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文鸯没有突袭司马师,历史的走向是否会完全不同

发布时间: 2022-08-14 20:00: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文鸯在三国前期没有出现,战马超会怎么样?熟悉三国的朋友可能都会发现,三国前期猛将众多,后期猛将乏善可陈,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前...

假如文鸯没有突袭司马师,历史的走向是否会完全不同

文鸯在三国前期没有出现,战马超会怎么样?

熟悉三国的朋友可能都会发现,三国前期猛将众多,后期猛将乏善可陈,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前期武力并不是很厉害的张郃,在后期除了魏延之外差不多可以横扫蜀汉,以至于诸葛亮都要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

如此看来三国后期莫非真的没有武力相当强悍的猛将?其实也不全是,至少有一人不仅可以称雄三国后期,就是拿到三国前期他的排名也能位居前列,此人就是人称小赵云,数次冲杀司马师大营单骑退雄兵的文鸯。



演义中的文鸯悍勇无比,以两千五百人在司马师大营纵横驰骋,从三更时分的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一直冲杀到天亮,遇到邓艾激战了五十回合后一人独自面对数百名尾随而来的魏将,几次返身厮杀而后徐徐而退突围而去。文鸯如此悍勇,以至于有“三国前期看吕布,三国后期看文鸯”的说法,那么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文鸯武力有多强悍?不如吕布,和马超伯仲之间,我们分析一下。



因为缺乏文鸯更多的战绩所以只能以参照和对比来作分析,第一个参照对象是邓艾,演义中说文鸯和邓艾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其实这个水分很大:首先,文鸯从子时打到卯时(凌晨5点到七点正是天明时分)也就是说至少是连续作战五个小时,再怎么悍勇无敌,这种高强度的冲杀下文鸯也已经精疲力尽了,邓艾则不然遇上文鸯时则是精力充沛。

其次,两人大战五十回合后,文鸯身边的士卒已经失散就只剩文鸯孤身一人,此时尾随而来的数百魏将中并没有邓艾,这说明什么?要么是邓艾已经无力追击了,要么是邓艾心生怯意退走了。以此来分析的话,两人正常交手邓艾不要说支撑五十回合,最多三十多回合就会败下阵来。



第二个参照对象是姜维。演义中邓艾和姜维交过手,两人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个不分胜负没多大水分,应该是双方真实武力的体现,也就是说姜维和邓艾武力是伯仲之间。

那么姜维武力如何?有人以赵云初遇姜维称赞其武力来说姜维武力相当强悍,其实并非如此,姜维的武力在蜀汉后期最多是略胜能和张郃大战几十回合的王平,肯定不如魏延和张郃,君不见诸葛亮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时只是“目视魏延”希望魏延能主动出战,可见诸葛亮心目中唯一可以和张郃匹敌的也就魏延一人。



第三个参照对象就是张郃。潼关之战张郃二十回合不敌马超,当然这和张郃出工不出力有关,因为几年之后张郃陷入张飞包围中,危急之下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也能和张飞大战三五十回合,但是即便张郃使出浑身解数,在马超手下最多也就支撑三十回合就会落败。



所以要问文鸯的武力究竟如何?一看邓艾,二看姜维,三看张郃:姜维和邓艾武力相当,但都略逊于张郃,排除其他因素双方正常交锋的话,邓艾在文鸯手下只能支撑三十多回合;武力略强于邓艾的张郃三十回合不敌马超,所以这样一对比,文鸯的武力应该和马超不相上下,当在伯仲之间。

而且从“前表吕布,后表马超”以及“三国前期看吕布,三国后期看文鸯”的说法来看,两人武力虽然不如吕布,但是却能和吕布相提并论,武力相当也在情理之中。

我认为文鸯很有可能会赢,因为他是三国后期最厉害的武将,其勇猛程度不下于关羽和吕布,个人实力非常强。
打不过马超,虽然被人称为小赵云,但实际上战力是没有赵云高的,而赵云跟马超是同一水平,所以文鸯打不过马超。
会失败,他还不是马超的对手,整个三国武将中马超也是排名第三的超级猛将。

三国正史上的文鸯有多厉害,他是不是三国第一战神?

