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和老师是如何给聋哑学生造成伤害?您认为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缓解职业压力?作为一名老师,我也有很多的职业心理压力...
校长和老师是如何给聋哑学生造成伤害?
您认为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缓解职业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也有很多的职业心理压力,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阅读有关论文,我有很多的感悟。
职业压力是工作因素与工作者相互作用,改变了工作者的心理或生理状况,从而使其被迫偏离正常机能的一种情形。教师的职业压力,是由教师的职业导致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一种情感、体力和态度的疲劳状态。
教师职业压力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2)与学校领导、同事间的人际关系:(3)工作过度负荷、学校行政支持不足等工作环境、工作资源问题;(4)教师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等;(5)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
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群体,教师心理压力在婚姻、学历、教龄、职称、地区、课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得知,竞争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领导方面的压力、社会压力等是造成教师教学压力的主要方面。因此,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仅要考虑不同群体间心理压力的差异,还要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出发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不仅要靠老师自己,还要靠学校领导和社会,具体措施:
1.通过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努力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教师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深刻,才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解除工作、生活带来的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敏感性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快,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脆弱性,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不协调,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不论是生活目标还是工作目标都不能定得太高,要与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状况相适应,提高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缓解心理压力。
2.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来缓减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怎样评价中小学教师,他们能否接受评价方式,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以更充沛的精力进行工作;若教师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心理压力。目前,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一是缺乏客观的标准,二是评价方式笼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样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频繁的检查评比、竞赛、教研、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这些都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从而增加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第三是学校人际关系影响教师的心态,更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同事、上级与自己之间的相互认可、评价和支持不够。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为了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压力,一要改进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系统,明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功能,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这样上下级之间交互评价,有利于形成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在中小学内部要引导教师自我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突出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作用。二是要改进管理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考核。上下级之间要从德、能、勤、绩、创五个方面进行考核,突出教师的特色,抓住重点,提高评价的功能。三是增加对教师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具体表现在优化学校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对教师做出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评价。因为绝大多数教师在寻求缓解压力时,往往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支持,其中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解决教师心理压力的平台。
3.通过建立社会环境的支持系统来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社会这个大家庭对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作用是巨大的。目前,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都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潜在心理压力。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日平均劳动时间为9.5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半小时,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在所有职业中属于中等偏下,与付出相比,单位时间的收益并不高,这是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之一;另外,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值太高,中小学教师间竞争加剧,是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根源之二。针对以上情况,社会这个大系统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物质上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投入力度,由过去重视学校物质环境的投入转向对教师个人的投入,这样做既是对中小学教师劳动的认可,又可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中小学教师的
生活压力,让他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也有利于教师的健康维护。许多教师的心理压力是由于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与价值不相吻合,这样就出现了角色认同的偏差。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通过加大媒体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积极的宣传报道,突出他们的价值和地位,逐步树立中小学教师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减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4.通过提高学校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转变领导方式来缓减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自我实现”的价值理念正在迅速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而在影响人的积极性发挥
的诸多因素中,领导行为是关键”。许多研究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满足度、职业的稳定性、教师的心理压力的产生都与领导不重用有关,可见,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转变领导方式,对于提高教师满足度、缓减教师的心理压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领导者要转变管理方式,以参与式的民主管理为主。参与式的民主管理的特点是让下属参与管理、领导,上下级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有充分的信任,并且能建立一定的友谊。有问题时双方协商讨论,由最高领导人作出最后决策。按分工授权的原则,在规定范围内,下级有自行决策权。领导者可以根据团体目标的要求,向下级提出具体目标,不过多地干涉下属实现目标的方法,而是给予实现目标的支持。如果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教师就可以参与决策,上下级的沟通畅通,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职业满足度和职业稳定性,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另外,从组织角度来说,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关心教师,并力所能及地解决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中小学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群体,高压力不仅会直接危害教师的健康状况,还会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是非常重要。
