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推荐点【军事】【政治】方面的好书,客观真实的!不要那些写的太虚,太假的...比较真实的.国内外的都可以!本篇序及接下来的导...
谁给我推荐点【军事】【政治】方面的好书,客观真实的!
不要那些写的太虚,太假的...比较真实的.国内外的都可以!本篇序及接下来的"导论"均写于1988年。---编者注
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为《剑桥中国史》第13卷撰写的论述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思想的一章;另一部分是我为即将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第15卷撰写的论述从1949年到1976年的毛泽东的思想的一章。虽然我做了一些编辑方面的修改,但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要随意更动原文、尤其是本书的第一篇,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其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对毛泽东的思想的说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对其观念的分析和评价。尽管一有可能我就尽力把这些观念同阐述它们的环境联系起来,但是,在原书的体系中以很大篇幅讨论其他各章已经论及的历史事实甚至是那些对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也是不合适的。
专为本书撰写的导论和结束语就是意在弥补这种种省略,并把毛泽东的思想及其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中。导论首先讨论了毛泽东试图驾驭的20世纪中国革命变革过程的性质问题,以及使他得以扮演其角色的种种因素。然后,导论考察了毛泽东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其思想的各个转折点之间的关系。至于结束语,其目的不在总结毛泽东的思想中的主要原则,而是要对它在中国持续不衰的意义作出估价,并预测它今后在一个有些人声称正在发生"非毛化"过程的社会和制度中的位置。
我并不认为本书十全十美,要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作出确切的说明,它还有缺陷。但是,它的基础是我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所做的研究工作。本书究竟是否把我所作的解释向前推进了一步,这要由别人来判定。无论如何,我多年从事毛泽东的思想研究这一事实意味着,我已经欠下了很多人情,在这里向帮助我的人们致以谢意,对我来说是一项非常愉快的使命。
履行这一使命,最好从头说起。在这个领域中,我最早发表的一篇专题论文是翻译和分析毛泽东在1917年的文章《体育之研究》。这时,我受惠于埃丁纳·巴拉兹(Etienne Balazs)的鼓励和批评。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承蒙特许参加他在巴黎举办的讲习班。此后,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度过了一年时光,它使我有机会萌生纵观毛泽东的思想的最初念头。
在从事这一工作的过程中,许多机构和个人向我提供了帮助,详细情况在《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一书的致谢辞中已有说明。这些人中有三位最为突出。当时的中心主任费正清(John Fairbank),以他独具特色的热诚与严谨并济的方式主持了研究活动。我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同窗一年的时间里,他对我的观点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向我提供了思想上的激励。胡佛研究所东亚资料馆馆长欧根·吴(Eu?鄄gene Wu)给我以便利,使我初次接触到延安时期的材料,从而帮助我打开了依据毛泽东1949年以前的著述文稿研究其思想历程的大门。
1962年夏,当我在胡佛图书馆阅读《解放日报》时,我还不能想象,尔后我竟能结识该报编辑部的主要成员于光远、李锐、廖盖隆和温济泽。这一事实是此后发生的世界政治变化及随之而来的思想变化的象征。到1963年,在资料方面和极有价值的观点交流方面,我就已经不仅得益于欧洲人和美国人,而且得益于日本学者和各个图书馆了。20世纪70年代初,在毛泽东的思想研究方面,由于竹内实主持的十卷本《毛泽东集》的编辑工作,日本人的作用大大增加。无论如何,非常之多的材料在中国本土之外很难得到,如果不是这套既包含公开版本又收入内部版本的资料自1978年以来广泛出版,与今天的情况相比,我们关于毛泽东的思想的知识肯定会支离破碎得多。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东京版《毛泽东集》补卷由九卷文稿和一卷索引组成,它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印制的内部文集。
除了有机会查阅见诸文字的文献之外,我曾得到特许六次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如我已指出的那样,这使我获得了观察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的全新的视角。1980年6月至7月、1982年4月至5月、1982年9月、1984年3月至4月和1986年3月至4月的访问是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接待的;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的访问是由哲学研究所接待的。我曾与之讨论这类问题的中国学者和政界人士的名单太长,在这里难以一一列出。本书的注释中说明了他们对某些事实或解释所给予的指正。
