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既反贪官又反皇帝的电视剧,这固然是它非常可贵的地方。但真正难得的是...
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
大明王朝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既反贪官又反皇帝的电视剧,这固然是它非常可贵的地方。但真正难得的是,虽然它反贪官反皇帝,但却在叙事的时候给了这两种人足够的同情与理解,把历史深处的矛盾与无可奈何表达了出来,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义愤或者轻蔑。前面几十集,讲改稻为桑,讲丝绸贸易,讲抗击倭寇,兜兜转转,来来回回,各位表演艺术家飙足了戏,到海瑞登上舞台,“狐狸尾巴”才暴露出来了。一切积弊,都在于皇权的绝对性,在于法律的随意性——因为法律的渊源在于皇帝,法律的最高解释权也在皇帝。制定法律的人想要带头违法又不便明说,这就产生了一种难以解决的冲突。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就总在想,皇帝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权力?真的仅仅是手握兵权与特务机关?并不仅仅是这样。皇帝的命令之所以能够生杀予夺,是因为所有人一方面都惧怕皇帝,一方面又依赖皇帝。皇权才是这个体制内,一切逻辑的起点。只要接受这个逻辑的,并投身其中,你就无法反抗。皇帝看似坐拥四海,但其实是孤家寡人。如果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那么天底下就只有皇帝是在替自己办事,其它人只不过打份工而已,谁会对国家治理真正上心呢?所以皇帝要人替自己办事,怎么能不给办事的人一点好处?而这些好处从内阁到州府再到县乡,层层转包,到最后层层网织的官僚集团最后必定会尾大不掉。皇帝总有一天会发现好处不够分了,大臣们明里暗里开始抢自己的那一份了。回头看历史,似乎是能看出这样的规律:每当整个系统臃肿庞大,难以调度的时候,太监群体、特务机关这类可以直达天听的集团往往就会粉墨登场,权倾一时。而等他们的使命完成,整个帝国要回归科层制的正轨的时候,这些临时性的小集团的下场多半也是比较凄惨的。剧中的嘉靖是个聪明人,他很早就洞察了皇权的实质,并且利用了这一规律来偷懒。因为他相信只要手段足够灵活,离岸平衡玩得溜,就可以在群臣的你争我夺之间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为什么他有胆量和手段去做一个不上朝的遥控皇帝。
其实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搞政治永远都逃不开耍权术,玩平衡。《雍正王朝》里面花那么多笔墨把唐国强,啊不,四爷塑造成一个夙兴夜寐、关心民间疾苦的好皇帝。但同样并不讳言其过河拆桥,杀人灭口的毒辣手段。更不幸的是,我们的嘉靖连四爷也不如,他不是一个愿意和自己较劲的短命皇帝,他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大内的财政盈余和自己的修仙之旅是不是顺利。所以在他身上,地主官僚集团和皇帝之间的分肥协议才越发表现的赤裸裸。就像很多答主所指出的,真正让嘉靖下决心扫荡严嵩集团的原因,其实是这个集团已经咄咄逼人地与皇权争利。对嘉靖来说,与其重签协议,还不如把乙方干掉算了。甚至都不需要他自己出手,反正有徐阶高拱张居正争着要来当乙方。
而海瑞这个人在剧中其实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穿越者(就像走向共和里面的袁世凯一样)。一方面他利用朝廷法度为自己的行为当挡箭牌(现实中的可行性观众就别去追究了)。另一方面,他奉献自己的性命来揭示这个体系的要害之处。这首先是让人非常敬佩的。但在整部剧中,愣头青海瑞所做的,无非就是把胡宗宪等一干人早就知道的道理公之于朝野,把胡宗宪苦苦维持的平衡打破而已。一封奏则搞得朝野震动,不是因为他发现了什么惊天大幂幂,而是他把这个秘密喊出来了。这就好比一个新入职大学生,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明白了单位人尽皆知的潜规则,接着给全单位的人群发邮件,而且还把矛头指向了老板。让人搞不清这是喜剧还是悲剧。
