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苻坚死在王猛前面,两人的历史评价会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8-08 18:01: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苻坚既有秦皇汉武之才又有贤相猛将辅佐,为何结局凄惨?苻坚是南北朝时期的前秦君主,学者普遍对他的评价很高,但这是出于苻坚对知识分子...

要是苻坚死在王猛前面,两人的历史评价会怎么样

苻坚既有秦皇汉武之才又有贤相猛将辅佐,为何结局凄惨?

苻坚是南北朝时期的前秦君主,学者普遍对他的评价很高,但这是出于苻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礼贤下士的行为所作出的判断。

苻坚在统治期间也确实是任人唯才、体恤民生,颇有一代仁君之风。

但是,在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光靠仁义是无法终结乱世,成就不世之功的。

尤其是苻坚所统治的前秦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掺杂、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地方,用怀柔之策只能暂时稳住那些手握实权的将领和部落首领,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还勉强能维持和平稳定的局面。

但一旦苻坚失势,那些心怀鬼胎的将领难免不会产生不臣之心。

相比而言,东晋此刻虽然声势较弱,但是据有长江天险,且统治区域多属南方稻米丰富之地,仓廪充实,统治集团内部也比较团结。

所以在王猛辅佐苻坚期间,其一直让苻坚韬光隐晦,积蓄实力,缓图统一。

但是随着王猛的病死,本就有着一统宏图志愿的苻坚,在亲信和心腹的怂恿下,展开对东晋的全面进攻。

他一向倚重的王猛早在死前给他留下了建议:那就是:不要轻易讨伐东晋,尽早先铲除鲜卑、羌虏。

但一直对王猛言听计从的苻坚,却偏偏没有听王猛的临死遗言。

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大举攻晋,在极短的时间内他纠集了八十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

在长江岸边更发出了投鞭断流的感慨。

然而,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却被东晋用计大败,仓皇退回洛阳。

之前一直假装对苻坚俯首称臣的鲜卑和羌等部族果然如王猛预测的那样纷纷起兵造反。

慕容冲率大军供破长安,苻坚在逃跑路上被羌族的姚苌抓获,绞杀于新平佛寺。

乱世有乱世的法则,乱世之中仅仅依靠仁政是很难获得统一的。

强权即真理,实力才是王道。

苻坚有统一之志,却没有统一的才能和时机,他的失败令人惋惜。

符坚,可谓是一代传奇人物。“我可是统一了政权的人,国家在我的治理下风风光光。”当时他重任汉人王猛,在王猛的帮助下,他的王朝也走向了巅峰。或许就是这样也造就了他的失败。

当自信冲昏了人的头脑,失败自然而来。王猛离开之后,和符坚大帝深清的说“陛下,我们现在虽然有丰功伟绩,但是这还是改变不了我们不是正统的事实 千万不要想着去攻打晋朝。”的确是这样的,但符坚还是出兵了,为了自己的野心。我觉得符坚结局悲催是因为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看清楚本质要求,大多数军队的人,并不是想和晋军作战,还有就是在这一战中,太过于自信,不能很好的体会看一些事情,这是战略上面的失误。总之有急于求成的心态,不能很好的看待一些事情,对待成功不能很好的处理,不够理智,不够认真的做一些事情。

根基不牢,内政不稳,妄起外衅。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犯了没改正的机会。
苻坚跟齐恒公一样,有能力,也有明显缺陷。比不了朱元璋,李世民这些人,很难独立成事。
没有想过人性的复杂性,太傻太天真,反过来说人这个东西,真的是无言以对。

如果王猛没有早死,他能否助苻坚一统天下?

  对于苻坚,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于“淝水之战”,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战”中,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风声鹤唳”,一个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词。事实上,“淝水之战”被我们一直当作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谢安成了英雄,而苻坚的形象则被完全丑化。

  那么,这符合历史事实吗?简直就是“一丑遮百俊”,苻坚不过是因为一次战争的失败,后人就将其彻底地丑化。如果了解苻坚,你就会知道,在苻坚的一生中有过一个重要的人,他在的时候,苻坚可谓是英雄盖世;他死后,前秦迅速衰微,苻坚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坚就能一统天下。

  


  图1 前秦宣昭帝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们就看看前秦的历史状况,看它到底有何实力。

  前面说过历史对苻坚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应该着眼于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时一事。如果回顾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有三大历史贡献,也就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无能之辈了。那么是哪三大历史贡献呢?