职业压力是工作因素与工作者相互作用,改变了工作者的心理或生理状况,从而使其被迫偏离正常机能的一种情形。教师的职业压力,是由教师的职业导致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一种情感、体力和态度的疲劳状态。
教师职业压力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2)与学校领导、同事间的人际关系:(3)工作过度负荷、学校行政支持不足等工作环境、工作资源问题;(4)教师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等;(5)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
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群体,教师心理压力在婚姻、学历、教龄、职称、地区、课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得知,竞争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领导方面的压力、社会压力等是造成教师教学压力的主要方面。因此,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仅要考虑不同群体间心理压力的差异,还要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出发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不仅要靠老师自己,还要靠学校领导和社会,具体措施:
1.通过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努力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教师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深刻,才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解除工作、生活带来的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敏感性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快,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脆弱性,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不协调,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不论是生活目标还是工作目标都不能定得太高,要与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状况相适应,提高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缓解心理压力。
2.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来缓减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怎样评价中小学教师,他们能否接受评价方式,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以更充沛的精力进行工作;若教师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心理压力。目前,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一是缺乏客观的标准,二是评价方式笼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样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频繁的检查评比、竞赛、教研、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这些都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从而增加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第三是学校人际关系影响教师的心态,更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同事、上级与自己之间的相互认可、评价和支持不够。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为了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压力,一要改进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系统,明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功能,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这样上下级之间交互评价,有利于形成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在中小学内部要引导教师自我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突出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作用。二是要改进管理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考核。上下级之间要从德、能、勤、绩、创五个方面进行考核,突出教师的特色,抓住重点,提高评价的功能。三是增加对教师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具体表现在优化学校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对教师做出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评价。因为绝大多数教师在寻求缓解压力时,往往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支持,其中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解决教师心理压力的平台。
3.通过建立社会环境的支持系统来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社会这个大家庭对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作用是巨大的。目前,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都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潜在心理压力。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日平均劳动时间为9.5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半小时,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在所有职业中属于中等偏下,与付出相比,单位时间的收益并不高,这是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之一;另外,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值太高,中小学教师间竞争加剧,是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根源之二。针对以上情况,社会这个大系统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物质上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投入力度,由过去重视学校物质环境的投入转向对教师个人的投入,这样做既是对中小学教师劳动的认可,又可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中小学教师的
生活压力,让他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也有利于教师的健康维护。许多教师的心理压力是由于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与价值不相吻合,这样就出现了角色认同的偏差。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通过加大媒体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积极的宣传报道,突出他们的价值和地位,逐步树立中小学教师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减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4.通过提高学校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转变领导方式来缓减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自我实现”的价值理念正在迅速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而在影响人的积极性发挥
的诸多因素中,领导行为是关键”。许多研究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满足度、职业的稳定性、教师的心理压力的产生都与领导不重用有关,可见,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转变领导方式,对于提高教师满足度、缓减教师的心理压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领导者要转变管理方式,以参与式的民主管理为主。参与式的民主管理的特点是让下属参与管理、领导,上下级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有充分的信任,并且能建立一定的友谊。有问题时双方协商讨论,由最高领导人作出最后决策。按分工授权的原则,在规定范围内,下级有自行决策权。领导者可以根据团体目标的要求,向下级提出具体目标,不过多地干涉下属实现目标的方法,而是给予实现目标的支持。如果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教师就可以参与决策,上下级的沟通畅通,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职业满足度和职业稳定性,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另外,从组织角度来说,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关心教师,并力所能及地解决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中小学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群体,高压力不仅会直接危害教师的健康状况,还会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是非常重要。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论文
一、表现形式及危害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20世纪70年度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马斯洛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1)态度方面。在认知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