说到《大明王朝1566》,首先要从导演张黎和编剧刘和平说起。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是张黎与刘和平自1997年的《雍正王朝》后的第二次合作,也是至今的最后一次合作,并且是张黎作为导演的唯一一次合作(在《雍正王朝》中张黎担任艺术总监一职)。
张黎依靠这部作品和之前的《走向共和》彻底超越了胡玫,奠定了内地电视界第一正剧导演的身份,此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刘和平虽然争议更大,但此人在编剧界的地位也无须我在此处再多言,作为一名学者型编剧,虽然他的作品往往冲突激烈集中极富戏剧性,但他的骨子中往往还蕴藏着某些超越戏剧性本身的追求,这使他的作品往往在戏剧性的情节之下还有深厚且富于张力的内涵。如果说前者是对一线编剧的基本要求,那么后者就是编剧个人身上的独特烙印。
除去两人本人各自的强劲实力之外,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张黎和刘和平合作往往让人有种1+1大于2的惊喜,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刘和平擅写大场面大格局大冲突,而对于曾经的冯小刚御用摄影师,以《夜宴》的摄影师身份获奖无数的张黎来说,转行导演后,以镜头语言再现刘和平笔下的大格局不在话下。在这一点上,刘和平的上一个本子《北平无战事》就做的一般,远没有《大明王朝1566》那样令人印象深刻。山影+孔笙团队虽然近年拍了不少优秀的正剧,但是格局上显然较黎叔仍然有差距。此外,刘和平的作品整体风格较为内敛沉郁,其中又往往在深处蕴藉着某种民族的蓬勃之气,这样的独特风格,放眼内地电视界也唯有张黎可以最好地呼吸领会之。两人的合作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作之合。这样的黄金组合为这部剧集的成功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试想,正剧领域的上古大神陈家林碰上朱苏进,照样在《江山风雨情》这么好的题材上走了麦城,而《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也是优秀的作品,但张黎极富个人风格的摄影与剪辑与江奇涛歌剧风格的剧本总有微妙的方枘圆凿之处,相较而言,《大明王朝1566》中的剪辑则往往令人印象极其深刻(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黑白闪回,当然有相当部分要感谢剪辑师刘淼淼)。
张黎对刘和平的剧本的理解是深刻的,这使他在导演本剧时常有丰富剧情内涵的神来之笔。举个例子,在剧情的中后半段,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被嘉靖打发去南京守陵,这里有一段他与自己的干儿子冯保告别的戏,是刘和平原剧本中没有的,而张黎将这一段拍的十分精彩。
这一段不仅在结构上呼应了第一集吕芳训斥冯保,指责他不懂为自己谋后路的情节,也进一步丰满了吕芳老成宽厚,冯保伶俐隐忍的性格,两人之间关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一席对话也深化了全剧的主旨与内涵。这一情节甚至还为可能的续集剧情发展打下了草蛇灰线般的伏笔——冯保最终应验了吕芳的预言,爬到了吕芳的位置,而最后也遭到与吕芳相同的命运。
仅举一例,可以看看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以“新历史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剧,很容易陷入一个矫枉过正的怪圈,一个明显例子是:为奸臣翻案,顺带隐晦地批判一把传统史观的“正面”人物。经不住时间考验的“新历史主义”历史剧,大抵就是让浸淫传统史观的观众过一把颠覆的瘾,可之后呢,解读的人发现颠覆后的人物更经不起推敲,再看就味同嚼蜡了。“为颠覆而颠覆”注定走不远。如果让一个受“新历史主义”熏染的流水线编剧写《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我丝毫不怀疑,他能把嘉靖写成懒惰点的李世民;把严嵩写成鞠躬尽瘁顾全大局背骂名的李鸿章;把张居正写成暗地放冷枪满门心思为上位的权谋家;把海瑞写成一心博取直名的清流。万幸的是,刘和平这名杰出的编剧,没有被某一史观桎梏,没有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成为翻案的工具。注入自己思考的还原,既表现出自己对传统史观下某些历史人物及事件批判的不同理解,也不至于陷入另一种极端,使人物沦于平面苍白。
历史剧大明王朝属于什么水平?