  第一,统一中国北方。

  我们知道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不过短短11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之后一直混乱,五胡乱华,先后有过120多年的“十六国”时期,形成了南北对峙,直到杨坚建立隋朝时才得以结束。然而在杨坚之前,只有两个国家统一过北方,一个是北魏,一个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坚时统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还大。因此苻坚可以说是自西晋之后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人。

  第二,学习汉文化。

  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历史上提起“汉化”,我们就会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坚比他早得多。苻坚自幼酷爱汉文化,自身修养很高,登基后,提倡儒学,重用汉臣。另外也十分重视太学,每月要去视察三次。对于其他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苻坚也劝他们努力读书。他灭掉代国后,俘虏了其首领什翼犍,不但没有杀他,还将其送到太学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后来前秦灭亡,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恢复了代国,并改国号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平城,并将太学扩充到三千人,这都是苻坚为他们奠定的。此后北魏历代君主都重视汉文化的学习,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是苻坚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种子。

  


  图2 前秦统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并对之有效管辖。

  公元382年,西域有几个小国向苻坚控诉龟兹王欺负他们,于是苻坚便派大将吕光率领七万军队讨伐。这时,龟兹王纠集了70余万军队来对付秦军,吕光恩威并重,用计谋使得敌人分崩离析,打败了各国联军,龟兹王远遁,西域三十余国纷纷归附前秦。吕光虽然打败了西域大国,但从不恃强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诸国都对前秦充满了感激之情。根据《晋书》记载,各地国王“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吕光还将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迎至长安,翻译了很多佛经,促进了佛学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清楚了,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和西域,可见他不是无能之辈。况且他还喜欢汉文化,经常到太学视察,可见他的文化修养很高。看起来是一个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势看起来对他很利,似乎统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图3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

  那为何会在淝水之战中败得那么惨呢,前后的反差为何会如此之大?

  我们发现,苻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猛。王猛是个汉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正是他看到了苻坚的潜力,所以才放弃“华夷之辨”的成见,一心辅佐苻坚,希望他能结束这个乱世。

  王猛当了苻坚的丞相后,很得他的信任,他把王猛比作诸葛亮、乐毅。《资治通鉴·晋记二十五》记载:“朕之于卿,义则君臣,亲逾骨肉,虽复桓、昭之有管、乐,玄德之有孔明,自谓逾之。”自从起用了王猛后,秦国在苻坚的手里迅速壮大。“猛为相,坚端拱于上,成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方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秦国就这样在君臣相互信任、上下齐心、励精图治的努力下,国势大增。

  这时候北方已经统一了,西域也已经臣服了,只剩下一个对手,就是南方的东晋。而这时的东晋却在不断发生内讧,双方的力量对比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单看这时的形势,仿佛东晋根本不是前秦的对手。

  


  图4 前秦 东晋 公元383年

  但在375年,局势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东晋的中书令王坦之去世,弥留之际,他嘱咐桓冲和谢安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王坦之死了,因此也就剩下桓、谢两大家族了,两家相安无事,东晋便会社稷稳定。关键时刻,桓冲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大局意识,主动让贤,把扬州刺史这个位子让给谢安,自己去外地任职。这时候,东晋不再乱了,朝中有谢安主事。

  而在同一年,不幸的是,王猛也去世了。东晋王坦之去世了还有谢安在,可是王猛去世了,苻坚再无倚重之人。王猛患病时,苻坚极为伤心,除了派出最好的医生为他诊治外,还亲自去向天地祈祷。王猛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便语重心长地嘱咐苻坚,让他善始善终,像古代圣贤那样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到了七月,王猛终于油尽灯枯,苻坚亲自跑到王猛家询问后事。王猛嘱咐了他两件事:不要轻易向东晋用兵和妥善处置鲜卑人与西羌人。说罢便闭上眼,撒手人寰。

  


  图5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

  王猛死后,苻坚哭得极为伤心,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王猛死后,苻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似乎早已冲昏了头脑,觉得灭东晋指日可待,于是一意孤行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后来我们也就清楚了,由于急于求成,使他犯了一系列的战略性和战术性错误,加上大部分军队都是降军,各怀鬼胎,因此,这场战争失败了。

  失败的苻坚逃回秦国,可惜长安已被姚苌占领,姚苌想让苻坚把王位禅让于他。毕竟苻坚对内实行仁政,加上前秦已经建立四十多年,还是有很多官民拥护他的。但苻坚坚定地回绝了他,于是“骂而求死,苌乃缢坚于新平佛寺中,时年四十八”。这一年正好是公元385年,一代枭雄苻坚经历了从英雄盖世到英雄末路的蜕变,不得不令人唏嘘!