(2)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情绪。在价值取向方面,不再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有部分教师兼职做第二职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3)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4)在身心方面。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里方面,则表现为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失望感等。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首先是表率,良好的心身健康素质会塑造和影响学生,并使教师有旺盛的精力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以满腔的教学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有的优秀教师外出教书,有的千方百计跳槽,有的办课外收费补习班,有的与校外机构联合从中收取回扣;有的教师的责任心没有以前强了;有的教师出现急噪、焦虑等状况;有的教师缺乏自信等。这些现象背后也反应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显突出。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倦怠是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一样可怕。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染上职业倦怠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而且必定给学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消积影响。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下降。他们不可能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语言、表情、动作传染给学生,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影响每一位学生,相对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而言,其心理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压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彻头彻尾的谎言,让老师们的身心备受煎熬。
2、过多的承担社会角色。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其担负的责任也就越大,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3、需要承受经济压力。作为社会人面对的生活重压,老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生活并不富裕,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父母需要赡养,也有儿女需要哺育,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别人,不顾自己的社会职责,那教师还是个完整的人么?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超负荷的劳动付出、劳动创造出潜在价值及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
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实生活中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有些教师情绪不稳,产生心理波动,如此多方面的原因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4、舆论和媒体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教师队伍是一个高知识、高素质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犯罪率是最低的。然而,当前的媒体对教育正面的报道力度不够,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显得乏力,却对个别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却不遗余力地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地对负面影响进行强化,势必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教师既要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担心孩子在奔跑中摔跤,打闹中碰伤,而一旦出现这些情况,会引来媒体的曝光和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像是崇高的灵魂工程师,倒像是一个被监视的过失者,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去年5.12在四川地震中发生的“范跑跑”事件在网上和各大媒体被炒的沸沸扬扬,千夫所指!甚至最后连工作都丢了,到北京某高校应聘,学校考核都已经通过,但学校出于舆论的压力而将其拒之门外。而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也同样备受关注,一致认为死的轰轰烈烈、重于泰山、死得其所,就差说死的应该了。这样就在社会上给教师这个职业造成了一个误导,“发生意外事件时,老师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如果谭千秋不顾学生先走了,那他就是“谭跑跑”了。试问这样的职业性质宣传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来说,能没有心理压力么?
(二)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
1、单调和重复的工作性质。教师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单调和重复,再有就有繁重和烦琐。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和大纲虽有变化但大致保持相对的稳定,教师要求和评价标准也相对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差不多在做着重复性的工作,有的教师甚至一生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的。同一篇文章你讲了无数篇,你是不是觉的很乏味?虽然,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可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考纲等的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的非常感慨他老人家的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就对教师这个职业会出现倦怠问题做了论述。
2、新型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带来的压力。在古代,我们的师生关系是尊师重道,师道尊严。而现在教师在工作中一旦和学生发生冲突,最终的责任往往由教师来承担。据我了解本地区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无论何种情况,受伤的最后都是教师,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先给教师严厉处分一番,然后教师向社会或家长赔礼道歉,对学生给予赔偿,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更多。还有的学生合伙算计老师,最近在网上有一段视频不知大家看到没有,一个学生故意辱骂老师,老师怒不可遏,动手打了这个学生,另一个学生埋伏在旁边把老师打学生的过程都录了下来并传到网上,立刻引来骂声一片接着一片,这位可怜的老师就这样掉进了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专门为她设计的陷阱,据说这个老师也因此下岗。
从法律、法则上来说,目前在我国还很少有老师对学生具有震摄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在美国,对于未完成学业的学生,惩罚是写进学生守则的。对于过于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可用“on the wall”(站墙上,中国一般叫“立壁角”)之类的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教育立法时需要正视并考虑,如何明确学生的公民责任,突出教育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以便老师依法而有所作为,从而避免老师被“责任”二字压得缩于手脚。由于受社会日趋功利取向的影响,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要加倍用心力于教学上,但所获的报偿却又相对地渐少,不仅易使教师心力交瘁,也易导致倦怠感的产生。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的教师认为问题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产生,教师必须耗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
3、新的教育体制带来的压力。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老师们深感当年手中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不少老师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升学压力的加重,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的辅导;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要求达标,给的名额少,挣抢的人数多,出现的问题也多,这些都使教师疲于应付。另外,人事制度的改革,末位待岗制、教师资格社会化、学校内的学生和家长评定教师等制度的推行、和即将要实行的绩效工资制,明着是让教师的在一定程度上地位得到提高,待遇得到改善,实际上这些制度都是教师头上的“紧箍咒”,都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制度管理就最好的,但要看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地对教师合理与公平。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许多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许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培训与深造、教师职称评聘均有着明显的人为差别。这种现象的产生使教师哪有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