宅在家里,只好看剧。无奈的是,看几集就弃的剧太多,一集不落看下去的剧又太少,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看回老剧。
蓦然回首才发现,在这部电视剧面前,近些年大部分国产历史剧,连历史的边都没有摸到,也仅仅是“古装剧”而已。
历史剧,一种在国产剧中近乎消失的门类——当然,如果把历史剧的范畴扩大到仅仅以历史题材为背景,那它的香火一直未绝。
只不过,“历史”这个古色古香的瓶子里,装着的大多是充满现代意味的玛丽苏故事。
架空也好,宫斗也罢,抑或是从故纸堆中翻出某个古代人物大做文章,都与真正的历史精神、历史情怀相去甚远。
过去一年,和历史沾边的国产剧数来数去,也只有一部《长安十二时辰》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其他如《大明风华》《鹤唳华亭》等,显然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当红明星为主,老戏骨为辅,滤镜调色保驾护航,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的主角,开挂般在朱门和宫廷中游走,躲过所有危难,受到无数垂青,说到底,这类故事更像古代版职场升职记。
它们有着一批固定受众,但对更多观众来说,从中感知到的不是学者钱穆所说的“历史之温情”,而是满满的矫情和滥情。
而当你忍无可忍,在互联网上敲下“剧荒”两个字的时候,网友们密密麻麻的推荐里,一定少不了《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
神剧到底有多神?
《大明王朝1566》“神剧”的称呼由来已久。
如果单看评分,它的确够神。在文青扎堆、以苛刻著称的豆瓣上,这部剧以惊人的9.7分雄踞国产剧榜首。
如果看阵容,它也足够让人放心。陈宝国饰演嘉靖皇帝,王庆祥饰演胡宗宪,倪大红饰演严嵩,王劲松饰演杨金水。
尽管当时饰演严世蕃的张志坚、饰演海瑞的黄志忠、饰演裕王妃的闫妮,还没有今天这样的知名度,但时隔十二年回望,他们当初的表现依旧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看剧情,虽然从“改稻为桑”的情节到剧中的不少角色,都出自虚构,但它所展现的历史厚重和人心幽微,却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给了观众一看再看、再三玩味的解读空间。
恰如《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的评价:“只要不是歪说戏说,历史剧在真实之外还能讲出东西来,或者有思想和意义,就有存在和被称道的价值。”
如果看导演和编剧,那它的成功就更是理所当然——导演张黎,电影《夜宴》的摄影师,电视剧《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导演;编剧刘和平,大名鼎鼎的王牌编剧,《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的作者。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观众对于历史剧的热情还没有被狗血拖沓的宫斗情节消磨干净。
此前流行的《戏说乾隆》和《宰相刘罗锅》两部剧,过分沉浸于杂谈野史,视野太小,大街小巷的人们只好捧着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翻了又翻。
1999年1月,电视剧《雍正王朝》生逢其时,在刘欢慷慨激昂的歌声里,登上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从此,为国产历史正剧竖起一座高峰。
“我本来对雍正皇帝就有偏爱这种成分,而刘和平(《雍正王朝》编剧)比我走得还远,他把偏爱变成了溺爱。有了这样一个溺爱,就不公道了。”
这是《雍正皇帝》的原著作者二月河对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一段评价。显然,二月河对于编剧刘和平大刀阔斧的改编,持保留意见。
和二月河不同,《雍正王朝》的艺术策划张黎,却因这部剧看中了刘和平的才华。多年后,张黎在采访中回忆起二人最初的合作:“我的收获是认识了刘和平。”
世纪末家喻户晓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为七年后《大明王朝1566》的先声。
“中国最会演戏的
都弄到这部戏里面了”
一部剧,能在十几年之间被人反复提起,好看是首要因素。
四十六集的长度,在还不流行注水的2007年,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产剧,恰恰是紧凑的情节和全员在线的演技,支撑起这四十六集的故事。
无论是与刘和平之前的《雍正王朝》对比,还是和张黎之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对比,或是与日后的《北平无战事》比起来,《大明王朝1566》对于观众都是一次更大的挑战。
在其他剧集里,我们都能很轻松地找到一条主线:要么是披荆斩棘、推行改革的雍正帝,要么是一路成长、走向光明的杨立青,还有在时代大潮中做出自己选择的方孟敖,他们都可以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角色。
观众只要跟随他们的视角,就能相对容易地沿着剧情,体察到一部电视剧的核心精神。
但《大明王朝1566》不是如此,简单的黑白正邪无法划分其中的人物,甚至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角——