狭义的三国指的是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开始算起,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华夏为止的60年时间,而广义的三国指的是从汉灵帝去世后的公元189年开始,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天下为止的91年。

其实,严格说来像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名将都不算三国时期的人,但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时间段却是从公元189年乱世开始,到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朝为止的31年时间,这是三国名将辈出、谋士争锋的最精彩的时刻。

从公元220年开始,三国大批名人去世,比如关羽、张飞、曹操、吕蒙、夏侯惇、黄忠、法正、程昱、蒋钦,都在220年去世,之后的三国鼎立时期,虽然三国也会发生战争,但是天下大势已经稳定了,无论是名将还是战争规模与精彩度都不如前三国时期了。

文鸯就是后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安徽亳州人,曹操正宗的同乡,出生于公元238年,他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的儿子,他们家跟那个叫文聘的没啥关系,估计因为是与曹魏皇族同乡,而得到曹爽的厚待,曹爽被司马懿诛灭后,文钦失去靠山,几年以后,魏帝曹芳也被司马师所废,所以公元255年文钦、文鸯父子联合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

毌丘俭原本想联合邓艾一起起兵的,但是邓艾却斩杀了使者,率领自己的手下赶到乐嘉迎接司马师,而司马师也在这个时候率军来到了乐嘉,形势对毌丘俭和文鸯父子不利,这一年文鸯才18岁,他对自己的父亲文钦建议:应该先趁敌人立足未稳,突然袭击对方,一定可以打败敌方。

这叫先发制人,如同当年合肥之战时,张辽趁孙权立足未稳,率领800人直冲孙权十万大军,把孙权打蒙了,严重挫败了孙权大军的军心,直接导致孙权军心不稳,尽管有十万大军,但是合肥之战孙权还是输了,文鸯这个建议是正确的,文钦也听从了文鸯的建议,父子两人各带一支军队趁夜晚兵分两路袭击司马师大军。

这就是著名的乐嘉城之战,当时的司马师因为眼睛长了瘤子,刚刚动了手术,需要休养,不宜出战,文鸯则率领一支军队在司马师营中叫阵,并不断冲击司马师营地,而司马师本人则只能躺在床上,由于眼睛剧痛,再加上文鸯的闹腾,疼痛难耐,只能紧紧地咬住被子,把被子都咬破了。

《资治通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与诸将曰: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曰: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去也。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骑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余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文鸯骚扰了一个晚上,但文钦都没来,于是文鸯退兵了,司马师说:贼兵走了,可以追了。但其手下诸将说道:文钦父子骁勇善战,又没有遇到挫折,为什么会逃走呢?

司马师说:打仗时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大振,再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文鸯鼓噪了一个晚上又没有策应,其士气已经受挫,不逃走还等什么?

所以人都认为文鸯逃走了,实际上文鸯不仅没逃,反而带领十几个骑兵杀了回来,又杀入司马师的阵营,一阵冲杀之后,文鸯才率军而走,于是司马师派出长史司马班率领骁勇骑兵八千人从两翼追击文鸯,这个时候文鸯居然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魏军骑兵之中,一次杀伤百余人,然后突围出去,然后再冲杀回来,如此来回了六七次,打得追赶的骑兵再也不敢靠近,文鸯才从容逃走。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文鸯与司马师手下的魏军有过三次交锋:

1、文鸯晚上率领一支军队叫阵,并与魏军交战,司马师因为眼睛痛,只能躺在床上咬被子。

2、文鸯白天逃走时,率领10几个骑兵杀了个回马枪,杀入司马师军阵,一阵冲杀之后才逃走。

3、文鸯单枪匹马又冲入数千魏军骑兵之中,杀了一百多人,来回冲杀了六七次,打得8000骑兵不敢追他,然后才从容逃走。

如果《资治通鉴》记载无误的话,文鸯是从晚上杀到第二天白天,三次冲向敌阵,每一次冲杀都是来去自如,敌人不仅伤不了他,而且文鸯还杀了一百多人,这种战绩堪称战神,文鸯绝对称得上三国第一战神,什么关羽、张飞、吕布、张辽这些前三国名将,统统不是文鸯的对手,因为他们的战绩都比不上文鸯,这可不是三国演义,而是史书记载的。

在《晋书》中也记载了这事,不可与《资治通鉴》有点点不一样:

《晋书》: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使将军乐林等督步兵继其后。比至沙阳,频陷钦阵,弩矢雨下,钦蒙盾而驰。大破其军。众皆投戈而降,钦父子与麾下走保项。俭闻钦败,弃众宵遁淮南。安风津都尉追俭,斩之,传首京都。钦遂奔吴,淮南平。