特别要表示谢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前任所长于光远(1982年5月离职),苏绍智(1982年5月至1987年),还有1982年5月以前担任副所长的冯兰瑞和廖盖隆;还有哲学所所长邢贲思。他们和他们的同事们花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同我谈论与毛泽东的思想有关的问题,对我的解释(包括本书各个部分的草稿)作出评论,组织研讨会,安排会议,让我接触资料。在同龚育之和他所在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事们的多次交谈中,我也得到很大教益。无须说明,这里提及的诸位都不对本书所表达的观点负任何责任,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交流,我的解释肯定相当肤浅。
我之所以能有这些机会,当然也要感谢曾资助我访华的机构:不列颠研究院及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推荐我参加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联合交流项目,并为我的旅行支付费用;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我访华期间,它提供了慷慨的款待和帮助。同样,美国人类基金会出资赞助我在1980年夏参加"北美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代表团",这是我与中国学者接触的第一次关键性的一步。为了从事本书的研究工作,我曾多次访问日本和美国的图书馆,我得到了东方和非洲研究所的财政资助。
在过去的十年间,同与中国接触一样有价值的是中国之外的同事和朋友们对我表现出来的善意,向我提供的教益,从他们那里,我得到源源不断的鼓励,并在查清资料来源方面得到他们的帮助。
关于资料,特别要感谢两个方面的帮助。一方面,竹内实、中村公义和其他合作编辑《毛泽东集》的日本学者向我提供了许多关于1949年前后毛泽东的思想的重要文献汇编;另一方面,最近收集到许多册毛泽东著述内部版本的哈佛-燕京研究所允许我查阅其资料,并复印了一些关键性的文稿。我从这一来源获得的资料有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关于人民内部矛盾讲话的未经修改的原文记录稿,还有他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它们在我对1957年至1958年间毛泽东的思想的解释中起着中心的作用(后面将会看到)。哈佛大学将以《毛主席的秘密讲话:从"百花运动"到"大跃进"》为题出版同一汇编的译本,并附有注释性的文章。本书付印时我尚未看到这一对"大跃进"期间毛泽东的思想的集体评价,但是我要再一次感谢欧根·吴,他为我提供了把这些重要材料收入我自己所作分析之中的机会。
我要感谢《剑桥中国史》的编辑们,构成我这本书骨干的绝大多数章节最初都是为《剑桥中国史》撰写的,其篇幅也并不小。《剑桥中国史》第14卷和第15卷的合编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Roderich MacFarquhar)对我关于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思想的讨论进行了极为认真的审读和批评,并对文稿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富有教益的建议。在《剑桥中国史》第13卷出版前,总编费正清就我写的那一章作出了有10页纸的评论,诙谐、透彻而又公正,他对本书1949年以后部分的内容和形式也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最后,我希望向组织和参加许多讨论我对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毛泽东的思想的解释的研讨会和其他各种会议的人表示感谢,在这些场合,我的解释受到批评,这种批评总是很尖锐,但却有助于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多年来,在欧洲(从伦敦、爱丁堡、阿伯里斯特威斯到巴黎、威尔士和那不勒斯),在亚洲(从德里、北京、长沙和湘潭到东京和京都),在北美的许多地方(从伯克利、斯坦福和圣迭戈到波士顿、纽约,从温哥华到墨西哥城),我曾多次获得这种机会,这中间涉及的机构和个人数不胜数,难以一一列举。同我交谈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遗憾,我似乎没有从同他们的对话中学到本应学到的那么多东西。当然,这方面的过失全在于我,正如我要为所有的错误和缺欠负责一样。
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为《剑桥中国史》第13卷撰写的论述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思想的一章;另一部分是我为即将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第15卷撰写的论述从1949年到1976年的毛泽东的思想的一章。虽然我做了一些编辑方面的修改,但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要随意更动原文、尤其是本书的第一篇,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其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对毛泽东的思想的说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对其观念的分析和评价。尽管一有可能我就尽力把这些观念同阐述它们的环境联系起来,但是,在原书的体系中以很大篇幅讨论其他各章已经论及的历史事实甚至是那些对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也是不合适的。