  


  

  


  图6 淝水之战

  那么,强大的秦国(指前秦)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分崩离析呢?原因是苻坚对敌人太过仁慈,没有处理好归降民族的问题,没有让他们对秦国产生归属感。此外,又贸然对东晋用兵。这两条正好是王猛临终前对他千叮咛万嘱咐的。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有王猛在,苻坚唯对他言听计从,是断然不会轻易出兵东晋的,也会妥善处理降兵的事情。可惜的是王猛死了,十年后苻坚也走到了他的生命尽头。

不太可能,从王猛的行为来看,他应当是把统一天下当成几代人的事业来看的,作风稳健为政追求长远,如果不是晋朝内部出现致命的动乱,恐怕王猛是不会主张南征的
可以。因为王猛引导苻坚以汉人文化治国,国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不贸然发动淝水之战的话,苻坚有很大机会统一天下。
如果王猛没有早死,他能助苻坚一统天下,因为王猛死之前就劝符坚不要伐东晋,因此他是自食恶果。
能够统一,因为王猛军事能力强,而且还善于内政,并且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苻坚有何功绩 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影响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所谓“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不过苻坚是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一代雄主,他雄才大略,励精图志,广揽贤才,虚心纳谏,在贤相王猛的辅佐下,开创了乱世中的前秦盛世,历史功绩不应抹杀。
1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同时规定: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如果不通一经一艺,则一律罢官为民。由于苻坚的大力倡导,并同官吏的选任结合,前秦很快就出现了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不仅培养了官僚后备队伍,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劝农桑,修水利
苻坚即位后,前秦的经济形势也极其困难。由于战乱不息,天灾连年,出现了国库空竭,民生凋敝。为了迅速扭转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苻坚决定偃甲息兵,大力发展生产。

公元358年,前秦广大地区遭到大旱,为了同老百姓一起度过难关。苻坚下令减少自己的膳食,撤销歌乐,后宫皇妃以下的宫女改换布衣。不再穿绫罗绸缎。文武百官也相应地减少俸禄,以示与民共休戚。同时还指令开发山上的矿产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渔业的禁令,使国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由于苻坚的措施得力,虽然遭遇大旱,却没有引起大的饥荒灾难。
2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少雨易旱的问题,苻坚下令官府证调了豪富童仆三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和盐碱地,使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五谷,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坚还亲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丝织。
3苻坚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抚恤孤寡老人。劝课农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后来,前秦再次遭遇大旱灾,苻坚考虑到农民欠收,就下令减免部分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不是当务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 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史载,从长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和商贩沿途取给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谣说:“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4 纳谏如流

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苻坚在平定内乱之后,又接连征服了前燕、前凉,瓦解了代国,使前秦获得空前的强盛。这时苻坚也出现了奢侈的苗头。接见群臣的大殿,挂起了珠帘;皇宫檐梁以及车马服饰等,也都用珍珠、宝石、美玉装饰起来。尚书郎裴元略进谏说:我听说尧帝和舜帝住的是茅草屋,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鄙视华丽的宫室。他们勤俭治国,所以才能够使天下和平兴盛了八百年。秦始皇追求享乐,穷极著丽,结果未能传到孙子就亡了国。希望陛下引以为戒,修建宫廷不必追求雕梁画栋,要为天下广施纯朴的风尚,留下美好的风范。要以金玉为贱,以五谷为珍宝,体恤人民的疾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除去那些无用的器皿,放弃那些难得的财货。要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勉励浅薄的习俗,要兴办教育推广德政以怀柔边远地区的民众。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最终获得天下统一。这就是臣下的心愿。

苻坚听罢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撤去珠帘,并任命裴元略为谏议大夫。可见他保持了勤俭治国,洁身自律的本色,这也是前秦政治清明的根本所在。遗憾的是,苻坚在对外用兵上,未能始终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而导致了英雄末路,遗恨千古。
拒谏诤兵败淝水
苻坚志在统一天下,经过20多年的精心治理,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国富兵强,只剩下地处东南一角的东晋尚未征服,符坚耿耿于怀。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克了东晋的襄阳,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认为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建元十八年,符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说:“我从继承大业以来,将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角,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万。我准备亲率大军东伐。你们以为如何?”面对苻坚的主张与发问,除秘书监朱彤表示赞成外,其余大臣都纷纷反对,久议不决。苻坚很生气地说:“算了吧,还是由我自己决断好了。” 群臣退朝后,苻坚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议。

苻融也不同意伐晋。他认为当时伐晋有三难:一是从星象看,天意不顺;二是东晋上下安和,没有灾祸和挑衅行为,无隙可乘;三是我们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诚心臣服。然而,苻坚听不进去。苻融又劝谏说:我们的意见不听也可以,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贪图东晋的遗言也忘了吗。此后,爱妾张夫人、太子苻宏也都劝苻坚不要伐晋。