《晋书》与《资治通鉴》一样的是上面讲到的第1点和第2点,不一样的就是第3点,《晋书》上没有文鸯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兵之中,也没有斩杀一百多人,更没有来回冲杀了六七次,而是说司马班率领8000骑兵追敌,将军乐林率领步兵为后援,然后多次攻破文钦父子的军阵,打败了文钦与文鸯父子。

如果以《晋书》记载为准的话,文鸯似乎又没那么厉害了,只能算一员猛将,但是不能与关羽、张飞、吕布、张辽等猛将相比,所以关键的区别就是第3点到底是否存在?因为《晋书》有可能顾及到司马师的颜面,有些事不好记载,而《资治通鉴》不用顾及,但是《晋书》在前,《资治通鉴》在后,相对来说,《晋书》的记载更接近当时的年代,所以文鸯的勇猛是有争议的。

如果按《资治通鉴》的记载,文鸯就是三国第一战神,比关羽、张飞、吕布、张辽还要厉害,如果按《晋书》记载,文鸯也算一员猛将,但并不出众了。

文鸯在淮南二叛失败之后,随文钦一起投靠了东吴,一年之后的淮南三叛,也就是魏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文钦、文鸯父子被东吴派到魏国淮南支援诸葛诞,由于文钦与诸葛诞有矛盾,结果文钦被诸葛诞所杀,文鸯就投靠了魏国司马昭,从背叛魏国到再次投靠魏国,文鸯也杀了个回马枪,同时还被司马昭重用,要知道文鸯可是害死司马师的人,之后,诸葛诞的叛乱也被诛灭。

之后,文鸯就在魏从军,司马炎代魏建晋后,文鸯又成为晋朝官员,文鸯一生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在河西之地大破秃发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迫降20万胡人,彻底解决了河西的胡人动乱,要知道在文鸯之前有胡烈、牵弘、杨欣、苏愉等将领都被秃发树机能所杀,而成功打败秃发树机能的只有文鸯,可见文鸯确实骁勇善战。

文鸯活到了八王之乱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291年,文鸯被当时的东安王司马繇诬告与杨骏一同谋反,杨骏是司马炎留下的辅政大臣,被皇后贾南风所嫉恨,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一起诛杀了杨骏,而东安王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甥,怨恨当年文鸯害死了自己的外公诸葛诞,所以诬陷文鸯,文鸯因此被杀,三族被灭。

正史上的文鸳武力值天花板,可以以一敌百,杀的敌人是闻风丧胆。文鸳是三国第一战神,只是演义里把他的武力值给削弱了。
我认为,他可以成为三国后期第一猛将,因为他凭借自己一人之力,就敢冲入数万大军并且全身而退,非常厉害,但他并不是第一战神。
如果按照 资治通鉴 的记载 那不要说是三国第一战神,论武力值 中国历史第一战神他都当得上,可能有人会扯出项羽 冉闵 杨再兴 之类的 我们来一比较
首先先说文鸯有多厉害 在淮南之畔的时候 文鸯率领十余骁骑 冲入司马师的阵营之中 所向披靡
第二次 司马师派出8000骁将追击文鸯,被文鸯一个人击败, 资治通鉴 的原文是这么写的
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也就是说 文鸯一个进出就斩杀了百余人 更何况往返的六七次 斩杀数量估计已经可以突破500
来看看其他人的战绩 首先是项羽
羽之勇千古无二 在当时 项羽绝对是天下第一武将 每一次他出手斩杀 数量都达到了百人 在乌江自刎之时更是斩杀了数百人 最后自杀
然后是冉闵 根据已记载他从一人之力斩杀了300 鲜卑士兵 要知道 像这种外族的士兵 单兵作战能力一般要比汉族更强
最后我们看看杨再兴 他曾经单枪匹马冲入敌方阵营之中 想活捉敌方主将 可惜没有找到 最后斩杀了几百人就回来了
综上就是四人大概的战绩
很明显能看出文鸯更胜一筹 因为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手,不管是项羽也好 杨再兴也罢, 他们的对手大多数都是一些普通的士兵,而文鸯对付的是什么 是8000个骁将, 骁将意思不用我多做解释 ,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文鸯的实力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可谓都是巅峰的存在 嗯 这也仅限于 资治通鉴 的记载,类似于三国志 晋书都没有记载 所以 可信度有待考证
文鸯虽然很厉害,但是他并不是三国第一战神。文鸯的地位和关羽差的也很多。

《三国演义》后期,有人说文鸯勇武堪比赵云赵子龙。你认同吗?

