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升」「斗」「斛」「石」各相当于如今多少市斤?1升米大约是4斤,一斗米相当于现在的30斤粮食,一斛相单于现在的150斤,一...
古代的「升」「斗」「斛」「石」各相当于如今多少市斤?
1升米大约是4斤,一斗米相当于现在的30斤粮食,一斛相单于现在的150斤,一石相当于现在300斤。
重量:
重量是物体受重力的大小的度量,重量和质量不同,单位是牛顿。它是一种物体的基本属性。在地球引力下,质量为1公斤的物质的重量为9.8牛顿。由于地心吸引力作用,而使物体具有向下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因地心吸引力强弱,在地球上的纬度和高度大小各有不同,物体重量也微有差别,在两极比在赤道大,在高处比在低处小。同一地区,吸引力同,物体重量亦同。
古代的一斗、一斛、一石分别是现在的多少斤
十斗为一石,十斗为一斛。十斗米的概念是,每升米约重3斤,一斗米相当于现在的30斤粮食,十斗相当于300斤。按古人一日两餐,一家三口计算,一斛十斗可吃起码3个月。
斛是中国古代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石)、釜、钟,通常认为斛和石头相通。
扩展资料: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豆:容量单位。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
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
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古代1石粮食是现在多少斤?
现代为十两一斤,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古代为十六两一斤,一百五十斤为一石。
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也是以粮食作为收入标准,如一名明朝的七品知县,收入是九十石,这个石,就是粮食的一种衡量单位。念“旦”。
石既是容量单位,也是重量单位。如果是按照容量来算,十斗为一石。
而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也是以粮食作为结算的。细心的朋友们可以查阅一下共和国财政收入里,1949年,是以粮食作为结算的。当时的收入是304亿斤粮食,支出是567亿斤粮食。
这个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且当时的确已经没有金银作为结算基础(国民党撤退大陆的时候,将所有的外汇与92万两黄金全部带走),只好用粮食来代替。
到第二年的时候,已经取消了用粮食做为结算的方式了。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计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形式的进步,开始提出对长度、容量、重量和时间等计量的需要。
这些计量活动常以人体的某一部分、其他的天然物或植物果实作为计量标准进行计量活动,如伸掌为尺、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
“石”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汉一两为15.6g,一斤即249.6g,一石一百二十斤29952g约合29.95kg。因此汉代一石约59.9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本位
1汉石等于120汉斤,约为15公斤。实际应用时因粮食种类不同而不等。1汉石120汉斤是指粟。如是稻谷则为100-120汉斤,如是米则最高至1汉石160汉斤。日本的那个加贺百万石是指加贺国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达百万石。这里的1石是容积单位,相当于1.8中国石,称量约为110公斤。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这差不多可以知道,1石大约100升,稻谷加空隙密度大概在600∽650g/升,1石大概120市斤,但大米密度一般在800g∽900g/升之间,1石大约在160~180市斤之间。
我们知道清朝时期,为了跟外国接轨,规定了1两=37.3克,1斤=16两=596.8克。
而清朝几乎沿用了大多数明朝度量衡,所以清朝1石稻谷≈120市斤≈100.5旧斤。
不过这只是稻谷重量,各种粮食如高粱,小麦,大豆,豌豆,蚕豆,密度不同,1石重量也天差地别,网上各种引经据典,得出1石=120斤,或者100市斤,更有甚者说160斤,180斤,都没经过认真考究
古代的计量单位石、斗、升怎么换算的
石=?rn斗=?rn升=?知道的说一下石、斗、升、合之间的换算是很简单的十进制:
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
“石斗升合”,四种计量单位中,“升”和“斗”最常见,“石”和“合”这两种,可能因为过大或太小,都不常用,与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什么关系。所以“升”和“斗”的成语与熟语,非常普及,如:升斗小民、日进斗金、车载斗量、不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
扩展资料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古代单位制
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参考资料
古代度量单位_百度百科
石、斗、升、合之间的换算是简单的十进制: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
以“石、斗、升、合”等容积单位用以计量米或者麦等固体颗粒的体积。因为当时农村秤比较少,磅秤或地中衡更是少有,粮食又是大宗商品,大量过秤比较麻烦,用容积计量则比较方便。所以,到1950年代初期,“石、斗、升、合”这种古典计量方法在中国农村还一直沿用。
“石、斗、升、合”,四种计量单位中,“升”和“斗”最常见,“石”和“合”这两种,可能因为过大或太小,都不常用,与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什么关系。所以“升”和“斗”的成语与熟语,非常普及,如:升斗小民、日进斗金、车载斗量、不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
扩展资料:
这“石、斗、升、合”的计量名称是很古老的。解放后农村还一直沿用,如:问农民:“今年一亩地打几斗麦?”,“你家今年收了几石粮食?”过去穷人借贷地主家的粮食,讲究“几合利息?”也就是百分几的利息?比如“5合利”,就等于百分之五的利率。
交公粮和市场买卖粮食都是过秤,而不是用斗量,因为秤更准确,误差小。有句话“海水不可斗量?”这里就是说斗是量具。农村合作化以后,收粮、分粮也都是用秤而不是用斗了,从此这些计量方法基本上被淘汰了。过去用的斗和升子等量具,现在只当作盛物的一种用具,而且越来越少见了。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2、豆:容量单位。