贪官严嵩,在大多数时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虚弱的老人,嘉庆皇帝一心修道,却在暗中把控着朝臣之间的平衡;
举世闻名的清官海瑞,却又有许多不近人情之处,对于妻子和女儿更是颇多亏欠;
裕王手下的三位师傅张居正、高拱、徐阶,也是各有各的算盘,扳倒严嵩之后,张居正、高拱间的嫌隙愈发明显,裕王无奈地发现,牵扯大明财税的商人,从严阁老的亲信变成了徐阁老的乡党;
宫中派往各地的太监,一方面横征暴敛,一方面对皇帝又格外忠诚;
商人沈一石,既是贪墨敛财的工具,又是身不由己的书生,最终在“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的慨叹中,走向熊熊大火;
就连海瑞手下的小小县吏,也是个见风使舵的普通人,同为普通人的观众,可以指责他,却也无法过度指责他;
全剧唯一几乎没有瑕疵的角色,胡宗宪,又偏偏是严嵩的门生……
这部剧是复杂的,如果带着传统思维,观众可能会在各式各样的人物和情节中晕头转向,不知道该支持谁。而这种复杂,或许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比如严嵩在大雨中训诫儿子严世蕃的一场戏,道出了严嵩与嘉靖之间微妙的关系,也点出了严党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人人都骂严氏父子贪得无厌,但他们也是嘉靖口中维持平衡、灌溉田地的“黄河”,与清流组成的“长江”并存。
看完这段的观众,有谁能猜到扮演儿子的张志坚,比扮演父亲的倪大红,大了整整五岁呢?
无怪乎在当年对黄志忠的一次采访中,还在网站做主持人的大鹏忍不住总结:“中国最会演戏的都弄到这部戏里面了。”
一部奇怪的电视剧
《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奇怪的电视剧,它的高评价,是播出多年后姗姗来迟的结果。
如果用播出之初的反响和口碑来衡量,它大概算是一部“平庸之作”——2007年,作为湖南卫视的开年大戏,收视率平平的《大明王朝1566》在观众中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更没有担负起芒果台“转型”的期待。
这部被主创、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一致盛赞的电视剧,却让许多普通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播出第二遍的时候,有媒体只好给出“文化内涵远重于收视率”的解释。
2002年,作为海瑞故乡的海口,准备拍一部以海瑞为主题的电视剧。第一版剧本出来,人们普遍感觉不满意,便请来编剧刘和平。在这个剧本上,刘和平整整耗费了三年光阴,电视剧拍摄又花去一年。
这样的创作效率,放眼今天的国产剧,已经难以想象了。
起初,《大明王朝1566》打算在央视播放,后来被湖南卫视独家买断。在此之前的2005年,办过“超女”、拍过“还珠”的芒果台就凭借25亿元的广告收入位列卫视榜首。
当年湖南卫视还放出消息,准备拍摄续集《大明王朝1587》,也就是著名的万历十五年,编剧还找刘和平。
可惜的是,续集被平淡的收视成绩浇了一盆冷水,没了下文,《大明王朝1566》也成了国产历史剧再难跨越的高峰。
从此以后,湖南卫视的娱乐人设愈发稳固,以至于多年之后,《大明王朝1566》的剧评页面里,一句“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么牛的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是湖南台拍的!”被八千多个赞顶到了前面。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刘和平曾说出一番豪言:“今天是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我有一个野心,率领一支文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电视剧的地盘去,安营扎寨,开疆拓土。”他对这部心血之作的定位,是“标志着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成熟”。
令人扼腕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遥远的2007年,还没有跟着主创的思想和演技一起成熟;
令人庆幸的是,作为评判者的观众,在后来的时光里,用评分和口碑给了这部剧一个公正的评价。
如果觉得它不好,那请再看一遍
长久以来,围绕所有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影片,都会爆发关于“还原度”的争论:这部作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真相?
相当一部分受众,似乎早就在心底默认了历史还原度高即等于艺术水平高,但这条准则恰恰是经不起推敲的。
即便是最高明的历史学家,也永远无法真正抵达历史。而文艺作品如果能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对宏大的历史有所体察,对家国世情有所关怀,抽丝剥茧,呈现出社会盛衰变迁的规律,那就具备了一种历史精神。
而《大明王朝1566》,无疑就拥有这种厚重的基调。
比如老太监吕芳被贬往南京,来与干儿子、小太监冯保告别,他嘱咐冯保,如果日后有回宫得势的一天,其他的太监就全靠他庇护了。说完,父子二人在冷冷清清的殿宇前互拜分别。
不对中国历史有所温情,怎能理解这种感怀?