首先是对教师“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角色已成为完美的化身,如知识渊博、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和耐性、性格温和、淡泊名利、人格完美等。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教师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教师形象,而这种由高度紧张和高度焦虑维持的“理想”行为,必然带来教师身心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加速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同时对教师“完美形象”的错误认识还使得一部分教师讳疾忌医,不承认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倦怠和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沮丧和失意,拒绝寻求积极的心理支持。
其次,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如有的教师往往把专业能力的现状归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放弃主观努力,导致越来越丧失信心。拥有这种人格的教师,其性格中的不良方面,如怯懦、孤僻、狭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师在面临压力时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应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师职业倦怠。
另外,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教师职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难以集中精力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再加上教师工作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认可,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
在传统观念上,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为人师表的角色,似乎无欲无求,是完人。但从心理学角度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以毁灭自我为代价,那谁还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业更健康。相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这才是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及对策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职业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三方面都要做出努力,采取一定的对策。
第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 教师在社会上还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领导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用实际行动为教师减压,呼吁全社会尊重和理解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执教环境。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也是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的途径,并针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第二,真正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幸福感。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待遇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针对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国家要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将教师收入和教师地位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参考,保证教师待遇逐步合理化,因此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行业评价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些又不是我们个人的人力所能为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吧!面对压力,心态很重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个人的努力。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皇帝做久了,也愿意溜出宫潇洒一圈,哪怕是微服私访也好。职业有时就像围城,里面的希望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接纳自己的职业,接受现实。
教师职业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奉献的职业,不能与高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地位同所付出相比,不是很如意,教师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都能理解,这些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并适应它。既来之,则安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婿则靠卖草帽为生。一到天晴,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儿:“又没人买草帽了。”所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不开心。一位邻居觉得好笑,便对她说:“下雨天你想想大女儿的伞好卖了,晴天你就去想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老太太听了邻居的话,天天脸上都有了笑容。有时困扰我们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教学生活,看似枯燥乏味,简单重复。这枯燥的背后是有乐趣的,简单的背后也有着许多的变化。世界上没有两条同样的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每一天都在变化。看到学生学业进步了,思想转变了,心理问题解决了,我们会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慰。我们要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化平淡为神奇,用心感悟教学生活。认识到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细细体会成功的快乐。既使你对教学感到相当的厌烦,简直忍无可忍时,也不妨试一试“假装”哲学的妙用,当你假装对教学充满激情,无限热爱时,你倦怠的情绪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在不知不觉了爱上教学,爱上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其实,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
其次,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教师职业倦怠表面上看是由于重复,而深层原因其实是焦虑和烦躁。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问题。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望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好。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不妨学会理性妥协。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师干的是良心话,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
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对预防职业倦怠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思,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古书上的圣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要过高,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失望。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点。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再次,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来应付压力),在一旦出现焦虑性的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想办法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色、鸟虫的鸣叫,将把心头的阴翌一扫而光。
第四,
寻求心理帮助。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最后,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又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就像练书法的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一样,但勤练字总比不练要好。读书可以摆脱烦恼,忘记忧愁。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取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重新学习会从中享受
读书的乐趣,以冲淡工作的烦恼,缓解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理、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而且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别因太多的忙碌冷漠了温柔,别因太多的追求淹灭了享受。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无限风光,就在心灵深处。停停你匆匆的脚步,勿忘生活的赐福。”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20世纪70年度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马斯洛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1)态度方面。在认知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