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5、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6、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7、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8、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
一石(读音:dan)为10斗,一斗为10升,一升大约4斤。
一、战国:
1、齐:1钟 = 10釜, 1釜 = 4区,1区 = 4豆, 1豆 = 4升 。
2、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 。
3、楚:1筲 =5升 。
4、三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 。
二、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
统一换算(毫升):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
三、汉: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
统一换算(毫升):1斛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四、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
统一换算(毫升):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1合 = 20.45 。
五、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
统一换算(毫升):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 300,1合 = 30。
扩展资料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多建有度量衡单位制度,而且变革较多,单位量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民国时期,河南于1932年曾在部分县实施《度量衡法》,推行公制,但各县政府并未完全执行。1937年,日本侵占河南以后,旧制复燃,市场上新旧制同时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进行过3次重大计量制度改革。一是1959年的贯彻了国务院《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二是1978年全省改革了医用戥秤;三是1985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计量单位三次重大改革,都是在各级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全面认真进行,而且改革得比较彻底。截止到1987年,除少数民众仍存有旧制计量器具外,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都按照国家规定的计量制度使用了法定的计量器具。
参考资料 古代度量单位_百度百科
单位换算标准:
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其中一合约为107.4cm3
石、斗、升、合,是中国传统的容量单位,是属于“市制”单位,相当于英制的加仑、夸脱、品脱;公制的升、毫升等。由于我国解放后推行公制,所以石、斗、升、合等已淡出日常视野。
“石”用作计量单位,应读为“dàn”,而不是石头的石;“合”用作计量单位,应读为“gě”,而不是合作的合。担(dàn )是指用肩膀挑的意思。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
1、豆:容量单位
2、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3、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4、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5、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6、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7、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参考资料:市制单位 百度百科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1、战国:
齐:1钟 = 10釜, 1釜 = 4区,1区 = 4豆, 1豆 = 4升
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
楚:1筲 =5升
2、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
统一换算(毫升):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3、汉: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统一换算(毫升):1斛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4、三国两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1合 = 20.45
5、南北朝: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 300,1合 = 30
6、隋: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开皇: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
大业: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1合 = 20
7、唐: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大: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
小: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1合 = 20
8、宋: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67000,1斛 =33500, 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
9、元: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
10、明: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11、清: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扩展资料:
1、夏代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山西、河南一带。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手工业作坊和大型宫殿建筑。在这些生产、建设中都离不开度量衡器具。据《夏书·五字歌》、《管子·杨权》、《管子七法篇》等古书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度量衡器具。商、周均建有度量衡制度。
