而不是有哪件就穿哪件从一而终。有了身份,加上手中掌管一定的财物权限,尤其是具备了审批项目的权限、管理考核的权限、调配工作的权限、定岗定酬的权限,送房者有之,赠别墅者有之,经济适用房摇身一变成了资助房,少则几套金屋藏娇,多则几十套搞起批发或者是专房藏污纳垢藏金纳银,于是演绎了风雨来临关不迭门窗的故事。有了身份,也有用得着别人的地方,也能为人办点事情,于是就有了行的便利条件。相对于身份之争,无权无势者、家境困难者,显得身单力薄,无所适从,只有顺其自然的份儿了。几年前的一个单位,那时讲究身份的现象还不是多么明显,大家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共同想法子渡难关,同事之间形如兄弟情同姐妹。其中就有全民、大集体、家属工三种身份的女士,是同处一办公室的好朋友。工作时间相互关照,业余时间一唱一和,融洽至极。只是到了领取办公用品时、单项工作完成发放奖励时、年末公司发放福利品时,因为身份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有了些许差距,无形之中把人的感情差距拉大了,领导一个劲地解释说,都是身份惹的祸。
对身份的评价和认同,靠什么?谁的评价最无私最公平最公正?谁的认同最有说服力?我在揣摩。依据职业的性质,历史上曾有一个关于身份的排名,叫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老师俗称的“臭老九”,来源于此,这个排名,使公民之间的社会身份发生了颠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之动容。对身份层次的评价,靠的是精业敬业、社会贡献率、工作认同感、存在价值度。一个长期不做学问的教授,身份会慢慢萎缩,事业会变得惨淡。一个不善言辞的演说家,不接触实际的空谈者,不会有演讲的听众和粉丝,自动消失那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只与时日分享时光没有效益效率的做工者,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身份存活之必要。一个不能为民服务、一切视己利益为重、不管病重难民死活的官员,其自身身份价值自然没有了意义……
身份的差别,谈不上先公平后效率。自己经历了几次身份的大变革中,国企改民企,全民工改民营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多万元的经济补偿金一转换,身份得以置换完成。此后,便是以股东身份出现,国家的企业摇身一变成了大伙的,按说经济利益拴得更紧了,利益更直接了,责权利拧得更结实了,实则不然。谁是身份置换的受益者,谁是国企改制为民营的得益者,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不言自明。身份的差别,也就无所谓公平了。自己熟悉的一个老矿级领导,到自己退休时,几个孩子都没能安排就业,或者是转成大集体工人,捧得一尊金饭碗铁饭碗泥饭碗,到了现在,孩子生存难,老人落埋怨,后悔当初只顾考虑别人家的困难,把自己孩子的就业和身份耽搁了。老人逢人便讲,再有来世,可不能做这样的傻事了。
身份,与时俱进很遥远,完全丢掉任重道远,真正意义上的打破身份界限、以实绩论英雄辅之以工龄系数还需时日,但这应该是一个目标,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个梦能够实现。
作者:张修东#p#分页标题#e#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