苻坚非常失望和烦恼,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百万,资杖如山,为什么不可以乘统一北方的胜势征服东晋呢,以致于夜睡不宁,食不甘味。

这时,怀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圣心独断。”结果.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九十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淝水战后,前秦大伤元气。先前被征服的各部族酋豪,纷纷背叛苻坚,建立割据政权。其中前燕宗室慕容垂在公元384年称帝,建立后燕。羌帅贵族姚苌也于公元385年缢杀苻坚称帝,建立后秦。前秦遂告瓦解,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与战乱中。

苻坚虽然以悲剧告终,但他创建的前秦盛世并没有被历史遗忘。历史记下了他的失误,同时也记下了他的辉煌业绩。
公绩:为扭转氐族迷信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他积极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招聘满腹经纶的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的子孙入学读书。苻坚每月到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经常提一些五经中的问题同博士讨论。

淝水之战的结局对历史的影响:
1、使东晋保持了江左的半壁江山,为将来南方四朝的建立保存了基础和实力。
2、巩固了大士族势力在江南的势力,东晋皇权进一步衰落,荆州等上游强藩对东晋政府开始有不臣之心。
3、使前秦一蹶不振,迅速衰亡。
4、打破了南北对峙、北方统一的局面,导致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后凉等国的建立,使北方再一次陷入分裂与混战中。
5、对强大一时的氐族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后来拓跋鲜卑的崛起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6、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
1、功绩
1)减省奢侈品、鼓励农业、停止征战外,更建立学校,重视文教,尤其留心儒学。
2)苻坚曾下令广收学官,郡国学生只要通晓一经或以上就获授职,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营田之人,令人们都望得朝廷劝励,崇尚清廉正直,物资亦丰盛。
3)苻坚亦重视生产,遇上天旱不但曾下令节俭及开山泽资源与民共享,亦督导百姓耕种,自己更亲身躬耕藉田,让苟皇后亲身养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后又征集王侯以下及豪门富户的家僮奴仆共三万人开通泾水上流,引水灌溉解决关中水旱问题。

2、影响
1)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2)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西晋灭亡后,曾出现了一位巅峰级的宰相:前秦名相王猛。他主政期间,对内整顿吏治、改革制度、发展经济、推行儒家教育,使前秦成长为强大的中原帝国;对外东征西讨,平凉灭燕,还夺下了东晋掌控下的蜀地。

王猛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朋友非常多,是个特别靠谱的人,很多在他面前吹牛的人都被他揍一顿丢一边去了。而且心胸宽阔,志向远大,有一次朝廷给他封了一个功曹,是个小官,他不去。后来一次恒温北伐,王猛穿得邋里邋遢就去拜见恒温。

王猛是不是想保全东晋,不想氐人的前秦政权统一中国呢?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王猛本来是有效力东晋的机会,但是放弃了。

情况是这样的:在桓温北伐前秦时,当时还是一介穷酸书生的王猛毛遂自荐,亲自前去拜见桓温,他的穿着非常简单朴素,只是一件粗布衣。见到桓温后,王猛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怯场,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抓虱子,一付旁若无人的模样。

王猛不仅是苻坚称雄北方的实际操盘手,也为促进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古代,他几乎触碰到了宰相界的天花板:比肩管仲、乐毅。这曾是诸葛亮的梦想,在王猛这里却成为了现实。

不过,疾病成了阻止王猛更进一步的敌人。公元375年,他在病榻之上,给自己的“伯乐”苻坚呈上了最后的建议:不要攻打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苻坚对待敌人的宽大,他对所征服国家的君臣一概不杀,甚至委以重任,以此笼络人心。这点做得非常好,非常人道,战败者、被俘者有理由对他的宽大感恩戴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个人的感恩戴德不能取代民族利益。

王猛担心的,是苻坚过分的仁慈,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后来历史证明王猛的判断,淝水战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有不少鲜卑、羌等胡人临阵脱逃,导致全线崩溃。后来鲜卑、羌然叛乱,分别建立西燕、后燕、后秦等,前秦大帝国土崩瓦解。

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实力,当时的情况下进攻东晋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因为他知道如果坚持攻打东晋,会对自己的国家造成非常大的损伤,而且也会损害自己的军事力量。
是为了这个国家好,让这个国家可以存在更长的时间,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
本文标题: 要是苻坚死在王猛前面,两人的历史评价会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97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艺术文章可以发哪本历史上有双重人格的名人/伟人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