2、《周礼》、《礼记》中都记载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度量衡混乱。战国时,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度量衡制度,单位量值严重混乱。
秦国的重量单位是铢、两、斤、钧、石。魏国则用镒、斤。齐国有家量和公量之分。秦同一升合现在的200毫升,赵同一升合175毫升,韩国一升合169毫升,楚困一升合225毫升。
战国后期,随着各国经济交往频繁,度量衡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如齐国将原有的容量单位升、豆、区、釜、钟,改作升、斗,与秦国单位值相近。
3、秦统一全国后,立即发布统一度量衡制度诏书,沿用了商朝所制定的度量衡量值。即一尺等于今23厘米,一升等于今200毫升,一斤等于今250克。这一量值从商鞅到东汉末年沿用了五百年。
4、三国时期,基本上沿用东汉的度量衡制度,但量值有所增长。
5、两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制度再度混乱,单位量值急剧增长,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5局面。北朝一尺约合今31厘米,一升约合今400毫升,一斤约合今500克;而南朝一尺约合今25.5厘米,一升约合今200毫升,一斤约合今250克。
6、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再次统一度量衡。但单位量值有所增长,一尺约合今29.5厘米,一升约合今600毫升,一斤约合今750克。量、衡单位比北朝时期又有所增大,尺度单位比秦汉时期的增长了28%,量、衡单位则增长了约2倍。
7、唐宋时期,度量衡基本上沿用隋制,制度严明,单位量值相对稳定。但度量衡分大小二制。小尺一尺二寸为一大尺(合今429.6厘米)。三小斗为一大斗。i小两为一大两(合今40克)。官民日常用大制,调钟律、测晷影、合汤药及冠冕之制用小制。
8、唐代对衡制单位有所改进,即把“铢、累、黍”非十进制单位,改为“钱、分、厘”十进制单位。
9、宋代改进了容量单位,将原十斗为一斛,改为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同时度量衡量值也有增长,宋初官尺每尺合今近31厘米,到宋末已达到32.9厘米。
10、元代度量衡承袭唐制。单位量值比宋代又有增大,一斤约合今625克。
11、明代度量衡承袭前制。尺度分为多种,营造尺,一尺合今32厘米;量地尺,一尺合今32.7厘米;裁衣尺,一尺合今34厘米。容量一斗合今1022毫升。衡量一斤约合今593克。
12、清朝度量衡基本上承袭明制,单位量值略有增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以营造尺的长度和库平两的重量为准。单位量值每尺合今32厘米,每升合今1035毫升,每斤合今597克。同时,清政府还规定:尺度以尺为主单位,容量以升为主单位,衡重以两为主单位。
13、从秦到清两千多年间,度量衡制度及其量值不断演变。尺度由每尺合今23厘米增大到32厘米;容量由每升200毫升增大到1000多毫升,增长了4倍多;衡重由每斤250克增大到600克左右,增长了1倍以上。秦至民国,长度和容量皆为十进位制,唯衡重不全是十进位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
古代“一石粮”相当于现在多少斤粮食
古代“一石粮”相当于现在100斤粮食。
石 : 拼音dàn。康熙字典和老版新华字典解释是:一石等于50千克(100斤)。现在河南某地区和浙江部分地区依然把50千克的粮食,称之为一石(dàn)粮食。
重量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各国就有自己的计量单位,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我国有特定的计量单位斤,国际的计量单位千克、吨,美国英国的磅等等。
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
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
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
扩展资料:重量单位换算:
1、1 千克 = 0.001 吨
2、1 千克 = 1,000 克
3、1 千克 = 1,000,000 毫克
4、1 千克 = 1,000,000,000 微克
5、1千克=2斤
6、1斤=500克
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
豆:容量单位。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
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 汉朝1石等于120汉斤,约为15公斤。1石120斤是指粟。如是稻谷则为100-120汉斤,如是米则最高至1石160斤。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因此宋代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不要说古代了,那个古代从哪朝哪代算起呀?而且古代的中国也是合合分分的谁能说清楚,再说了古代各朝各代的计量也不是统一的呀,还是从比较近的我们能说明白的现代说起吧!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的时候家里斗,升都有,农村生产队给那时候家给各家各户分粮食都用斗,因为毛粮与成品粮的比重不一样,毛粮与毛粮,成品粮与成品粮的比重都不一样,所以一斗粮的重量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统称一斗粮是50市近,一升粮是5市斤,因为都是以十进位的,所以十升就是一斗,十斗就是一石,那一石粮的统称也就是500斤。用斗或升量粮食,有一个木头做的平尺,用簸箕把粮食倒在斗里,是高出斗面的。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覆流带淌的,然后用平尺一刮,斗平了,就是标准的一斗了。因为各个品种的粮食比重不一样,用斗分粮时得先称一下这个粮食的一斗是多少斤,毛粮都不会超过50斤的,成品粮到是可以达到50斤的。用斗量粮食也有个学问,或叫猫腻,老百姓都懂的,就是用簸箕往斗里倒粮食时,那簸箕要是碰了一下斗,斗里的粮食的紧密度就会加大,这样碰了斗的一斗粮食就会比没碰斗的一斗粮食多出一二斤或三四斤来,不用簸箕碰用脚踢一下也是这种情况的。所说的是近代的了。
珍惜彼此的邂逅,就是对相遇最好的报答,公众号:“让往事随风而逝”
作为容量时石(通斛),汉代1石=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而实物测量1斗禾或粟约2.7市斤,那么一石约为27市斤。
作为重量时采用五权之制,即铢、两、斤、钧、石,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汉一两为15.6g,一斤即249.6g,一石一百二十斤29952g约合29.95kg。因此汉代一石约59.9市斤。
所以古代说一石粮要看实际情况,铢两计和升斗计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