(2)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情绪。在价值取向方面,不再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有部分教师兼职做第二职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3)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4)在身心方面。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里方面,则表现为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失望感等。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首先是表率,良好的心身健康素质会塑造和影响学生,并使教师有旺盛的精力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以满腔的教学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有的优秀教师外出教书,有的千方百计跳槽,有的办课外收费补习班,有的与校外机构联合从中收取回扣;有的教师的责任心没有以前强了;有的教师出现急噪、焦虑等状况;有的教师缺乏自信等。这些现象背后也反应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显突出。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倦怠是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一样可怕。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染上职业倦怠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而且必定给学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消积影响。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下降。他们不可能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语言、表情、动作传染给学生,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影响每一位学生,相对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而言,其心理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压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彻头彻尾的谎言,让老师们的身心备受煎熬。
2、过多的承担社会角色。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其担负的责任也就越大,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3、需要承受经济压力。作为社会人面对的生活重压,老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生活并不富裕,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父母需要赡养,也有儿女需要哺育,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别人,不顾自己的社会职责,那教师还是个完整的人么?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超负荷的劳动付出、劳动创造出潜在价值及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
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实生活中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有些教师情绪不稳,产生心理波动,如此多方面的原因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4、舆论和媒体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教师队伍是一个高知识、高素质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犯罪率是最低的。然而,当前的媒体对教育正面的报道力度不够,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显得乏力,却对个别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却不遗余力地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地对负面影响进行强化,势必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教师既要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担心孩子在奔跑中摔跤,打闹中碰伤,而一旦出现这些情况,会引来媒体的曝光和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像是崇高的灵魂工程师,倒像是一个被监视的过失者,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去年5.12在四川地震中发生的“范跑跑”事件在网上和各大媒体被炒的沸沸扬扬,千夫所指!甚至最后连工作都丢了,到北京某高校应聘,学校考核都已经通过,但学校出于舆论的压力而将其拒之门外。而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也同样备受关注,一致认为死的轰轰烈烈、重于泰山、死得其所,就差说死的应该了。这样就在社会上给教师这个职业造成了一个误导,“发生意外事件时,老师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如果谭千秋不顾学生先走了,那他就是“谭跑跑”了。试问这样的职业性质宣传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来说,能没有心理压力么?
(二)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
1、单调和重复的工作性质。教师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单调和重复,再有就有繁重和烦琐。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和大纲虽有变化但大致保持相对的稳定,教师要求和评价标准也相对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差不多在做着重复性的工作,有的教师甚至一生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的。同一篇文章你讲了无数篇,你是不是觉的很乏味?虽然,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可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考纲等的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的非常感慨他老人家的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就对教师这个职业会出现倦怠问题做了论述。
2、新型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带来的压力。在古代,我们的师生关系是尊师重道,师道尊严。而现在教师在工作中一旦和学生发生冲突,最终的责任往往由教师来承担。据我了解本地区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无论何种情况,受伤的最后都是教师,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先给教师严厉处分一番,然后教师向社会或家长赔礼道歉,对学生给予赔偿,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更多。还有的学生合伙算计老师,最近在网上有一段视频不知大家看到没有,一个学生故意辱骂老师,老师怒不可遏,动手打了这个学生,另一个学生埋伏在旁边把老师打学生的过程都录了下来并传到网上,立刻引来骂声一片接着一片,这位可怜的老师就这样掉进了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专门为她设计的陷阱,据说这个老师也因此下岗。
从法律、法则上来说,目前在我国还很少有老师对学生具有震摄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在美国,对于未完成学业的学生,惩罚是写进学生守则的。对于过于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可用“on the wall”(站墙上,中国一般叫“立壁角”)之类的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教育立法时需要正视并考虑,如何明确学生的公民责任,突出教育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以便老师依法而有所作为,从而避免老师被“责任”二字压得缩于手脚。由于受社会日趋功利取向的影响,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要加倍用心力于教学上,但所获的报偿却又相对地渐少,不仅易使教师心力交瘁,也易导致倦怠感的产生。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的教师认为问题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产生,教师必须耗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
3、新的教育体制带来的压力。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老师们深感当年手中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不少老师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升学压力的加重,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的辅导;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要求达标,给的名额少,挣抢的人数多,出现的问题也多,这些都使教师疲于应付。另外,人事制度的改革,末位待岗制、教师资格社会化、学校内的学生和家长评定教师等制度的推行、和即将要实行的绩效工资制,明着是让教师的在一定程度上地位得到提高,待遇得到改善,实际上这些制度都是教师头上的“紧箍咒”,都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制度管理就最好的,但要看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地对教师合理与公平。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许多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许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培训与深造、教师职称评聘均有着明显的人为差别。这种现象的产生使教师哪有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