比如在严嵩倒台后,国库依然空虚,嘉靖皇帝面对前来讨要欠俸的百官,对身边的小太监说起,当初父母早早去世,自己孤零零登上帝位,一个人来到偌大的紫禁城时,与百官也是像今日这样斗法。
如果了解日后冯保在万历朝东山再起、辅助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贡献,了解嘉靖初年与文官集团“大礼议”斗争的历史因由,怎能不对荧屏上这样的画面感到唏嘘?
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流露心绪的瞬间,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过往和未来隐隐勾连,微观的人生和宏观的历史都在反复对照中,显得更为生动。恰如《儒林外史》中那句“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场”,这种关于时光的追问,是中国人咏叹历史的终极主题。
当然,以上种种,也让《大明王朝1566》成了一部有门槛的电视剧,它对观众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如果一遍看完,暂时没什么感触,那么不妨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再看一遍。
就像姜文说的那样:“只能说你没看懂,不能说你没看见。”总有一刻你会明白,它为什么是一部“神剧”。
如果非要给这部剧找两个主角,那就应该是剧名中“嘉靖与海瑞”两个角色,但君臣二人直到最后一集,才真正见面。在一次访谈中,屏幕上重播君臣交锋的片段,海瑞扮演者黄志忠激动落泪,悄悄地问一旁的嘉靖扮演者陈宝国:“还行吧?”
“挺好。”后者回答道。
与走向共和,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这些比肩。甚至可以说比以上几部都要高一些,排第一都不为过。这部剧除了在道具和历史常识上有点瑕疵之外,其他的都无可挑剔。
演员的演技,思想的维度,情节的设计,都堪称完美。
嘉靖皇帝,海瑞,沈一石,杨金水,吕芳,严嵩,严世蕃,徐阶,张居正,胡宗宪等等一众角色的扮演者,演技都十分到位。
看这部剧,不舍得快进一秒钟,因为每一秒钟都是戏。而这部剧所揭示的政治涵义更是发人深省。有兴趣可以搜一搜《大明王朝1566》的深层解析。
这部剧也给我们一个不同视角思考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仍然寄希望于某一个特定的人,寄希望于这个人圣明,把本属于自己的希望交给他人。那么证明这部剧,算是白看了,而中国人,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扭转。
《大明王朝1566》是历史剧经典,哪些优秀演员给这部电视剧加了分?
《大明王朝1566》全称为《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一部历史正剧,已于2021年上星播出完毕,目前优酷等等的网络平台上,均有46集的全剧集资源。这部电视剧是以史实为蓝本而进行升华性艺术创造的,所以既能让观众们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又能具有故事性地向观众展示当时时代下的背景、文化、政治、军事、生活、艺术、人性等等方面,是一部千禧年后难得的优质历史大剧。
这部电视剧连续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之间的故事。男一号嘉靖帝朱厚熜由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人称“老戏骨”的国家一级演员陈宝国饰演。他塑造的嘉靖帝前期英明果断,德行兼备,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这个人物后期却误入歧途,乱信方士,导致明朝国势日渐衰弱。在陈宝国堪称艺术性的演技下,他把嘉靖帝的特质与自身的理解完美融合,将人物故事进程里最难诠释的过渡处理得特别自然。他演戏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从内而外渗透出的高超演绎技巧,所以陈宝国是一位当仁不让的优秀演员。他还有很多著名作品,例如《武则天》、《大宅门》、《汉武大帝》、《茶馆》、《北平无战事》等等的佳作,是一位各种类型人物,各种类型作品都能顺利拿下的表演艺术家。
这部剧里还有一众超强主流实力派的演员,这里我就不一一细数了,但我想较为主要的介绍其中的三外我比较喜欢的演员。第一位是倪大红;第二位是赵立新;第三位是闫妮。
倪大红在《大明王朝1566》中饰演的人物叫严嵩,他把人物刻画地特别深刻精准,可见是一位很不错的演员。说到倪大红,他最近可是特别的火。为什么呢?因为《都挺好》的热播,让他饰演的人物“苏大强”一下子成了话题的中心人物,而且还被一众喜欢他的网友做成了表情包。倪大红也是一位特别厉害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既能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又能演出反差萌让观众特别喜爱。他演的作品多为主流上星电视剧,比如像《乔家大院》、《三国》、《边境风云》、《远大前程》等等。