昔日血染长坂坡,赵云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战无敌,只见文鸯胆气高。这诗前两句是说赵云赵子龙的,后两句是说文鸯文次骞的,前者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曾经七进七出大战长坂坡,后者是三国晚期力敌万人的猛将,曾经进出六七次大破乐嘉城,导致司马师惊吓而死。

以三国演义为背景,赵云和文鸯其实非常像,赵云在长坂坡为了救出刘备的夫人和儿子,面对83万曹军毫不胆怯,怀抱阿斗,七进七出,一路过关斩将,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全部不到三个回合死在赵云手中,张郃挡不住赵云,十个回合败走,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四将围攻赵云,仍然挡不住赵云,青釭剑一出,血光四闪,赵云面前不断出现曹军的尸体。

赵云血战长坂坡赵云硬是单人单骑怀抱阿斗从83万曹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就连身经百战的曹操也称赞赵云是一员虎将,并且下令活捉赵云,总有人说如果不是曹操下令,赵云早就死了八百回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三国演义就会明白,曹操说这话时,赵云已经冲出曹军包围了,远离曹军大阵了,这是事后诸侯亮,如果曹营将领真有能力的话,无论赵云是死是活他们肯定会想法子拿下,但是显然不可能,原因就是技不如人。

再看文鸯大战乐嘉城,这是三国历史上的淮南第二叛,由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两人发起,名将邓艾率军平叛,并迎来司马师的大军驻扎在乐嘉城,为了打击敌人的士气,文钦和文鸯父子各自率领2500人,攻打几十万司马师大军驻扎的乐嘉城,挫其锐气,于晚上发动突袭,一直杀到天亮,毫不畏惧。

文鸯文鸯在此战中遇到了名将邓艾,并与邓艾单挑50回合,不分胜负,由于魏军人数众多,文鸯手下的兵马也不知去向,打到最后,只有文鸯一个人在迎敌,当时有数百名魏将围攻文鸯,注意是数百名,文鸯原本在逃走的状态突然调转马头,杀向这数百名魏将,这数百名不是被打落马下,就是被文鸯挥鞭打死,然后文鸯再撤退,几百魏将继续追,文鸯再次冲向魏将

如此四五次后,魏将不敢再追,文鸯轻易逃走。要知道赵云大战长坂坡时已经是人到中年,正处于武力的巅峰期,而文鸯大破乐嘉城时只有18岁,初出茅庐正处于青涩期,如果同处巅峰期的赵云与文鸯交战,谁更厉害?

先得比较两人的战绩,赵云并不只有长坂坡之战,从刚出道到七十多岁,赵云还要征战,少年时期赵云刚出道就战身经百战的河北名将文丑,五六十回合打成平手,一个回合斩鞠义,30回合平许褚,赵云一个人面对许褚、于禁、李典的围攻而不败,双方打成平手,以一敌三猛将是赵云的战绩。

常胜将军赵子龙赵云还有一个回合斩杀与许褚平手的高览,30回合打败了河北名将张郃,10个回合打败李典,赤壁之战中,赵云一个人对战张郃、徐晃的联手,双方平手,汉水之战,张郃与徐晃胆战惊,再也不敢出战了,赵云一个回合斩杀三国猛将邢道荣,赵云七十多岁时一人斩杀西凉名将韩德一门五将。

再说文鸯的战绩,文鸯除了五十回合战平邓艾,四五次击败了追击自己的数百魏将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战绩了,如果要比较赵云和文鸯的武力,那只有唯一的一个邓艾可以参考,三国二十四名将中,邓艾和姜维是垫底的,武力排在整个三国演义中的24位。

三国二十四名将赵云的武力在三国演义中是仅次于吕布排名第二的名将,就算有争议,也远远比邓艾的武力强得多,而且整个三国演义中的名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在前三国,比如吕布、马超、张飞、关羽、典韦、许褚等猛将,都是三国前期的武将,后期的武将作战基本不靠武力而靠谋略了。

而文鸯是一个特殊的代表,他能与邓艾五十回合战平,武力与邓艾相当,但是跟赵云比起来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为什么文鸯在乐嘉城这么厉害呢?