专为本书撰写的导论和结束语就是意在弥补这种种省略,并把毛泽东的思想及其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中。导论首先讨论了毛泽东试图驾驭的20世纪中国革命变革过程的性质问题,以及使他得以扮演其角色的种种因素。然后,导论考察了毛泽东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其思想的各个转折点之间的关系。至于结束语,其目的不在总结毛泽东的思想中的主要原则,而是要对它在中国持续不衰的意义作出估价,并预测它今后在一个有些人声称正在发生"非毛化"过程的社会和制度中的位置。
我并不认为本书十全十美,要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作出确切的说明,它还有缺陷。但是,它的基础是我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所做的研究工作。本书究竟是否把我所作的解释向前推进了一步,这要由别人来判定。无论如何,我多年从事毛泽东的思想研究这一事实意味着,我已经欠下了很多人情,在这里向帮助我的人们致以谢意,对我来说是一项非常愉快的使命。
履行这一使命,最好从头说起。在这个领域中,我最早发表的一篇专题论文是翻译和分析毛泽东在1917年的文章《体育之研究》。这时,我受惠于埃丁纳·巴拉兹(Etienne Balazs)的鼓励和批评。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承蒙特许参加他在巴黎举办的讲习班。此后,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度过了一年时光,它使我有机会萌生纵观毛泽东的思想的最初念头。
在从事这一工作的过程中,许多机构和个人向我提供了帮助,详细情况在《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一书的致谢辞中已有说明。这些人中有三位最为突出。当时的中心主任费正清(John Fairbank),以他独具特色的热诚与严谨并济的方式主持了研究活动。我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同窗一年的时间里,他对我的观点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向我提供了思想上的激励。胡佛研究所东亚资料馆馆长欧根·吴(Eu?鄄gene Wu)给我以便利,使我初次接触到延安时期的材料,从而帮助我打开了依据毛泽东1949年以前的著述文稿研究其思想历程的大门。
1962年夏,当我在胡佛图书馆阅读《解放日报》时,我还不能想象,尔后我竟能结识该报编辑部的主要成员于光远、李锐、廖盖隆和温济泽。这一事实是此后发生的世界政治变化及随之而来的思想变化的象征。到1963年,在资料方面和极有价值的观点交流方面,我就已经不仅得益于欧洲人和美国人,而且得益于日本学者和各个图书馆了。20世纪70年代初,在毛泽东的思想研究方面,由于竹内实主持的十卷本《毛泽东集》的编辑工作,日本人的作用大大增加。无论如何,非常之多的材料在中国本土之外很难得到,如果不是这套既包含公开版本又收入内部版本的资料自1978年以来广泛出版,与今天的情况相比,我们关于毛泽东的思想的知识肯定会支离破碎得多。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东京版《毛泽东集》补卷由九卷文稿和一卷索引组成,它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印制的内部文集。
除了有机会查阅见诸文字的文献之外,我曾得到特许六次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如我已指出的那样,这使我获得了观察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的全新的视角。1980年6月至7月、1982年4月至5月、1982年9月、1984年3月至4月和1986年3月至4月的访问是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接待的;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的访问是由哲学研究所接待的。我曾与之讨论这类问题的中国学者和政界人士的名单太长,在这里难以一一列出。本书的注释中说明了他们对某些事实或解释所给予的指正。
特别要表示谢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前任所长于光远(1982年5月离职),苏绍智(1982年5月至1987年),还有1982年5月以前担任副所长的冯兰瑞和廖盖隆;还有哲学所所长邢贲思。他们和他们的同事们花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同我谈论与毛泽东的思想有关的问题,对我的解释(包括本书各个部分的草稿)作出评论,组织研讨会,安排会议,让我接触资料。在同龚育之和他所在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事们的多次交谈中,我也得到很大教益。无须说明,这里提及的诸位都不对本书所表达的观点负任何责任,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交流,我的解释肯定相当肤浅。
我之所以能有这些机会,当然也要感谢曾资助我访华的机构:不列颠研究院及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推荐我参加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联合交流项目,并为我的旅行支付费用;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我访华期间,它提供了慷慨的款待和帮助。同样,美国人类基金会出资赞助我在1980年夏参加"北美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代表团",这是我与中国学者接触的第一次关键性的一步。为了从事本书的研究工作,我曾多次访问日本和美国的图书馆,我得到了东方和非洲研究所的财政资助。