赵立新饰演的是沈一石,我觉得他特别适合古装扮相,而且演得也特别能引得观众入戏。赵立新也是位不得了的演员,而且他不仅会演戏,还会多国语言,他之前参加综艺《声临其境》就圈粉了一票观众。而且他不仅能编、能导、能演、能配音,还获得过众多奖项,甚至他还曾担任瑞典国家话剧院导演和演员的职位,可见他的演技才能不仅受中国观众认可,也受到了外国主流的认可。他的作品类型也很丰富,而且很多观众可能都曾看过,如《走向共和》、《永不消逝的电波》、《芈月传》、《青云志》、《全民目击》、《芳华》等等,是一位电视电影同时涉猎的演员,而且出演的作品皆为大制作佳品。
剧中的李妃,也就是后面孝定太后的饰演者为倪妮,其实这部剧是我第一次看到她那么贵气的古装扮相,也让我知道原来泼辣的老板娘也是可以成为后宫妃嫔的。一部《武林外传》的“佟湘玉”让闫妮大器晚成,并备受关注。她在很多女性心中不但是好演员,更是励志女神。离婚、独身带女儿,雄起拍戏出名,而后搭档胡歌等等的“小鲜肉”,谁说中生代女演员没市场?看看闫妮,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闫妮除了《武林外传》,也有很多别的作品,比方说《三枪拍案惊奇》、《画壁》、《捉妖记》、《复合大师》等等,她合作的都是知名大导演,而且出演的作品都是主流的优质影视之作,我一直都很喜欢她。
权谋与博弈的较量,国家与个人的妥协,这些碰撞都在一部历史剧中完美地呈现,这就是《大明王朝1566》。而这部剧作能在其他同类型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与其中演员的优秀演绎是脱不开关系的。
1.陈宝国
197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陈宝国,如今已经是演艺界的元老级人物。迄今为止,陈宝国为中国电视观众塑造出了无数个脍炙人口的剧作角色,他是《武则天》中儒雅却又怯懦的唐高宗李治,也是《小井胡同》中落魄古怪的查宗佑;是是《大宅门》中性情直率的白景琦,也是《京华烟云》中文质彬彬的姚思安。陈宝国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是跨度多大的角色,他都能拿捏自如,也只有具有如此专业素养的人,才足够担任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演员委员会副会长吧。
2.黄志忠
谈到黄志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仁,也是这个角色,让黄志忠获得了飞天奖优秀男演员的荣誉。但黄志忠的优秀不止于此,他极为擅长演谍战剧与战争剧,对诠释革命中的硬汉形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因此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在演技养成类节目《一年级·大学季》中担任台词导师时,黄志忠的丰厚台词也让无数观众折服。
3.倪大红
《乔家大院》中的孙茂才让观众记住了倪大红这个人,他对人物的把控似乎不同于普通演员,观众常常分不清到底他是在演,还是他就是角色本身。而《都挺好》这部剧作的爆火,让苏大强这个角色走进了观众心里。倪大红呈现的苏大强,自私自我,胆小如鼠却又贪得无厌,让观众又爱又恨。一个独身老人的矛盾与人性的扭曲被倪大红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的热议就是对其演艺实力的最好证明。
赵立新老师
2006年,《大明王朝》开机,但浙江首富沈一石的人选却还没有敲定,当时赵立新正在北京排话剧《我的秘密生活》,张黎火急火燎地找到了他,请他赶紧过来救场,赵立新到了剧组当天就开始弄头套,过台词,第二天一大早就是沈一石的第一场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其实按照剧情,这已经差不多是沈一石在剧中的最后一次露面了,张黎并没有按顺序来,但因为这一场其实是最难的,所以赵立新就用这一场来找感觉,演完这一场之后,他马上就抓到沈一石这个角色的脉络了:赵立新给张黎建议,沈一石这个角色虽然在商场打拼多年,但身上的商人气反而越少越好;表面左右逢源,风度儒雅,但是内心苦楚,波涛汹涌,这种反差其实正好能把人物的悲剧表达出来。所以赵立新老师设计了沈一石标志性的动作:说话时总是顺着眼睛,在关键时刻会一下子提高嗓音。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动作。