其中的原因还是对手的武力太弱。邓艾当时是魏军的将领,率军追击文鸯,几百人追杀不一个人,包括主将都打不过文鸯,只能说邓艾武力一般了,其实邓艾也是偏向智谋型的将领,从他最后灭亡蜀汉以偷渡阴平来看,使用的就是计谋,邓艾手下的将士武力也明显不如当年的曹军,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人了。

游戏中的文鸯角色要知道当年赵云面对的可是83万曹军,他是从头杀到尾,从整个曹军军阵中一路杀过去的,相当贯穿了整个的军阵,文鸯却不同,文鸯是逃走的时候,背后的数百魏将追过来,文鸯回头杀过去,杀倒一片人,然后再逃,魏军再追,文鸯再杀,如此反复四五次

因此,比较起来,赵云所面对的敌人比文鸯要强大得多,也不是文鸯可以面对的。三国以武力排名的二十四名将中并没有文鸯,这只能说明文鸯的勇猛只是相对的,前面说过文鸯与邓艾武力相当,当时邓艾可是率领几百人追杀文鸯的,仍然让文鸯逃走了,因此真的比较起来,文鸯的武力是强过邓艾的,因此他在三国演义中的排名应该在邓艾之前,大概在20名左右。

但是,文鸯一生没有与多少名将有过交手,除了个邓艾之外,也没有其他人了,文鸯的武力除了比邓艾稍强外,还强于姜维,大概与魏延、张郃、张辽等人武艺相当,但是跟赵云比起来的话,就差了一两个档次,虽然他很猛,但并不是赵云的对手,如果两人单挑的话,赵云可以在30回合击败文鸯,就像赵云用三十回合击败张郃一样,这就是文鸯的真实的水平。

赵云最后说句题外话,正史上的文鸯还是很勇猛的,与三国演义有些不同,但大致相同,文鸯在正史上同样是大闹司马师的营地,司马师之死有文鸯的原因,因为司马师的眼睛有肉瘤疮口并受到了惊吓,这在古代没有抗生素的时期简直就致命的,当司马师派出司马班率领七千人围攻文鸯一个人时,文鸯单人单骑冲入敌阵,杀了个七进七出,而且还平安逃走,这可是正史记载的

相反,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却是虚构的,正史上不存在。另外,在正史上文鸯后来成为晋朝的封疆大吏,都督凉州、秦州、雍州三州军队,同时在战争中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逼得鲜卑人部落二十万人归降,因此而名动天下,但因为晋朝的存在感低,所以文鸯在正史上的知名度不如赵云。

认同。书中记载的文鸯在后期,屡战屡胜特别是其个人武力犹如天神下凡,几乎无敌手。
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他的实力很强,他从小学习武艺有着很高的战绩。
我认同,司马懿追杀他的时候,他就单枪匹马冲入敌军七进七出。

三国后期第一战神文鸯在正史中是怎么被杀的?他有哪些战绩呢?

一、家族背景

文鸯的父亲叫文钦,是曹爽手下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后来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掌控朝政,曹爽被杀,文钦家族失去依靠,又经常被司马师压制,一直不满只是没有爆发!此时文鸯也跟着文钦在扬州任职,主要任务是防御吴国。

二、初次谋划

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文钦文鸯决定起兵勤王。司马师亲自领军进攻,文钦不知如何应对,此时文鸯对父亲说:现在敌人刚到,还未稳住军队,立刻攻击他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文钦一听,觉得儿子分析的有理啊,于是按照文鸯计划,派文鸯领另一队兵马,一起夹攻司马师。

三、战场显威

文鸯领兵到达司马师营地前击鼓,司马师全军没想到他们这么快来,一下子就慌了。司马师有眼病,这时一着急眼就很疼,为了稳定军心,只能忍着。文鸯喊杀一夜,司马师没有敢出击,天亮后,文鸯才撤退。文鸯走后,司马师眼疼血流遍地,但还是决定追赶,文鸯带十余人杀入敌军中,进进出出七次,无人是是他的对手。后来司马师军还是大破他的父亲文钦,司马师回军后就死了。