在过去的十年间,同与中国接触一样有价值的是中国之外的同事和朋友们对我表现出来的善意,向我提供的教益,从他们那里,我得到源源不断的鼓励,并在查清资料来源方面得到他们的帮助。
关于资料,特别要感谢两个方面的帮助。一方面,竹内实、中村公义和其他合作编辑《毛泽东集》的日本学者向我提供了许多关于1949年前后毛泽东的思想的重要文献汇编;另一方面,最近收集到许多册毛泽东著述内部版本的哈佛-燕京研究所允许我查阅其资料,并复印了一些关键性的文稿。我从这一来源获得的资料有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关于人民内部矛盾讲话的未经修改的原文记录稿,还有他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它们在我对1957年至1958年间毛泽东的思想的解释中起着中心的作用(后面将会看到)。哈佛大学将以《毛主席的秘密讲话:从"百花运动"到"大跃进"》为题出版同一汇编的译本,并附有注释性的文章。本书付印时我尚未看到这一对"大跃进"期间毛泽东的思想的集体评价,但是我要再一次感谢欧根·吴,他为我提供了把这些重要材料收入我自己所作分析之中的机会。
我要感谢《剑桥中国史》的编辑们,构成我这本书骨干的绝大多数章节最初都是为《剑桥中国史》撰写的,其篇幅也并不小。《剑桥中国史》第14卷和第15卷的合编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Roderich MacFarquhar)对我关于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思想的讨论进行了极为认真的审读和批评,并对文稿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富有教益的建议。在《剑桥中国史》第13卷出版前,总编费正清就我写的那一章作出了有10页纸的评论,诙谐、透彻而又公正,他对本书1949年以后部分的内容和形式也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最后,我希望向组织和参加许多讨论我对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毛泽东的思想的解释的研讨会和其他各种会议的人表示感谢,在这些场合,我的解释受到批评,这种批评总是很尖锐,但却有助于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多年来,在欧洲(从伦敦、爱丁堡、阿伯里斯特威斯到巴黎、威尔士和那不勒斯),在亚洲(从德里、北京、长沙和湘潭到东京和京都),在北美的许多地方(从伯克利、斯坦福和圣迭戈到波士顿、纽约,从温哥华到墨西哥城),我曾多次获得这种机会,这中间涉及的机构和个人数不胜数,难以一一列举。同我交谈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遗憾,我似乎没有从同他们的对话中学到本应学到的那么多东西。当然,这方面的过失全在于我,正如我要为所有的错误和缺欠负责一样。
各类人物传,回忆录,二战史,一战史,访谈录(大类)
《100场改变世界的战争》《100位杰出的军事家》(好像是。。。记不大清了,书不在身边)
《100场改变世界的战争》《100位杰出的军事家》(好像是。。。记不大清了,书不在身边)
卢梭《社会契约论》,这本书读完之后你就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民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学会现代社会的法律依据
希特勒《我的奋斗》,你就知道了独裁的根源
至于军事,看看凤凰卫视的纪录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学会现代社会的法律依据
希特勒《我的奋斗》,你就知道了独裁的根源
至于军事,看看凤凰卫视的纪录片
《赵ZY与改革历程》 《军国幕僚》 国外作家写的名人传记
苏军内幕
世界军事力量写真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
《大外交》
世界军事力量写真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
《大外交》
有什么好看的军事、历史纪录片?
历史的最近在看《第三帝国的崛起》这本书,所以看了《彩色第三帝国》这部纪录片。纪录片比较好看的有《盛宣怀》《胡雪岩》《复兴之路》《滇缅战争》《美国的崛起》《月球》......
军事纪录片:《海湾战争实录》
最新大型军事纪录片.《使命与光荣》
战争纪录片《伊拉克碎片》
《中苏边境军事冲突》纪录片
军事纪录片:《海湾战争实录》
最新大型军事纪录片.《使命与光荣》
战争纪录片《伊拉克碎片》
《中苏边境军事冲突》纪录片
请问谁介绍关于军事,人文类的一些纪录片?
军事类纪录片,人文类纪录片,最好是关于美军的,武器类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俄罗斯的!很不错!
军营求生,贝爷的经典,讲的是1群参加法国外籍军团的故事。
我有部美军未来军事技术发展的片子,需要的话可以留下你QQ,我发你。
求写党史和军史详细全面的书籍
要全面 详细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全鉴. 第七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8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学科分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 : 1927-2007 : 大型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军队回眸 : 重大事件决策和经过写实
本文标题: 求推荐人类军事简史书籍、纪录片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05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