赵立新老师说:演员的最高精神是融入角色,代其行事。我表示由衷的敬佩并且不能更赞同。当时看大明王朝的时候,心中就把沈一石看作第一男神了(好多男神),儒雅,淡然,深情而又精明,狡诈,重义。诗性而又世故。一举一动都很有张力,很能体现人物的复杂性,让人觉得,啊真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子。《大明王朝》这部戏里角色,演得丝丝入扣活灵活现让观众一看就停不下来,投火自尽前鼓舞的那段是这部剧中巅峰,完全沉浸在剧情的发展中。完全就是把自己真正当成了沈一石,这一经典片段也让人回味无穷。
《大明王朝1566》可以说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部封神之作,不仅剧情紧凑,历史考据详实,演员演技也是全员在线,电视剧中的好演员有:
1、倪大红
倪大红在电视剧中饰演明朝臭名昭著的奸臣严嵩,严嵩党羽遍布,权倾朝野,最后却落得一败涂地,孤独老死的下场。倪大红是一位老戏骨,对于角色的揣摩十分到位。
2、陈宝国
陈宝国在剧中饰演多疑,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在位后期宠信道教,导致朝廷逐渐混乱。陈宝国出演过多部影视作品,是国家一级演员,获得过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等多个奖项。
3、黄志忠
黄志忠在剧中饰演著名的清官海瑞,海瑞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谏,从来不畏惧任何人。黄志忠善于诠释人格深沉的人物,把海瑞的铁骨铮铮演绎得入木三分,深受观众的喜爱。
《大明王朝1566》是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于2007年1月8日在湖南卫视首播;2月13日在优酷视频网络独播;同年,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三等奖。2008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美术奖。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是相当强大的,其中的陈国宝,作为经常出演各种大型著名电视剧的他,把《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演绎得也是绘声绘色。从小小的贩夫走卒到万人之上的帝王将相,他都能凭借他精湛的演技为演绎得惟妙惟肖。
最近陈国宝主演的电视剧《老中医》正在热播,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为什么九四版三国演义,被誉为最经典的三国剧?
要说94版《三国演义》为何经典,那要说说它的班底了。
《三国演义》有6位导演,一位总导演和五位分级导演。
他们分别是:王扶林、孙光明、沈好放、蔡晓晴、张绍林、张中一,总导演是王扶林。
王扶林不直接参与执导戏,他可是一位不简单的人物,87版《红楼梦》就是有他执导的。
央视拍四大名著也是他建议的,当初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副台长洪民生找他谈过拍戏什么剧,他当时去过英国考察,人家都能把经典拍成影视剧,我们为何不能。这是一个引子,后来还真的一个个上马拍摄了。
1981年低,他被任命为《红楼梦》导演。他在拍摄之前,准备了一年,就是熟读《红楼梦》,做大量的文案工作,因为这部名著太深了。剧中请来当时很有名气的红学家当顾问,也有专家组指导意见。演员都是在国内通过层层海选后,去了演员培训班培训《红楼梦》知识,半年后才定角色开拍。
而94版《三国演义》也是如此,他们通过海选演员,最终定下几百人后,让演员到《三国演义》剧组学习三国知识,剧组请专家来,让每一位演员对三国历史都有所了解才行。
他们找的演员更是精细。
现在找演员很多都是通过关系,那时候选定角色,只有合适不合适,没有什么大腕还是小腕。有戏名气不大的演员因为形象合适就能演到合适的角色,像李靖飞、陆树铭等人之前根本就不出名,影视作品更是极少。还有饰演孙权的吴晓东,之前拍过《红楼梦》,他拍摄《三国演义》正好中戏毕业,在剧中担任副导演,因为形象合适就演了孙权。
在演员的选择上,这六位导演有一票否决权,6位导演都通过了这个演员才能用,有一个不过就被卡住了。
94版《三国演义》少商业气息,剧中的演员就是为了拍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那时候的主要演员每集也就二百多块钱片酬。剧组把大部分资金用到了拍戏上,演员片酬只占很少一小部分,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在拍摄时,演员基本上很少用替身,都是亲自上阵,镜头里动用的群演也是最多,达到几十万人次,场面十分壮观。
可以说,94版《三国演义》个个方面都很细致,加上先入为主的先天优势,电视台在90年代不断重复播出,让这部戏深入人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