四、投降司马

文鸯随文钦一起投降了吴国。之后魏国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对司马昭,吴国让文钦文鸯父子去支援,没想到诸葛诞却杀了文钦。文鸯听到父亲死讯,决定投降司马昭。可是司马昭的人想诛杀文鸯,司马昭却赦免他的死罪,让文鸯做将军,寿春城不久就被攻陷。

五、名震天下

咸熙二年,西晋取代魏国,文鸯在晋朝做官。这时河西鲜卑部反晋,首领秃发树机能(这个人名字5个字,好难读)击杀胡烈、苏愉、牵弘、杨欣等名将,一时间晋朝无人可以抵挡,晋武帝司马炎很是头疼,思来想去想到了朝廷中还有文鸯,他文武双全,可以去抵挡,于是下旨让文鸯都督凉州、秦州和雍州的兵马,对抗秃发树机能,秃发树机能果然不是文鸯的对手,最终战败,多达二十万人归降,经此一役,河西鲜卑实力大损,从此文鸯终于名震天下了,后来秃发树机能最终被晋朝马隆杀死!

六、被杀灭族

后来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有点脑子不好使,什么事都听皇后的,后来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控制朝廷,此时东安王司马繇也利用这次政变,污蔑文鸯谋反,于是文鸯被杀,他的族人都被杀光!

司马师和司马昭能够如此和谐,真的是没时间内讧吗?

三国时期,在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后,窃夺了曹家天下之后,想必很多人都很纳闷,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是如何做到没有爆发内讧夺权的,毕竟当时谁成为司马家的领头人,谁就有称帝的机会,这是赤裸裸的诱惑啊,在皇位和权力之下,根本不存在什么亲情。

个人的观点是,当时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时间、没精力、没意愿去内讧。

高平陵之变是249年,司马懿在251年挂了,司马师死于255年,也就是说两兄弟一起撑起司马家的时间大概是4年,这段时间司马家对曹魏还没有到完全控制的地步,两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没有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聪明人,如果两兄弟只有一个是聪明人的话,没准司马家也是为被人做嫁衣了。

要知道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表面上看是轻松窃夺了曹魏的天下,但是司马两兄弟面对的局势和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势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司马家的局势太飘了,曹操当年可是有十足根基的,曹氏宗亲统领兵权,所以当时的曹家天下是实打实的,可是司马家只是成为了士族的代表,各方势力只是暂且听从于司马家,如果局势有变的话,想淮南三叛那么大规模的叛乱会此起彼伏,所以说司马两兄弟作为聪明人,太知道这个时候内讧,那就是步袁氏集团覆灭的后尘。

而且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没时间精力去内讧,内部不稳,外部势力挑衅不断,他们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内斗。

《晋书.景帝纪》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辅政。《晋书.景帝纪》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三国志.姜维传》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这三件事最能体现出当时司马家的处境,曹魏余恩又在,还是有忠于曹魏的大臣的,而诸葛恪是当时东吴最好战的代表,怎么会放过曹魏国内局势动荡的机会呢?对司马师司马昭更尴尬的是,主张休养生息,闭关休战的费祎被刺杀了,姜维掌握了蜀汉军权,安静的西线烽火再起,可以说,司马兄弟如果处理问题不合时宜,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发应,夸张点说,这两兄弟是如履薄冰,当然要牵着手渡过难关,只要脑子没坏掉,就不会去干内讧的傻事。

有人说司马昭不夺权,是因为司马师无子,司马昭把自己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也就说,司马家如果能够夺得天下的话,那么皇位终归是会到司马昭这一支,但是还是那句话,皇室之中无亲情,如果司马师称帝将皇位传给司马攸怎么办?对于司马昭来说,是自己儿子当皇帝爽,还是自己当皇帝爽?

再者不要忽略的是,司马师是无子,但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啊,他只是和第一任夫人夏侯徽生了5个女儿,要是司马师没那么早挂,保不齐就能生出给儿子来的,看看后来司马攸的结局就知道,在皇位争夺上,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晋书.司马攸列传》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

司马攸最终是被诬陷被贬,最终抑郁而终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内外部的压力,司马家已经妥妥的掌控天下了,司马师活的还够久,两兄弟不斗个天翻地覆才怪呢?就算他俩不想斗,各自手下的人也会撺掇两人内讧的。