首先是对教师“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角色已成为完美的化身,如知识渊博、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和耐性、性格温和、淡泊名利、人格完美等。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教师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教师形象,而这种由高度紧张和高度焦虑维持的“理想”行为,必然带来教师身心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加速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同时对教师“完美形象”的错误认识还使得一部分教师讳疾忌医,不承认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倦怠和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沮丧和失意,拒绝寻求积极的心理支持。
其次,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如有的教师往往把专业能力的现状归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放弃主观努力,导致越来越丧失信心。拥有这种人格的教师,其性格中的不良方面,如怯懦、孤僻、狭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师在面临压力时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应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师职业倦怠。
另外,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教师职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难以集中精力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再加上教师工作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认可,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
在传统观念上,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为人师表的角色,似乎无欲无求,是完人。但从心理学角度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以毁灭自我为代价,那谁还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业更健康。相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这才是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及对策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职业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三方面都要做出努力,采取一定的对策。
第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 教师在社会上还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领导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用实际行动为教师减压,呼吁全社会尊重和理解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执教环境。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也是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的途径,并针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第二,真正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幸福感。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待遇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针对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国家要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将教师收入和教师地位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参考,保证教师待遇逐步合理化,因此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行业评价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些又不是我们个人的人力所能为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吧!面对压力,心态很重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个人的努力。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皇帝做久了,也愿意溜出宫潇洒一圈,哪怕是微服私访也好。职业有时就像围城,里面的希望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接纳自己的职业,接受现实。
教师职业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奉献的职业,不能与高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地位同所付出相比,不是很如意,教师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都能理解,这些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并适应它。既来之,则安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婿则靠卖草帽为生。一到天晴,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儿:“又没人买草帽了。”所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不开心。一位邻居觉得好笑,便对她说:“下雨天你想想大女儿的伞好卖了,晴天你就去想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老太太听了邻居的话,天天脸上都有了笑容。有时困扰我们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教学生活,看似枯燥乏味,简单重复。这枯燥的背后是有乐趣的,简单的背后也有着许多的变化。世界上没有两条同样的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每一天都在变化。看到学生学业进步了,思想转变了,心理问题解决了,我们会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慰。我们要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化平淡为神奇,用心感悟教学生活。认识到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细细体会成功的快乐。既使你对教学感到相当的厌烦,简直忍无可忍时,也不妨试一试“假装”哲学的妙用,当你假装对教学充满激情,无限热爱时,你倦怠的情绪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在不知不觉了爱上教学,爱上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其实,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
其次,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教师职业倦怠表面上看是由于重复,而深层原因其实是焦虑和烦躁。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问题。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望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好。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不妨学会理性妥协。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师干的是良心话,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
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对预防职业倦怠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思,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古书上的圣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要过高,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失望。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点。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再次,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来应付压力),在一旦出现焦虑性的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想办法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色、鸟虫的鸣叫,将把心头的阴翌一扫而光。
第四,
寻求心理帮助。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最后,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又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就像练书法的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一样,但勤练字总比不练要好。读书可以摆脱烦恼,忘记忧愁。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取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重新学习会从中享受
读书的乐趣,以冲淡工作的烦恼,缓解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理、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而且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别因太多的忙碌冷漠了温柔,别因太多的追求淹灭了享受。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无限风光,就在心灵深处。停停你匆匆的脚步,勿忘生活的赐福。”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职业倦怠。
本文标题: 老视是如何造成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04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