相对来说,当时司马师的才能的确是要强于司马昭的,所以司马昭也是愿意听从于自己这个哥哥。

《晋书.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晋书.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帮助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取得成功,司马师的功劳是要远远大于司马昭的,尤其是私藏了3000死士,其心智非常人可比,而且处事不惊,的确是接替司马懿的最佳人选,反观司马昭,和司马师相比,还是有些不足的,当司马师死后,接掌司马家的司马昭面对当时的局面多少是出现了一些慌乱的。《晋书.文帝纪》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

这里又可以看出司马家的局势了,魏帝抓住了司马兄弟在外的机会,让司马昭留守许昌,这就是赤裸裸的夺权行为,可以说,如果司马昭是另一个曹爽的话,听命留守许昌了,那么魏帝就算不能趁机夺回权柄,也能扶立其另外一门士族对抗司马家,那么司马家的结局可能就是覆灭了,当时司马昭自己可能没想好主意,是傅嘏和钟会建议,干嘛听那个傀儡皇帝的,直接领兵回洛阳就好了,死抓兵权不放,就可以利于不败之地,司马昭也照做了,这样才在威逼之下,曹魏皇室承认了司马昭的地位。

所以总的来说,有太多的人想看到司马家的败亡了,稍有不慎,大好局面就会立刻化为乌有,那么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聪明人自然都懂得其中利害,不会互相使绊子的。

让人觉得司马昭阴了司马师的事件,可能就是司马师之死了,原本他虽然有眼疾,但是可以活的更久一点的,只是当毌丘俭、文钦叛乱的时候,他非要去亲征,结果因眼疾而病死在了许昌,正常是不存在阴谋论的,如果说非要探究其中可以地方的话,司马昭没有太大的问题,要说有心思,可能只有钟会是有私心的。

《晋书.景帝纪》帝会公卿谋征讨计,朝议多谓可遣诸将击之,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帝自行。戊午,帝统中军步骑十余万以征之。倍道兼行,召三方兵,大会于陈许之郊。

面对当时的情况,个人认为司马师亲征与否各有利弊,司马师亲征那必然是能够快速平定叛乱,增加司马家的威信,但是同样有危及,那就是司马家要做好留守后方的准备,司马昭被安排留守洛阳,避免后院失火,但是如果司马师在前线平叛时间拖的久,那么后果可就不一样了。

大多数人是支持派别人去征讨毌丘俭、文钦的,只有王肃、傅嘏、钟会支持司马师亲征,王肃是王朗之子,当时他建议司马师亲征的理由是。

《三国志.王朗传》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

也就是抓住了淮南将士并不想跟随毌丘俭、文钦反叛的心理,所以只要司马师行动快,叛军自然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因为大多是淮南将士不想打仗,而傅嘏则是当时的名士,曹爽主政时备受打压,高平陵之变后,被司马懿重用。可见司马家对其重视程度,他应该是不会有私心去立劝司马师亲征的,如果非要说司马师亲征淮南有阴谋论的话,那就只剩下钟会了。

当时司马师的身体条件的确不适合亲征。《晋书.景帝纪》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魏氏春秋》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於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俶率壮士先至,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扰。钦后期不应。会明,俶退,钦亦引还。《魏末传》殿中人姓尹,字大目,小为曹氏家奴,常侍在帝侧,大将军将俱行。大目知大将军一目已突出......大将军听遣大目单身往,乘马,被铠甲,追文钦,遥相与语。

在平叛中,因为被文鸯的一次突袭吓到,司马师眼疾加重,眼睛都被吓出来了,可是当时只是文鸯自己率部突击,文钦都未敢出战,也就是说当时的局势并非危局,司马师的部队没有被冲散,司马师也不是个胆小之人,为何会被文鸯的一次非致命性突击而吓出眼珠,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司马时的病情不能有情绪波动,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的身体加上急行军,不出事才怪。

司马师亲征对平叛有利,但是对司马师个人有害,加上钟会劝谏,的确是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毕竟钟会是天生异志,后来平蜀后直接反叛,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说他一直就是这样的人,而对于钟会来说,什么样的局势最能让他找到机会呢?那就只有是混乱动荡的局势,把司马师弄下去对钟会是有利的。当然关于钟会有意让司马师亲征遭遇不测的说法,只是个人的揣测,大家也不必太当真。

本文标题: 假如文鸯没有突袭司马师,历史的走向是否会完全不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25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民国时期的秋瑾遇害后,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都有哪些收取智商税的产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